《论_故事新编_与_神曲_天堂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_故事新编_与_神曲_天堂篇.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故事新编与神曲 天堂篇 回顾鲁迅研究学术史 ,有关故事新编 的新论已有很多 ,但就从笔者阅读视野所见, 目前尚无人从神曲的角度理解故事新 编 。而这正是笔者在所从事的“鲁迅与但 丁”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难题。其实故事新 编与神曲天堂篇两部作品的结构都是 “有意味的形式 ”。本文试图指出两者之间 的关系,进而探讨鲁迅晚年在思想上为何“没 有走向天国” 。 1 鲁迅在自选集序言( 1932) 中认为 自己代表性的著作有五种 : 呐喊( 1923、 1930) 、彷徨( 1926) 、 野草( 1927) 、 朝花 夕抬( 1928) 、 故事新编( 1936) 。有的学者 认为这“五种著作的前四种两
2、两相对,后一种 收束之,似有总结一生所学之象”, 这种见 解的确值得肯定 。 需要注意的是 , 鲁迅写自选集序言 ( 1932) 时 ,故事新编尚不存在, 只有后来编 入其中的三篇小说。而鲁迅在故事新编序 言( 1935年 12 月 26 日) 中指出早在厦门时 ( 1926 年秋) 因“不愿意想到目前 , 于是回忆 在心里出土了, 写了十篇朝花夕拾 ; 并且仍 旧拾取古代的传说之类, 预备足成八则故事 新编”。可见, 鲁迅早己对故事新编成 竹在胸了 ,并且颇为珍视 ,在自选集中选了 两篇 ,而当时他只写完三篇,这已经是占了很 大比例了 。 此外 ,故事新编在 1936 年出版时, 8 篇小说
3、并没有像呐喊、 彷徨 、 野草中的 作品那样按写作时间排顺序 , 而是按故事发 生的时间先后排序。这样的排序显然是鲁迅 有意为之的,暗含了一定内涵 。 竹内好先生早在40 年代初就猜测故事 新编“使人感到似乎有创作作品的宏图” ,不 过他“虽然觉得有一种十分漠然的东西” ,但 “不明白它的实质”, 这也为鲁迅研究留下 一桩悬案 。其实鲁迅生前就曾多次感叹真正 理解他的作品的人很少。 国内学者张文江先生在 1993 年撰文指 出故事新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数文化 的关系 ,他用图表表明了故事新编暗含的 文化含义 : 上古 补天 奔月天 ( 1922) ( 1926) 三代 理水 采薇 儒 地 (
4、 1935) ( 1935) 春秋 铸剑 出关儒道 ( 1927) ( 1935) 战国 非攻 起死 道 人 ( 1934) ( 1935) 这样“各单篇作品在调整后互相整合,由 历时 性转为共 时性, 形成了一 个浑然整 体”。也可以说形成了一个“有意味的形 式”。 这一研究视角很富有新意 ,但作者没有 注意到故事新编与西方文化 ,尤其是与神 曲天堂篇的关系 ,笔者尝试在此基础上作 进一步探讨。 2 鲁迅与但丁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新生 杂志 。鲁迅早在弃医从文 , 创办新生杂志 时就已深受但丁的影响 , 并且这 影响经过 若干年的潜伏期后 ,又在呐喊 、 彷徨 、 野 79 草中体现出来( 笔者
5、在鲁迅 、果戈理与但 丁一文中对此有详细地论述 , 此不赘 。 ) , 鲁 迅晚年虽多次谈到但丁及其神曲 ,但却不 易从他晚年的重要著作故事新编中寻找出 所受到的但丁及其神曲的影响。 鲁迅在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1935 年 11 月20 日作) 中自述 : 回想起来, 在年青时候, 读了伟大的文学 者的作品, 虽然敬服那作者, 然而总不能爱的, 一共有两个人。 一个是但丁, 那神曲的炼狱 里, 就有我所爱的异端在; 有些鬼魂还在把很 重的石头, 推上峻峭的岩壁去。 这是极吃力的 工作, 但一松手, 可就立刻压烂了自己。 不知 怎地, 自己也好像很是疲乏了。 于是我就在这 地方停住, 没有能够走
