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1).pdf
《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1).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决定着中国人的信仰 基础、 存在方式、 价值标准与人生态度。儒家的孝道是中国人的信仰基础, 五伦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 五 常是中国人的价值标准, 中庸是中国人的人生态度, 所以可以说, 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关键词孝道五伦五常中庸生命底色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2627( 2019) 03 0024 09 作者: 赵卫东, 男, 1970 年生, 山东寿光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研究方向为儒家与道家道 教哲学。济南250100 每一个民族皆有自己的文化
2、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 是复合型文化, 由多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构成, 且具有多元性、 开放性、 包容性与绵延性等特征。先 秦时期,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 但儒墨并为显学; 两汉以后, 儒、 释、 道三家鼎足而立, 但儒学一 直处于官学地位。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正因如此, 儒 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 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 因, 决定着中国人的信仰基础、 存在方式、 价值标准与人生态度, 成为了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一、 孝道是中国人的信仰基础 孝道是儒家文化的理论根基, 在儒
3、家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被视为天经地义之道 。孝经三 才章 云 : “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 ” 不仅如此, 儒家还认为, 孝道放之四海而皆准, “行孝” 无所不通 , “违孝” 则寸步难行, 所以 孝经感应章 云 : “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 光于四海, 无 所不通 。 ” 礼记祭义 云 : “曾子曰 : 夫孝, 置之而塞乎天地, 溥之而横乎四海, 施诸后世而无朝 夕, 推而放诸东海而准, 推而放诸西海而准, 推而放诸南海而准, 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儒家对孝道 的地位与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首先, 孝道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孝经圣治章 云 : “父子之道, 天性也,
4、 君臣之义也。父母 生之, 续莫大焉。君亲临之, 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 谓之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 谓之悖礼。 ” 父子之道, 即父慈子孝之道 。孝经 认为, 孝敬父母是人之天性, 不孝敬父母, 不仅“悖 德 ” “悖礼” , 而且还违背人之天性。 其次, 孝道是人禽区别之道。儒家认为, 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不在于语言、 政治、 思维以及 能否制造工具等方面, 而在于人有道德, 而动物没有道德 。孟子离娄下 云 : “人之所以异于禽 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 ” 在孟子看来, 人与禽兽的区别, 只有那么一点点, 而这一点点即是 道德。道德水平的高低是君子与庶民区
5、别的标志, 而有无道德则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孝道为 道德之源, 从这一意义上讲, 孝道乃人禽区别之道, 孝敬父母即是人, 不孝敬父母则是禽兽, 甚至禽 兽不如。 再次, 孝道是人一切行为的基础 。礼记祭义 云 : “曾子曰 : 身也者, 父母之遗体也。行父 母之遗体, 敢不敬乎?居处不庄, 非孝也。事君不忠, 非孝也。莅官不敬, 非孝也。朋友不信, 非孝 也。战阵无勇, 非孝也。五者不遂, 灾及于亲, 敢不敬乎? ” 曾子作为孔子晚年最得意的弟子, 向来 以孝著称。他认为, 我们的身体乃 “父母之遗体” , 因身体而有的一切行为无不与孝有关 , “居处不 庄 ” “事君不忠 ” “莅官不敬
