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西十八校高一(下)联考历史试卷(4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
《2021-2022学年广西十八校高一(下)联考历史试卷(4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广西十八校高一(下)联考历史试卷(4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L2022学年广西十八校高一(下)联考历史试卷(4月份)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原生文明诞生地的形成空间均不过数十万平方公里,唯有中华文明的形成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的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这凸显出中华文明形成之时便具有()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B.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C.厉行专制的集权意识D.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以下遗址最能表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转折的是()A.姜寨遗址B.二里头遗址 C.殷墟遗址D.秦兵马俑坑. 2003年,山东济南历城大辛庄遗址出土了一片完整的刻有25个文字的商代甲骨,这是首次在殷墟之外发现的商代甲
2、骨卜辞,距今约三千二百多年。这说明当时()A.甲骨文在较大范围内使用B.商朝的都城一度频繁更换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D.中国的疆域已经空前辽阔.“二王后三恪”属中国古代政治礼制的宾礼之一。杜佑通典考证以为封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那么称为“三恪”。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符合“二 王后三恪”的是()A.鲁B.齐5.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才逐渐齐备。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 方式有关。这说明,夏、商、周时期(A.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开展A.鲁B.齐5.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才逐渐齐备。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 方式有关。这说明,
3、夏、商、周时期(A.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开展C.燕D.宋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B.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开展D.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开展.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B.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C.新兴地主阶级的开展壮大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据史料记载,当时周天子尸位素餐,列国各行其是,“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 殊方”,于是百家诸说容易在列国诸侯中找到热心的
4、拥护者和实践者,正如荀子所答案和解析1 .【答案】A【解析】A.根据“中华文明的形成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的面积近300万平方公 里的范围”可知,中华文明的广泛分布和多元一体,故正确;B.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是孔子提出,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C.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专制的集权意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故排除;D.本项的说法与题干无关,故排除。应选:Ao此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开展,侧重于考查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此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特点,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 .【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转折、开始实行王位世袭 制的
5、是夏朝。而二里头遗址正是夏朝时期的文化遗址。故B正确。姜寨遗址是原始社会的遗址;殷墟遗址和秦兵马俑坑分别商朝和秦朝的,比夏朝晚。故排除A、C、Do应选:Bo此题考查二里头遗址。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最能表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转折。此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3 .【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殷墟之外发现商代甲骨卜辞说明商代甲骨文的使用已经超 出了殷墟的范围,应选A项。B、C两项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明确表达,故排除。殷商时期还没有中国的概念,山东地区发现的甲骨文也不能说明当时疆域辽阔,排除D 项。应选:Ao此题考查汉字的形成与演变。题
6、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首次在殷墟之外发现的商代甲骨卜 辞”。此题主要通过汉字的形成与演变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第10页,共21页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4 .【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二王后”应该是西周以前二代的后裔,宋国是商朝的后裔, D选项符合材料特点;鲁国和燕国都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齐国是有功的大臣,ABC排除。应选:Do此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要求学生结合分封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此题要搞清楚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5 .【答案】B【解析】A.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是原始社会,故排除;B.六畜中即包括农业的牲畜也包括
7、畜牧业的牲畜,这说明农牧文明在交流中开展,故 排除;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开展是原始社会,故排除;D.农业文明的开展引领游牧文明的开展,故排除;应选:Bo此题考查的是历史文化常识,侧重于考查的是夏商周的农业。农耕经济的开展,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导致贫富分化,阶级的出现,最终形成国家。6 .【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 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A项材料不能表达,排除。C项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材料不能表达,排除。应选:Bo此题考查古代商业开展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关键
8、。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题材料设置有一定的难度,总体 难度适中。7 .【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由于当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异政,因此百家学说容易在各 诸侯国找到拥护者,这说明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多元化背景下的现实需要,故 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阶层的地位,故A项错误;官学衰微引发文化下移,而非文化下移引发官学衰废,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民间学术开展情况,故D项错误。应选:Co此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百家争鸣的背景分析。此题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百家争 鸣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
9、大变革的转型时期。8 .【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晋国殛叔自立违背了西周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但“晋 人对殛叔的行为并没有太多诘难,其死后仍以晋国国君的身份葬于晋侯的墓地”,这说 明西周末期,原有的宗法分封体系出现了松动,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兄终弟及获得了晋国民众的普遍认同,A项排除;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开始瓦解,此时仍是西周时期,B、D排除。应选:Co此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环境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此题要搞清楚春秋时期政治环境的特点,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 能力。9 .【答案】D【解析】荀子的思想以礼法并施作为治国策略,主张维护君主
10、的最高统治地位,实现天 下统一,顺应战国末年时代开展的趋势,D正确;秦朝统一的理论基础是韩非的法家理论,排除A;材料信息并未表达出天人感应思想色彩,排除B;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排除C。应选:Do此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此题为中档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2页,共21页10 .【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这在古代属于首 创,故c正确;AB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世袭制度在夏朝已经出现,故排除D。应选:Co此题考查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关键词是“属于
11、秦始皇首创”。此题考查秦朝加强统一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 度偏低。11 .【答案】C【解析】秦汉两代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表中,货币的发行从“不垄断发行、“不准私 铸”开展到“由中央垄断”,反映出中国古代经济集权主义的开展,c项正确;“汉承秦制”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与“中央垄断”货币发行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D项错误。应选:Co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秦汉代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表进行分 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 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