6、到天国去。 由鲁迅的上述言论 ,可推知鲁迅虽然在 思想上对但丁及其神曲很“敬服” ,但却“总 不能爱” , 以致在“炼狱”停住,“没有能够走到 天国去” 。但丁在神曲中把游历地狱 、 炼狱 和天堂的过程当作本人精神历程的一种象 征,因此, 鲁迅的这一自述在某种程度上也可 被视为是对鲁迅一生精神历程的一种概括。 笔者注意到鲁迅在死魂灵第二部第 一章译者附记中指出: 死魂灵“其实 ,只要 第一部也就足够 , 以后的两部 炼狱和 天堂已不是作者的力量所能达到了”。 鲁 迅在这里很显然是把死魂灵第部视为 神曲的第一部地狱篇了。 内斯妥尔珂德略来夫斯基在死魂灵 序( 鲁迅译) 中认为 : 果戈理是把自己
7、想做一个从黑暗进向光 明的但丁第二的, 有一种思想, 很深的掌握而 且震撼着诗人的魂灵, 是仗着感悟和悔恨, 将 他的主角拔出孽障, 纵使不入圣坚之域, 也使 他成为高贵的和道德的人。 这思想, 是要在诗 的第二部和第三部上表现出来的, 然而果戈理 没有做好布置和草案, 失败了, 到底是把先前 所写下来的一切. 都抛在火里面。 所以完成的 诗的圆满的形式, 留给我们的, 就只有诗篇的 第一部: 俄国人的堕落的历史, 他的邪恶, 他的 空虚, 他的无聊和庸俗的故事。 韦素园在 1926 年评论果戈理的外套 时特别指出了死魂灵与神曲的关系 : 他一生最大的杰作是死灵 , 前后历有十 七年之久, 终
8、于尚未完成。 他想在三部死灵 中, 划出三个俄罗斯来, 犹如坦丁的神曲 : 地 域, 净土, 天堂。 一幅死的王国底阴森可怕的 图画, 第一部死灵完成了; 第二部, 在他死前 不久, 为一己的内心懊恼, 深夜时候, 唤醒小 儿, 同到书斋 , 却将那待付印的誊清的稿本烧 去了, 现在只剩一些残篇; 第三部当然是更谈 不到了。 他想写出快乐的, 健全的, 一些纯洁 无疵的活的灵魂 , 显现给现时过着愁苦的, 病态的, 阴森到万分的生活的的兄弟们( 也就 是第 一 部 死灵 中的 人物), 然 而却 写 不 出, 这虽说为他不曾秉赋这种天才, 可是 数百年来农奴制度形成的十九世纪俄罗斯背 景, 却
9、至少也是主要原因。 尼斯捷潘诺夫也曾在果戈理传中指 出果戈理与但丁的文学联系: 他( 果戈理) 对茹科夫斯基谈起伟大的佛 罗伦萨人的三部曲囊括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 代全部生活、全部概念和追求的神曲。 他的 史诗也应该是这样的结构。 但丁的主人公从 “ 地狱”进入“ 炼狱” , 而史诗也应该是这样的结 构。 但丁的主人公从“地狱”进入“炼狱” , 而史 诗则以讴歌和谐与神光 “ 天堂”而终篇。 死魂灵是以展示“ 地狱” , 展示俄国生活的弊 端与邪恶开始的。 但是现在他应该塑造“ 炼 狱”中的主人公 过渡性的正面人物。 他们 将促进俄国生活的苏醒, 促使人们的进一步苏 醒。第二部里的许多篇章他已经
10、写好, 不过这 些暂时都是秘密。 周作人先生曾指出鲁迅受到果戈理的很 大影响,以至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角色除时地 不同外, 不就是死魂灵中的人物么 ? ” 11需 要指出的是: 死魂灵只有第一部 ,第二部仅 存 5章残稿 ,所以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更类似 于死魂灵第部中的人物 ,而死魂灵第 一部是摹仿神曲地狱篇来创作的 。不过 果戈理笔下的“地狱”是俄国黑暗的农奴社 80 会,不是但丁构想出的那种有形的地狱。正 如艾略特所说: “作品( 神曲) 提醒我们注意 地狱不是一个地方, 而是 种状态 ; 一个人该 被咒骂或该受祝福, 都是根据他的想象创造 的人, 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地狱是一种状 态,
