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_涵义_对象_载体与表征.pdf
《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_涵义_对象_载体与表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_涵义_对象_载体与表征.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3 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涵义、对象、载体与表 征 摘 要 法律信仰是人们出于对法律的依赖感而生产的心理感受 , 在行为上则体现为对法律过程的参与 。在 当下的中国语境中 , 似可把法律信仰的对象归纳为自由 、平等 、秩序 、安全等法律价值 , 实在法是法律信仰的载体 。 在通常意义上 , 对法律价值作出权威性界定的法官即是法律信仰的表征者 。 在终极意义上 , 法律解释要合乎宪法 , 法律 信仰可归结为宪法信仰 , 法律信仰最终要由违宪审查者来表征 。 关键词 法律信仰 ;法律价值 ;法治 ;法律解释 中图分类号 :DF0 -054 文献标识码 :A 也许是对于我国长久以来广泛存在的 “有
2、法不 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 ”现象的反射性回应 , “法律必须被信仰 ,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自 1991 年梁治平首次译介 法律与宗教 一书以来一直是 法学家和法科学生的口头禅之一 。 2003 年 , 梁治 平重译该书 , 许章润等人力图建构中国人的 “法律 信仰 ”的著作 法律信仰 中国语境及其意 义 亦出版发行 , 在这种情境下 , 法学界对于 “法 律信仰 ”论题在当下中国的意义达成了共识 。 但 就在这一年 , 一种意图解构 “法律信仰 ”的观点也 出现了 。 到 2006 年 , 这种解构 ”法律信仰 ”的 观点更加明确 , 所用的语气也更加不容置疑了 。比 如 , 有学者
3、明确宣称要对 “法律信仰 ” 这 一思维样式进行 “彻底的清理和批判 ”。 他认为 , 鉴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中缺乏神圣之维 , 且当 今世界又进入了 “祛魅 ”的时代 , 我们只能用 “理性论 4 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 :涵义 、对象 、载体与表征 述 ”而不能用 “神圣论述 ”来发掘生活的意义 。 这位学者的一个结论是 法律信仰之说者 , 汉语法学之毒素也 。 1在笔者看来 , “人是理性 的动物 ”这一判断之所以具有警示价值乃是因为 , 人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性的动物 。 对于中国人而 言 , “理性陈述 ”尤其是一种空洞的理论预设。 说到要抛弃 “神圣陈述 ”, 只要稍微了解中国文
4、化中对天堂 、地狱的描摹 , 中国人求仙 、造神的 悲喜剧以及对于祭祀 、丧葬的重视 , 2我们就可 以得出结论 :“信仰 ”一词还远未到该被清理和抛 弃的时候 , 而法律信仰论题与法律的理性论述并不 矛盾 。 “实在是可理解的 , 而不是可观察的 。”3 223某种特定的理解模式只要与经验证据相联系就能 概括出一个有效的概念 , 这一概念不仅能够标示可 观察的事物 , 而且可以标示那些可观察之事物的对 立面 。 正如 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于 2006 年底为该校 2006 级文科博 士生作题为 道教儒教与酒神日神 的讲座 , 比较了中西方文化的 差异 , 认为西方文化中感性与理性的分离比较
5、彻底 , 故西方国家科学与 体育比较发达 ;中国文化中感性与理性合一 , 故中国艺术与工艺比较发 达 。 笔者赞同这种分析 。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能够标示 “法律信仰 ”是一种 “可理解的实在 ”一样 ,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 ”同样能够标 示 “法律信仰 ”是一种 “可理解的实在 ”。 笔 者认为 , 关于 “法律信仰 ”这一论题 , 对以下几 个问题予以重申或探讨是必要的 。 一 、科学的时代也是信仰的时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高度发达的时代 。 科学以 其客观真实性 、实用性 、革命性赢得了人类极大的 信任和尊敬 , 乃至滋生了对科学的崇拜 科学 主义 。
6、我们已经习惯于用科学去认识和解答一切问 题 , 并试图把人文学变成科学 。 科学主义已经给我 们造成了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 :除了科学和科学 所能证明的 , 一切都是虚假的 。在这种背景下来谈 论 “法律信仰 ”, 自然会有人认为是对 “法律科 学 ”的歪曲和亵渎 。因此 , 要探讨 “法律信仰 ” 这一问题就不能绕开科学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 “宗 教不过是发展最完备的信仰 。”462科学与信仰的 关系完全可以换言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 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 , 宗教起源于原始人的原始 信仰 。 原始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征在于原始人是 有意识的 , 原始人的意识促使其思考诸如 “宇宙是 什
