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性亏空_郁达夫出世心态的文化审理.pdf
《超越性亏空_郁达夫出世心态的文化审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越性亏空_郁达夫出世心态的文化审理.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社会科学研究 2003 年第 5 期 超越性亏空: 郁达夫出世心态的文化审理 摘要 归隐意绪、 逃禅意向和自然意趣是郁达夫出世心态的现象学呈现 ; 所反映的 是郁达夫文化心理结构中儒、 道、 释文化和西方启蒙理性所隐含的某种超越性亏空 。这种 亏空 , 既是郁达夫出世心态的文化根源 , 也是整个汉语思想界的现代性缺损, 它由此带来 了今天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 郁达夫; 出世心态;文化 ; 超越性亏空 中图分类号 I206.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769 ( 2003)05-0137-04 郁达夫具有出世心态, 已是学术界的共识。 但追寻 其出世心态的文化根源,
2、还显得相当薄弱。 而此一问题 并非不重要, 它关涉到中国现代文化的价值构成、 个人 的价值生活与灵魂安顿, 也关涉到中国文化现代性的价 值根基问题。 ( 一) 郁达夫的出世心态, 大致呈现为三种形态。 1.归隐意绪。 早在日本留学时期, 郁达夫就产生 了遁世归隐的念头。 在名古屋读书期间, 郁达夫就已 “ 看破世界” , 萌生弃世之想, 以为沧海桑田, “ 百物皆 虚” , 唯有 “ 荒野寒林, 犹堪友吾”1。 因此 , “ 觉为人 无趣味之可言, 每有弃此红尘, 逃归山谷,作一野人 想” 2。 在同时期的诗歌里, 郁达夫反复吟唱: “ 飘零湖 海元龙志, 只合青门学种田”3, “ 亦知金屋谋
3、非易, 拟 向渔樵托此生”4。 归国后,郁达夫为了生存和精神的 栖居, 北上南下,常年漂泊, 归隐之心 , 渐趋强烈: “我怎么也要设法回浙江去实行我的乡居的宿愿。 ”5 “ 广州事情” 发生后, 郁达夫心情恶劣, 入世进一步受 阻后的内心伤痕 , 把他的 “ 弃世之心练得坚实了”6。 与王映霞结婚后, 隐居生活是其理想的生活形态。 他在 赠给王映霞的诗中写道:“朝来风色暗高楼, 偕隐名山 誓白头, 好事只愁天妒我, 为君先买五湖舟”7;“一带 溪山曲又弯, 秦亭回望更清闲, 沿途都是灵官殿, 合共 君来隐此间”8。 正如著名学者夏自清指出的那样, 与 王映霞结婚以后的郁达夫,隐居生活 “ 占
4、着主要地 位”9。 20世纪 30 年代初期,他举家迁居杭州,修筑 “风雨茅庐” 似是此段生活的象征。 此后的一度时间, 他或者游山玩水,“ 屐痕处处” , 或者醉心于 “ 闲书” , “既像是一个飘逸的隐者, 又像是一个懒散的名士。 ”10 直到抗战爆发, 郁达夫这一带有隐居意味的生活才得以 改观。 细察郁达夫的归隐意绪, 竹林七贤、 陶渊明、 严子 陵和范蠡等是他仰慕和效法的隐士。 他为没能生逢魏 晋, “没有资格加入竹林七贤”11而深为遗憾。 他也常 以五柳先生自况:“ 纷纷人世, 我爱陶潜天下士;旧梦 如烟, 潦倒西湖一钓船。 ”12但最为他倾慕的还是同处 吴越文化中的隐士严子陵和范蠡
5、。 严子陵功成身退、 淡 泊功名、 归隐出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令郁达夫钦 佩有加, 大有追随其遗风之志:“ 我欲乘风归去也, 严 滩重理钓鱼竿。 ”13“曾与严光留密约, 鱼多应共醉花 阴。 ”14有趣的是, 还在留日期间, 郁达夫就以 “ 春江 钓徒”为笔名发表旧体诗 , 30年代初期 , 又亲去严子 作者简介唐小林,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四川 成都610066。 137 陵钓台凭吊, 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散文 钓台的春昼 。 范蠡乃春秋末期越国大夫, 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后, 也 弃官远走, 泛舟五湖, 隐居山水。 对此, 郁达夫也倾慕不