11、只存在于感觉形象之中 , 人们可以想象 它,经历它 。 ” 12 附带指出, 我们从鲁迅日记中可以看出 鲁迅翻译死魂灵的时间与创作故事新编 中的四篇小说的前后关系 : 1935 年 2 月 15 日 开始译果戈理的死魂灵第一部 ,10 月 6 日 译完,10 月 16日译完死魂灵序 。译文先 陆续刊登在世界文库第 16 期 , 11 月由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鲁迅日记记载 11 月16 日得到吴朗西送来的死魂灵五本) ; 而鲁迅在 11月 29 日写完理水 ,在 12月写 采薇 、 出关 、 起死三篇小说( 确切日期 已不可考) , 12 月 24 日写死魂灵百图小 引和图片说明 , 1
12、2 月 26 日编辑完故事新 编并作序 ,该书在 1936 年 1 月由上海文化 生活出版社出版。1936 年 1 月 8 日, 鲁迅得 到戈宝权寄来的果戈理画传译本, 1 月 18 日出资三百元复印俄国画家阿庚所画的死 魂灵百图 ,2 月 25 日, 开始翻译死魂灵的 第二部( 残稿) , 至去世前夕仍没能译完 。 而通过许广平、黄源等人的回忆,我们又 可以了解到鲁迅在病重之时仍抱病翻译死 魂灵第二部的情况 。据许广平在关于鲁迅 先生的病中日记和宋庆龄先生的来信一文 中的回忆: “到了( 1936 年) 五月的前半月 ,还 是在那里翻译死魂灵的第二部, 不过已经 极度表现出支持不下去的样子了
13、 。 ” 13黄源也 在鲁迅先生一文中回忆鲁迅大病中曾坚决 地对他说“接不下去再停止吧( 指在译文杂 志连载死魂灵第二部的译文) ” 。 14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鲁迅晚年耗费大量 精力去翻译死魂灵的潜在动机了, 他想以 果戈理摹仿神曲创作死魂灵一 、 二 、 三部 的前车之鉴,为自己的创作提供参考,这同时 也为后人留下探究自己思想的指向标。 果戈理创作的死魂灵第二 、 三部是失 败的 ,因为他陷入了神秘的宗教情绪之中( 但 丁晚年也陷入宗教情绪之中, 这在神曲天 堂篇有充分的反映) , 是想“仗着感悟和悔 恨,将他的主角拔出孽障 , 纵使不入圣贤之 域,也使他成为高贵的和道德的人。 ”这无疑
14、是脱离当时的实际的, 所以只好把草稿都抛 进火里。因为当时俄国正处于黑暗的农奴制 社会, 不同于但丁所处的 14 世纪( 新旧交替 的时代) ,果戈理把光明和希望寄托于宗教 , 妄图通过人的“感悟和悔恨”将人拯救出苦 难, 这无疑只能是良好的不切实际的空想 ( 但丁也同样如此)。 果戈理晚年陷入了神秘的宗教情绪之 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许多作品都是企图引 导人们经过地狱 、 炼狱 而进入天堂 ,通 过神( 宗教) 的力量, 实现人的解放” 15,而鲁 迅晚年对于怨敌“一个也不宽恕”。这固然与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 但更与个人的自由 选择有关。中国缺少宗教传统 ,鲁迅本人的 宗教信仰也很淡薄
15、,甚至可以说是没有 ,他毕 生反抗的是中国独有的, 占据社会思想统治 阶层的“礼”教, 所以他不能也不愿意在思想 上像但丁、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那样“走 到天国去” 。 在某种意义上 ,故事新编就是鲁迅晚 年思想的形象表现 ,它表明鲁迅不但“没有能 够走到天国去” ,而且颠覆了“天国” 。 3 王维克先生在自己所译的神曲中文 本译者序中用图表列出了但丁在飞向天堂途 中与诸圣先贤讨论的话题 : 天府 : 光与爱之天,灵魂居住之所 水晶天: 天使 恒星天: 圣灵 土星天: 节欲之隐士 木星天: 贤明之君主 火星天: 尽忠之战士 81 太阳天: 学者 金星天: 多情人 水星天: 行善人 月球天:
