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与阿拉伯_伊斯兰哲学_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pdf





《但丁与阿拉伯_伊斯兰哲学_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但丁与阿拉伯_伊斯兰哲学_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2 年 9 月 No. 5 文章编号: 10030751( 2002) 05008606 但丁与阿拉伯 伊斯兰哲学 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 摘要: 欧洲中世纪意大利在接受当时处于高峰时期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方面, 具有重要的地 理文化优势, 事实上, 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森那和阿威罗伊的哲学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大诗人 但丁的诗学观和神曲的创作。 这是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 关键词: 神曲 ; 文化交流; 阿拉伯哲学; 解经; 隐喻 中图分类号: G04; I109. 3文献标识码: A 说到“ 文化交流” , 季羡林先生认为: “ 文化有一 个很突出的特点, 就是, 文化一
2、旦产生, 立即向外扩 散,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交流。 ”事实上, 中世纪 东方伊斯兰文明正处于辉煌时期。 欧洲在中世纪前 期和中期几乎忘了希腊, 继承希腊精神与科学遗产 的, 是伊斯兰文明。 从伍麦叶王朝后期到阿巴斯王 朝后期( 大约 7 世纪中叶至 13 世纪中叶) , 伊斯兰思 想界异常活跃, 阿拉伯人在古兰经 之外的世界去 寻求思想与科学的营养, 他们把眼光转向了欧洲。 当时, 欧洲古代的主要经典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普罗提诺、亚历山大、托勒密等人的代 表性哲学或科学著作, 几乎都有了阿拉伯文译本。 而在 12 世纪以后 , 欧洲人又依据阿拉伯文等译本, 再把柏拉图、亚里
3、士多德等人的哲学或科学著作重 新翻译成拉丁文或欧洲其他文字。 古希腊文化在历 经东方与非洲的长途旅程后, 又回到了欧洲。 勒本 在阿拉伯文化一书中指出: “直到 15 世纪, 欧洲学 者没有一个不受阿拉伯( 伊斯兰) 学术的影响的。 ” “ 他们或师承阿拉伯人, 或翻译阿拉伯文典籍。 阿拉 伯人的著作, 特别是科学著作, 被欧洲各大学广泛采 用达 500 年之久。 ” 欧洲人终于能够一睹他们先辈 的真面目, 感受到希腊经典的理性光芒。 上述独特的文化背景, 使学界开始关注中世纪 欧洲文学的研究方法。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 己有越 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为: “ 中世纪欧洲文学是国际 的 (
4、 international) 而不是国族的 ( national)。 ”学 者们指出: “ 中世纪欧洲文学的独特样式、由来和发 展, 注定要使相关的讨论成为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 研究,”“ 这不仅是因为基督教本身就体现着古代希 腊与希伯莱两大传统的融合, 而且还在于 中世 纪欧洲所包纳的东方与西方之差异。 ”因此说, 寻 求欧洲中世纪文化品位的定位应当考虑东方阿拉伯 伊斯兰文化因素, 即应从比较文化的视角考虑问 题。 如此, 对于中世纪欧洲文学的种种界说才可能 收稿日期: 20020315 作者简介: 刘晓文( 1957), 女 , 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86 避免狭隘与偏颇。 意