6、已: “ 何当放棹江湖去, 芦荻花间结净庵。 ”15 2. 逃禅意向。 青年学者哈迎飞说: “ 纵观郁达夫的一 生, 其逃禅意向不仅由来已久, 而且经久不衰” 16, 是为 的论。 郁达夫自谓“ 荫生” , 实为“ 隐僧”也。 他的近禅、逃 禅与祖母的念经吃素和他留日期间系统阅读佛家经典分 不开。 早在 1916 年, 他就“ 颇愿牺牲一生, 为宗教立一线 功” 。 他“以普渡众生为中心” , 有暇辄埋首经卷, 连暑期 也不回家, 意“欲参禅” , 以便“ 将来斋戒忏悔, 披袈裟, 读 佛经, 医贫人耳。 ”17品味他写下的那些圆润通脱、才气 逼人的旧体诗, 更能感受其逃禅意向的浓烈与执着:
7、“ 拈 花欲把禅心定, 敢再轻狂学少年”18; “ 明朝欲待游仙去, 自草蕉书约老僧”19。 当然, 他也觉悟到“ 逃禅易”与“ 弃 世难”的矛盾: “ 地来上谷逃禅易, 人近中年弃世难。 ”20 因而“ 逃禅”对于他始终是一种“ 意向” 。 只是到了 30 年 代中期, 他与林语堂等人, 应东南五省交通周览会之请, 遍游浙西、皖东名胜 , 纵情山水时, 才“ 聊以寄啸傲于虚 空” 21, 拜谒禅寺, 叩问法师, 委实体会了一番参禅拜佛 的滋味。 他在钟鼓梵唱中, 不时产生“ 一种畏怖、寂灭、皈 依、出世的感觉”22, 有时俨然遁入幻境, 竟至“ 绝尘超 世、缥渺凌云”24的地步。 3. 自然
8、意趣。郁达夫终生眷恋自然, 是一个不争的 事实。 他把这归结于与生俱来的“ 天性” 。 但是, 郁达夫 眼中的自然, 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自然, 而是与喧嚣的尘世 对立, 可以安顿人的灵魂的所在。 在他看来, 自然可以 “ 使人性发现, 使名利心减淡, 使人格净化”24。 因此, 郁 达夫的自然意趣, 其实就是出世心态的一种表征。 他把 这表述为: “ 因为对现实感到了不满, 才想逃回到大自然 的怀中。 ”25这一点, 在他的小说叙事中表现得相当充 分。其小说中的自然往往是主人公的慈母、情人、挚友, 是涤荡尘世烦恼, 解除心灵痛苦的精神避难所 , 是其主人 公梦绕魂牵 , 不断归趋的地方。沉沦里的
9、“ 他” , 是“ 大 自然的宠儿” , 成天陶醉于山腰水畔, 一刻也离不开天然 野趣, 以此逃避世上那些轻薄男女。唇楼中的陈逸群, 一投入大自然“无私的怀抱” , 其为爱欲情愁搅乱的心灵 , “ 自然而然地化入了本来无物的菩提妙境” 。东梓关里 的文朴, 面对蓝天碧水、青山红树、暖日和风, 顿觉自己犹 如“ 一只在山野里飞游惯了的鸟, 又从狭窄的笼里飞出, 飞回到大自然的怀抱里了” , 一种类似陶渊明“ 久在樊笼 里, 复得返自然”一般的欣喜与庆幸, 从文本中涌溢而出 。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 它们都以转喻的方式, 在在显示了 郁达夫内心的自然意趣。 ( 二) 归隐意绪、逃禅意向、自然意趣是
10、郁达夫出世心态的 “事实性”表现, 但同时, 它又是一种文化表达, 是隐藏其 后的多种文化在郁达夫个人灵魂安顿上综合作用后的 “现象学”呈现。 那么, 这隐藏其后的文化都由哪些构成? 它们又是如何协调一致, 共同作用于郁达夫的文化心态, 而导致他产生如此的出世之想的呢?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归隐意绪、自然意趣, 反映的 是儒、道文化的基本精神。 更为确切地说, 郁达夫的归隐 意绪和自然意趣, 是儒、道文化自发导引的结果。 我曾在 另一处证成: 郁达夫“ 一开始就被纳入了传统士大夫的培 养轨道”,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本土文化最先契入其文化 心理结构26。 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形而上学, 是
