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范化特征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范化特征研究.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6 年 5 月 第 39 卷第 3 期 外 国 语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May 2016 Vol39 No3 文章编号: 1004 5139( 2016) 03 0103 10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范化特征研究 摘要: 本文基于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和现代汉语戏剧语料库, 对莎剧汉译本的范化特征进行研究。 文章综合采取语内对比和语际对比模式, 选取罕用词、 高频词、 四字格、 人体名词的创造性搭配作为检索项, 考 察方平译本、 梁实秋译本和朱生豪译本的范化表现。研究发现, 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总体存
2、在范化趋向, 原因 主要有两方面: 戏剧翻译的独特属性、 译者对目的语读者的关注。 关键词: 范化; 语料库; 莎士比亚戏剧; 汉译 A Corpus- based Study of Normalization in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Shakespeare s Plays WANG Xiaoli1, 2,LI Xiaoqian2 ( 1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ha
3、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English- Chinese Parallel Corpus of Shakespeare s Plays and Corpus of Modern Chinese Plays, this paper gives an analysis of normalization in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Shakespeare s plays Intra- and inter- language comparisons reveal that
4、all three Chinese versions present a tendency of normalization with regard to hapaxes,high- frequency words,four- character structures,and creative collocations of body- part terms This tendency is mainly caused by two factors: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y translations and the translator s attention t
5、o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Key words normalization;corpus;Shakespeare s plays;Chinese translations 1 引言 范化( normalization) , 又称保守化或传统化, 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存在 “遵从甚至夸大目的 语典型特征和做法的趋势” ( Baker 1996: 183) , 倾向于将原文中的特质性语言特征进行有意识或无 意识的调整, 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文本规范。本文拟基于上海交通大学胡开宝教授团队建设的 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和现代汉语戏剧语料库, 考察莎剧三个汉译本总体上是否体
6、现范化 倾向, 并结合戏剧翻译特点及译者对目的语读者的关注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2 文献回顾 Vanderauwera( 1985) 对译自荷兰语的英语小说语料考察后发现, 译文在标点符号、 词汇、 风格、 句 子结构和语篇等层面都呈现出普遍的 “尊重文本传统的倾向” 。Shlesinger( 1991) 基于译自希伯来语的 英语法庭口译语料进行研究, 发现译员会将原文中不完整或不符合语法的句子进行补充和调整, 因此 认为口译语料同样存在范化特征。Kenny( 2001) 对德英文学文本语料的对比分析则显示, 译者倾向于 301 将原文中的创造性词汇和异常搭配调整为更加规范的目的语语言。胡显耀
