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_论语_的若干疑难问题阐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关于_论语_的若干疑难问题阐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_论语_的若干疑难问题阐析.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711 穆在钱。 43 ”闵子骞四人称子、冉求、有若、只有曾参 ,里对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语论“:钱逊指出。骞 闵子、还有冉求,曾参两人、子以子称的并非只有有若 中对孔子弟论语,细心的学者早已发现,其实 。挂万漏一之处、疏 但不免也有百密一,不可谓不谙熟论语对,表人物 是宋明理学中洛学的代,尽管程子学问很大,不过 。不乏新意 其推论,其考据方法与思路很有意思,的说法进了一步 中汉书程子的这种观点比。人对老师自然也称子 门,孙子等、庄子、墨子、孔子、如老子,贤者的尊称、者 是古人对尊”子“由于。相称”子“有若与曾参二人以 惟独对,对孔子的其它弟子都直呼其名,因为在此书中 ,是孔子的弟子有若与曾参
2、的门人们编纂而成的语 论,思是说意 592 ”。故书独以二子以子称,子之门人 曾、成于有子,论语之书“:对此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 )程颢兄弟俩、程颐(宋明理学家程子,到了宋代 。是传统说法的来由 这就。共同编纂而成、们根据各自的记录并相互印证 其弟子及弟子的弟子,孔子去世后,前的言行各有所记 孔子的弟子们对老师生,思主要是说意 17171 。 ”论语 故谓之,门人相与辑而论纂,夫子既卒。子各有所记 当时弟。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子 孔子应答弟,者语论“:记载艺文志汉书 。考证资料 先来看一下相关。并不精确具体,总体说来。编著的 二是认为它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共同;编的 一是认
3、为它是孔子的弟子们合: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 ?究竟是谁编的,国乃至世界文化几千年的经典著作 这本影响了中语论。但其思想自成体系,缺乏逻辑 它的编排;但其道却一以贯之,它总是即兴而发;恒言 但大多警世,它往往只言片语;记录着部分弟子的言行 也,它记录着孔子的言行:是这样一本书语论 的编著者语论、一 。的研究论语以期进一步推进对,辨析 的核心思想及若干疑难句进行语论、的真谛论语 、的编著者论语诸如,本文试就若干疑难问题。讨 有待深入探,的研究尚存有不少疑难问题论语对 ,它也是一本很难读懂的著作,然而。熠熠生辉,片羽 吉光,微言大义,其中的名言警句,人的共同价值之光 散发着迷,而且正在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4、,不仅未减其色 至今,历久弥新,多年历史时空2 000它穿越了。经典 是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部语论 04- 0117- 05)2016(1008- 245X文章编号A文献标识码B222中图分类号 儒学;中国传统文化;疑难问题论语;论语键词关 。”仁民爱物“仁之用为,仁之体为内心修养,包括体和用两个方面,”仁“核心思想是论语;容展开 为政三位一体的内、为学、围绕着为人,是一本政治哲学书论语;闵子骞的弟子编纂的一些内容、含了冉求 也包,主要是孔子的弟子有若和曾参的弟子们编纂而成论语认为;的疑难句等语论、的核心思想论语 、的真谛语论、的编著者论语包括,有若干疑难问题需作深入探讨,的研究论语
5、为了进一步深化对;响 对西方文化的影圣经上的地位绝不亚于在中国文化史,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经典语论摘要 的若干疑难问题阐析论语于关 。士生导师博,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男,)1964 (陆卫明作者简介 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专项课题、陕西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协同研究创新中心基金项目 2016 02 10稿日期收 论语新解 中具体指出 : “孔子弟子中惟有有子、 曾子 称子, 闵子、 冉子称子仅一见。 ” 不过 , 论语 中称冉子 出现过三次, 并非钱穆说的“仅一见” : “子华使于齐, 冉子为其母请粟” ( 论语雍也 ) ; “冉子与之粟五 秉 ” ( 论语雍也 ) ; “冉子退朝” (