6、” “朋友不信” , 乃至于 “战阵无勇” , 皆是不孝的行为。 最后, 孝道是齐家治国的根本 。大学 载 :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 平天下的根本 在治国, 治国的根本在齐家, 而齐家的根本乃是行孝, 所以儒家认为, 孝可移于忠 。论语学而 载 :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 ” 孝经 云 : “子 曰: 君子之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 ” 正因如此, 历代帝王皆提倡以孝治国, 视孝道为治国之本 , 新唐 书孝友传 云 : “圣人治天下有道, 曰要在孝弟而已 。父父也, 子子也, 兄兄也, 弟弟也, 推而之 国,
7、国而之天下, 建一善而百行从, 其失则以法绳之。故曰 孝者天下大本, 法其末也 ” 。 由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 儒家文化对孝道极为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讲, 儒家文化是以孝道为 根基的, 而孝道也深深地浸润于儒家文化之中, 成为了儒家文化最具有标志性的内容。自汉代以 来, 随着儒家文化影响的日益深远, 作为儒家文化标志性内容的孝道, 被佛教与道教等吸收, 成为了 中国人的信仰基础。 ( 一) 道教大力提倡孝道, 把行孝视为成仙的前提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 它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上生发出来的, 其创立之初便吸收 了儒家的孝道思想 。太平经 提出 “天下之事, 孝为上第一” 的观点, 把
8、孝推到了极高的地位。以 太平经 为主要经典的早期道教, 把孝道列为基本教义 , 太平经 云 : “父母年老且尽, 为子者知父 母老期将至, 为求贤师异方, 令得丁强, 孝子之宜也。 ” 又云 : “子不孝, 则不能尽力养其亲; 弟子不 顺, 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 臣不忠, 则不能尽力共敬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 罪名不可除也。 ” 强调道教信徒都应该孝敬父母, 并视不孝、 不顺、 不忠为三大罪状 。太平经 之后, 深受儒家思想影 响的东晋道士葛洪, 又进一步把儒家的孝道引入道教 , 抱朴子内篇对俗 云 : “欲求仙者, 要当以 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 而但务方术, 皆不得长生也。 ”
9、 在葛洪看来, 要想得道成仙, 必须 先学做人。人都做不好, 自然无法成仙。而做人则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这显然是把行孝视为了 成仙的前提。 金大定年间, 全真道在中国北方兴起, 其创立者王重阳在立教之初即提出了“三教合一” 的口 号, 而其从儒家借鉴最多的便是孝道。王重阳在选拔弟子时, 以孝道为准则, 得其衣钵的“全真七 子” 皆是至孝之人。他还将孝经 列为全真道弟子的必读书目 , “劝人诵般若心经 道德 清 52 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欧阳修、 宋祁 : 新唐书 第十八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第 5592 页。 王明编 : 太平经合校 , 北京, 中华书局, 1
10、960 年版, 第 593, 686, 405 页。 王明 : 抱朴子内篇校释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第 53 页。 静 经及 孝经 , 云可以修证。 ” 王重阳将行孝视为全真道的修行之法, 不断劝诫全真道弟子孝敬 父母, 其在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 中云 : “救度一切众生, 忠君王, 孝敬父母师资, 此是修行之法。 ” “全真七子” 继承王重阳这一思想, 把行孝视为成仙的前提。刘处玄在仙乐集 卷三中云 : “普劝诸 公, 先行孝道。 ” 王处一在 云光集 卷一中云 : “常行忠孝无私曲, 应有神明指正宗”、 “普运丹诚 须荐福, 同行真孝必通天。 ” 全真道提倡出家, 这
11、与在家尽孝必然产生矛盾。针对这一矛盾, 全真 道提出了如下解决方案: 1 为了便于照顾父母, 与父母一起出家。2 把对父母的孝敬转移到师父身 上, 即在家孝敬父母, 出家孝敬师父。3 把在父母床前尽孝视为小孝, 把通过修道使九祖得以超拔 视为大孝。4 提倡 “先尽人事, 后奉仙道” , 即先娶妻生子, 侍奉父母, 待儿女成人、 父母百年之后, 再 出家修道。全真道的以上措施, 把出家与尽孝统一起来, 真正把儒家的孝道理论融入了全真道的 教理教义, 充分体现了全真道对孝道的重视。 元代兴起的净明道又称 “净明忠孝道” , 其对孝道的提倡与重视超过全真道。净明道认为, 忠孝 为修道的前提与手段 ,
12、 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 云 : “凡学黄素书 者, 要在 忠孝。忠孝之人, 持人直谅, 秉炁温恭, 是非不能摇, 淫邪不可入, 十善具备, 五逆咸消, 一心之中, 外 物不汩, 自然成就, 毕竟有成, 则黄素之士以忠孝为本也。 ” 在 黄素书 看来, 要想修道就必须首先 行忠孝, 只要做到了忠孝, 就可以 “自然成就, 毕竟有成” 。在此基础上, 净明道又将忠孝的重要性进 一步提升, 提出 “孝弟道之本” 的观点 。太上灵宝首入净明四规明鉴经 云 : “道者性所有, 固非外 而铄; 孝弟道之本, 固非强而为。得孝弟而推之忠, 故积而成行, 行备而道日充。是以尚士学道, 忠 孝