16、操守未坚者 王维克先生对此作了解释 : ( 1) 月球天, 居住着灵魂未能坚持信誓者 ; ( 2) 水星天, 居 住着行善的灵魂 ; ( 3) 金星天 , 居住着多情的 灵魂; ( 4) 太阳天, 居住着对于哲学和神学有 研究的灵魂 ; ( 5) 火星天, 居住着为信仰而战 死者的灵魂 ; ( 6) 木星天, 居住着正直聪明的 君主的灵魂 ; ( 7) 土星天, 居住着隐逸寡欲者 的灵魂; ( 8) 恒星天,居住着胜利的灵魂, 如基 督、 圣母、 圣彼德、圣约翰、圣雅各 、 亚当 ; ( 9) 水星天 ,即原动天 , 居住着 9 位天使 ; ( 10) 天 府,为灵魂的居住之所,每个灵魂从这里
17、可以 瞻望着上帝,他们淹没在光和爱之中。 16 但丁是按照托勒密的天文学理论来安排 自己的天堂之旅 : 天堂中的各层天是按距离 地球远近的顺序一层一层的排序的 。这种排 列也暗含了但丁的良苦用心( 其实 ,整部神 曲的结构就富于基督教“三一律”的象征含 义) , 正如英国但丁研究专家乔治霍尔姆斯 所说 : 然而,天堂篇首先是一种有关天国的洞 见, 而不是一种神学的解释。 但丁多次指出, 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最后著作看作一个故事, 一 种隐喻, 或一篇论文, 而是将它看作一种洞见。 在致斯加拉大公的信中, 他在评论天堂篇最 初的诗行时这样说道: 在飞升的过程中, 人类 此生中的理智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18、, 他已经超 越了人类机能的限度。 因此, 当其重返原状 时, 便会忘记刚刚发生的一切 17。 但丁暗示人不可能完全理解神学, 神 曲最后13 章的“丢失” , 据但丁研究界的观 点也与此有关 : 即人不可能完全理解神学,只 能留下无法弥补的缺憾。 由此,神曲天堂篇也形成了一个“有 意味的形式” 。 4 如果我们把故事新编与神曲天堂 篇作一对照, 就会发现两部作品在题材上的 相似性, 8 篇小说所写的题材与 8 层天中分 别讨论的话题可一一对应 ,图示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 ,神曲天堂篇是按照托勒 密天文学理论构筑的空间结构,“天堂”也是 各种受人尊敬的善良的灵魂或信基督教的灵 魂的“居住之所
19、” ,是西方人向往的彼岸世界; 故事新编是按故事发生的时代顺序构筑的 时间结构, 其中所写的古圣先贤也是被中国 人所敬仰的历史人物, 甚至是所膜拜的人物 ( 尤以老庄 、 孔 、禹、墨为甚) 。可以说 ,故事 新编也以与天堂篇相似的人物构筑了中 国式的“天堂” ,只不过但丁的“天堂”是共时 性结构 , 而鲁迅构筑的“天堂”是历时性的 。 其实两部作品的结构也可以说是共时性与历 时性兼具的 : 但丁从月球天一直上升到水晶 天,这一逐渐探究基督教神学奥秘的上升过 82 程也是历时性的; 故事新编虽是从上古 ( 补天) 一直写到战国( 起死) ,这一探究 中国传统文化奥秘的下溯过程是历时的, 但 8
20、 篇小说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时性 整体(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 、 道、墨、 侠文化 等的共时性呈现) 。 总之 ,神曲天堂篇是在共时性的结构 中包含了历时性的内容 ; 故事新编是在历 时性的结构中包含了共时性的内容 。 值得注意的是 , 鲁迅所写的第一篇补 天是与天堂篇第八层的“恒星天”相应的: 补天写女娲的造人和死后被无耻之徒利用 的结局; “恒星天”则写上帝造人及人对上帝 的赞美( 圣灵即“神爱”) 。而鲁迅所写的第八 篇( 起死) 却与天堂篇第一层天“月球天” 相对应 :起死写庄子的“随便”哲学及由此 引发的荒诞故事 ,揭露庄子不能坚持自己的 学说理论 ,从而暴露其表里不一的本质
