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晚期戏剧与_易卜生主义的精华.pdf
《易卜生晚期戏剧与_易卜生主义的精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卜生晚期戏剧与_易卜生主义的精华.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哈罗德布鲁姆曾精辟地指出:“自由反思的内省意 识是所有西方形象中最精粹的部分,没有它就没有西方 经典。 ”3(P.53)而就易卜生晚期戏剧而言,无论从创作主 体还是从作品形象来看,最鲜明最深入地透入其中的正 是内省精神。这一精神在易卜生前期和中期戏剧都有所 体现,但在其晚期戏剧中体现得最强烈、最深沉。 正如比约恩海默尔所说:“一种特定的 反 躬 自 省他称之为 自我解剖学已使得易卜生痛心 疾首地明白过来,他自己身上原来也带着那个时代的维 多利亚式社会的必然性特征”,4(P.20)易卜生确是一位自 觉地反省自我、解剖自我的剧作家。 如果说他的中期戏 剧主要是“解剖他人”,那么其晚期戏剧则更多地是
2、“解 剖自我”。 他敏于体验,深于洞鉴,其目光似乎总在凝视 自我及他人灵魂的深渊,这使他发现了当时人们很少意 识到的人性秘密,以至有人称他为“戏剧领域中的弗洛 伊德”。他晚期戏剧对于人的非理性(特别是魔性、妖性) 和潜意识、对于人们日常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的深入探 掘与隐晦表现至今仍然是令人惊叹不已的。 比如在罗 斯莫庄中,他对吕贝克的潜意识的层层剖析、对其非理 性冲动的生动展示、对其两次拒婚背后深层动机的隐晦 表现,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尤为难得的是,他 通过营构特定情境、描写情境流变中罗斯莫与吕贝克内 在灵魂的层层递进与交错发展,把自我内心所体验到的 人性深层冲突精神与欲望、自欺与自省
3、、他救与自 救、负罪前进与自我惩罚等之间的冲突精细入微地 表现出来了。又如在海上夫人和海达高布乐中,易 卜生把女主人公内心多种多样的魔性冲动表现得很有 分寸,也很美。 哈罗德 布鲁姆甚至说:“易卜生最好的散 文体戏剧也是表现妖性最充分的几部,尤其是海达高 布乐。 ”3(P.286)而易卜生之所以能够描绘出这些灵魂深层 的奇异风景,跟他敏于内省是密切相关的。易卜生自己也 曾说,他经常跟海达 高布乐在一起散步,他对她的了解, 就像对最知心的朋友的了解一样,能够“把握到她灵魂的 最后一条波纹”。 总之,就像挪威诗人DM 托马斯所说: 戏 剧 艺 术 Theatre Arts 在我国学界,人们主要是通
4、过萧伯纳的易卜生主 义的精华和胡适的易卜生主义来了解“易卜生主义” 的。 萧伯纳认为“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主要在于:在剧中 提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来加以讨论;把戏剧和讨论 合而为一;在人物理想之间的冲突中取得强烈的戏剧性 等等。 但他最后说明:“易卜生主义的精华就在于没有 准则。 ”1(P.125)这为后人重新理解“易卜生主义”留下了 空间。 胡适认为:“把家庭社会的实在情形都写了出来, 叫人看了动心,叫人看了觉得我们家庭社会原来如此黑 暗腐败, 叫人看了觉得家庭社会真正不得不维新革 命这就是易卜生主义。 ”2(P.111)他们观点有别,但 都主要是依据易卜生中期的社会问题剧、并侧重其思想 内
5、容来概括得出“易卜生主义”的精华或内涵。 如果我们更加看重易卜生的“艺术家身份”,从易卜 生戏剧的内在精神与艺术追求这两个方面来考察“易卜 生主义”,那么必将对之产生一种新的、也许更准确更深 入的理解。 综观易卜生前期、中期、晚期的所有剧作,笔 者认为,其晚期戏剧更为集中鲜明地体现了“易卜生主 义的精华”。作为易卜生中期批判精神、个性主义与写实 主义的延伸与深化,这种“精华”凝聚了易卜生晚期戏剧 最值得学习的内在精神与艺术经验,下面试分四个方面 来论述。 易卜生晚期戏剧与“易卜生主义的精华” 一 55 从易卜生晚期戏剧中的艺术自审来看,个中体现的 除了内省精神,还有弥可珍视的自否精神。 正是自
6、否精 神,使得易卜生在取得中期剧作的辉煌成功之后没有跌 落下来,而是愈老愈精,在登上高峰后又攀上了一座又 一座插入云霄的险峰。 易卜生的自否精神是其主体人格的精魂。他是个天 “易卜生不但善于洞察外部世界,而且在他的每部戏剧作 品中,以一种非常深入、非常微妙的方式,洞察人物的内 心世界。他对人性弱点和矛盾的认识极为深刻,他堪称第 一个这样的戏剧家, 如此洞悉人类个体之间阴暗复杂的 关系以至让人惊奇惶惑。他说在罗马时,他对梵蒂冈宫外 的一座雕像十分倾慕,那是缪斯女神的雕像;他说缪斯女 神的眼睛似乎既能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 同时又能洞察 身外的世界。易卜生自己就是这样,这也就是易卜生之所 以现代和永
