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第二节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节第二节 “有志图王者”的启示录“有志图王者”的启示录三国演义的思想导读三国演义的思想导读 本节介绍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 ,首先介绍成书过程与作者的生平,接着 分析三国的几种版本的特征,包括最早的嘉靖本、最流行的毛纶、毛宗岗评点本等。最 后从乱世英雄的群像塑造与震憾人心的道德悲剧两方面分析三国的思想内容。 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1、 三国演义的成书与版本。 2、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二节第二节 “有志图王者”的启示录“有志图王者”的启示录三国演义的思想三国演义的思想 一、一、 史书与“讲史”的结合史书与“讲史”的结合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的成书,一方面
2、是“俯仰史册” ,以史料为创作的素材。 三国演义早期 的版本都题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这说明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 主要的依据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 三国志和裴注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 了基本史料。 南朝宋范晔著的 后汉书 中的人物传记, 如 董卓传 、 刘表传 、 吕布传 的史料比三国志丰富, 孔融传 、 祢衡传 、 左慈传为三国志所无,因此,也 为罗贯中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三国志 、 后汉书都是纪传体,而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 鉴是编年体史书,它将汉末到西晋统一间的大事逐年排比,使三国历史更加条理分明,轮 廓清晰,这种编年体史书对三国演义的成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叙
3、述三国 史事,依据曹魏年号编年,客观上承认了曹魏的正统地位。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改用蜀 汉编年,承认蜀汉为正统。由于南宋到元明间的特定历史条件和朱熹的特殊地位,此书流传 甚广,影响颇大。书中“尊刘贬曹”的倾向对三国演义创作思想的形成无疑起了重要的 作用。所以三国志传的多种版本均以“按鉴”相标榜,这里所谓的“按鉴”就是按照朱 熹的通鉴纲目而非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除此之外, 三国演义还采用了搜神记 、 语林 、 世说新语等书中的故事,大大丰富了三国故事内容。 三国故事在隋代就已广泛流传,并成为艺术表现的内容。 大业拾遗记水饰图经条 云: “炀帝别敕学士杜宝修水饰图经十五卷,新成,以三月上巳日,会群臣
4、于曲水,以 观水饰。有神龟负八卦出河曹瞒浴谯水,击水蛟;魏文帝兴师,临河不济;吴大帝 临钓台望葛玄;刘备乘马度檀溪。若此等总七十二势,皆刻木为之。 ”唐朝李商隐骄 儿诗描写儿童“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可见,三国故事在唐代已喧腾众口。北宋苏 轼 东坡志林 记载: “王彭尝云: “涂巷中小儿薄劣, 其家所厌苦, 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 颦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 百世不斩。 ”说明北宋时期的说三国故事不仅艺术效果好,而且“拥刘反曹”的倾向已经很 鲜明。 在三国故事的流传中, 三国志平话和成化刊本词话花关索传都可以看作是早期 说唱的口
5、述记录。 三国志平话有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刊行全相平话五种本, 和刊行年代尚有争议(一说 1294 年,一说 1354 年)的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本。作为 讲史艺人的的说话底本, 三国志平话属于诗赞系的讲唱文学,是民间艺人汲取历代史书 而对三国史事进行的通俗性创造加工之后的产物。三国志平话 开端叙述司马仲相断刘邦、 吕后屈斩韩信、英布、彭越一案,此后故事轮廓与三国演义大体相同,到结束时,又写 刘禅外甥刘渊逃往匈奴,后来举兵自称后汉,灭掉晋朝,为刘禅报仇。 三国志平话中大 量虚构情节,为三国演义所吸收,例如桃园三结义 、 三战吕布等。 花关索传 是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北京永顺
