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docx
《《灯笼》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灯笼》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灯笼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L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大致思路。2.通读全文,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脉络,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变化。【教学重点】通读全文,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脉络,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的 情感变化。【教学难点】通读全文,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脉络,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的 情感变化。【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你的记忆深处,有没有哪样物品寄予了你别样的情感呢?(学生自由发言)感谢同学们的提供,让我们通过一件件小物品体会了不同的情感。在散文家、教育家 吴伯箫的记忆中,灯笼与他结下了许多缘。今天我们就走进吴伯箫先生的回忆
2、,和他一起 欣赏不一样的“灯笼”。设计意图:由情境导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夯实基础1 .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字伯箫,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 家。作者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的一个乡村,1919年考入曲阜师范学校,任学生会干事。五四 运动期间,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 文学创作。“一二九运动”后,为使学生免遭军阀迫害,力主提前放假,组织学生回家乡宣 传抗日救国。1936年,任莱阳乡村师范校长。抗日战争后参加革命,1956年10月,赴民 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中
3、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 8月病逝。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舌耕笔耘,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代表作品:羽书难老泉黑红点菜园小记出发集记一辆纺车我还没见过长城往年吴伯箫散文选等。2.字词检测自由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神龛(kan ) 争讼(song ) 点缀(zhui) 羡慕(xian mu ) 燎(lido )原 铿(keng )然 斡旋:调解周旋。长城往年吴伯箫散文选等。2.字词检测自由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神龛(kan ) 争讼(song ) 点缀(zhui) 羡慕(xian mu ) 燎(lido )原 铿(keng )然 斡旋:调解周旋。斡(w6)旋幽悄(qi
4、do)熙(xi)熙然怅惘(chdng wang )星阑(Idn)马前卒(zU)静穆:安静而严肃。思慕:怀念;追慕。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表达一种内心状态。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冷淡以至忘记。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波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波效力的人。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设计意图:唤醒旧知,检测预习成果,帮助学生了解作家常识,拓展视野。三、问题探究(-)自主探究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让我们一起用声音走进这段 记忆,这篇美文。2 .探究任务速读课文,划分段落,理清脉络。3
5、.探究方法(1)自由阅读课文,选择自己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2)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标出段落序号,理出文章的结构,找出重点,整体把 握文章内容。(3)积极举手,展示成果。4 .成果展示第一局部(第1段):开篇说“火”,叙写小时候喜爱火光的情景。第二局部(第211段):主体说“灯笼”,抒写了 “我”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第三局部(第12段):结尾说“火”,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教师点拨:本文题为“灯笼”,而开头和结尾却写了 “火”,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呢?明确:开头写“火”:既写出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喜爱灯笼做 铺垫。结尾写“火”:由灯笼联想到“烈火”,升华文章中心。(二)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灯笼 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时 示范 公开 教学 设计 统编 人教版八 年级 语文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