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盛解决经典窜货案例(4页).doc
《东盛解决经典窜货案例(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盛解决经典窜货案例(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东盛解决经典窜货案例-第 4 页经典案例:东盛解决恶意窜货问题有人总结流通企业死因的时候,教训之一是:窜货。有人总结制造企业死因的时候,教训之一是:窜货。有人总结片区营销经理因何下课的时候,教训之一是:窜货。更有人在谈到窜货的时候,将其比喻成自己亲生的小孩:太调皮自然不好,太规矩也没有前途!可见,对营销战将来说,窜货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辨证难题:想说爱你不容易,完全恨它也很难。如何理解窜货的实质?窜货现象能否杜绝?如何控制恶性窜货?有研究窜货问题多年的营销专家说:窜货现象在制药业和以白酒为代表的快速消费品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们“庖丁解牛”的对象由此选定。东盛制药 内部共识是关键本刊记者 萧三
2、匝窜“药”由来关平,这个曾服务于西安杨森,现在是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盛”)副总裁的沙场老将(其实也就40多岁),曾被一本医药专业杂志称为“医药营销界教父级人物”。虽然他自己极力否认,但因为在医药行业多年的营销经验,谈起窜货这个话题,他第一句话就语出惊人:“窜货是工业企业自己的说法,是工业企业的发展跟不上商家发展进度的表现。这个说法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约定!” 要理解关平这句话的含义,有必要梳理一下建国后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历史,以及在这段历史中厂商之间的互动关系:建国后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医药行业一直是计划经济。制药企业根据国家下达的指标生产,各地医药公司(商业公司)负责照单
3、全收。因为零售药店尚未兴起,销售的对象主要是医院,各地医药公司之间是一种协同关系。所以,在这个阶段根本没有“窜货”这个名词。1985年左右,外资制药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医药公司仍然是药品销售的主力军,但已经没有义务包销制药企业产品。当时的中国尚处在缺医少药时代,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制药企业越来越多,销售越来越快,药厂从坐商顺应时代变成了行商,每家企业都派人到各省与当地的医药公司和大医院接洽业务。一时间,跑马圈地运动风起云涌,但这时各大医药公司仍然沿袭着自己已有的势力范围,零售药店也未形成。自然也不存在窜货问题。1995年,国家正式实行药品分类管理,将所有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两大
4、类。处方药进入医院,非处方药可以进入药店,目的是为了患者买药更加便捷。政策一出,零售药店如雨后春笋,迅速扩大在所有药品中的销售比例。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进一步重视,全国的医药消费总量急速提升:1990年,全国医药市场消费总量也就100多亿元的大盘,但到2000年,大盘总量达到了1500多亿。特别是1998、1999两年,医药行业的快批形成,批发商队伍急剧扩大。当其时也,批发商的目的就一个:将迅速发展的药店尽量囊括入自己的供货范围内。竞争由此产生,窜货于是如影随形。有一组对比数字极能说明竞争的惨烈程度:2000年以前,全国的医药批发企业总共有16000多家,而到2005年年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决 经典 案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