7、恒的缘故。 ”这位戏剧界的建筑大师确是具 有“缪斯女神的眼睛”,他那种“看”的本领,特别是“返身 内视”的本领,是他取得巨大艺术成就的秘密之一。 在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内向反省中,最为值得注意的 是他对人的内在生命运动之形式与规律的探索与表现。 我们常常提到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内省性,或心理现实主 义特征,但很少进一步去探讨他用力最深的点究竟在哪 儿。卡西尔说:“伟大的戏剧家向我们显示我们内部生活 的各种形式。 ”5(P.188)这话用在晚期易卜生身上是特别合 适的,因为易卜生晚期悉心研究的乃是“我们内部生活 的各种形式”, 以及人类内在生命运动的某些具有普遍 性的规律。 他差不多每两年写一个戏,这期
8、间他用力最 深的可能就是琢磨在一定情境中人物的内在生命如何 一步步运动,如何运动才接近最真最美。 写戏并不是聚 焦于人的非理性或潜意识就“深刻”了,就“现代”了,不 是那么回事;而是必须对特定情境中人的内在生命运动 的形式与规律有深入的研究,进而在这个领域有自己独 到的感悟与发现。这可能是检验作家功力深浅的一个重 要尺度。在这方面,易卜生晚期戏剧是真正的经典。从这 些作品中我们看到,易卜生对人性的结构及其内在矛盾 的洞察是非常深入的,从中他发现了人类内在生命运动 的多种形式;这些形式既有螺旋上升式的(如罗斯莫与 鲁贝克),也有抛物线式的(如索尔尼斯),既有如大海般 潮起潮落式的(如艾梨达),也
9、有太极图式的(如吕达), 等等。 如果说人性人心中种种要素之间“不断重复出现 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即人类内在生命运动的规律,那么 易卜生对此是非常自觉地去加以探讨的。 他曾说,他的 作品 “一直引以为中心的是能力和愿望之间的矛盾、意 志与可能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在人类和个人身上不时出 现的悲剧和喜剧成分的交融等等”6(P.9)。 他的 小艾友 夫,正如勃兰兑斯所说,就是旨在探索人类生命之“变 化规律”的典范性作品。此外,罗斯莫庄、海上夫人、 海达高布乐、建筑大师、博克曼、复活日等杰 作对人类内在生命运动的规律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它 们不仅展示了人类内在生命运动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 一些形式,也揭示
10、了推动其运动的人性人生之根精 神与欲望(灵与肉)、理智与情感、生命与意识(或冲动与 反省)、理想与现实、存在与虚无等等内在的矛盾。 易卜 生在这个方面的功力与探索还远远没有得到学界的重 视,也还需要进一步去探讨。 二 易卜生晚期戏剧与“易卜生主义的精华” 2011/05 56 生的怀疑派,怀疑、否定既有的一切道德规范、社会秩 序、艺术法则等等,也怀疑、否定他自己。 他内心有一团 “活火”,永远要否定自身,永远要向着更高更美的境界 跳跃上升。 他曾说:“我认为,为自由而战其实应该是一 种永不停息的追求和对真正自由概念的探求。把自由当 成是某种确定的东西去占有的人, 那么当他获得了自 由,也就同时
11、失去了自由的灵魂;因为自由这个概念的 精髓就在于它能在人们持之以恒的追求过程中成为他 们自身的一部分。”7(P.208)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人格中 那种永不满足、不断否定以求不断发展的韧性精神。 如 果说“自否定是人在每一瞬间历史地自我创造、自我发 展的方式,它永远是一个经验的综合过程,永远是一个 有待完成的开放系统。自否定是一种感性的创造性 力量,它是对痛苦的隐忍,对死亡的承担,对自己世界永 无止境的冒险开拓,它是一切真善美和自由感的最终源 泉”,8那么易卜生的整个艺术人生的确是一个自否定 的过程。 自否定,是其内在生命的深处一团燃烧不息的 “活火”,是其创造力始终活跃的标志。特别是在晚年,
12、他 的自我否定从野鸭开始,到建筑大师,到博克曼, 到复活日,逐步递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大体说来,易卜生晚期戏剧内在的自否精神主要体 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物对自我信念、自我灵魂的反思 与否定,二是人物对自己作品的反思与否定。 而这些人 物的反思与否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易卜生内在的自 否精神。 在野鸭和罗斯莫庄中,易卜生着重反思、否定 了他原有的“布朗德情结”和他中期剧作的局限。他原本 想把真理与自由的阳光注射进人心深处,“去唤醒整个 民族,引导它去思考伟大的事业”,但在现实中,很多人 事往往跟他所理想的逆向而行,这使他看到人性与人生 的高度复杂性,进而不能不反思到以前的信念与作品有 很