7、么 ”、“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生命与宇 宙的关系是什么 ”等难以回答的问题 。 在这些问 题面前 , 人类在心灵深处体验到的是无可救药的虚 无 、孤独 、绝望 。于是 , 人类只能采用想象乃至 幻想的形式拟制一个个 “宇宙图式 ”, 从而使人类 在心灵上获得安宁感 。 人类生命必然有死的结局是 人类信仰本性形成的又一基本背景 。 在无限与永恒 的宇宙中 , 个人生命乃至人类生命不过是电光石火的 一瞬 , 它偶然地产生 , 却必然地死亡 。 由死亡引起 的恐惧将人类意识引向了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及对 彼岸世界的向往 , 从而产生了 “神灵 ”观念 。 在 这两大背景下 , 原始人对自己生存
8、环境中各种物质因 2008 年第 3 期 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5 素产生的依赖感 、神圣感最终导致了信仰的产生 。 在人类祖先的生存环境中 , 饥饿 、寒冷 、猛兽 、 洪水 、雷火 、瘟疫 、暴风雨雪以及其他群落的攻 击掠夺 , 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 这使人类处于 经常的恐怖和担忧之中 。 偶然碰到的死兽 、弱兽 、 成熟的野果 、阳光充足的山洞 、意外的战争胜利 、 不期然的庄稼丰收等 , 又使他对神秘的自然产生安慰 和感激之情 。这样 , 由自然的威严和恩赐所导致的 恐怖和感戴的心理感受 , 慢慢就发展成为对神秘而又 威力无比的自然的依赖感 。 为了使这种依赖感有所
9、 寄托 , 原始人的动植物崇拜 、图腾崇拜等原始信仰 因之形成 。在远古时期 , 这种依赖感更多地表现为 对自然的依赖 , 但随着社会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影响的 增加 , 依赖感中的社会成分便突出出来 。神圣感是 恐惧与崇敬感的混合与升华 。 对自然现象的敬畏是 由于自然力的强大和不可理解 。在原始人的低级思 维中 , 由于对自然现象本质的无知 , 很容易形成对自 然力的惊讶感情 , 进而导致超凡脱俗的神圣化和崇 拜 。对社会力量的敬畏原因较为复杂 , 主要与原始 时代的尊敬长老地位有关 。 凡是和长老联系的东西 都可能是禁物 , 任何人都被禁止去接触他的矛或坐在 他的椅子上 。像这样一种畏惧和崇
10、敬的感情 , 在漫长的岁月中越积越厚 , 直至达到神圣的程度时 , 神圣化的崇拜对象便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 总之 , 在人类由蒙昧人 、野蛮人向文明人的发展过程中 , 信仰一直体现为人类最稳固的本性之一 。517-27 人类进入古代社会以后 , 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 方 , 人类的生产 、生活等一切活动都带有浓厚的 宗教色彩 。有研究表明 , 古代的科学发现大都是 宗教活动的产物 。 但是 , 由于人类的认识能力有 限 , 人类还没能对宗教的正当性提出疑问 。人类 进入近代社会是思想解放的结果 , 这种思想解放使 得科学大大地进步了 , 某些思想的先知如笛卡尔等 近代哲学家往往是从自然科学出发
11、对传统的宗教学 说提出质疑 , 最后又回到宗教 , 即便是卓有成就的 自然科学家也往往具有浓厚的宗教情结 。例如 , 英 国著名科学家牛顿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 , 他留下 的手稿表明 , 他不仅从事科学研究 , 而且还从事神 学研究 , 对基督教神学问题作了大量的思考 。 牛 顿在其著作中明确地说 :“上帝永远存在而且到处 都有 , 并凭自己的永远和普遍存在构成时间和空 间 (上帝 )统驭万物 , 熟悉万物 , 并懂得一切 可做的事 。”6190法国科学史家康德利的研究表 明 , 法国巴黎科学院自 1666 年成立之后的两个世 纪里 , 共有 92 个外国人当选该院院士 , 他们几乎 全部信仰
12、宗教 , 其中 16 人是天主教徒 , 71 人是基 督教新教教徒 , 其余 5 人信仰犹太教或不确定 。 6162近代社会可以说是宗教与科学共生共荣的时 代 。 自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来 , 科学与技术突飞 猛进 , 人类对自身 、对宇宙的认识能力大大提高 , 科学也对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尤其是二战 以来 , 高能物理学 、分子生物学 、天文学等领域 的巨大发现使人类日益自负 , 出现了试图以科学取 6 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 :涵义 、对象 、载体与表征 代宗教的科学主义倾向 , 这种倾向在学术界的著名 代表首推马克斯 韦伯 。这位德国学者站在现代社 会的起点上 , 用
