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力学课程设计(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物力学课程设计(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运动生物力学 课程设计-第 12 页XX 学 院课程教学设计方案(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全称):运动生物力学 任 课 教 师:XXX 职 称:助教 系 (部):体育系 教研室主任签字: 系 主 任 签 字: 授 课 班 级:2012级本科1-6班 2014级专接本1班 制定日期2014年8月3日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运动生物力学课程设置论证一、课程地位与作用运动生物力学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近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在学科高度分化条件下的高度综合,生物力学正是数理概念与力学理论向生物科学渗透的结果,
2、它的任务是为一切生命活动提供力学基础。本课程在第五学期开设,共计36学时。二、课程目标运动生物力学(sports biomechanics 或 Biomechanics in Sports)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外在机械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支。狭义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的运动规律。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是研究人体或一般生物体,在外界力和内部受控的肌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规律。本课程可使学生明确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课程要求和学习方法,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可以运用力学理论指导运动训练,规范动作形式,提高运动成绩。三、课程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人体的生
3、物力学参数,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运动生物力学应用等;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用生物力学的原理指导日常的学习和训练。本课程共分为五章,分别为第一章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概述;第二章人体生物力学参数;第三章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参数;第四章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第五章运动生物力学应用。四、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较快和较牢地掌握知识,而且还渗透着对学生学习与思想方法的训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作用。本课程注重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注重对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1.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师依据课程目标进行讲授,使学生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和
4、原理,解释重点和难点,同时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授课时,根据教学目的,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灵活机动的提问方式,如重点提问(就重点难点进行提问)、扩展提问(由一个问题扩展到相关的其他问题以期穷本究源)、归纳提问(由一个问题引出同类的问题以归纳出某种规律)、摸底提问(在进行新的内容教学前对学生进行提问)、存疑提问(将有争议的问题摆出而不回答,留给学生思考)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并安排课堂讨论和课后探究性课题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为了适应课时的不断精简对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加的
5、需要,让学生在更短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本课程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探索现代教育理论及多媒体组合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在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在课前将有助于学生预习的电子资料、网站、文献数据库等发到公共邮箱,使学生能够充分进行课前准备,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国内外研究前沿。五、教学条件本课程由理论教研室承担,任课教师具有生命科学、运动生理学学习背景,能较好的将生物、物理、运动训练相结合,具备运动生物力学的授课能力。学校图书馆及系资料室收藏有多种理论教材、实验教材以及习题资料,可供教师和学生自由选择使用。六、档案建设课程档案建设是课程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逐步实
6、现教学内容规范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档案系统化,不断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本课程建立了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资料以及学生的作业、试卷、答案、评分标准、历年成绩册等均予以完整保存。七、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实施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一)课程学习评价 1.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
7、。 2.课程学习评价的重点 (1)评价学生学习态度、行为。 (2)评价对运动生物力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实践运用能力。 3.课程学习评价成绩 (1)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根据运动生物力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进行闭卷考试。试卷覆盖面广、题型多样,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2)学习成绩评定的构成综合成绩=平时成绩*20%+末考成绩*80%平时成绩为学生课堂作业的平均成绩(采用百分制),终考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百分制),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二)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对教师的体育教学活
8、动和结果进行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评价的目的 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客观、公正、及时、可靠地评定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具体、准确的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评价的内容 (1)教师专业素质评价 (2)课堂教学评价 3.评价的形式 教师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形式进行,同时也可采用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和学生成绩分析等多种评价形式。评价时可针对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两方面的内容制定适当的量表,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4.评价的组织实施 教师专业素质的综合评价,主要由领导和教师
9、本人进行,同时采用同行评价的形式,一般每学期进行一次。 教师的即时性自我评价,可以采用每堂课后在教学日志或教案上作简要评述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同行或专家进行的即时性评价,可采用随机方式在每学期进行若干次;阶段性或课程教学实施的总体评价应在即时性评价的基础上,由体育系或教研室组织至少每学期进行一次,并将评价结论和整改建议及时反馈给被评教师本人。 (三)课程建设评价 1.评价的目的 课程建设评价是依据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运动生物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的周期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对运动生物力学课程大纲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课程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和教学管
10、理,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 2.评价的内容 (1)课程规范性文件; (2)课程及教材的审查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制度; (3)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完善程度和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4)课程实施保障状况,包括合格师资配备、师资培训、场地器材和经费方面的保障状况等; (5)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3.评价方法与组织 学院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教学组织管理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奖励机制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成立由教学秘书和各教研室主任组成的检查小组,严格检查标准,定期检查大纲、教案、教学大纲执行情况与学生听课效
11、果等内容,结合教师相互听课、领导分头听课与定期的教学研究和评议制度,及时对教学进程进行评价,并积极采取措施对问题予以整改,保证了教学质量。八、课程主要参考文献1 王今越.国内运动生物力学发展现状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2003,18(3):33-36.2 李建设.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J.体育科学,1997,17(6):77-80.3 赵焕斌.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现状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评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5):62-64.4 崔志勇.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5-47.5 霍洪峰.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研