13、以立本也, 本立而道日生也。 ” 对于净明道士来说, 得道自然是其最终追求, 但“孝弟道之本” , 修 道者必须首先做到孝悌, 做到了孝悌才可以推之于忠, 而 “忠孝以立本也, 本立而道日生” , 即忠孝是 修道的前提和根本, 脱离了忠孝根本无法得道。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 道教对孝道极为重视, 其不仅将行孝视为最基本的教义, 而且还将孝 道作为得道成仙的前提条件, 甚至为了解决出家与修道之间的矛盾, 想方设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 论。按照道教的教理教义, 一个道士若想成仙, 就必须首先行孝道, 因为天上不存在不忠不孝的神 仙。从这一意义上讲, 孝道无疑是道教的信仰基础。 ( 二) 佛教为了扎
14、根中国, 接纳了儒家的孝道理论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因文化的差异, 受到了儒家的猛烈批评。儒家对佛教的批评主要有五个方 面, 即剃发、 出家、 绝嗣、 违礼和误国。在儒家看来,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 不敢有丝毫毁伤, 而佛教 徒则要求剃发, 这是违背孝道的行为。佛教要求信徒出家修行, 这样既不能在父母床前尽孝, 又不 能娶妻生子以延续香火, 更是大逆不道。佛教徒自认为是释迦牟尼的信徒, 不跪世俗帝王, 从“孝可 移于忠” 的角度讲, 这严重违背了君臣之礼。青壮年大量出家修道, 导致劳动力和兵源减少, 使国家 经济和军事受到严重影响。从儒家对佛教的以上批评来看, 佛教与儒家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孝道
15、62 孔子研究2019 年第 3 期 甘水仙源录 卷一 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 , 载 道藏 第 19 册, 北京, 文物出版社; 上海, 上海 书店;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 第 725 页。 道藏 第 25 册, 第 798, 438, 651, 652 页。 赵卫东 : 丘处机孝道思想略论 , 载 弘道 2009 年第 1 期。 道藏 第 10 册, 第 500 页。 道藏 第 24 册, 第 614 页。 朱岚 : 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发展史 , 北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1 年版, 第 314 页。 问题上。从理论上讲, 佛教主张六道轮回, 父母只是自
16、己轮回的载体, 自己的生命并非由父母赋予, 所以对父母的感恩不如儒家强烈。针对来自于儒家的批评, 佛教认识到, 要想在中国扎根, 就必须 首先面对孝道问题。因此, 自汉魏开始, 早期中国佛教理论家们就已经开始对来自于儒家的批评做 出回应 , 牟子理惑论 以及孙绰、 慧远等都曾尝试调和佛教与儒家孝道的冲突。但他们也只是对儒 家的批评做出被动回应, 尚未自觉、 主动、 积极地吸纳儒家的孝道理论。随着佛教中国化进程的不 断发展, 隋唐时期, 三教融合成为时代潮流, 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开始主动吸纳儒家孝道。北宋云门 宗高僧契嵩作 孝论 , 对佛教的孝道思想作了详细阐发。 契嵩在 孝论 中把孝道提高到了一
17、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言 : “夫孝, 诸教皆尊之, 而佛教殊尊 也。 ” 他认为, 孝道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虽然它发源于儒家, 但却被各种宗教所尊崇, 而其中佛教对 孝道又尤为尊崇。具体讲来 , 孝论 的孝道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孝为至道之法。契嵩 认为, 天下有三本 , “夫道也者, 神用之本也; 师也者, 教诰之本也; 父母也者, 形生之本也。 ” 父母乃 天下三本之一, 正是从这一意义上, 他将孝道视为“至道之法” 。第二, 孝为戒之端。契嵩把孝道列 入佛教禅宗的戒律, 并将其视为 “戒之端” 和“大戒之所先” 。孝论 云 : “佛子情可正, 而亲不可遗 也。子亦闻吾先圣人
18、, 其始振也为大戒, 即曰孝名为戒, 盖以孝而为戒之端也。子与戒而欲亡孝, 非 戒也。夫孝也者, 大戒之所先也。戒也者, 众善之所以生也。为善微戒, 善何生邪?为戒微孝, 戒何 自邪? ” 在此基础上, 他又进一步把佛教的五戒与孝道联系起来 。孝论 云 : “五戒: 始一曰不杀, 次二曰不盗, 次三曰不邪淫, 次四曰不妄言, 次五曰不饮酒。夫不杀, 仁也; 不盗, 义也; 不邪淫, 礼 也; 不饮酒, 智也; 不妄言, 信也。是五者修, 则成其人, 显其亲, 不亦孝乎?是五者, 有一不修, 则弃 其身, 辱其亲, 不亦不孝乎?夫五戒, 有孝之蕴, 而世俗不睹, 忽之而未始谅也。 ” 第三, 以
19、佛孝为广 孝、 神孝 。孝论 云 : “天下以儒为孝, 而不以佛为孝, 曰: 既孝矣, 又何以加焉?嘻!是见儒而未见 佛也, 佛也极焉。以儒守之, 以佛广之; 以儒入之, 以佛神之。孝其至且大矣。 ” 契嵩认为, 天下之 人皆知儒家讲孝道, 却不知佛教也讲孝道, 而且佛教的孝道是广孝和神孝, 比儒家的孝道意义更加 深远。通过契嵩的 孝论 可以看出, 随着佛教的中国化, 儒家的孝道被佛教所吸收, 并形成了佛教 独特的孝道观。从佛教视孝道为 “至道之法 ” “大戒之所先” 来看, 佛教显然把孝道视为了自己的信 仰基础。 除此之外,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 也吸收了儒家的孝道理论, 并将