6、堂刊印的说唱词话,其刻印的形式风格与全相平话五 种一样,故有学者认为其初刻年代可以上推到元代。这部乐曲系的词话虽然以三国为时代 背景, 但是主要描写关羽之子花关索一个不见史载、 民间流传的中世纪英雄的传奇 人生经历,其中所有的关于英雄的成长、神奇的武器,男女英雄决斗后的订婚等大量史诗母 题的存在,反映出其作为民间英雄史诗的特征。关索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存在于三国演义 的志传系统文本中。 在戏曲舞台上,金元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的金院本有 赤壁鏖兵 、 刺董卓 、 襄阳会 等剧目。 南戏戏文中有 周小郎月夜戏小乔 、 貂蝉女 等剧目。根据录鬼簿 、 太和正音谱等记载,可知元杂剧
7、中大约有 60 种三国戏,现存 有关大王单刀会 、 刘玄德独赴襄阳会等 21 种。这些剧本或取材于史书或取材于三 国志平话 ,经过戏曲家的再创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为生动,无疑对三 国演义的创作起了推动作用。而且从现存的 21 种元代三国戏来考察,大多以蜀汉人物为 中心,体现了鲜明的歌颂蜀汉集团的倾向。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是史书与讲史的结合,及文人的史书与民间创作的结合,正如 高儒百川书志所说: “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 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概括万事。 ” 二、 三国演义的作者生平与小说版本二、 三国演义的作者生平与小说版本 三国
8、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平资料很少。元末明初贾仲明(1342-1423?)所著续 录鬼簿云: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 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 60 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贾仲明至正 甲辰(1364)与罗贯中见面时是 22 岁,当时是“忘年交” ,估计罗贯中的年龄当在 50 岁左 右,因此似可以把罗贯中的生卒年定为 1315 至 1385 年之间。近来发现四明丛书刊本赵宝 峰先生文集附录载有门人祭赵宝峰先生文中有署罗本者,罗本即罗贯中。目前学术 界对此虽有不同看法,但从郎瑛七修类稿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等书记载,以及明 嘉靖年间
9、几种三国志通俗演义刻本的题署来看,认为罗本即罗贯中是有根据的。赵宝峰 是元代浙东理学家,卒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 ,从祭文所列门人名单提供的线索,为罗 贯中的生卒年的推断提供了佐证。 因为 门人赵宝峰先生文 的名单是按照序齿排列先后的, 在名单中占第 11 位的罗本,恰处在向寿(1310 年生) ,乌斯通(1314 年生)和王恒(1319 年以前生)之间,故推断罗本生年约在 1315 年至 1318 年间,与续录鬼簿的记载大致相 符。 王圻稗史汇编云: “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 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 ”清顾苓塔影园集卷四跋水浒图 、徐渭仁徐鈵所绘水浒一
10、百单八将图题跋等,都说罗贯中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有交往。罗贯中是有多方面艺 术才能的作家,今署罗贯中写的小说,除了三国演义外,还有水浒传 , 隋唐两朝志 传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平妖传 , 小秦王词话等。他还写过戏曲,有杂剧宋太祖龙 虎风云会 、 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 忠正孝子连环谏等,今仅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 现在能看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版本有以下几种: 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是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全书 24 卷,240 则,尚未分回, 保留了平话痕迹,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 子蒋大器序,嘉靖壬午关中修髯子(张尚德)引。学术界多
11、认为此本最接近罗贯中原作,它 对确定罗贯中的时代和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对准确地把握罗贯中的思想创作倾向,具 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三国志传 ,现存明万历年间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万历壬辰(万历二十年,1592)余 氏双峰堂刊本,万历年间汤宾尹校本,朱鼎臣辑本等。内容与嘉靖本有所不同。特别是有关 羽之子关索一生的故事。 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中有花关索传四集,包括花关索出身 传,认父传,下四川传,贬云南传,他完整地叙述了关索的生平际遇。 三国志传以花 关索传为蓝本,写出了关索认父故事。在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中叙述诸葛亮南 征时,只有“关索诈败”一句,没有完整的情节。在嘉靖本里也没有关索故事,在毛宗岗评 改