12、理解材料所表达的主旨。12 .【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知,汉朝初期采用西周的制度 又采用秦朝的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汉初为了巩固统治,采用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 县制,即郡国并行制,故A正确;BCD三项均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而且均是制度创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应选:Ao此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 兼用之”,联系所学西汉初期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分析解答。此题考查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3 .【答案】A【解析】宰相由皇帝直接擢用明显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正确。题
13、干涉及的是君主专制,排除B。诸侯涉及的是中央集权,排除C。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化解是在明朝出现,排除D。应选:Ao此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 得出结论,难度适中。14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描述的是造纸术创造的影响,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故D项正确。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材料没有说明,故A项错误。材料表达的是造纸术,与印刷术无关,故B项错误。太学的兴办与汉武帝独尊儒学有关,与题干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应选:Do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创造及其影响。需要掌握造纸
14、术创造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 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造纸术创造的影响解答即可。此题考查对造纸术创造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 .【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战国时期五口之家的农户,全年收入满足不了支出需要, 随时可能破产,说明个体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故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只提到土地税,无法表达农业税赋额度比拟合理,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自耕农经济刚刚形成,而不是瓦解.,故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农民生活入不敷出,而不是生活水平提高,故C项错误。 应选:Do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解答此题需
15、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李悝对 农民五口之家经济状况的描述”,并正确解读表格数据及正确掌握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 特点。第14页,共21页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难度中等。16 .【答案】A【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 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故A正确;BC.是孝文帝改姓氏的作用之一,不是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故BC错误;D.改姓氏并未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故D错误。应选A o.【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
16、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 执小品、法华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三教融合的趋势,符合A 项。BCD项均不符合材料,排除。应选:Ao木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开展演变,具体考查魏晋南北朝时三教融合的趋势。此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三教融合的趋势,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儒家思想的开展演变的背景、各个阶段主要内容、 影响。17 .【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而元朝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 到南方,而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有利于南方的物资供应都城,故A为二者的共同点; 大运河沟通的是南北,并没有通过关中地区,排除B;隋唐时期和
17、元朝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故C不符合史实,排除;大运河的修建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南方人民赋税负担,因为大运河沟通南方,对南方征收 赋税更加便利,排除D。应选:Ao此题主要考查隋唐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共同作用,考生可根据隋唐大运河的影响分析。18 .【答案】A【解析】A、材料指出“唐太宗没有像隋文帝那样把官吏派到乡村挨户搜查以增户籍”, 主要目的在于使得人民获得利益,故正确;B、“无力清查户口 ”不符合材料描述的事实情况,排除;C、该项属于效果描述,不属于动机描述,排除;D、材料的论述重点在于唐太宗,而不是隋文帝,排除;应选A.此题以唐太宗用律文限制分家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唐太宗历史功绩知识点的掌握,
18、考 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材料中“唐太宗没有像隋文帝那样把官吏派到乡村挨户搜查 以增户籍”,主要目的在于使得人民获得利益.19 .【答案】B【解析】根据“有田那么有租,有家那么有调,有身那么有庸”可得出,这是唐朝前期推行的 租庸调制,其前提是农民手中要有土地,即在均田制推行之下,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 才可能实行租庸调,B项正确;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担,排除A项;租庸调制之下是以人头为标准,排除C项;问题并没有解决,排除D项。应选:Bo此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
19、确把握材料主旨的 能力。20 .【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以后,封东突厥贵族突利、思摩为北平 郡王、怀化郡王,东突厥原来的颉利可汗也被授予右卫大将军,表达了对原突厥贵族的 拉拢和重用。这说明,唐朝实行了非常开明的民族政策,故A正确。材料信息只涉及突厥族,不能得出对各民族的管理方式相同,故B错误。西域都护府是汉代设立的,故C错误。第16页,共21页 材料信息未涉及东突厥风俗习惯,故D错误。应选:Ao此题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封东突厥贵族突利、思摩为北平郡 王、怀化郡王”“颉利可汗也被授予右卫大将军”。此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来考查考生阅
20、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 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21 .【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节度使的职权扩大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而 非黄巢起义。B. “节度使的职权”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C.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题干所给 材料信息中没有表达。D.题干所给材料中“从而造成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嗟国法莫能制的 局面”说明,黄巢起义进一步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应选:Do此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解答此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从而造成天 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嗟国法莫能制的局面”的主旨即可。此
21、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23 .【答案】C【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唐代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要求具备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答】C.根据所学可知,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莫高窟壁画地处西北地区,而顾恺之那么是东 晋画家,生活在南方。题中“敦煌莫高窟壁画”“完全脱离了印度的画法”“而接近于 顾恺之的春蚕吐丝”表达了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现象,故c正确。ABD.此三项与此题主旨无关。应选C O.【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宋代通判对地方军政、财政以及司法事务“可否裁决”, 拥有地方行政权,同时对地方官的政绩“得刺举以闻”,拥有垂直监察权,故A项正确
22、。 通判与地方守臣相互制约,而且还有监察权,故B项错误。通判在宋代出现,故C项错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判不可能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故D项错误。应选:Ao此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掌握宋代通判的职权。解题的关键是材料的解 读与分析。此题考查对宋代通判的职权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24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科举考试内容,宋初以诗赋为主,后逐渐增加策论、法律 等实用内容,说明实用性学说逐渐受到重视,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科举考试程序,故A项错误;理学在北宋时期还处于开展时期,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成为科考的主要内容,故 C项错误;北宋时期儒学仍
23、占主导地位,“法家思想取得了统治地位”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应选:Bo此题考查科举制,考生可结合材料中北宋科举考试内容表进行分析。此题考查科举制,既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 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25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导致土地集中,但也促进 了租佃关系的开展,“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那么说明租佃 经营方式适应了当时社会开展需要,故B正确。土地兼并与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减轻之间没有必然关系,而且土地兼并更可能会加重地主 对农民的剥削,故排除A。C、D两项在材料中表达不出来,故排除。应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广西 十八 校高一 联考 历史 试卷 月份 答案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