13、大局限性。可以设想,他也曾心魂茫茫,如陷身海雾中 努力寻找前进的方向。此后他转向了对人性与人生越来 越深的探索。 而在这种探索过程中,他对自我与他人灵 魂中的那些各有深刻合理性的信念一一进行审视,并最 终否弃了。他不会认同现有的一切观念,甚至“不相信人 类种种理想的永恒性”。 这使他必定以“自否定”作为其 生命运动、艺术创作的贯穿主线。 在建筑大师和博克曼中,易卜生让其笔下人物 对自己的“艺术家之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流露出否 定以前所有作品、甚至否定“创造者之魂”的倾向。 索尔 尼斯说:“我并没有真正盖过什么房子,也没有为盖房子 费过心血!完全是一场空!”这里索尔尼斯的话明显体现 了一种自
14、否定。 他分明已经盖造了一大批房子,并不是 真的没有盖过“房子”,但相对于现实来说,他盖的“房 子”没有起到他所理想的作用;而尤为令他感到痛苦不 安的是,为了盖那些房子,他牺牲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 付出了太大的代价。这一切使得他深深怀疑自己人生的 价值与意义。博克曼的人生则在自己与他人的双重审判 下彻底被否定。其他如罗斯莫、吕贝克、海达、阿尔莫斯、 鲁贝克等人物身上均体现了自否精神。 如果说“自否是 为了把一切可能存在的障碍加以清除,清除的方式常常 是在艺术创作之时直接对创造加以否定”9(P.216),那么这 种自否定仍然体现了可贵的创造性它所创造的乃 是一种更完善、更完美的境界,一种更符合人
15、性与天人 之道的理念。 与易卜生的自否精神密切相关,他晚期戏剧所隐含 的“否定性的艺术辩证法”是特别值得我们体会和学习 的。 比约恩海默尔曾指出“易卜生在其最后15年的写 作中,把辩证法发挥得淋漓尽致”10(P.361);但准确地说, 他晚期戏剧所发挥的“辩证法”不完全是黑格尔式的辩 证法,而是“否定性的艺术辩证法”它既不像一般辩 证法内含有“正、反、合”的理路,也不像中国古代的艺术 辩证法着重体现阴阳、有无、言意、抑扬等相反范畴的互 相转化与渗透,而是更多地体现出作家艺术灵魂与笔下 人物的自否定性。 对此要“一言以蔽之”非常困难,如果 强言之,其表现形式大致有三种:否弃现有于极处求真、 无化
16、现在于无中求新、以诗性智慧说不可说。 易卜生的 罗斯莫庄、海达高布乐 主要体现了前两种,建筑 大师、博克曼、复活日则兼有这三种表现形式。 虽 然在艺术上“至法无法”,或“艺无定法”,但易卜生晚期 戏剧作为一个丰富的宝藏,它在这方面所隐含的智慧还 是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 易卜生晚期戏剧与“易卜生主义的精华” 2011/05 57 与易卜生晚期的内省精神与自否精神密切相关,其 晚期戏剧中还内蕴有一种难能可贵的超越精神超 越现实、超越时代,甚至超越人们现有的种种理想。指出 这一点很有必要,因为易卜生曾多次被打上“毒素散布 者”的标签,也曾被视为“难以忍受的悲观主义者和神秘 主义者”,遭到过种种的
17、诋毁与误解。 易卜生确有“忍与 妖魔共徘徊”的一面,也揭示了人类灵魂中诸多的黑点 与暗角, 但这只是他艺术灵魂与作品整体中的一部分, 并不能由此认为他跟左拉一样是“在阴沟里洗澡”。如果 我们愿意理解他的艺术思维,会发现他恰恰是一个执著 地寻求以审美感受参与人格重建的剧作家,一位具有理 想主义气质和深厚人学关怀的伟大艺术家。 哈罗德布鲁姆认为:“易卜生有一种基本的特质, 即一种狡黠的诡异感令人不安地与他的创造力结合在 一起,这就是纯粹的妖性。易卜生不是道德家,他更 像一只凶狠的毒蝎。 ”3(P.275、283)由此他进一步认为“妖性” 构成了易卜生的原创性, 并成就了其作品的审美价值。 这种见解
18、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但又似乎隐含有不妥之 处。 我觉得,写出人内心的妖性、魔性,并不是易卜生的 目的,也未必是要以此制造审美价值。 就拿布鲁姆认为“表现妖性最充分”的海达高布 乐 来说, 易卜生的确着力写出了海达内心的妖性、魔 性,但她并不是伊阿古或爱德蒙的后代。 她并不像他们 那样守恶不改冷酷到底, 她做的一切既出于她的本能, 也出于她对人生底蕴过于敏慧的洞见。她最后在不必自 杀的情况下优美地自杀了, 也毕竟透出一种高贵的气 度。而易卜生之所以塑造海达高布乐这个人物形象,很 大程度是启示人重新思考人性、生死以及生存的意义究 竟何在等根本问题。 因而易卜生与海达是有距离的,他 塑造这个形象体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文学经典鉴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