5、大利是欧洲近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它 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哺育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 造 就了但丁等伟大的诗人,神曲成为“ 中世纪天鹅临 终前最后一声长鸣” 。 继但丁之后的彼特拉克则被 认为是人文主义最重要的先导。 意大利何以能成为 文艺复兴运动的先行者? 学界的一般看法是, 资产 阶级在意大利最早登上历史舞台; 意大利人作为古 罗马的后裔, 在继承古典文化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 件, 其实, 人们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 即意大利北 连欧洲大陆, 东临亚得里亚海, 东南与小亚西亚隔海 相望, 这一地理位置使之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 , 因此, 我们有理由认为意大利在接受当时处于高峰 时期的
6、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方面, 具有重要的地理 文化优势。 事实上, 东方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不仅 影响了神曲的创作, 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但丁 的诗学观。 神曲与阿拉伯哲学的“溢出说” 和“双重真理”说 欧洲中世纪是一个神学占据支配地位的时代, 其经院哲学虽将哲学作为了“神学的婢女” , 但它在 为神学服务的探索中, 终究为后人提供了可供反思、 批判和超越的思想依据。 事实上, 中世纪经院哲学 的兴起, 标志着中世纪文化鼎盛时期的到来。 学者 们指出,“这个时期的到来与经院哲学中重新崛起的 亚里士多德主义不无关系, 而亚里士多德的重新发 现, 严格地说与这一时期阿拉伯哲学的影响有直接 联系。 ” 12
7、 世纪亚里士多德著作主要通过两条通道传入 西方。 第一条通道在诺曼第人统治下的西西里岛。 第二条通道在西班牙。 意大利西西里岛是拉丁、希 腊、阿拉伯、犹太四个民族的交汇处, 有通晓各种语 言的学者。 当时最著名的翻译家是意大利僧侣冈萨 里兹和西班牙著名的翻译家苏格兰人迈克尔斯科 特。 后者在西西里岛工作的十几年内, 遵腓特烈二 世之嘱, 将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学等著作摘要译成 拉丁文, 并附有伊本西那的注释。 据说, 菲特烈本 人具有一定的哲学和科学造诣, 熟悉希腊文和阿拉 伯文, 并经常与东方的学者讨论哲学问题。 他“ 还下 令将伊本鲁世德的著作译成拉丁文, 作为他 1224 年创立的欧洲第一所
8、国立大学那不勒斯大学的教 材。 ”这些翻译对欧洲经院哲学的繁荣和发展起了 难以估量的作用。 当然 , 这种影响是双向的。 希腊 哲学中的毕达哥拉斯学说, 原子论以及柏拉图学说、 亚里士多德学说和新柏拉图主义等, 对中世纪阿拉 伯哲学的形成, 也给予了深刻的影响。 由此形成了 阿拉伯理性主义哲学流派, 即伊斯兰经院哲学中的 穆尔太齐赖派( 也称逍遥派) 。 学者们指出, 它是对 希腊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但它不是对希腊哲学的简 单模仿或翻版。 该派突出特点是吸收融合希腊哲 学, 调和哲学与宗教、联系哲学和自然科学。 古希腊 人不甚相信物质, 相反推崇理性。 柏拉图和亚里士 多德虽然也曾力图使两者实