13、“魅力 ”一词指称宗教 (巫术 )所 表现出来的 “神秘力量 ” 、 “超自然力量 ”, 预 言现代社会是一个 “祛魅 ”的时代 。他说 :“只 要人们想知道 , 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 , 从原则上 说 , 再也没有神秘莫测 、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 , 人们可以通过计划掌握一切 , 这就意味着为世界祛 魅 。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 一样 , 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 。技术和 计算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 , 而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 明确地意味着理智化 。”7然而 , 科学的发展打 破了韦伯的预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 宗教 与科学的关系不是日益疏离 , 而是日益暧昧
14、 。 实践表明 , 科学与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不是 一个 “祛魅 ”的时代 , 而是一个 “返魅 ”的时 代 。 科学家信仰宗教仍然是比较广泛的现象 。英 国学者的研究表明 , 在 20 世纪 30 年代 , 接受有关 宗教问题问卷调查的英国皇家学会 200 位会员中 , 大约 70%的人的答案支持或者倾向于宗教 。 直到 今天 , 许多西方科学家依然具有浓厚的宗教情结 , 不 少科学家信仰宗教 。美国佐治亚大学的爱德华 拉 尔森在 1997 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 , 美国大约 40% 的在职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 。 8115另一项调查显示 , 美国科学家中仅信仰上帝者 就占
15、40% 50%。 9127这种现象也许可以作为爱因斯 坦的名言 “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 , 宗教没 有科学就像瞎子 ”10182-183的注释 。 就一般人群 的调查来看 , 东亚 、拉丁美洲 、欧洲的实证研究表 明 , 宗教信仰人数呈上升趋势 , 传统的世俗化理论处 在最后的挣扎阶段 。 9120-152在科学与技术高度发达 的美国 , 总人口中只有 3%的人自称不信宗教 。 11 226就全球范围而言 , 伴随着科学与技术进步的一个 现象是 , 信仰宗教的人数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是逐渐 上升的 , 到 20 世纪 90 年代已达到 83.1%。 548-49 可见 , 现代化社会并非是一个理
16、性化的社会 。 有学 者总结说 :“从表面上看 , 二十世纪的人类较以往任 何时候都更富足和强大 , 但实际上 , 我们又可以说它 比任何时候都更匮乏和孱弱 。它创造出了足以毁灭 自身的力量 , 但却失去了对这力量的控制 ;它能够告 诉我们几十万年以前和以后行星的某种变化 , 对于自 己的命运却茫然无知 ;它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 , 却又 直接面对着生存的危机 在伯尔曼看来 , 这就是 死亡的体验 。”12 代译序9这种 “死亡的体验 ”也许 正是现代人需要信仰的理由 。 对于科学与宗教的这种互补关系 , 我国哲学界 学者早有共识 。比如 , 有学者认为 , 一般说来 , 科 学源于人类认识世界
17、 、改造世界的需要 , 它诉诸理 性而以自然为认识对象 , 但是 , 科学只是认识世界 、 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 而无法解决人类精神的 “终极关怀 ”、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目的以及世 界观等问题 ;宗教产生于人类精神 “终极关怀 ”的 理想 , 即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在永恒无限的精 神层面上关注人类的来源与归宿 , 它诉诸情感而以 超自然的存在作为其信仰的对象 , 但是 , 缺少理论 的力量和理性的普遍性 。 13导言4这一共识已经非常 2008 年第 3 期 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7 明白地道出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 但是 , 个别学者 不注意吸收其它学科的成果 , 而是站
18、在科学主义立 场上 , 用绝对的理性观念对待信仰问题 , 必然会得 出 “清理法律信仰 ”的结论 。 二 、究竟什么是法律信仰 一种颇有影响力的观点认为 , 法律信仰是 “根 源于人类对人性和社会生活的科学分析和理性选择 , 进而所形成的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信任感和依归感 , 以 及对法的现象的神圣感情和愿意为法而献身的崇高 境界 。”148另有学者以这一界定为依据 , 对法律 信仰的概念作了进一步分析后认为 , 一般来说 , 法律 信仰包括信仰情感 、信仰态度和信仰行为三个要素 , 它带有很大的形而上学性和超越性 。 1585-88而有的 文化哲学专家则认为 , 从信仰主体角度来看 , 信仰包