12、本中,却有一段没头没尾的关索事迹,这些迹象表明, 三国志传与嘉靖本不是同一底 本,其底本可能早于嘉靖本。 清康熙年间,毛宗岗与其父毛纶对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做了修改和评点,即毛 评本。他辨证史事、增删文字、更换论赞、改回目为对偶,并把书名定为三国演义 。从 此, 毛氏父子的评改本成为最流行的本子。 毛宗岗的修改加工, 精雕细琢, 粗看无大的变化, 细看却又不同,艺术描写有较大提高,尤其是对曹操,删削赞赏性评价,增加诋毁文字,使 全书贬曹倾向加重。毛本卷首有“读三国志法” ,书中每回有回评、夹批等。这些评语,对 三国演义结构、情节、人物等作了分析,有助于读者对小说的理解。毛宗岗的评点是中 国古代
13、小说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三国演义的研究也有重要的价值。 三、 “有志图王者”的启示录乱世英雄的颂歌三、 “有志图王者”的启示录乱世英雄的颂歌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一个“有志图王者” ,由于种种原因,他自己不可能在乱 世中去图王霸业,但是他“传神稗史” ,在史书和讲史结合的基础上,着重写出了三国时代 的盛衰变化,探讨当时为什么会出现大动乱,大分裂。什么人才能图王称霸统一天下?如何 才能巩固政权,长治久安。小说运用艺术描写,恰当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所以后人说三国 演义是“有志图王者”的启示录,它通过若干图王霸者的失败与成功,悲剧与喜剧,探究 封建时代的政治哲学,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客观上反映
14、了人民要求统一,反对分裂的美好 愿望。作者认为皇帝昏庸、奸臣作乱是导致汉末大动乱的原因,人心和人才,战略和策略, 是“有志图王者”成功的决定因素。围绕这几个基本观点,作者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三国时代 政治风云的彩色画卷,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 描写了汉灵帝中平元年 (184) 至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 共 97 年的历史。 全书 120 回,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回至三十三回,主要写汉末的动乱和群雄并 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从三十四回至八十五回,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从八十六回至一百二十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
15、为司 马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作者在第一部分里,深刻揭示了汉末皇帝的昏庸和宦官外戚专权作乱,造成了东汉的 衰亡和人民的灾难, 形象地描写了各个军阀集团的失败与灭亡。 凭借武力而篡夺大权的董卓, 暴戾凶残,丧尽人心。虽然建了郿坞,盖了宫殿,囤积了足够吃 20 年的粮食,自以为可望 长治久安,但“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亡” 。书中还写了袁术与孙坚争夺传国玉玺 的闹剧。孙坚以为窃得传国玉玺就可以得到天下,结果死于刀箭之下;袁术以为夺得传国玉 玺,就应了天意,不顾一切地做起皇帝来,结果都身败名裂。作者还塑造了一个有着非凡武 艺,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吕布形象。但他武艺虽好,却没有政治头脑,只是自
16、恃勇力,一 味杀伐,且见利忘义,反复无常,最终命丧白门楼,成为有勇无谋的典型人物。作者又描写 了一个出身高贵、实力雄厚的军阀袁绍,因缺乏远见,优柔寡断,不善用人而终遭惨败,说 明虚有其名的贵族世家是成不了气候的。作者还写了统治阶级中一些无用的“好人” :如老 实厚道的陶谦, 胸无大志的刘表, 懦弱无能的刘璋, 他们都在大动乱中逐个被击败, 被吞并, 被消灭。只有具有雄才大略,怀着争人心、求人才的渴望,又有正确的战略策略的英雄,才 能成为一代英主。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脱颖而出,成为领一代风骚的人物。 “青 梅煮酒论英雄”一回,作者借曹操之口,讲出了他品评英雄的标准,只有“胸