7、( 2010a) 基于汉英对应语 料库( GCEPC) 的研究发现, 汉语译文中的被字句、 把字句等汉语特有语法现象频率提高。 然而, 也有一些学者对范化假设的合理性提出质疑。Tirkkonen- Condit( 2002) 对影视字幕翻译 语料库的考察发现, 译文中某些连接词的使用频率要低于芬兰语原创文本, 翻译文本并未出现范 化倾向。秦洪武、 王克非( 2009) 基于汉英对应语料库( GCEPC) 对翻译汉语的特征进行分析后发 现, 译文的结构容量扩增, 句子偏长, 并不完全支持范化假设。 上述研究都从各自角度出发, 对不同语言和不同文体的范化特征进行了探讨。但是总体而 言, 从研究模式
8、看, 学者们或是采用翻译文本与目的语原创文本比较的语内对比模式, 或是采用翻 译文本与源语文本比较的语际对比模式, 鲜少两者结合; 从研究对象看, 虽然学者们关注的领域较 为广泛, 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有针对戏剧语料的范化专题研究。因此, 本文拟基于莎士比亚戏剧英 汉平行语料库和现代汉语戏剧语料库, 综合运用语内对比和语际对比模式, 考察莎剧三个汉译本 总体是否呈现范化倾向, 具体回答三个问题: ( 1) 与汉语原创戏剧语料相比, 莎剧汉译本在语言总 体特征和典型特征层面是否体现出范化趋向?( 2) 在处理英语原文中的创造性搭配时, 莎剧汉译 本是否体现出范化趋向?( 3) 如果莎剧汉译本总体上呈
9、现出范化趋向, 其背后动因是什么? 3 研究设计 31 语料选取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为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和现代汉语戏剧语料库。 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包括四个子库: 英语原文库( 以下简称英语原文) 、 方平译文库 ( 以下简称方译本) 、 梁实秋译文库( 以下简称梁译本) 和朱生豪译文库( 以下简称朱译本) 。所有 英文语料利用 Treetagger 2 进行了词性赋码处理, 汉语语料利用 ICTCLAS 3 0 进行了分词赋码处 理, 英语原文与三汉语译文利用 Paraconc 软件辅以人工处理, 在句子层面分别实现了平行对齐。 现代汉语戏剧语料库( 以下简称汉语原创) 共收
10、录曹禺、 郭沫若、 田汉、 老舍等作家的 23 部作 品, 利用 ICTCLAS 3 0 进行了分词赋码处理。该语料库在文本数、 总库容、 体裁、 出版年代等方面都 与莎剧汉译子库基本一致, 保证了语料间的可比性。 表 1各语料库概况比较 英语原文方译本梁译本朱译本汉语原创 文本数2323232323 类符总计1965723056206962112022652 形符总计541981641604603024640685641340 32 研究方法与步骤 Chesterman( 2004) 认为, 对翻译共性的研究可以采取语内对比和语际对比两种模式: 前者重点 关注译者对目标语语言的处理方式; 后
11、者重点关注译者对源语文本的处理方式。本文旨在考察莎 士比亚戏剧汉译本的范化趋势, 而范化是翻译共性之一, 因此我们同时采用语内对比和语际对比 401 现代汉语戏剧语料库收录的文本如下: 曹禺的 雷雨 日出 原野 北京人 王昭君 艳阳天 胆剑篇 明朗 的天 正在想 , 老舍的 茶馆 残雾 龙须沟 西望长安 神拳 方珍珠 春华秋实 归去来兮 全家福 大地龙 蛇 , 郭沫若的 屈原 蔡文姬 武则天 , 田汉的 关汉卿 。 模式, 将莎剧汉译本分别与汉语原创和英语原文进行比较, 并结合对具体变量的考察分析原因。 首先, 翻译语言的范化可以通过语内对比和语际对比两种模式进行研究, 因此根据范化定义, 我
12、 们假设如下: ( 一) 与汉语原创戏剧语料相比, 如果译文在语言总体特征层面和典型特征层面都呈现出 更为明显的目的语特征, 则表明莎剧汉译本存在范化趋向; ( 二) 在处理英语原文的特质性语言特征 时, 如果译文倾向于将其翻译成更为规范化的目的语表达, 则表明莎剧汉译本存在范化趋向。 其次, 根据上述假设选取检索变量并进行统计解读。在语内对比时我们主要选择两类变量: 一类 是反映翻译汉语总体特征的指标, 如罕用词和高频词。罕用词( hapax legomena) , 又称一次性词, 指在 语料库中只出现过一次的词形, 可以用来反映语料的创造性程度。罕用词在总类符中的所占比例越 低, 说明该语