19、括信仰理性 、信仰感情 、信仰态度和信仰行为四个 要素 , 52-4 信仰具有形而上学性 、超越性和神圣 性 。 511-12以上述研究为基础 , 我们可以对法律信 仰做出如下归纳 : (1)法律信仰包括信仰情感 、信仰态度和信仰行为 三个要素 ;(2)法律信仰具有形而上学性 、超越性 和神圣性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 , 以往学者们对于 法律信仰的证成与证伪 , 都是围绕着这两点判断尤 其是法律信仰的神圣性而展开的 。 在笔者看来 , 对于这两点判断 , 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深究 :(1)法 律信仰具有神圣性吗 ? (2)信仰情感 、信仰态度和 信仰行为三个要素对于法律信仰的成立是并列关系 (缺一
20、不可 )还是选择关系 (有一即可 )?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 一个主要原因在 于 , 宗教信仰要求人们奉献甚至献身 , 这样的信仰 可以是纯粹的个人事务 , 不致引起信仰主体之间的 纠纷 , 而 “法律以争讼为发源地 , 以公道为依归 处 。”1624法律 只要它被视为与宗教信 条相区别的存在 注定要确认和调整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 , 包括物质方面的纠纷 , 这就注定了法 律的世俗性 , 也注定了法律信仰的功利性 。所以 , 法律信仰主要的不是具有神圣性 , 而是具有很大程 度上的功利性。 中国读者之所以想当然地认为法律信仰具有神 圣性而忽视了法律信仰的功利性 , 一个重要原因是 伯 笔
21、者之所以说法律信仰具有 “很大程度上 ”的功利性 , 是因 为在特殊的信仰主体那里 , 法律信仰可能上升为宗教信仰 , 从而具有神 圣性 。 尔曼在那本影响巨大的著作中主要是把法律混同于 宗教 、把法律信仰混同于宗教信仰 。 伯尔曼认为 , 法律与宗教都共同具有四种要素 仪式 、传 统 、权威和普遍性 。 这四种要素赋予法律价值以 神圣性 , 并且因此而强化了民众的法律情感 。 这类构成任何法律秩序的必要基础的情感 , 不可能 由纯粹的功利主义伦理学中得到充分的滋养 。 1213 在这里 , 伯尔曼之所以忽视了法律信仰的功利性 , 盖缘于他不满 “主体分离于客体 , 人疏离于行为 , 精神疏离
22、于物质 , 情感疏离于理智 , 个体疏离于社 会 ”的 “二元思维模式 ”, 转而采用了一种 “综 合 ”的研究方法 。这种 “综合 ”的方法不仅导 8 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 :涵义 、对象 、载体与表征 致了 “法律信仰 ”与 “法律信任 ”、“对于法 律的尊重 ”等概念的混淆 , 更严重的是引起了 “法律 ”与 “宗教 ”概念的混同。 他所谓的 “法律信仰 ”同时就是 “宗教信仰 ”, 所以 , 他 才认为法律信仰具有神圣性 , 不具有功利性 。 正如伯尔曼所考察的那样 , 在西方法律概念和法 律制度的演化过程中 , 宗教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 在某种意义上 , 西方法律与宗教可以说是二
23、位一体 。 但事实上 , 一部 圣经 足以称得上是一部 “皈 依上帝者得福 , 否则即遭祸 ”的功利主义伦理学案 例集 , 如此说来 , 作为西方文化基础的基督教也是功 利主义的 。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 , 人们对上帝奉献 的是物质财富 , 换来的是精神安慰 。 如果功利主义 仅仅是针对物质层面而言 , 这种宗教信仰的非物质追 求往往被看作是宗教信仰的形而上学性 , 宗教信仰的 功利主义色彩得以消解 。但是 , 法律的功利主义色 彩是不能消解的 。因为人们参加法律关系 , 所面对 的是政治国家或世俗个人 , 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取得 (或保护 )而非奉献 , 而法律关系的标的又大多是物 质利益 。在
24、笔者看来 , 如果法律不被描述或设计成 世俗的 、功利的制度 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 手段 , 人们对法律就不会有依赖感 , 还侈谈什么法律 信仰 ? 视法律为神圣的例子是罕见的 , 视法律为功利 却是社会生活中的常态 。 伯尔曼说 :“尽管我们对 美国的法律现状极感失望 , 但由此而认定这个国家 没有信仰却是不对的 。 美国的信仰首先表现为参 与本身 , 遍及全国的各地社区或群体中人们在以某 种方式一道行动 。”1236这里的 “参与 ”意谓 人们对法律活动和法律过程的参与 。 按照这种说 法 , 即便是夏洛克之流曲解法律以售其奸的行为也 算得上是法律信仰 。 当然 , 这种功利性的法律信 仰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理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