12、究发展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110-126.(一)课程目标1.使学生明确学习运动生物力学的目的、任务及其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运动生物力学基本概念、体育基本动作的力学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运动生物力学的认识。 2.努力钻研运动生物力学课程理论,熟练地掌握与运动生物力学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方法。 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教学效果本课程由理论教研室承担,任课教师为生物科学专业学士、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和体育学理论基础,能够很好的将运动生物力学的相关知识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在教
13、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达到学习目标,能够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理论,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运动生物力学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运动生物力学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近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在学科高度分化条件下的高度综合。生物力学正是数理概念与力学理论向生物科学渗透的结果,它的任务是为一切生命活动提供力学基础,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力学。运动生物力学这门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
14、必修课程,教授这门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明确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课程要求和学习方法,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二、课程任务及内容运动生物力学(sports biomechanics 或 Biomechanics in Sports)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外在机械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支。狭义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的运动规律。按照力学观点,人体或一般生物体的运动是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和骨骼系统协同工作的结果。神经系统控制肌肉系统,产生对骨骼系统的作用力以完成各种机械动作。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是研究人体或一般生物体,在外界力和内部受控的肌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规律,它不讨论
15、神经、肌肉和骨骼系统的内部机制,后者属于神经生理学、软组织力学和骨力学的研究范畴(生物固体力学)。在运动生物力学中,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反馈的过程,以简明的控制规律代替肌肉活动,简化为受控的力矩发生器,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体模型可忽略肌肉变形对质量分布的影响,简化为由多个刚性环节组成的多刚体系统。相邻环节之间,以关节相连接,在受控的肌力作用下,产生围绕关节的相对转动,并影响系统的整体运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人体的生物力学参数,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运动生物力学应用等;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用生物力学的原理指导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三、本课程的前后课程衔接运动生物力学是运动
16、人体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是直接为运动实践服务的专业基础课,它与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其他学科,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既有知识的衔接,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先于运动生物力学的学习,作为学习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五、本课程面向不同教学对象的课时安排及教学内容、手段、方法 本课程在大二下学期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进行18周理论教学,每周2学时,共计36学时。主要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六、本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 本课程最终成绩=20%*平时成绩+80%*终考成绩,平时成绩为学生课堂作业的平均成绩(采用百分制),终考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百分制),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七、
17、本课程的课程建设举措(一)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学院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教学组织管理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奖励机制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成立由教学秘书和各教研室主任组成的检查小组,严格检查标准,定期检查大纲、教案、教学大纲执行情况与学生听课效果等内容,结合教师相互听课、领导分头听课与定期的教学研究和评议制度,及时对教学进程进行评价,并积极采取措施对问题予以整改,保证了教学质量。(二)组织教研室成员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适应本科教学要求随着学院升本,学生的基础水平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均有较大改变。为适应
18、这些变化,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集体讨论、共同论证调整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将生物力学的相关知识应用到运动实践的能力。(三)注重教材建设,满足教学需要选择质量高、学时和内容适当的参考教材。所用教材涉及的内容要求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实际,反映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内容必须详尽且紧跟时代步伐,还要易于理解,以方便学生自学。通过对现有的自编教材进一步修订、提高,在现有基础上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多层次的、针对性强的系列精品教材,以及与之配套的教学大纲、指导书、电子教案、PPT课件、习题集等。(四)注重教学人员的结构更新和再教育建立年龄、职称结
19、构合理,人员稳定、思想品德优秀,业务素质过硬,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进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八、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教学与实践紧密相连,加强了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训练,基本达到教学目的。九、本课程所取得的成效 随着校本课程不断深入开展,我校教师在校本课程的舞台上扮演角色,在校本课程的浪潮中努力探索,不断实践。几年来,我们把校本课程作为重要工作,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根据校本课程自身特点并结合学校实际,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探索新的评价方式。经过
20、不断的努力,校本课程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果。 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观念在学生校本课程实施中自行获取和应用知识,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持己见,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推判性及其支撑他的独特人格。从“教师本位”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提出了十几年,但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
21、所能。从“权威教学”观念转变为“共同探索”观念。在我国,“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的观念长期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也从小形成于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且发展为习惯。学生不敢也不想向老师提出质疑,不敢也不想向书本提出质疑,不敢也不想向权威理论提出质疑,只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而通过校本课程,我们教师充分注意到了学生所拥有的潜能,建立起了平等、双向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采取了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努力营造生动活泼、“共同探索”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挥自己多方面的潜能。十、本课程的档案建设十一、本课程的文献检索1 王今越.国内运动生物力学发展现状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2003,18(3):33-36.2 李建设.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J.体育科学,1997,17(6):77-80.3 赵焕斌.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现状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评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5):62-64.4 崔志勇.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5-47.5 霍洪峰.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发展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110-12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