21、 ; “月 球天”则写贝雅特里采向但丁强调人的自由 意志的高贵性 ,人不能因暴力的胁迫而改变 自己的意志,要宁死不屈 ,同时也写到了一些 不能坚持自己意志的灵魂 。 可以说,鲁迅把“天堂”顺序颠倒过来,从 表面上或形式上颠覆了“天堂” : 天堂篇是 从写善良程度相对较少的灵魂逐步上升、过 渡到神 ,而故事新编是从写神( 女娲) 到写 人,这样就颠覆了天堂的等级次序 ,从而否定 了彼岸世界,消解了宗教神学 。 再则 ,但丁的天堂篇充满着庄严肃穆 的神学气氛 , 是对基督教神学的赞美 ; 而故 事新编却采用了“油滑”手法对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代表人物肆意消解, 不仅颠覆了此前 的正史、 官史的叙述
22、,而且在颠覆的基础上重 构了鲁迅个人理解的历史, 正如钱理群先生 所言: “在鲁迅独特的神话世界里 ,一端展开 的是鲁迅内心的某些侧面, 一端也展开着经 过鲁迅主观心灵筛选的传统。 ” 18这无疑是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次重构 。鲁迅是在拆解正 史叙述所建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国”基础 上,重构了自己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天 国”( 按 : 此处“天国”是喻指各种伟大人物所 构成的文化中间)。 下面对图表中的各项再作逐一解释: 图 表中只有第三层“金星天”与奔月的秩序有 点例外。奔月所写时间为上古 ,理应上移 到补天之下 ,但奔月写失意的英雄后羿 对刁妻嫦娥过分的爱( 多情人) ,可对应于“金
23、 星天”中“多情人” 。因为金星在西方文化中 是爱情的象征 , 所以把奔月挪到与金星对 应的位置( 这只是空间上的位置变化,时间上 没有变化 , 而故事新编是以时间为顺序 的) 。奔月结尾写嫦娥奔月 ,后羿付出许多 的爱却得不到回报 ,这无疑也是对“多情人” 的反讽与消解。第二层天“水星天”与故事 新编中的第七篇非攻( 写作时间为第四 篇) 相对应 :“水星天”的“行善人”灵魂中曾有 一位是带领援兵帮助一小国抵御外敌入侵的 “灵魂” , 这与非攻 中援宋御楚 , 主张“兼 爱” 、 “非攻”的墨子很相似, 但非攻的结尾 写了墨子被宋国士兵连搜带募 , 想在城门洞 躲雨却被宋兵赶出, 以致淋雨后
24、感冒好多天 的不幸遭遇,是对“施爱于无爱人间而不得所 爱的墨子”的莫大反讽,也是对墨子“兼爱”主 张的消解 。 第四层天“太阳天”可与故事新编第六 篇出关对应 : 在“太阳天”中 ,学者( 神学家) 托马斯阿奎那和圣菩那图拉分别向但丁介 绍了基督的“两个王子” : 圣芳济和圣多密尼 克( 这也是基督教的两大支派) ,前者是“大天 使”, 象征仁爱 ,后者是“第二位天使” ,象征知 识。但丁很是推崇这两位教派的创立者 。 出关中写到我国传统文化中两大思想流派 的创立者老子( 道家) 和孔子( 儒家) ,“孔以柔 进取 ,而老却以柔退走”。虽然两者都是尚柔 的, 但鲁迅 认为“孔胜老败 , 却 是
25、我的意 见: 于是加以漫画化, 送他出了关 ,毫无 爱惜” 19。鲁迅使用了“油滑”手法嘲讽了老 子的“无为无不为”的哲学, 也是对中国传统 83 文化中两大支柱之一的道家哲学的消解 。 第五层天“火星天”可与故事新编的 铸剑对应: “火星天”居住着“尽忠之战士” 的灵魂 ,主要是一些十字军东征时战死的骑 士的灵魂 ,此外 ,但丁还在此为自己被放逐辩 白; 铸剑写宴之敖者舍身代眉间尺复仇,这 是一个侠客的形象, 鲁迅是带着尊敬的心理 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鲁迅曾说 : “故事新编 中除了铸剑外都不免油滑”) 。但正如有的 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小说尾声出人意料地用 了近两千字( 超过对头颅之战的描
26、写) ,写出 一出超出典实 , 悲壮之气顿逝的闹剧” 。“场 面的怪诞与反差透发出的是令人窒息的反 讽: 复仇者的悲壮之举不过是被示众 ” ,“至 此,悲壮的复仇之举完全被颠覆了” 20 。尤为 值得注意的是 ,鲁迅也为自己被逐出八道湾 做了辩护: 宴之敖者的“宴”就是表示被家中 的日本女人逐出来的意思 。小说中的眉间尺 “赏玩老鼠”的细节及眉间尺“近来很有点不 大喜欢红鼻子的人”都暗示出人物身上有鲁 迅的影子 。 第六层天“木星天”可与故事新编第三 篇理水相对应。“木星天”居住着“贤明之 君主”的灵魂: 而理水则描述了中国传统文 化中贤明君主的代表之一大禹的故事( 大禹 是夏朝的建立者) 。