9、现协调, 但基本上没有 成功。 而阿拉伯哲学家, 既相信物质, 也崇尚理性, 并使这两者实现了空前的和谐与统一。 在他们的哲 学中, 物质与理性并存、相互对话, 互为作用。 在 这方面、阿拉伯哲学比希腊哲学前进了一大步。 该 派的重要代表即是阿维森那和阿威罗伊。 阿维森那( 伊本西那的拉丁名, 980-1037)和 阿威罗伊( 伊本鲁西德的拉丁名, 1126-1198) 都是 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从 12 世纪开始三百多年来, 西 方学者主要是借助阿威罗伊和阿维森那的著作阅读 亚里士多德的。 也就是说, 欧洲知识分子早在接受 重新进入欧洲的希腊哲学之前, 就已接受了阿拉伯 哲学的影响。 因为“
10、 从一开始,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就 附有阿拉伯重要哲学家特别是阿维森那和阿威罗伊 的评注。 这些评注把亚里士多德推向了极端, 尽可 能地让他远离基督教的学说。 ”阿拉伯学者的思想 在欧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 13 世纪经院哲学的繁 荣时期, 巴黎大学的艺术学院里盛行着一股拉丁阿 威罗伊主义思潮, 其领袖人物是西格尔。 但丁在神 曲地狱篇第 4 歌中, 将阿威罗伊和阿维森纳, 与苏 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维吉尔等并列为贤哲, 并称阿 威罗伊是“ 伟大的注释家”; 而西格尔这位神秘人物, 也由于但丁而获得了不朽, 在神曲天堂篇第 10 歌 中, 但丁把他同圣托马斯和圣波纳梵杜拉安置在了 一起。 可见这
11、两位阿拉伯学者以及拉丁阿威罗伊主 义者在但丁心目中的地位。 学者们也指出, 就但丁 的知识积累和思想渊源而言, 可归为三个方面, 首先 一方面就“ 来自古希腊罗马的诗人、思想家, 也包括 一些阿拉伯学者。 ”联系但丁的神曲 , 不难看出 阿拉伯哲学影响的痕迹。 ( 1) 神曲的构思与阿拉伯哲学“溢出说” 。 87 但丁与阿拉伯伊斯兰哲学 “ 溢出说”是阿拉伯“ 逍遥派” 哲学体系的基石。 它源于普罗提诺( 约 204270) 的“流溢说” 。 普罗提 诺认为世界“ 流溢”的次序是: 造物主 世界理性 世界灵魂 物质世界。 在普罗提诺这里,“ 太 一”常被喻为“ 太阳” 、 “ 源泉” , 太一
12、虽不运动, 但却能 生成其他本体这一生成过程被喻为“ 流溢”。 该流派 吸收其说, 认为万物是通过“ 第一存在”所具有的纯 粹思维作用, 经过几个阶段从“ 太一”中流出的。 在 他们看来, 万物只能由一个产生一个。 因而他们得 出一个结论, 即物质的形式与自“ 太一”流出的万物 不可分。 阿维森那在其拯救书中阐述了他的“ 溢 出主义宇宙论”。 他认为, 宇宙的存在以真主的存在 为前提, 它来自于真主。 从真主的单一的和必然的 存在中溢出了理性 灵魂 天体这种三位组合 体系。 这里, 最远 的天体 具有灵魂 与体, 构 成完 美。 这一学说将原始宗教中的有形神抽象化了, 因为它肯定了万物都属于“
13、 太一”, 都可追溯到“ 太 一” , 这就为宗教中的那个有形的上帝变成为“ 无形” 的上帝( 或真主) 提供了哲理基础 ; 而若万物都自“ 太 一”流出, 那么便为物质与理性的对话, 物质可与理 性并存、和谐统一提供了哲理依据。 在这里“ 第一存 在”的“太一”实则是理性( 即神性) 的同义语。 所以, 生活在远离“ 太一”的物质世界的人们便有可能与 “ 太一”的神性相接, 这就为宗教的灵魂拯救说提供 了哲理依据。 但丁的神曲实则将“ 溢出说”理论形象化了。 其天堂诸天体的学理构造, 本身就是天堂篇所要 传达的真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首先是原动力“ 上帝” 的设置。天堂篇第一句话是: “一切原
14、动者的光荣 渗透了全宇宙, 于是照耀此处多一些, 彼处少一些。 ” 但丁对这段话的阐释是: “ 一切原动者即上帝。 上帝 是最高的绝对的终因, 更无能动之者, 故为第一动 者, 而自身永不动也。 ”( 神曲334 页) 显然, 在但丁 看来, 只有上帝是因为自身而存在的。 他就是最初 的存在, 万物的动因。 由此, 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以 上帝为原动力的宇宙系统, 目的是希望人们看到, 上 帝的神爱是如何打动了水晶天( 可称第一动力天, 整 个宇宙的运动起源于此) , 水晶天又怎样把上帝的光 和热层层下传, 以致于万物都因为有了神灵的光辉 而存在。 诗人还依照基督教的宗教道德和基本原则, 按 “