17、怀大志,腹有 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才是大英雄。全书的主干部分,作者便谱写了一 曲乱世英雄的颂歌。品评英雄,作者的着眼点在于人心、人才、战略、策略,凡是这四方面 有杰出表现的历史人物,作者就充分利用史料加以挖掘和渲染,而不管他是“仁义之君” , 还是“奸雄”霸主,是人中俊杰还是有严重过失的人物。相反,谁违背了争取人心,珍惜人 才的原则, 不能实行正确的战略策略, 作者就加以批评, 也不管他是英雄豪杰还是凡夫俗子。 这就是所谓“秉笔直书”的态度。 “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备在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时,就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作为其政治愿望,他担任安喜县尉, “与民秋毫无犯” ;
18、理政新野, 安抚百姓, 新野百姓歌道: “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他在新野为强敌击败时,带着 10 万百姓一起向江 陵转移,眼看曹兵追上来,诸葛亮劝他“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 ,刘备说: “举大事者必 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正是由于刘备竭力争取人心,遂使人心归附。取得稳固 的根据地,成为与曹操、孙权鼎立的蜀汉英主。孙吴集团则是利用封建宗族的血缘关系,是 自己的部下和百姓因“受孙氏三代之恩” ,从而死心塌地为之效劳。对于曹操,作者在揭露 其奸诈巧伪的同时, 也客观地写出他重视争取民心, 爱惜百姓的一些事迹。 曹操官渡之战后, 与袁绍会战仓亭,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
19、者,如杀人罪。 ”曹操也善于稳定军心。 官渡之战胜利后, 曹操从缴获的文件中发现部下与袁绍勾结的书信。 谋臣建议将这些部下核 点姓名,一一斩首。曹操却将信件一一烧毁不予追究。 “得人才者得天下” ,作者认为珍惜人才,善于鉴别人才和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是图王 霸业的基本条件。作者满腔热情地写出刘、曹、孙三个集团在这方面许多令人赞叹的故事, 也写出其中的挫折和教训。刘备珍惜人才,不仅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情同手足,而且重 用几经波折一心追随自己的赵云。他又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的出山,给刘备的事 业带来转机,从而开创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曹操知人善察,唯才是举。荀彧和郭嘉是其智囊 团中的核心人物。
20、而典韦、许褚、张辽、庞德诸人,或是自来投降,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 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曹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孙权继承父兄的事业,鼎足 江东,靠的也是重用人才。孙权继位后,求治国之策于周瑜,周瑜说: “今方英雄并起,得 人者昌,失人者亡。须得高明之士,以佐将军,江东自定也。 ”于是向孙权推荐鲁肃,孙权 依靠周瑜、鲁肃等能臣,与刘备联合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后来他又重用吕蒙,夺取荆州。 在刘备大兵压境时, 又力排众议, 大胆提拔年轻的陆逊为大都督, 取得猇亭之战的辉煌胜利。 在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方面,作者写出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战事。 “温酒斩华雄” ,说明不 应以出身贵贱作为划分人才的标准
21、。 “火烧连营八百里” ,老谋深算的刘备被“黄口孺子”的 陆逊打败,说明“但当论其才与不才。不当论其少与不少。 ” (毛批) ,张辽、许攸、庞德等 人被重用,说明不以个人恩怨作衡量人才的标准。总之,一城一地的得失,决定不了事业的 成败,而人才的得失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三国演义还写出了图王称霸者的各种战略决策。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写战争,把政 治决策和战略决策结合起来。曹操的战略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高举统一旗帜,取得政治 主动权。他正确估量形势,以天子名义进行讨伐战争,吞并各个军阀集团,统一了北中国。 刘备实行“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执行这个方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违背这个方针, 关羽失荆州,
