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社会制度试探.pdf





《古代印度社会制度试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印度社会制度试探.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印度社会制度试探 知 .、 丫, 内容提要 : 国内学术界流行若这样一种砚点 , 即古代印度社会经历了二个不同性质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 上古时代的奴 农社会和中古时代的封建社会 。 笔者认为 , 这种观点既不将合古 印度社会历史实际 ,也 昨马克思 主义的观点 。 笔者运用大全历史材并和马克忍的见解 ,证明 了从 推利安人征服次大陆到英国人入主印度的整个 古代印度社会 制度 ,从未岌生过根本性 的变化 ,人类社会发展必经五种社会形 态的理论 , 实朴马克忍 的本意 。 笔者从 “ 私会劳动产品 的分配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 的观念出发 , 根据古印度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构 成社会径济
2、基袖和广大农 民与土地所有者之问一直存在着 “ 食租税 ” 关来子历史事实 ,断定 古代印度当属封建 社会 。 古代印度属于何种性质 的社会 , 是奴隶 社会?是封建社会?抑或是独特的亚细亚形 态的社会?这个问题 , 学术界迄今尚未解决 。 几十年来 , 在我国的教科书里流行着这 样一种观点 : 雅利安人征服次大陆之后建立 起来的社会是属于奴隶社会 , 这个制度在列 国时代和孔雀帝国时代有较大的发展 , 随着 奴隶制统一帝国的瓦解 , 作为社会结构中支 配形态的奴隶制度 , 也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 的栓桔 , 并日益解体 , 与此同时 , 封建制的生 产关系开始萌芽 , 发展起来 , 从岌多王朝
3、到戒 日王帝国 , 即公元四至七世纪 , 是次大陆封建 社会形成和最后确立的时期 。 这时 , 虽然仍有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残余 , 但封建的生产关系 已居于主导地位 , 简而言之 : 古代 印度社会发 展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样两个历 史发展阶段 。 这种观点是否能成立 , 确实有值得进一 步探讨的必要 , 马克思曾经提出这般见解 : “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十九世纪最初十年 , 无论 印度的变化多么大 , 可是它的社会状况却始 终没有改变 , , Q 。 马克思这一见解对研究古代 印度社会很有价值 。 马克思关于 “ 古代印度社会状况始终没 有改变 ” 的提法 , 笔者认为所指的就是古代印
4、 度从上古到中古其社会生产方式一直没有改 变 , 尽管在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 出现了 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 但始终没有改变其社会 制度的性质 。 第一 , 奴隶制存在于古代印度社会整个 历史时期 , 但始终没有构成社会生产的基础 。 希腊的地理学家和政治家 , 塞琉古派驻 孔雀王朝的使节美伽斯提尼说 : “ 印度的全部 居 民都是自由人 , 其 中无论是谁都不是奴 隶 。” 美伽斯提尼的这种说法不符合古印度社 会实际 。 古代印度的文献以及碑铭材料都证 实了奴隶的存在 。 在梨俱吠陀 (成 书于公元前 150 0一 9 0 0 年)中 , 许多地方用 “ 答萨 ” 来表示奴隶 。 在 V