20、其融入了自 己的理论体系。基督教早在唐代就已传入中国, 但不断受到抵制,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不接受 儒家的孝道理论。最近三十年来, 基督教在中国发展迅猛, 原因虽然很复杂, 但应包括以下两个方 面: 一是其开始尝试接受儒家的孝道理论。二是经过自清末以来的历次打击, 中国基层社会的孝道 基础受到了极大冲击, 为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空间。伊斯兰教本来就主张孝敬父母 , 古兰 经 第 17 章第 23 节说 : “你的主曾下令说: 你们应当只崇拜他, 应当孝敬父母。如果他们中的一人 或者两人在你的堂上达到老迈, 那末, 你不要对他俩说 : 呸! 不要喝斥他俩, 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 的话。 ”
21、 在中国化过程中, 伊斯兰教与儒家在思想上不断融合, 进一步接纳了儒家的孝道理论。 总之, 因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 孝道成为了中国人的信仰基础。只要是中国人, 只要 72 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契嵩 : 镡津文集 卷三孝论 , 载中华大藏经 卷七十九, 北京, 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第 799, 799, 799, 800801, 800 页。 古兰经 , 马坚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 214 页。 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无论有什么样的宗教信仰, 不管认同不认同儒家, 都必须接受儒家的孝道。 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 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生命
22、底色。 二、 五伦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 中西文化都肯定人是社会性的存在, 但西方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 而中国古代社会却是一个伦 理社会。契约社会以契约或法律来维持社会的秩序, 伦理社会则以伦常与道德来维持社会秩序。 中国古代社会因受儒家文化影响, 以血缘关系来确定人的存在方式。儒家认为, 整个社会是由各种 人际关系所交织而成的一个网络, 每个人都是这个网络中的纽结, 处于多重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这种人际关系网络以血缘亲情为基础而形成。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 每一个中国人都处于一定的 伦常关系中, 能否处理好各种伦常关系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 儒家还把这种伦常关 系不断向外推扩, 由家
23、庭推扩到国家 , “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 由人类推扩到万物 , “亲亲而仁 民, 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 最后达到 “万物一体” 的境界。 儒家认为, 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中, 有五种关系是最基本的, 即“五伦” 。中庸 : “天下之达 道五, 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 父子也, 夫妇也, 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 五者, 天下之达道也。 ” 按照 中庸 的说法 , “五伦” 是指君臣、 父子、 夫妇、 昆弟和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处理好这五种人伦关系可 以通行于天下, 所以 中庸 又称其为“五达道” 。对于这五种人伦关系, 儒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道 德要求 , 孟子滕文公上
24、云 :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 饱食、 暖衣、 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 使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 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 按照 孟子 的以上说法, 父子关系重在有亲, 君臣关系重在有义, 夫妇关 系重在有别, 长幼( 兄弟) 关系重在有序, 而朋友关系重在有信。在孟子 的基础上, 后儒又进一步 把 “五伦” 与 “五常” 相配, 君臣关系对应的是义, 父子关系对应的是仁, 夫妇关系对应的是智, 兄弟 关系对应的是礼, 朋友关系对应的是信。五种人伦关系, 共有十个参与主体 , 礼记礼运 针对每 一个参与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现代文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