22、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伐吴抗曹,结果失败。总之, 三国演义不仅教人洞 察人世,而且教人如何观察一个国家,一个政权。 三国演义总结了中国自阶级社会以来 直至明代成书时的政治、 军事、 外交各方面的斗争经验, 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结晶, 它作为中国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百科全书” ,至今仍吸引了广大读者,产生巨大的社 会影响。 四、 “拥刘反曹”与道德悲剧四、 “拥刘反曹”与道德悲剧 (一) “拥刘反曹”思想的实质 三国历史本身存在着正统和非正统之分,正统思想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统治的一种理 论。西晋陈寿作三国志时,因为晋王朝承认了“魏晋禅让”的合法性,所以该书以魏为 正统,以蜀、吴为僭过,只
23、尊曹氏父子为帝,给以“记”的规格,对刘氏父子则称为“先主” 、 “后主” ,归入“传”类。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 ,首次以蜀汉为正统,以魏晋为僭国。 此书已经失传。习凿齿所处的东晋偏安江左,北方中国被“五胡”占据,其地位正与三国时 的蜀汉政权相类。他用推崇蜀汉为正统的方法间接推崇东晋的正统地位。北宋司马光资治 通鉴以魏为正统,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又以蜀汉为正统。南宋以后史学家对于这个问题 仍有不同见解。 如果说“拥刘反曹”倾向在史书中尚有分歧,在民间则是一致的,民间“拥刘反曹” 倾向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曹丕篡汉后,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的战乱局面,人心思 汉,希望天下统一。人们对蜀汉政权的承认也
24、表示了这种怀念之情。 三国演义由平话、 戏曲故事到小说写定的全部演变过程,从北宋到元末,历时约三百年。这三百年中,汉民族 遭到契丹、女真、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战乱影响,民族矛盾激烈,也必然产生“人心思 汉” 的情绪。 二是刘备以仁义立国, 与小说中曹操的奸诈相对立, 人民群众倾向于 “好皇帝” , 在刘备、诸葛亮身上寄托了“仁君贤相”的政治理想。 罗贯中在小说中艺术地表现三国史事的时候,不仅有政治的标准,而且还有伦理道德 的标准。用政治的天平来衡量时,他肯定了魏蜀吴三国在争取人心、重视人才方面的成功, 赞扬他们正确的战略和神机妙算的策略。 但是当作者用道德的天平来衡量时, 天平就倾向了 刘备
25、而贬低了曹操。 这是因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惟有德者居之。 ” 这段话就是罗贯中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 从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看, 刘备和曹操虽然都是 雄踞一方的军阀,但刘备比较仁厚,曹操比较奸诈,刘备有意识地高举“仁义”旗帜与曹操 抗衡。他对庞统说: “今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 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 罗贯中把刘备作为实行“仁政”的代表,寄托了“仁君贤相”的政治理想;把曹操作 为“霸道”的代表,在承认其雄才大略的同时,又严厉地指责他专横暴虐一面。应该说,罗 贯中的拥刘贬曹主要不是正统思想作怪,他对其他的刘姓军阀如刘表、刘
26、璋等人绝无好感, 并不认为他们只要姓刘就可以继承汉室。他在小说中灌注了鲜明的“拥刘反曹”思想。一是 由于历史的长期积淀,在民间和南宋以后的历史家中已经形成了“拥刘反曹”的倾向;二是 他按照自己的道德观和审美观对三国历史作出了评价。经过毛氏父子修订过的三国演义 在艺术上更为精致,但是正统思想则大大增加了。 (二) 、 三国演义的道德悲剧 罗贯中在艺术地表现三国历史的时候,把满腔热情倾注于失败的刘备集团一边,这主 要不是他的正统思想在起作用,而是他的道德标准在起作用。他把刘备集团当作仁义之师, 而把曹操集团作为恶德的渊薮。于是,仁义等伦理观念与奸诈邪恶的人格对抗,便构成作品 主要的悲剧冲突。刘备是
27、仁君,诸葛亮是贤相,关羽是义士,他们“把民族性格中分散在许 多人身上的品质光辉集中在自己身上” ,体现了封建社会人民向往的人格理想及作者的道德 观念。 像这样以榜样力量和道德感召团结起来的仁义之师, 当他们与邪恶势力及严酷命运抗 争时, 应该是所向披靡、 战无不胜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 刘备集团失败了, 理想人格毁灭了。 曾经寄予希望的,都一败涂地;曾经着力颂扬的,都最终覆亡。这样难以接受的结局,使人 们心理失去平衡,也引发人们去思考、去探索造成悲剧的原因何在。作者认为造成这种历史 颠倒的悲剧,在于中国的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离理想的尧舜时代,离强盛的秦汉时代已经很 遥远了,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