27、小说的结尾写禹被尊为 百姓的楷模,不学就以犯罪论处,禹也开始讲 究做“祭祀和法事的阔绰” ,以至“终于太平到 连百兽都会跳舞 ,凤凰也来凑热闹了” 。正如 一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 “精神的复旧 ,因 其在本质上并未脱出传统的因袭 : 禹付出的 牺牲一经标榜, 相反导致自身价值的畸变,其 根源即在于此。从中可以读出鲁迅对自我生 命形态的自嘲 继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禹墨之爱 ,不过是一副虚空的重担 。对 此, 鲁迅已不再是承担, 而是还原 拆毁 并尽速剥落” 21 。鲁迅由此消解了历史 上的“贤明之君主”。 第七层天“土星天”对应故事新编的第 四篇采薇 。但丁在“土星天”中赞扬了基督 教中苦修节
28、欲的修士 ,批评了当时( 中世纪) 教会中贪欲的不良分子。采薇中的伯夷与 叔齐在历史上是以饿死在首阳山知名并流芳 千古的 。他俩“义不食周粟” , 在小说中却欲 杀死鹿,食鹿肉 ,这就成了不节制欲望的隐士 了。鲁迅由此( 也通过阿金对伯夷 、 叔齐的质 问) 消解了历史上“有道则出无道则隐”儒道 合一的哲学。 5约瑟夫T . 肖认为: “一个作家所受的 文学影响 ,最终将渗透到他的文学作品之中 , 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 从而决定他们的作品 的基本灵感和艺术表现, 如果没有这种影响 , 这种灵感和艺术表现就不会以这样的形式出 现,或者不会在作家的这个发展阶段出现” ; 而且“有意义的影响必须以内
29、在的形式在文 学作品中表现出来 , 它可以表现在文体, 意 象,人物形象, 主题 ,或独特的手法风格上,他 也可以表现在具体作品所反映的内容, 思想 , 意念或总的世界上” 22。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 我们认为故事新 编受到了神曲天堂篇的影响。故事新 编无疑从神曲天堂篇获得了“基本灵感 和艺术表现” 。但丁按照托勒密天文学理论 构筑了“天堂” ,不同层次的“天”居住着不同 的灵魂,从而一步步地理解了基督教神学并 探讨到神学的奥秘; 鲁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圣先贤 ,用“油滑”的手法 逐步消解了这些古圣先贤所代表的文化, 从 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并在消解 正史的基础上重
30、构了历史, 揭示出历史的真 面目 。 一位学者指出 :“故事新编呈现出较之 野草更为自由的创作心态 打破既定的 时空限制 ,将古今人神置于一台,化解固有的 体式格调 , 把小说 、散文 、诗歌、戏剧熔于一 炉,改变单一的表现模式, 使写实、浪漫、隐 喻、 象征、 传奇 、魔幻集于一境 。 ” 23这种艺术 84 表现形式也很类似但丁神曲的艺术手法: 神曲也是集梦幻与写实、浪漫、隐喻、象征 手法于一体的 ; 也是打破时空限制, 将古今、 人神集于一处的 。需要注意的是: 天堂篇 洋溢着喜悦氛围 ,有浓厚基督教色彩,风格庄 严、 肃穆、神圣; 而故事新编却采用了鲁迅 独创的“油滑”手法 , 寓古今
31、 、 人神 、 凝重于轻 松,在诙谐 、 戏谑中冲消了一切既往的庄严与 神圣 。鲁迅使用“油滑”手法消解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不良成分 ,无疑也是他晚年在思想上 “没有走向天国” 、 走向彼岸世界的形象表现。 这位学者认为故事新编“在更高的意义上 与野草达到更内在的契合 ,更深刻地体现 了鲁迅的哲学 。 ”这是很精辟的见解, 因此也 可以说故事新编是鲁迅总结一生所学之 作。 6 鲁迅在陀思妥夫斯基的事中指出: “不过作为中国的读者的我,却还不能熟悉陀 思妥夫斯基式的忍从 对于横逆之来的真 正的忍从。在中国, 没有俄国的基督。在中 国,君临的是礼 ,不是神 。 ”这无疑指出中西 文化的差异之 : “