13、料的创造性程度越低; 而语料的创造性程度越低, 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该语料的规范化 程度越高。Kenny( 2001) 基于德英文学语料库对词汇规范化进行系统研究时, 选择了罕用词作为衡量 德语原文创造性的基础变量。Williams( 2005) 、 Kruger( 2010) 和胡显耀( 2010b) 等人在研究中也认为, 罕用词比例可以考察翻译语料中的词汇创造性程度。由此可见, 罕用词可以说明语料的总体创造性, 而创造性和规范化之间大体存在一种互成反比的关系, 因此我们将罕用词作为考核指标: 如果莎剧汉 译本的罕用词比例低于汉语原创文本, 则表明莎剧汉译本创造性程度较低, 也就是存在范化趋势
14、。高 频词指的是在语料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即最常用词。Laviosa( 1998: 562 564) 认为, 在英语翻译 叙事文的词汇使用中, 高频词在翻译英语中的比例要高于在非翻译英语中的比例, 词频最高的表头 ( list head) 占更高的比率, 但词目数量却更少。高频词的这种分布模式, 表明翻译文本倾向于重复使 用数量较少的常用词汇, 即词汇在更高程度上呈现出重复性, 一方面降低了文本的词汇丰富程度, 另 一方面却提高了文本在目的语中的规范化程度, 也就是表明范化特征的存在。王克非等( 2008) 在研 究中也发现, 译者在进行英汉文学翻译时重复使用了较少数量的常用词语, 并认
15、为这一特征 “支持翻 译汉语简化和范化假设” 。夏云( 2010) 、 胡显耀( 2010b) 等学者也明确指出, 高频词可以作为表明语料 总体规范性的变量。因此我们也将其作为考察指标: 如果莎剧汉译本的高频词比例高于汉语原创文 本, 则表明莎剧汉译本存在范化趋势。另一类是反映汉语典型特征的指标, 在参考吕叔湘( 1984) 、 连 淑能( 2010) 等人的观点后选取四字格作为变量, 如果莎剧汉译本的四字格比例与汉语原创基本持平 或是显著高于汉语原创, 则表明莎剧汉译本存在范化趋势。确定考察变量后, 利用 AntConc 33、 SPSS 115 等软件对三个汉语译本及汉语原创文本分别进行检
16、索统计, 并将三个译本分别和汉语原创进行 卡方检验, 验证这三对文本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在进行语际对比时我们主要选择英语原文中的创造性搭配作为考察变量, 如果莎剧译者在翻 译过程中对此类搭配进行范化处理的比例超过 60%, 则可认为莎剧汉译本存在范化趋势。考虑到 形容词 + 名词的结构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我们以该结构为考察对 象, 经过一系列程序最终筛选出英语原文中 244 个创造性搭配。这些搭配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 501 形容词 + 名词结构的确定: 卫乃兴( 2002) 、 Kjellmer( 1990) 等人指出, 搭配研究应主要选择实词作为节
17、点词, 尤其是 名词和动词。考虑到英语中的动词有各种屈折变化形式, 而词形还原则会忽视词形不同带来的搭配差异, 因此首先将莎剧 英语原文中的名词确定为搭配中心词。其次, 名词可以和不同词类进行搭配, 但在卫乃兴( 2002) 总结的 15 种主要搭配类 中, 形容词 + 名词的组合排名第二; 而 Nesselhauf Tschichold( 2002) 总结的六种主要搭配类中, 形容词 + 名词的组合排名第 三, 因此选择形名组合作为考察对象。第三, 从软件检索的方便角度出发, 我们最终确定将一个形容词 + 一个名词的形名结 构作为考察对象。 创造性搭配的确定: 我们将一个形容词 + 一个名词
18、的形名结构作为考察对象后, 通过 AntCon3 3 统计出所有只出 现一次的该类结构, 并根据名词中心词的出现频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结果发现排名靠前的词表中有很多是人体名词, 因此 我们确定将英语原文中所有一个中心词 + 一个人体名词的形名结构作为最终考察对象, 并进行人工核查。随后, 我们在 BNC 中对上述结构进行一一检索, 如果频率为零, 则表明该结构为创造性搭配。 件: 由一个形容词和一个人体名词组成; 在莎剧原文中只出现一次; 在 BNC 中未曾出现。确定上述 搭配后, 我们利用 ParaConc 检索出与英语原文对应的汉语译文, 并根据译者的处理方法分为三类: 范化处理、 对应
19、处理、 零处理, 计算范化处理的比例。 最后, 针对统计分析的结果, 我们从戏剧翻译的独特属性及译者对目的语读者的关注两方面 进行动因分析。 4 结果与讨论 41 罕用词与高频词 罕用词可以用来反映语料的创造性程度, 一定程度上说明语料的规范化程度。我们对莎剧三 个汉译本和汉语原创文本中的罕用词数量及其比例进行了统计, 考察汉译本的范化特征, 结果如 下表所示: 表 2各语料库罕用词比较 方译本梁译本朱译本汉语原创 类符总计23056206962112022652 罕用词总计7419685168407888 罕用词比例3218%33 10%32 39%34 82% 从表 2 可以看出, 三个汉