28、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作者探究道德悲剧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三国人物在道德与政治的夹缝中产生的人性 与人格的分裂。小说中刘备是“仁君”的典范。作者把不符合“仁君”形象的史实如“怒鞭 督邮”等情节作了改动(从刘备身上移植到张飞身上) 。把一切符合仁君品德的故事加以渲 染扩大,加以集中。作为“仁君”的刘备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待人以宽,爱民如子。推行 仁政,与民同甘共苦,躬行仁义,胸怀大志。这一切集中反映了道德性文化的“德治主义” 思想。但是现实与理想是矛盾的,现实中政治斗争又是残酷的。刘备想要求得事业的成功, 就必须为自己的利益而施展图王霸业的手段。在许田射猎时,为了不暴露自己,不仅劝关羽 不
29、要杀欺君的曹操, 而且还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 挑拨曹操杀掉吕布, 至于夺荆州, 攻四川, 逐刘璋,更不符合宽仁礼让的原则。刘备的理想是行“仁道” ,现实却要行“霸道” ,所以, 对于刘备,作者“欲状其长厚而似伪” ,刘备的仁君形象在道德人格上是分裂的。 诸葛亮是“贤相”的典范。在三国演义里,他既是智慧的化身,又是道德的化身, 诸葛亮最初居隆中, “隆中对”中他已经明察天下大势。出山之后,表现出他经天纬地的才 能,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百折不挠,英勇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没有个人野心,却有统一天下之志,在他身上集中体现的是一种对事业的无比执着,无比 忠贞的理想人格。作者
30、在三个层次上表现了诸葛亮悲剧的一生。首先是才德之间的矛盾。诸 葛亮的前期,遇到刘备这样一个明主,使他作为军师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刘备死后,他 遇到了刘禅这样的昏君,使他丧失了事业可望有成的机会。刘备托孤时曾说“若嗣子可辅, 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主。 ”诸葛亮绝不会取刘禅而代之,诸葛亮尽力维护道德 人格。之后才是统一大业。其次是奉献与索取的矛盾。诸葛亮把尽忠奉献作为生命的终极目 的,不计其他。为了蜀汉事业他无私奉献,南征北战。可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奉献 的道德价值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第三层次是人事与天命之间的矛盾。诸葛亮出山之前,已 知天命不可违,但是为了申明大义于天下,报答
31、刘备知遇之恩,他还是出山,为蜀汉事业殚 精竭虑,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天命的支配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终难成功,就拿他与司马懿 之争来看,在剑阁木门,诸葛亮埋伏人马, “欲射一马,误中一獐” ,射死大将张郃,司马懿 却跑了。火烧上方谷,司马懿父子眼看命丧大火,突然一阵倾盆大雨把火浇灭。这些虚构的 情节,表现了“天不佐汉” ,而孔明知其不可而为之,更有一种“精卫填海” 、 “夸父逐日” 的壮美。 关羽是义的化身,毛氏父子的评改本,更是用一个士人文学家的笔墨,精心虚构了从 桃园结义、古城聚义到义释曹操、义释黄忠等一个个故事,从而塑造出了义的多重内涵。桃 园结义时,从誓词中便体现出刘、关、张结义的双重内涵
32、,其一,是作为结拜兄弟,要同生 共死。其二,则是报国安民,扶助汉室。尤为深刻的是,小说创设的华容释操情节,给关羽 一个忠义难两全的情境,再次深化了义的文化内涵。在华容道上,关羽面对失败逃亡的曹操 会作出怎样的抉择呢?古城会一段, 在关羽和曹操之间已经有了一种似敌似友的关系。 从个 人道义上讲, 曹操能够保全刘备妻室以及关羽性命, 这对关羽以致蜀汉集团都算是恩重如山。 而从国家忠义来看,曹操有汉贼窃国之嫌,关羽无论如何也是与他不共戴天的。所以在旧义 与新恩的抉择中,关羽能够毫不犹豫辞曹归刘,全其旧义。然而,在曹操败走华容的情势之 下,关羽如果赶尽杀绝,在人们心目中,他就有点太不近情理了。统治阶级
33、强调的“忠”和 “义”是连在一起的, “忠”和“义”的统一可以使统治集团团结; “忠”与“义”矛盾时, 就必须舍义尽忠。但在市井细民心中, “义”就是扶困济危,当“义”与“忠”矛盾时,允 许舍“忠”全“义” 。 三国演义中的“忠义”观念,是统治阶级与市民阶层道德观念融合 的产物,存在深刻的矛盾,关羽的“义”正是这种矛盾的反映。关羽前期的悲剧,在于处理 自己与曹操“亦敌亦友”的关系时,难免认敌为友;后期悲剧,在于处理自己与孙权集团的 关系时,化友为敌,充分暴露了他性格上的缺陷。后来终于被吕蒙偷袭荆州兵败被杀,在关 羽身上,体现出了义勇骄的性格缺陷美。具有更为动人的艺术力量。 作者还着力塑造了曹操这样一个“奸雄”的典型。曹操一方面具有雄才大略,为人洒 脱,一方面却又阴险狡诈,作者在表现他的美言善行时,不忘揭露其“恶”的动机。然而最 后, 有着美好品格和雄才大志的刘备和诸葛亮失败了, 虽有雄在大略但却充满恶意的曹操却 胜利了。面对这样一种结局,作者发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叹。有缘学习更多+ 谓y g d 3 0 7 6 考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