32、礼”教与宗教( 即“礼”与 神) 。鲁迅投身文艺运动就是以“打倒吃人的 礼教”为旗帜的, 鲁迅毕生坚持这一原则, 始 终保持这一本色 ,所以在晚年没有像但丁、 陀 思妥耶夫斯基 、 果戈理那样陷入宗教的神秘 情绪中。而“陀思妥夫斯基式的忍从,终于也 并不只成了说教或抗议就完结 。因为这是当 不住的忍从, 太伟大的忍从的缘故。人们也 只好带着罪业, 一直闯进但丁的天国,在这里 这才大家合唱着 ,再来修练天人的功德了”。 但鲁迅拒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忍从, 认为这 “恐怕也还是虚伪。因为压迫者指为被压迫 者的不德之一的这虚伪, 对于同类, 是恶, 而 对于压迫者 ,却是道德的” 24。因此鲁迅不能
33、也不愿意在晚年在思想上走到“天国”去 ,甚 至颠覆了“天国” 。 在鲁迅翻译的死魂灵一书出版后不 久,萧军就在为该书撰写的书评中指出了鲁 迅与果戈理的不同之处: “不过译者( 鲁迅) 决 不至为了他所要写的人物赎罪不成功 ,而发 了疯狂。他知道这样的溺爱着自己的阶级是 不成功的 ,赎罪也是不成功,虽然在译者的一 些文章中, 也曾毫无偏重的反映了人生暗淡 的一面,但是他并没有企图为他们赎罪的意 思,也不想亲手自造一个天国使他们去住,无 疑的他已经否认了所谓罪和善 , 他已知道了 这些发生的源泉和将来的流向 。 ” 25 进入 90 年代, 马翰如从西方文化的角度 再次对“天堂”问题进行探讨, 他
34、在我们为什 么走不进天堂 ? 一文中指出: “这种通过审痛 意识而形成的与古老祖先的精神沟通和对 话,这种超验的灵魂相遇 ,正是神曲中但丁 与维吉尔以及诸多先哲人祖相遇的情节的潜 在原型结构。但丁正是在审痛意识的形而上 层次上从痛苦的地狱走进欢乐的天堂的” ,然 而“对于中国人来讲 ,这种超越历史时空的形 而上的精神痛苦 ,这种由痛苦分娩出来的人 的本真灵魂的新鲜感和欣悦感 , 这种倾听古 老灵魂的深情呼唤以及对人类精神生活漫长 道路溯源的穿透力, 早已被历史化了的三皇 五帝的厚厚的旧尘封埋了” 26。鲁迅用“油 滑”手法穿透“三皇五帝的厚厚的旧尘” ,但仍 没有从痛苦中“分娩出宁静的愉悦”
35、, 所以未 能获得精神上的“再生”, 从而走到“天国”去 。 注释: 张文江: 论故事新编的象数文化结构 及其在鲁迅创作中的意义 。社会 科学 ( 沪) 1993年第 10 期第 74 页。 鲁迅全集第 2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 版第 42页。 竹内好: 鲁迅。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5年版 第 107页。 鲁迅全集第 6卷第 411 页。 鲁迅译文集20 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年版第 30页。 ( 下转第 88页) 85 六、 与会者一致认为充分掌握并严肃 运用文献是每个现代文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 基本素养 ,这种素养来源于严格的学术训练, 而缺乏训练有素的文献研究者乃
36、是本学科的 一个无须讳言的缺点 。因此与会者呼吁现代 文学各学科点在人才的培养上 ,能允许并鼓 励硕士生、博士生积极选取有关现代文学文 献研究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题目 ,培养出文 献功底扎实、 学养健全的专业人才 ,使现代文 学文献研究后继有人, 进而提升现代文学研 究的科学性。为鼓励研究生从文献史料的发 掘与处理做起 ,并为此类学术成果提供一个 集中发表的园地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学 科点并拟创办专刊文献与问题: 中国现代文 学研读辑刊 ,年出一辑。 七、与会者一致认为,在继续发扬学术 创新精神的同时 ,应强调学术创新必须建立 在充分和可靠的文献史料基础上 ,为此深感 有必要推动现代文学学科