20、语译本中的罕用词在绝对数量与相对比例上, 都要低于汉语原创文 本, 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汉语译文在总体上的创造性程度要低于汉语原创文本, 也就是说, 汉语译文 总体上呈现出高于汉语原创文本的规范化程度, 从而证明了范化特征的存在。 高频词反映常用词汇的重复使用程度, 可以表明语料的规范化程度。我们对莎剧三个汉译本 和汉语原创文本中的高频词数量及其比例进行统计, 试图发现莎剧汉译本中是否存在范化趋势。 首先对各语料库中不同词频段的高频词数量分布进行了统计, 具体结果如图 1 所示。其次, 又分别 统计了各语料库中排名前 10、 前 20、 前 50 和前 100 的高频词, 考察这些高频词在各语料库
21、中所占 的频率, 统计结果如图 2 所示。 方译本梁译本朱译本汉语原创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大于1%0.5-1%0.4-0.5%0.3-0.4%0.2-0.3%0.1-0.2%sum 图 1各语料库高频词数量比较图 601 方译本梁译本朱译本汉语原创 60.00% top 1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top 20top 50top 100 图 2各语料库高频词频率比较图 图 1 显示, 莎剧三个汉译本中的高频词数量都要少于原创汉语, 表明汉语译文倾向于重复使用 较少数量的高频词。图 2 显示,
22、莎剧三个汉语译文中的高频词所占频率都要高于汉语原创文本, 表 明汉语译文更多地使用高频词。综合图 1 和图 2, 我们可以发现, 与汉语原创文本相比, 莎剧三个 汉译本中的高频词数量更少, 但是所占比例却更大, 这说明莎剧汉译本倾向于重复使用数量较少 的常用词语, 与 Laviosa ( 1998) 所提出的 “英语翻译小说词汇模式” 表现一致, 符合我们的假设, 表 明莎剧汉译本在词汇层面上呈现出范化特征。 罕用词和高频词是衡量翻译语言是否具有范化特征的基础变量, 由上述分析可知, 与汉语原 创文本相比, 莎剧三个汉译本都倾向于重复使用数量较少的常用词汇, 且较少使用反映创造性的 罕用词汇,
23、 因此总体上呈现出尊重目的语规范、 向目的语读者靠拢的趋势, 因此我们认为在目的语 总体语言特征层面上, 莎剧汉译本呈现出范化趋向。 42 四字格 四字格即四字词组, 包括汉语成语的四字格和普通词语四字格两类。四字格言简意赅、 形象 生动、 音韵优美、 表现力极强, 是现代汉语的典型语言特征, 也是一种成熟活跃的重要表达方式。吕 叔湘( 1984: 423) 指出 , “ 2 +2 的四音节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四音节的优势特别 表现在现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四音节即 四字格 这一事实上。 ” 如果莎剧三个汉译本中的四字格在种类和频数上都与汉语原创基本持平或是显著高于汉语 原创文本,
24、则可以认为莎剧汉译本遵从甚至夸大目的语典型特征, 存在范化趋势。我们对莎剧汉 译本及汉语原创文本中的四字格进行了统计和卡方检验, 统计结果如表 3、 表 4 所示: 表 3各语料库四字格比较 方译本梁译本朱译本汉语原创 四字格种类1784112812741233 四字格频数4863235332542751 四字格频率( 每千字)7 583 90 5 084 29 701 表 4各语料库四字格卡方检验 方译本 vs 原创梁译本 vs 原创朱译本 vs 原创 X2P 值X2P 值X2P 值 四字格种类1006401 000(+ )0 4432 506( )0 7145 398(+ ) 四字格频数5
25、884580 000(+ )11 4220 001( )42 8493 000(+ ) 由表 3 和表 4 可知, 与汉语原创文本相比, 莎剧三个汉译本在四字格的种类和数量上不尽相 同。方译本中, 四字格种类和频数都显著高于汉语原创文本。梁译本中, 四字格种类和频数都少于 汉语原创, 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朱译本中, 四字格种类多于汉语原创, 但没有显著差异, 而频数则 显著高于汉语原创, 表明朱译本重复使用四字格的频率最高。结合 Baker 对范化的定义和统计学 原理可知, 如果译者所使用的四字格频数与汉语原创虽然绝对数值不同, 但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上的显著差异, 则表明该译本与汉语原创在四