6、论语子路 ) 。 至于闵子在书中倒真的“仅一见” 了 : “闵子待侧, 訚訚 如也 ”( 论语先进 ) 。 如果程子的考证思路不谬, 那么, 根据论语 中 出现的孔子的门人中有四人称子的情况, 应该可以断 定 , 论语 一书主要是有若、 曾参的弟子们编纂的, 其 中也包含着冉求、 闵子骞的弟子们参与编辑的部分章 节。至于编著本书的这四子的弟子们到底姓甚名谁, 那可能就永远不得而知了。考证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 在于: 学贵有疑。这正如胡适所说的要“于不疑处有 疑” 。不要迷信任何约定俗成的说法, 也不要迷信任 何权威。 二、 论语 的真谛 为读懂 论语 , 需要搞清一个重要问题 : 论语 的真谛是
7、什么?也就是说, 它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 书?它的主线是什么? 于丹在其 “名满天下, 谤也随之” 的读 论语 心得 中说 : “ 论语 的真谛, 就是告诉大家, 怎么样才 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 4 5论 语 居然成了如何才能过上快乐生活的心灵鸡汤性质 的书籍!这无论从理论上、 事实上及逻辑上均有悖常 识。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 这是一个“礼崩乐坏” 的大 动荡、 大战乱的时代, 孔子对此痛心疾首, 他满怀着强 烈的忧国忧民之忧患意识, 心系崇高的济世救民的政 治理想, 不辞劳苦、 周游列国, 四处宣扬自己的政治主 张, 以期实现平治天下的宏愿, 而其研究探讨的学问及 其对
8、弟子们所讲内容居然是如何才能过上“自己心灵 上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 这不能不说对论语 的 真谛的理解有相当隔阂。 私塾出身的国学大家南怀瑾先生在其洛阳纸贵的 论语别裁 中几次说到 : “孔子很少提到完整观念的 政治 , 孔子只说 为政 ” 5 60, “孔子不讲政治, 只讲 为政。 ” 认为 论语 中的“为政” 讲的只是为政的大道 理, 行政的大原则, 但并不是“政治哲学” 5 114。其实 所谓的政治哲学, 是指上升到哲学形态的政治学说, 是 关于治国安邦的学问。从理论上说, 为政的大道理、 行 政的大原则也属于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本书中讲的 为人、 为学的内容, 落脚点在于为政。为政
9、是论语 最重要的内容。而孔子讲的“为政” , 并不等同于行 政, 主要讲的是如何治国安邦的学问, 诸如: 孔子提出 治国目标为 “足食, 足兵, 民富之矣” ( 论语颜渊 ) ; 治国的途径为“庶之” , “富之” , “教之” ( 论语子 路 ) ;治国的理念为 “为政以德 ” , “道之以德, 齐之以 礼 ”( 论语为政 ) 等等。这些均属于政治哲学的 内容。 总之 , 论语 确乎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书, 内容 涉及哲学、 历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 生态、 军事、 外 交、 文学、 艺术、 音乐、 养生等各个领域, 但主要讲的是 治理国家的政治学说, 后经孟子与荀子发扬光大,
10、使儒 学主要成了具有完整哲理体系的政治学说。正如林语 堂先生所说 :“整个儒家的教育观点, 似乎教育系为士 ( 上等社会之知识分子) 而设, 以便日后为君主治理国 家, 或辅佐帝王以济世为政, 因此在讨论教育时, 始终 皆以治国为宗旨” 6 110。概而言之 , 论语 总体说来 是一本政治哲学著作, 在中国古代素有“半部论语 治天下” 的说法。它以仁学为核心, 主要围绕着为人、 为学、 为政三位一体的内容展开, 这是本书的主题与主 线。把握了这条主线, 庶几就抓住了它的核心精神。 其中为人是为政的基础与前提, 而为学主要以治国安 邦为宗旨与内容, 为人、 为学最终落脚于为政。了解这 一点, 有
11、助于深化对 论语 的思想内容与实质的理解 与研究。 三、 论语 的核心思想 关于 论语 的核心思想或者说孔子思想的核心 是什么, 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是“礼” ; 二是 “仁” ; 三是 “礼仁一体” 。其实 , 论语 中涉及的政治 思想, 主要包括 “礼 ” 、 “仁” 这两大思想范畴。其中, 在 孔子的学说中, 仁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理由主要有二: 其一, 在孔子学说中 , “礼” 主要是因袭的思想 , “仁” 则 主要是创造的内容。子曰 : “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 可 知也; 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 可知也 ” ( 论语为政 ) 。 就是说, 孔子对夏、 商、 周三代礼制的沿革是十