11、 典型的伦理型文化: 它既是政治伦理, 又是生活伦理; 既 关心王道历史, 又关注君子人格。 由于其思辨方式的中 庸之道, 生成其思想体系的内部裂痕, 为个体的价值生 活, 提供了多方面的甚至是彼此对立的正当性根据。 积 极入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具有 优先正当性的。 但“以道事君, 不可则止” ,“邦无道”卷而 怀之, 也是具有正当性的。 而且, 原儒还为个体提供了在 “有道”与“ 无道”、“ 穷” 与“ 达”之时 , 在“ 见” 与“ 隐”、“ 独 善”与“ 兼善”之间自由选择的义理依据, 即所谓“ 天下有 道则见, 无道则隐” , “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
12、下” 。 “道见”当然是好事, 但“ 道隐”也并非不合法, 有时可能更 有价值, 因为“ 隐居以求其真志” 。 这样, 儒家就为个体建 构起一套狡黠、自私的生存哲学和价值伦理: 以自我为中 心来判断个人的穷达、天下的有道无道, 然后来决定见与 隐, 入世与出世。 如果说, 儒家言说的主体是达成积极入世的合法性, 出世不过是其入世受阻后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的话, 那 么道家则继续推进后者, 为出世提供了似乎坚不可摧的 合法性依据。 这或许是儒道互补的最大秘密。 换言之, 如果说, 儒家为个体更多的是提供一套入世、治世之术的 话, 那么, 道家则为个体提供了一套出世、解脱, 即人的安 心置身之道。
13、这样, 人生就有了看似截然不同, 实则相互 补充的两条价值实现之路。 由于道家更切近个体心性和 灵魂安泊问题, 也就更加切近个体的生活现实和生存状 态, 从而对中国人的生命态度影响至大。 因此, 鲁迅不止 一次说过: “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 有多种问 题可以迎刃而解。 ”27“ 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 28 儒道互补提供的此种价值依据, 使首先被传统文化 塑造成形的郁达夫, 有可能在不同的人生境况下, 将入世 与出世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不同方式; 有可能为他 在入世受阻时转而产生出世之想找到正当性的文化心理 依据。 事实正是这样, 综观郁达夫的一生, 入世是其生命 的主流。 际遇
14、辛亥革命, 他为自己“ 呆立大风圈外” , 空滴 哑泪, 未能冲锋陷阵、为众舍身而痛悔不已29。 他的出 国求学, 多少带有鲁迅式的走异路、逃异地, “别求新声于 138 异邦”的志向与宏愿。 在日本留学期间, 他还于 1919 年 9 月回国参加外交官与高等文官考试, 试图通过学而优 则仕的途径施展入世抱负。 后来又联合朋辈, 缔造文学 社团, 高张启蒙理性, 提倡阶级斗争学说, 还南下广州, 意 欲投身“ 革命” , 直到最后在民族战争中为国捐躯, “ 舍身 成仁” 。 但这一切并不能消除其在入世受阻时萌生上述 的出世心态 。当然, 只要做不成真正的隐士、名士, 出世 就只能是一种心理体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现代文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