26、字格的使用上极为契合, 也就是遵循了目的语的语 言规范, 体现出范化特征; 如果译者所使用的四字格频数显著高于汉语原创, 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 显著差异, 则表明该译本夸大使用了目的语典型特征, 同样体现出范化特征。而表 3 和表 4 数据表 明, 莎剧三位汉译者都存在遵从甚至夸大目的语典型特征的做法, 验证了范化趋势的存在。 43 创造性搭配 前文所筛选出的 244 个创造性搭配在形式上都由形容词 + 人体名词组成, 是典型的偏正式名 词结构。从意义上看, 这类搭配中有 80% 的人体名词属于隐喻用法, 如 speechless hand,hot brain, troubled breast
27、等。在这些搭配中, 人体名词不再指称本身的概念意义, 而是映射其所进行的动作、 所承担的功能、 所表达的心理状态及情感意义等。 确定创造性搭配后, 我们利用 ParaConc 检索出三个译者的相应译文, 结合专家咨询法和问卷 调查法, 将译者的处理方式分为三类: 范化处理、 对应处理和零处理。范化处理指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对原文中的创造性搭配进行调整, 通过运用目的语中的常规化表达消解原文语言可能引起的新 奇感和别扭感, 使其更加符合汉语表达规范, 更易接受。对应处理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直译 为主, 基本保留原文的意象和表达, 呈现给读者的译文新鲜而具有异域色彩, 富于创造性, 但是其 理解和
28、接受可能需要读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零处理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中的创造性 搭配弃而不译, 原文的形容词和人体名词在汉语译文中都找不到丝毫踪影。 我们首先邀请三位母语为汉语的专家( 分别为英语专业、 中文专业、 经管专业教授) 对英语原文中 244 个罕用搭配的汉语译文进行判断, 如果三人一致认为是符合汉语规范的搭配, 则将其确定为范化 处理; 如果一致认为是不符合汉语规范的搭配, 则将其确定为对应处理。随后, 对三人存在分歧意见 的112 个汉语译文, 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了35 名来自不同专业、 母语为汉语、 最低学历为本科的中国籍 人士, 请他们勾选出认为符合汉语规范的搭配。如果某个译文获
29、得了 21 人( 60%) 的认同, 则将其确 定为范化处理。零处理因易于判断且比例极小, 则由笔者完成。具体结果如表5 所示: 表 5各语料库的创造性搭配处理 处理方式方译本梁译本朱译本总计 频数频率频数频率频数频率频数频率 范化处理17873 0%16266 4%16868 9%50869 4% 对应处理62254%7430 3%6125 0%19726 9% 零处理416%83 3%156 1%273 7% 总计244100%244100%244100%732100% 801 由表5 可知, 在我们所选定的244 个创造性搭配中, 三位译者共给出了732 个译文, 其中进行范化 处理的搭
30、配为508 个, 占总数量的69 4%。具体到每个汉语译本来看, 方译本范化处理的比例最高, 达到了总数的730%, 朱译本次之, 范化处理比例为 689%, 梁译本最低, 也达到了 664%, 都超过了 60%。由此可知, 范化处理是莎剧三个汉译本的首选策略, 三位译者都倾向于将原文中的创造性搭配 进行规范化的调整, 使之更加符合汉语表达, 因此我们认为莎剧汉译本总体存在范化趋向。 5 动因分析 在上述研究中, 我们结合语内对比和语际对比模式, 考察罕用词、 高频词、 四字格、 创造性搭配 等变量后发现, 莎剧三个汉译本都表现出对目的语语言规范的高度遵循, 可以认为莎剧汉译本在 总体上存在明
31、显的范化特征。下面, 我们将从戏剧翻译的独特属性和译者对目的语读者的关注两 方面进行原因探讨。 51 戏剧翻译的独特属性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 舞台性是戏剧艺术的最根本特点。由于舞台表现的特殊需要, 戏剧语 言与其他文学体裁语言相比, 要求更为特别,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节奏性和经济性( 孟伟根 2012) 。 因此在戏剧翻译中, 译者需要力求再现戏剧语言的各种特点, 使其适于舞台表演, 并通过其独特的 视听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带给观众美好的享受。在莎剧汉译过程中, 三位译者都充分考虑到了戏 剧翻译的特点, 并通过对四字格的使用再现了戏剧语言的独特属性。 首先, 莎剧三个汉语译本总体而言都倾向于大量