5、 n l . 5 6 . 3 的一行颂词说道 : “ 用百头驴 、 百头浓毛母羊 、 百个答萨为献礼 。” 这里的答 萨无疑就是奴隶 。 在后期吠陀时期文献中(成书于公元前 DOI: 10.15958 /ki .gdxbshb.1993.03.015 林振草 : 古代印度社会制度试探 践 一不 娜嘴 9 0 0 一6 0 0 年)例如在( (鹤鸽氏 本集 Vll l . 5 . 10 中就有记载 : “ 女奴携带着盛水的容器 , 一 面低声歌唱 , 一百用脚有节奏地踏着大地 , 在 摩尔阁利耶周 围舞蹈 。” 在歌赞奥义书中 , 有一段颂词写道 :“ 在这个世界上 , 牛和马 、 象 和金 、
6、 奴隶 、 田地和房屋可以说是高贵的标 志 。 ” 政事论) ) ( 成书于公元前 4世纪 , 一说为 公元初年的作品) , 该书对奴隶的描述更加详 细 。 第三卷第十三章记载有关于奴隶的详细 条例和规 章 , 这里把 奴隶划分为五种类型 : 1 ) 奴隶 的子女 ; 2 ) 战争中捕获的俘虏 ; 3 ) 卖身为奴的人 ; 4 ) 负债沦为奴隶的人 ; (5 ) 法 庭判处为奴隶的人 。 摩奴法典把奴隶划分为七种类型 ;那 罗陀法典把奴隶划分为十五种类型 。 这两部 书约于公元初几个世纪编成的 。 8一1 2 世纪编成的法典重申着于奴隶 的 规章制度 ; 迎色尼王朝著名的历史学家欧特 比的迩色
7、尼的马穆德史有关奴隶的记载 , 以及184 3年英国殖民政府颁布废除奴隶制 形式 的法令 , 说明中古时代印度社会也存在 奴隶制这个事实 。 而且奴隶数量在中古时代 并不比上古时代逊色 。 在上古时代 , 传说有个 国王赠予一个婆罗门一万个女奴 (爱陀利亚梵 书记载) ; 在欧特比的著作中 , 记载着穆斯林攻 陷卡林德日拉后把五万名俘虏变成奴隶的事 件 , 它反映了印度史上穆斯林时期奴隶制仍 然是国内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 然而 , 笔者认为 : 无论上古时代 , 还是中 古 时代 , 奴隶制都没有构成为印度社会生产 的基础 , 即没有形成印度社会结构中的支配 形态 , 奴隶多被役使于家庭
8、劳动 , 充当侍从 、 宫女 、 舞女 、 歌手 、 奏乐者 、 按摩者 、 看守者 、 厨 工 、 保姆 、 女仆等供奴隶主生活或享乐待应奴 隶 , 而这些奴隶群中 , 又 以女奴居多 , 他们用 于生产领域的人数较少 。 在工农业生产领域 中 , 主要劳动生产者是公社自由成员 , 吠舍和 首陀罗等下级种姓 , 在手工业生产领域中 , 铁 匠 、 木匠 、 织工 、 洗衣工 、 金匠和其它手工业者 多数属于首陀罗种姓 。 人们常常称首陀罗为 “ 工师种 ” “中阿含经第五九卷) 。 这可以说明这个 问题 , 他们都是组织在获得 国家承认的称为 “ She ri n ” 的同业行会中 , 其它
9、文献也反 映了 这个问题 。 乔达 摩) ) ( 成书于公元前 10 0 0年 代 中 期)X记载 : 4 0 、 婆罗门的补充收入是接受布施 4 1 、 刹帝利的是战争卤获品 4 2 、 吠舍和首陀罗的是工钱 6 0 、 (首陀罗)靠手工业生活 摩奴法典V n . 13 8 记载 : 所有专门技能的手工业者和靠自己劳动 为生的首陀罗 , 国王可以使之一个 月(为自 己)服一天劳役 。 在农业生产领域 中 , 主要劳动力是吠舍 和首陀罗种姓 。 政事论第二卷第一章记载 : 村庄应这样建成 : 每村包括首陀罗瓦尔 那农民 , 不少于 10 0 家 , 不多于 50 0 家 。 摩奴法典) ) I
