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附反思及课后作业.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附反思及课后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附反思及课后作业.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附反思及课后作业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1.相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相识多音字“抹、磨”。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培育阅读古诗词的爱好和对古诗词的酷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驾驭古诗的学习方
2、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3.独立思索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建潜能,培育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实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4.体会作者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育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肯定积累了许多古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5首) 2.同学们朗诵得真娴熟,感情也很丰富。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沟通后全班沟通。4.老师评议。(课件出示2)
3、李白(701-762),唐代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宏伟的气概、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秀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爽自然的语言,创建出了奇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老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特别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巡游,接着又兴趣盎然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
4、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刚才让老师领会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 去过难关,有信念吗?(课件出示3)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波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大家喜爱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留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3.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观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假如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
5、己的感觉。 4.指名读,大家留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 (课件出示4:生字) dun ch zh fn 断 楚 至 孤 帆 (1)留意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2)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换一换:“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定”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减一减、:到至,变成“至”。加一加:“巾+凡=帆”。5.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假如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画画。 7.学生发言,老师小结。 (课件出示5)天门、楚
6、江、碧波、青山、孤帆、日。三、小组合作,再读学习。1.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课文。可以比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了诗意后,再来读课文,信任大家会读得更精彩。2.(课件出示6、7)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4)开:劈开,断开。(5)至此:意为
7、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变更,并更加汹涌。(6)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7)出:突出,出现。(8)日边:天涯。(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3.个人自学起先。 4.小组沟通学习收获。四、合作探究,品读诗句。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课件出示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波东流至此回。(有关图片) 2.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3.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
8、人写到天门山如同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4.(1)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波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水势湍急、激荡回旋) 5.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2)老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留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4)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这么壮丽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2.(课件出示
9、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相关图片) 3.学生视察,畅谈感受。(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沟通,老师小结: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兴奋、激烈、骄傲) 6.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涯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三)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调显明的景物?(课件出示10)(青山 碧波 白帆 红日) (板书:青山 碧波 白帆 红日) 2.同学们
10、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致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板书:断 开 流 回 出 来) 4.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酷爱祖国大好河山) 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谈话引读: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
11、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波东流至此回。) 2.谈话接读: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楚地扑进我的眼帘。(女生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眼前壮美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烈,你也不由自主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波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
12、(学生配乐感情朗诵。) 2.谁情愿上前面背给大家听?(指名配乐朗诵。) 3.我信任同学们都能背下来。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对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诵表达出诗中的情。 4.全班一起朗诵。(配乐) 六、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11)断 楚 至 孤 帆 1.链接前置性学习,反馈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小组内评价书写。2.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3.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导。“楚”上下结构,书写时要留意“林”的两捺都变成了点。下面是横勾,不是秃宝盖。“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个“瓜”,不是“爪”。“帆”左右结构,第五笔是横折弯钩。4.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
13、练写。5.展示学生作品。6.过关评价。七、总结拓展,积累运用。李白一生酷爱大自然,游历了很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酷爱之情。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沉醉,并留下了很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许多,请你们回去后接着搜集背诵,看谁背得多! 一、依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1.望天门山是 代诗人 所作,人称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 2.这首诗通过 、 、 、 、
14、 、 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 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 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 、 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 、 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郁的句子: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 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妙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妙河山的诗句吗? 参考答案: 一、1.唐 李白 诗仙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2.断 开 流 回 出 来 天门山 3.中断 开 流 二、1.两岸青山相
15、对出。 2.碧波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望天门山 青山 碧波 白帆 红日 断 开 流 回 出 来 胜利之处: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学生背诵最喜爱的古诗引出今日要学的诗,然后,支配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索、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主动参加,激励学生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沟通收获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悟、自得。 二、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
16、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索,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殊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留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育了学生的语感。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老师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激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 其次课时 1.相识文中“亦、宜”等3个生字
17、,会写“饮、初”2个生字,相识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也许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实力。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酷爱大自然,酷爱生活,酷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一、观赏美景,揭示诗题。 1.同学们去过西湖吗?(假如有去过的,请学生做简洁介绍。)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2.激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说说观赏西湖十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美景如画、风景美丽、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人间仙境) 3.谈话揭题: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
18、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美丽、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日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课件出示13)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4.(课件出示14)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袤,清爽豪健,善用夸张比方,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特殊喜爱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殊熟
19、识,几乎成为了他的其次家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二、激励沟通,理解诗题。 1.(课件出示15)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2.小组沟通: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 3.代表发言,师生评议,老师小结: (1)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2)知道了地点:西湖的小舟上。(3)知道了诗人在做什么:饮酒闲聊,观赏美景。4.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特别喜爱西湖,常常到西湖来欣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挚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闲聊,一边观赏西湖美景,刚起先的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三年级 上册 语文 第六 单元 教学 设计 反思 课后 作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