32、使用四字格, 这是为了满足戏剧翻译节奏性 的要求。戏剧是服务于舞台表演的艺术, 而节奏性是戏剧台词的重要特性( 孟伟根 2012: 89) , 因此 对台词的音乐性提出了特别要求: 富于节奏、 讲究音韵、 有起有落、 抑扬有致, 让演员念着朗朗上口, 在观众听来易于入耳。四字格多为 2 +2 的音节, 两个字构成一个节奏点, 且两个节奏点多是平仄 相配, 抑扬交错, 这就使其具有了节奏美和旋律美, 让人读起来抑扬顿挫、 起落跌宕, 观众则可以享 受到语音上的和谐美感, 因而乐于接受。例如: ( 1)Farewell the plumed troop and the big wars That
33、make ambition virtue!( Othello) 梁译本: 永别了, 使野心成为美德的羽军和大战! 方译本: 永别了 甲胄鲜明的大军,耀武扬威的战争! ( 2)A fiend,a fairy,pitiless and rough;( The Comedy of Errors) 方译本: 他, 凶神恶煞, 才不跟你讲交情, 朱译本: 一个妖魔, 一个凶神,冷酷无情,暴跳如雷; 例( 1) 中, 梁译本采用的名词短语由于定语冗长且欧化气息过浓, 显得音调拖沓, 节奏不够鲜 明。而方译本则将其处理成结构相同的两个名词短语 , “甲胄鲜明” 和 “耀武扬威” 两个四字格的运 用使得整个句
34、子音调起伏跌宕, 错落有致, 戏剧语言的节奏性跃然台上, 演员念着朗朗上口, 观众 听着也音韵协调。例( 2) 中, 原文由两部分组成, 前半部分是两个名词短语并列, 后半部分是两个 形容词通过 and 相连作为修饰, 结构对称, 音节和谐。在翻译成汉语后, 方译本采用意译直接点出 原文含义, 但是在形式上与原文差距较大, 节奏感不强, 平铺直叙。而朱译本则更为妥当, 译文也是 由两部分组成, 先是两个名词短语并列, 后是两个四字格 “冷酷无情” 和 “暴跳如雷” 并列, 不仅在形 式和语义上都与原文高度贴合, 而且营造出一副跌宕起伏的节奏效果。 其次, 莎剧汉译本中大量采用四字格, 可以满足
35、戏剧翻译经济性的要求。语言学界认为, 人类 运用语言时总是趋于经济和省力, 倾向于用最小的语言单位来表达最大的信息量, 以便达到语言 901 配置的最优化。语言的这一经济性倾向始终贯穿于语言的各个层面, 对于戏剧语言更是如此。孟 伟根( 2012: 94) 认为, 戏剧艺术受演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要求人物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有限的语言 深刻地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 因此戏剧语言比起其他文学作品的语言, 更要讲究精炼、 简洁, 讲究 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大的容量。四字格形式简洁、 结构凝练, 短短四字即可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意 义。由于四字格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成语, 而很多成语是通过比喻、 夸张、 拟人等修
36、辞手段构成, 本身 就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因此能够将复杂的概念和鲜明的形象等丰富内容浓缩在精炼生动的词组 中, 不仅使译文更加生动活泼、 形象鲜明, 而且言简意赅, 令人印象深刻。例如: ( 3)but we worldly men Have miserable,mad,mistaking eyes( Titus Andronicus) 梁译本: 不过我们凡人的眼睛是可怜的, 疯狂的, 会看错的。 方译本: 但我们凡人的眼睛常常看不清楚, 容易张冠李戴, ( 4)so curses all Eve s daughters,of what complexion soever;( The Merr
37、y Wives of Windsor) 方译本: 凡是夏娃的女儿, 不分黑皮肤, 白皮肤, 一个个都给他咒过来了; 朱译本: 不分青红皂白地咒骂着天下所有的女人, 例( 3) 中, 梁译本紧随原文结构, 效果不算差。不过相比而言, 方译本采用意译方式, 直接点明 “凡人的眼睛” 本质, 一个成语 “张冠李戴” 干净利落地概括了原文的含义, 意义明确, 高度概括, 能 够被观众迅速理解和接受。例( 4) 中, 方译本充分尊重原文; 而朱译本则对原文语义加以高度概 括, 以四字格 “青红皂白” 喻指原文文字中所隐藏的详细含义。前者直译, 语义充盈; 后者意译, 语 义简练。两者风格不同, 而四字格
