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选官制度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选官制度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35页【近五年全国卷真题体验】【近五年全国卷真题体验】v1.(2018全国全国III卷卷T25)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v表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v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v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科举制度功能弱化曾祖、祖父或父亲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宰相人数北宋(北宋(71)南宋(南宋(62)高级官员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无官职记录
2、2436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35页v【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作用。由材料宋代宰相祖本题考查科举制的作用。由材料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可以看出,五官职记录的人数最多,由辈任官情况表可以看出,五官职记录的人数最多,由此可见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地位,扩此可见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地位,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世家大族的材料体现不出世家大族的“巨大巨大”影响,也体现不住宰相权影响,也体现不住宰相权力的变化,故力的变化,故A、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科举制功能的变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科举制功能的
3、变化,而且宋代是科举制完善的时期,化,而且宋代是科举制完善的时期,“功能弱化功能弱化”的说的说啊明显错误,故啊明显错误,故D项错误。项错误。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35页v2.(2016全国全国II卷卷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v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v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v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v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提升社会文化水平v【
4、试题分析】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最重要的就是打破世家大【试题分析】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最重要的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因此选择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因此选择D。C错在错在“排除排除”上,不应该是排除而是避免垄断。上,不应该是排除而是避免垄断。B选项是九品中正和察选项是九品中正和察举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举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A说法过于绝对。说法过于绝对。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35页【近五年全国卷真题体验】【近五年全国卷真题体验】v3.(2015全国全国I卷卷T27)表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元人数
5、表v表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呈现的变化反映了v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v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v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v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唐唐宋宋明明清清河南河南151516162 21 1江苏江苏7 78 817174949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35页【近五年全国卷真题体验】【近五年全国卷真题体验】v4.(2014全国全国I卷卷T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
6、戴天之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明v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v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v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v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35页【考情分析】【考情分析】v1.从前面所选的真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是从前面所选的真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是高频考点,这是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主高频考点,这是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主干知识。干知识。
7、v2.考查的角度新颖,立意独特,但是主题基本上不变,考查的角度新颖,立意独特,但是主题基本上不变,主要还是考查主要还是考查科举制实施的效果或影响科举制实施的效果或影响。v3.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是为了契合当前的热点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是为了契合当前的热点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如何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如何培养人才、培养生么样的人才、如何选拔人才,这都是长效培养人才、培养生么样的人才、如何选拔人才,这都是长效热点,我们在备考复习时要重点关注。热点,我们在备考复习时要重点关注。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35页【自主学思】【自主学思】朝代朝代主要主
8、要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标准标准方式方式西周西周 战国战国-秦朝秦朝 汉朝汉朝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隋唐宋元明清 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35页【自主学思】【自主学思】朝代朝代主要主要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标准标准方式方式西周西周 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 血缘血缘世袭世袭 战国战国-秦朝秦朝 军功爵制军功爵制军功军功 按军功大小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授予爵位和官职官职 汉朝汉朝 察举制察举制 品行品行 举荐举荐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 九九品中正制品中正制 门第门第 评定授官隋唐宋元明清隋唐宋元明清 科举制科举制 才学才学考试考试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35页【多样化的古代选官制度】【多样化的古代选官制
9、度】v一、荐举制度一、荐举制度v(选贡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选贡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v二、科举制度二、科举制度v三、征辟制度三、征辟制度(征召、辟署)(征召、辟署)v四、荫袭制度:四、荫袭制度:恩荫、难荫、特荫恩荫、难荫、特荫v五、其他入仕制度:五、其他入仕制度:博士弟子和国子、赀选世家、博士弟子和国子、赀选世家、军功、纳赀(缴纳钱物买官爵)军功、纳赀(缴纳钱物买官爵)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35页一、荐举制度1.选贡士制时间:夏商周三代,为补充世卿世禄制,为没有继承权的嫡子和庶子提供了入仕机会。学在官府。秀士(乡选)选士俊士造士(直接投考)进士贡士国子(非嫡长子或嫡子。完成学业后
10、,在侍卫军中服役,40岁以上)乡大夫司徒司马诸侯王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35页一、荐举制度2.察举制 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盛行于两汉,中衰于南北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盛行于两汉,中衰于南北朝,其后历代皇朝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朝,其后历代皇朝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春秋时,已有通过基层逐级察举,由地方官向国君推春秋时,已有通过基层逐级察举,由地方官向国君推荐人才的制度。荐人才的制度。战国时,地方官在年终上计时,必须向中央推战国时,地方官在年终上计时,必须向中央推荐一定数额的人才,经过国君或有关部门的考核而荐一定数额的人才,经过国君或有关部门的考核而授予官职,后来演变为察举。授予官职,后来演变为察举。
11、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35页一、荐举制度2.察举制 汉代的察举方法 皇帝下诏指定荐举的科目(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至孝、有道、敦厚、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的要求进行考察和荐举 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考试;或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御史(东汉为尚书)及九卿策试(考试地点为太常寺或公车司马署)根据对策的成绩高下,分别授予官职或选入郎官继续深造主管部分加试一些熟悉官事和书法,按“四科”的不同标准分别授予不同官职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35页一、荐举制度2.察举制 四科内容:一曰四科内容:一曰德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
12、学通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行修,经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章覆问,文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才才任三辅令。(任三辅令。(汉官仪汉官仪卷上)卷上)实行举者与被举者的连坐制度。实行举者与被举者的连坐制度。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35页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
13、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人,大将军以下13人,人,中二千石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高第良将怯如鸡。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的缺点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
14、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1 1、容易任人唯亲、容易任人唯亲2 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3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问题解析【问题解析】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35页一、荐举制度3.九品中正制时间:魏晋南北朝。220年开始,又叫九品官人法。吏部尚书司徒选用核实核查上报大中正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小中正按九品评定本籍州郡人才等级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不再属于中央和地方长官,改由专职举士的中正官负责,选用标准除经学、德行、乡议之外,增加了“状”。“状”“品”结合,较汉代严密。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
15、共35页一、荐举制度3.九品中正制 在实施过程中,中正官全由士族豪门把持,品评在实施过程中,中正官全由士族豪门把持,品评人才也着眼于门第,被选用者也限于士族,推荐人人才也着眼于门第,被选用者也限于士族,推荐人与被推荐者之间又在政治、经济及生活等方面有密与被推荐者之间又在政治、经济及生活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出现切联系。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门阀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壁垒。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壁垒。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35页二、科举制度(一)隋代的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度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中国 官制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