37、学风的改进, 提高 学术道德, 强化学术纪律 。鉴于在学术研究 中是否注重原始文献的发掘 、是否尊重他人 在文献发掘上的劳绩以及是否遵守文献援引 的规范,乃是衡量学风和学术道德的重要指 标,因此与会者首先肯认在这方面要从自己 做起 ,同时也吁请学界同行共同努力,并加强 对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教育, 力 戒游谈无根 、东拼西凑 、 巧取豪夺 、 偷梁换柱 的恶习。 八、 附记: 鉴于现代文学文献的搜集与整 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新文献又蕴涵着诸多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学术新问题 , 对这项工作 和有关问题学界同行需要经常交换意见, 因 此此次会议结束时, 与会者认为有必要保留 “中国现代文学
38、的文献问题座谈会”这一比较 务实简便的恳谈方式, 在适当的时候继续进 行,并对一切有兴趣的学界同行和机构单位 开放 。河南大学和北京大学两学科点并当即 表示愿意分别在 2004 和 2005 年续办座谈 会,随后天津师范大学学科点也表达了同样 的愿望。对此, 与会同道自然乐见并乐助其 成。 ( 上接第 85 页) 韦素园外套的序, 莽原 半月刊第十六 期, 民国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出版。 苏尼斯捷潘诺夫果戈理传, 张达三、刘 健鸣译,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 年出版, 第 362页。 11周作人关于鲁迅鲁迅的故家第 182 页, 新 疆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12转引自英国作家论文学第
39、479 页, 三联书 店 1985年版。 13许广平关于鲁迅先生病中日记和宋庆龄先 生的来信 , 载申报自由谈1938 年 10月 19 日。 转引自鲁迅生平史料汇编 第五辑, 天 津人民出版社 , 1986 年出版。 14黄源鲁迅先生 , 载文季 月刊 1 卷 6 期, 1936年 11 月 10 日出版。 转引自鲁迅生平 史料汇编第五辑。 15李春林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 安徽文艺 出版社 1985年 9 月出版, 第181页。 16意但丁神曲, 王维克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17英乔治霍尔姆斯著裘姗萍译但丁 , 中国 社科出版社 1989 年版。 18钱理群心灵的探寻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 年出版。 19鲁迅全集第 6 卷第 520 页。 20 21 23陈方竟故事新编的深层意蕴 , 文艺 研究1993年第 1 期。 22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 第 119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24鲁迅全集第 6 卷第 411 页。 25萧军死魂灵, 1936 年 2 月 10 日读书生活 ( 半月刊) 第 4 期。 26马翰如 我们为什么走不进天堂?, 读书 1990 年第 3期。 8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