10、 . 9 0记载 : 吠舍则牧畜 , 施舍 , 祭祀班学习吠陀 , 商 业以及高利贷 , 农业 。 吠舍和首陀罗是国家赋税主要承担者 , 完成国家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纳税义务 , 直接 影响到国家的存在 。 摩奴法典Vn l . 4 18记 载 :“ (国王)应极力使吠舍与首陀罗执行 自己 的劳动 , 因为他们逃避 自己的义务时 , 则使这 个世界动摇 。 ” 从缴纳赋税角度看 , 它从侧面 反映了吠舍和首陀罗是当时社会主要的劳动 者 。 奴隶从事生产劳动 , 文献亦有记载 , 他们 多在国王和贵族田庄中劳动 。 政事论第二 卷第二十四章就记载了奴隶 、 雇工和囚徒在 国王田庄上劳动的情况 。 但
11、决不是一些人所 说的 , 在国王和贵族田庄中劳动的都是奴隶 。 贵州大学学报 59 91 年第 s 期 月甲 、扣 政事论) )I1 . 卜H . 24指明国王经营的农耕地 有两类 , 一类是移民开 垦的土地 ,这类农 民必 须向国王纳税 , 就可以终生使用土地 , 但不能 继承 , 另一类是 由奴隶 、 雇工和囚徒耕种的土 地 , 这些劳动者可以领取口粮和工资 , 在贵族 田庄上 , 情况也是如此 , 奴隶劳动也仅占其中 一个部分 , 有人认为首陀罗是奴隶 , 从而进一 步证明上古印度社会是奴隶制社会 , 众所周 知 , 首陀罗是下级种姓 , 他们遭受高等种姓的 种种凌辱和歧视 , 但是 ,
12、 他们毕竟还不属于任 何人的 自由民 , 他们可以自由寻找雇主挣钱 谋生 。 摩奴法典X . 1 2记载 :“ 首陀罗(如不 能靠为婆罗门服役以维持 自己) , 而希望挣钱 谋生 , 则可服役于刹帝利 , 或者首陀罗可为富 有的吠舍服役以维持生产 。” 国王对其剥削亦 有定额 。 摩奴法典Vl l . 13 8 记载 : “ 所有专 门技能的手工业者和靠 自己劳动为生的首陀 罗 , 国王可以使之一个月(为自己)服一天的 劳役 。” 杀死首陀罗亦须遭处罚 。 摩奴法典 Xl . 12 7 记载 :“ 杀害刹帝利其赎罪规 定为 杀害婆罗门的四分之一 , 杀害吠舍为八分之 一 , 但要知道 , 杀害
13、善良的首陀罗为十六分之 一 。” 显而易见 , 首陀罗不是奴隶 。 从以上引证的文献材料说明 : 上古 印度 社会生产基本部门不是 由奴隶 , 而是 由自由 民来实现的 。 吠舍 、 首陀罗等下级种姓组成的 公社自由成员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 其 次 , 才是佃农 、 雇工和奴隶等 。 中古时代印度 社会劳动力结构也大体如此 , 当时印度农业 劳动者分为五类 : 一 、 独立于公社之外的国有 土地居民 ; 二 、 租种公社或社员个人土地的佃 户 ;三 、 租种土地的分成农 。 他们经济穷困 , 因 而要得到地主的种子 、 农具 、 牧畜的支助才能 经营 ,四 、 人身 自由的雇佣劳动者 ;
14、 五 、 人身不 自由的由于负债或其它原因而形成依附关系 的劳动者 , 其身份类似 农奴 、 奴隶均有 。 这 些情况表明 , 无论上古的印度社会 , 还是中古 的印度社会 , 奴隶制在社会中都不起支配作 用 , 人为地把它划分为二个不同性质社会的 做法 ,是违背古 代印度历史实际的 。 第二 、 土地 国有制度一直保持不变 , 土地 分封上古时代已予实行 。 国王是全国土地最高所有者 , 无论是上 古印度社会 , 还是 中古印度社会 , 都是如此 , 婆罗门教的摩奴法典Vn l . 3 9认为国王是 “ 国家的保护者 , 也是土地的主人 ” 。 佛教经典 长阿含经卷6也有国王是 “ 田主 ”