15、 溢出说”理论构思了人生的两种归宿,“ 趋向于物质 财富的必将走向地狱, 倾向于精神财富的定将奔向 天堂。 ” 但丁认为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是社会堕落的 根源。 著名的意大 利文学评论家 德桑迪斯( De sanctis) 曾这样评价但丁: 但丁的哲学思想中, 虽然闪 烁着许多新的火花, 但是,“ 人若想幸福, 就应该与肉 体斗争, 并努力靠近美的极点上帝”( 德桑迪斯) 的中世纪神秘主义哲学仍占重要地位。 他认为恶与 罪过在于对物质和肉体、快活的追求。“ 人只有效法 拯救人类的基督, 才能得救,” 11但丁在神曲中, 显 然赞同信仰高于理性的说法。 这是那个时代的神学 世界观对作家的无形约定。
16、但在当时, “ 上帝” , 实际 上常常可以被理解为一切论说所必须设定的逻辑起 点, 只有凭借这一点, 才能在关于“ 存在”的溯源中避 免“ 无限后退的尴尬”。 也只有接受上帝先于一切而 存在之说才能接受“ 流出说” 。 但丁心目中的“ 上帝” 实际是经过了“ 理性”过滤 、经过了理性哲学论证的 结果; 整个神曲的构思体现了但丁理性化的哲学 思考。 ( 2) 神曲的“ 二重性”与阿拉伯哲学的“ 双重真 理”说。 但丁所生活的时代, 虽然人们向愚昧的中世纪 进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人文主义”还没有形 成, 但是, 争取摆脱神秘主义和遁世主义精神束缚的 倾向已经出现了。 当时的阿拉伯哲学对欧洲思
17、想界 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作用。 对但丁来讲,“ 尤其是 重新阐释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阿拉伯学者阿威罗伊对 他有相当的影响。 ” 12 阿威罗伊是“ 双重真理说”之母。 他认为, 理性 和启示( 即哲学和圣典) 是真理的两个绝对可靠的源 泉。古兰经经文所述内容是真理, 不容置疑; 而哲 学的行为不过是审视万物, 认为它们是造物主的证 明 13。 而“ 证明的审视不会造成违反教律的内容, 因 为真理不会反对真理, 而是与它相吻合, 是它的证 明” 14。 阿威罗伊试图阐明哲学和宗教可以并存, 并 相辅相成, 但各有侧重点, 两者在不同的层面活动。 可以说, 阿威罗伊最大的贡献就是把理性哲学和宗 教信
18、仰分开了。 这是反神学的观点, 也是人文主义 思想最初的生长点。 当时欧洲思想界那种“ 信仰与 理性”的相互纠缠又不可能完全分离的状态使知识 分子在二重选择中痛苦地挣扎着。 联系神曲 , 便 不难看到这种挣扎的痕迹。 在但丁身上, 似乎同时 存在着两种人 “ 宗教的人”与“ 尘世的人”。 但丁 88 中州学刊 2002 年第 5 期 在“ 信仰与理性” 、 “ 来世与现世” 、 “ 人生虚无与有所 作为、宗教宿命与自由意志”中矛盾着、挣扎着。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大诗人在当时理性哲学思 想的影响下, 于这种“ 痛苦的挣扎”中作出了选择的 努力。 譬如协调“ 理性与信仰”关系, 这使神曲中 的政
19、治哲学具有了辩证色彩。 但丁的政治哲学观反 映在神曲天堂篇中( 如第 5、6 篇) 即是一种辩证的 生活秩序。 人们在木星和火星宫下所看到宇宙被理 解为一个宇宙社会。 其同一性体现在个体倾向于合 作、倾向于将同一的理想看做一个共同目标的善良 意志。 因而, 在地球上可能出现的同一是神的存在 的绝对同一的象征 15。 在实现人类合作的最终目标 的征程中被拥戴为领袖的是善。 上帝在这一理想中 间, 并以这种方式表示准许其存在, 整个宇宙的政治 秩序是整个宇宙的宗教方向的前提条件。 这样, 一 如阿威罗伊认为哲学和宗教可以并存, 但丁的政治 世俗理想( 他所说的整个宇宙的政治秩序) 与宗教方 向的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文学经典鉴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