38、的运用帮助朱译本更好地概括了原文的含义。 52 译者对目的语读者的关注 埃文 佐哈尔认为( Munday 2010: 110) , 文学多元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组成, 翻译文学是目的语 文学多元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系统中的边缘地位。而当翻译文学 处于边缘位置时, 译者为了使翻译文学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往往十分关注译作能否为目的语读 者所接受, 因此倾向于采用常规化的翻译策略, 力求在翻译文本与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之间建立 起高度的契合关系, 提高译本在读者中的可读性和接受程度。Mauranen( 2008: 40) 也认为, 译者为 了能够安全地跻身主流文学系统, 避免
39、被边缘化,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会体现出保守化的倾向。译 者翻译过程中的这种态度和想法反映在翻译产品上, 就是翻译文本对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的高度 遵循。莎剧汉译本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总体而言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多元 系统中一直处于次要位置, 为了使得自己的译作能够被主流文学系统所接受, 三位译者的翻译行 为自然要受到汉语文学和文化规范的约束。他们虽然具体的翻译目的不尽相同, 但都是希望通过 自己的译介使莎剧为更广大读者所知晓, 扩大莎剧在中国的影响。因此, 为了更大程度地贴近汉 语读者的审美情趣和阅读需要, 三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选用与汉语高度契合的语言表达 方式, 使译文
40、尽可能地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从而体现出规范化的趋势。 在处理莎剧原文创造性搭配的过程中, 三位译者大都倾向于将人体隐喻中的喻体明晰化, 直 接点出人体名词所传达的状态、 动作、 情绪等。由于人体名词是人类语言的基本词汇, 人体隐喻又 是人们频繁使用的表达, 所以这些隐喻含义一经译者直接点出, 便使得意义表达更加明晰, 极易为 观众所理解。此外, 译者也经常结合上下文对具体表达进行适当调整, 使其更加符合汉语表达规 范, 给目的语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例如: ( 5) Twas very faintly he saidise ;dismiss d me Thus,with his spee
41、chless hand:what he would do 011 He sent in writing after me;( Coriolanus) 梁译本: 他只轻轻的说了一声 “起来吧: ” 一声不响的把手一挥就把我打发了: 他想做的事, 他以后写信通知我; ( 6)Aside,aside: here is more matter for a hot brain( Winter s Tale) 方译本: 躲一躲, 避一避! 来的这块料, 又该我开动脑筋了。 ( 7)that close aspect of his Does show the mood of a much troubled
42、breast;( King John) 朱译本: 他那阴郁的脸上 透露着烦躁不安的心情。 例( 5) 中, speechless hand 直译是 “无言的手” , 手并没有生命, 自然不会讲话, 而 speechless 通常 只用于能够讲话的主体, 因此这样的搭配显得不合常规。但是在梁实秋的译文中, 手的主人被明 朗化, 人是 “一声不响的” , 而人的手是“一挥” , 这种处理方式采用了汉语中常用的偏正式动词结 构, 非常符合汉语表达规范, 不仅化解了原文中的非常规性, 同时也凸显了人物此时的状态和动 作, 适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例( 6) 中, hot 在英语中一般表达 “热的 ”
43、 “激动的” 等含义, 莎士比 亚将其与 brain 连用, 创造出了一个新鲜的表达, 但是该表达如果直译, 则会令汉语读者摸不清头 脑, 不能立即了解其含义。因此译者方平转换思路, 没有拘泥于原文, 而是将其转化为述宾短语, 通 过汉语读者耳熟能详的表达方式 “开动脑筋” 清晰地传递了原文意义, 通过这样一个规范化的汉语 表达缓解了读者的理解压力。例( 7) 中, troubled breast 字面意义为 “陷入困境的胸部” , 而事实上我 们知道胸部是心脏的所在位置, 而心通常是与各种情绪相联系的, 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 因此译者 朱生豪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义, 而是通过名词短语 “烦