12、分清楚 的。他推崇并提倡“为国以礼” , 主要是指周礼。子 曰 : “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论语八 佾 ) 。“如能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 货 ) 。孔子真正具有独创性的思想则在于“仁” 。尽 管在此前也出现过仁的思想, 但把仁形成一种思想体 系, 确为孔子的功劳。对此,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 81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http: / /www xbskb cn; http: / /skxb xjtu edu cn “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 而非礼 。后者是因 循, 前者是创造。 ” 7 16 其二, 在论语 中孔子提出的 仁、 义、 礼、 知、
13、信、 勇等诸德, 仁居于首位与核心地位, 其它德目均以仁为基础和依归, 都是由仁派生的。如 果没有了仁, 那么, 义就成了江湖义气, 礼就成了虚设 形式, 知就成了功利主义, 信就成了小人之信, 勇就成 了匹夫之勇。至于孔子讲的其它一系列具体德目, 诸 如温、 良、 恭、 俭、 让, 恭、 宽、 信、 敏、 惠等等品德, 均不过 是仁的具体体现而已。 故此, 孔子或者说论语 中的核心思想为“仁” , 应无多大问题, 对此大多数学者也赞同此说。但是, 关 键问题主要不在于此, 而在于孔子讲的仁的意谓究竟 是什么?换句话说, 仁的内涵与外延到底包括什么内 容?对此, 学术界并没有作深入研究。据统计
14、 , 论 语 中谈到仁的地方共 109 次, 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 同对象、 不同内容而言的, 主要讲仁应该是什么, 不应 该是什么; 什么是仁的, 什么是不仁的。但是孔子从未 对仁下过定义、 作过明确界定, 因此, 就给后世留下了 一个千古之谜: 究竟什么是仁?这的确是个重要问题, 也是疑难问题。西汉以降, 众多后儒学者对此一直众 说纷纭, 争论不休, 留下了数百万讨论文字, 包括谭嗣 同也著有 仁学 一书, 诚可谓见仁见智了。 其中, 最为简约的界定要数“文起八代之衰” 的韩 愈的说法, 他给仁下了个定义 : “博爱之谓仁” ( 原 道 ) 。不过, 韩愈受了墨家“兼爱、 ” 景教( 基督教
15、) “博爱” 思想的影响, 把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 及” 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相等同, 并不很准确。尽管仁 爱与博爱有相通之处, 都关涉到人类的普世之爱, 然而 两者毕竟有较大差别。一方面, 儒家讲的仁爱是“有 等差的爱” , 而博爱则是无等差的爱。尽管从理想层 面看, 博爱较仁爱更高远, 然而从现实层面看, 仁爱更 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要求人们像爱自己父母亲人 一样爱他人的父母亲人毕竟是不大可能的。另一方 面, 仁爱是有原则的, 以是否符合公平正义为依归, 孔 子说 : “唯仁者能爱人, 能恶人” ( 论语里仁 ) , 可 谓爱憎分明 , “善善, 恶恶, 贤贤, 贱不屑” 。而博爱则
16、 是无原则的, 如基督教强调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 朋 友, 还要爱自己的仇敌, 即所谓 “爱敌如邻” 。 至今, 学术界对仁的释义依然困惑不解。著名的 中国哲学史学家冯友兰先生指出 : “有时候孔子用 仁 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 而且是指一切德性 的总和。 ” 8 38所谓 “某一种特殊德性” 指的是具体的德 行, 即 “具德” , 属于道德范畴的内容; 而“一切德性的 总和” 指的是人生的境界, 是诸德之和, 即通德, 则属 于哲学范畴的内容。这种概括很有创意, 也符合原意。 然而, 也没有具体讲清楚仁到底是什么。 孔子提出 “仁” 这个范畴, 是他整个政治学说的中 心问题, 也是中国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文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