15、 的说法 。 美伽斯提尼也有 “ 全国皆属王有 ” 的说法 。 伊斯兰教徒统治次大陆 , 也是实行苏丹 、 皇帝 是全国土地最高所有者的原则 。 土地的实际 占有也同样分为这样几类 : 1 )国王或国家直 接占有的土地 ; 寺院占有的土地 ; 公社占有的土地 、 土地买卖 和 土地私有一个从无到有 、 从少到多 、 从不合 法到合法的漫长过程 , 它贯穿整个古代社会 , 但是 , 它从来没有突破土地国有制规定的范 围 。 持古代印度社会经历奴隶制社会和封建 制社会两个历史发展阶段论者 , 除了论证 , 上 古时期印度为奴隶制社会之外 , 又搜集材料 论证 , 从岌多王朝到戒日王帝国 , 即四到
16、七世 纪印度形成封建制社会 。 他们依据的文献材 料有 : 法显的佛国记 :“ 自佛般泥谊后 , 诸国 王 、 长者 、 居士 、 为众僧起精舍供养 ;供 给田 、 宅 、 园圃 、 民户 、 牛犊 、 铁券书录后 , 王 王相承 , 无 敢废者 , 至今不绝 。” “ 王之待卫左右 , 皆有 供禄 。 ” 玄类的大唐西域记 : “ 王田之内 , 大分 为四 : 一充国用 、 祭祀粟盛 ; 二 以封建辅佐宰 臣 ; 三赏聪睿硕学 高才 ; 四树福田 , 给诸异 道 。” “ 宰牧 、 辅臣 、 庶官 、 僚佐各有分地 , 自食 封邑 。”“ 种王田六税其一 。” 引用上述的资料 , 其目的是要
17、证明古代 印度社会到了公元四世纪时已发生了质的变 化 , 即广大 “ 耕王地者 ” 的 自由农民随着国王 耳 乌 听 下 城 _ , 林振草 : 古代印度社会制度试探 赏赐土地给寺院贵族和世俗贵族 , 、 因而变成 向领主交租纳税 、 受领主管辖的依附农民 , 奴 隶制生产关系变成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 笔者认 为 , 此论是不能成立的 , 其一 , 土 地分封并不始于公元 4 世纪的发多王朝至 7 世纪的戒日王的普西亚蒂王朝 , 法显说得很 清楚 , 土地赏封自 “ 佛般泥渲(寂灭)后 ” 就发 生了 。 佛陀释加牟尼死于公元前4 8 3年 , 这就 是说在列 国时代 、 孔雀帝国时代就已有分
18、封 土地之事 , 而许多历史文献也证实了这一点 。 佛教文献 中 , 在讲到摩揭陀国王阿阁世的统 治时说 :“ 大王逼夺百姓所有资财 , 赏赐豪贵 , 遂令富者 自益 奢侈 , 贫者转 益贫穷 , 令 诸贫 人 , 孤载困苦 , 投足无地 。” 这是上古 时期印 度国王赏赐豪贵土地的例子 。 布利哈斯帕蒂 法典的记载说得更加 明确 : “ 当国王赠予某 一地段或类似之物时 , 须在铜板或布块上签 订正式的让渡文书 , 说明地点 , (国王的)祖 先 , 以及 其他事项 。 ” (Vl ll . 12)在V lll . 14 中 又说 : “ 与日月同久 , 依照继承权传之子孙万 代 , 作为赠
19、予 , 决不能废除或剥夺 , 并完全免 受因分配给王之待卫 的份额而缩减 , 等等 。” 罗阅城(即王舍城)有个名叫迎毗 罗的婆罗门 有 “ 九十九头耕牛田作 , 拘萨罗有一那罗 村 , 有个婆罗门名婆罗豆婆遮拥有 “ 五百具犁 耕田 ” 。 这是国王赏赐土地促使贵族大土地占 有制的具体体现 。 其二 , 土地分封并不是封建 生产方式的确立的标志 。 土地由国家或国王 直接控制或者分封给贵族掌管 。 这只是统治 阶级剥削和瓜分劳动人民生产果实的表现形 式 。 分封土地本身从本质上说 , 并没有改变生 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生产者之 间原先那种 “ 食租税 ” 的剥削关系 。 农民输王租和向贪领 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法制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