44、躁不安的心情” 表达了人体名词所映射 出来的感情意义, 使得表达更为规范、 意义更为明晰, 更易为读者理解。 6 结语 我们基于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和现代汉语戏剧语料, 同时运用语内对比模式和语际对 比模式, 对莎剧的范化特征进行综合考察。首先, 我们采用语内对比模式, 在目的语总体语言特征 层面选取罕用词和高频词两个变量, 在典型语言特征层面选取四字格变量, 将莎剧三个汉译本与 汉语原创进行对比分析, 验证了莎剧汉译本存在范化趋势。其次, 我们选取莎剧原文中的特定创 造性搭配( 形容词 + 人体名词) 进行考察, 发现三位译者总体上都倾向于对其进行范化处理, 表明 莎剧汉译本存在范化趋势
45、。最后, 我们对莎剧汉译本的范化原因进行了探讨, 认为戏剧翻译的特 殊属性以及译者对目的语读者的关注是莎剧汉译本范化趋向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Baker,M Corpus- 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C / / Somers,H Terminology, LSP and Translation:Studies in Language Engineering in Honour of Juan C Sager Amsterdam/Philadelphia: 111 John Benjamins Publ
46、ishing Company, 1996 175 186 2 Chesterman,A Beyond the particular C / / Mauranen,A P Kujamaki Translation Universals:Do They Exist?Ar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33 49 3 Kenny,D Lexis and Creativity in Translation:A Corpus- based Study M Manchester:St Jerome Publ
47、ishing, 2001 4 Kjellmer,G Patterns of collocability C / / Aarts,J W Meij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orpus Linguistics Amsterdam:odopi, 1990163 178 5 Kruger,H B Van ooy The features of non- literary translated language:a pilot study DB/OL http: / / www lancaster ac uk/fass/projects/corpus/UCCTS2010Proc
48、eedings/papers/Kruger_Van_%20ooy pdf 6 Laviosa,S Core patterns of lexical use in a comparable corpus of English narrative prose J Meta,1998, ( 43): 557 570 7 Mauranen,A Universal tendencies in translation C / / Anderman,Gunilla Margaret ogers Incorpora- ting Corpora:The Linguist and the Translator C
49、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2008 32 48 8 Munday,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 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9Nesselhauf,N C Tschichold Collocations in CALL:An investigation of vocabulary- building software for EFL J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02,( 15) : 251 279 10Shlesinger,M Interpreter latitude vs due process:simultaneous and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in multilingual trials C/ / Tirkkonen- Condit, S Empirical esearch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Tb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