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学生学习普通话困难与对策.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壮族学生学习普通话困难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壮族学生学习普通话困难与对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壮族学生学习普通话困难与对策 壮族学生学习一般话的困难与对策壮族是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依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统计,壮族的人口总数为 1 600 多万人,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东省连山县壮族瑶族自治县等地。壮族的民族语言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壮语大致可以分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两大方言区,北部方言有桂北、柳江、红水河、邕北、右江、桂边、邱北七个土语,分布区域宽广,运用人数占壮族总人口 70%;南部方言有邕南、左江、德靖、砚广、文麻五个土语1.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壮语有与汉语相区分的特点,如壮语标准音音系有23
2、 个声母,78 个韵母,9 个调类,且调类的调值因土语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北部方言没有送气声母;壮语的定语后置等。壮语的这些与汉语相差巨大的特点,给母语为壮语的壮族民众学习汉语一般话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提高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学习与运用汉语一般话的实力,并为汉语一般话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和普及供应肯定的参考,我们有必要就壮族学生在学习汉语一般话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一、壮族学生一般话学习存在的困难 壮语与汉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客观存在的巨大差异,使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在学习汉语一般话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发音不准、词汇混用、语法不当等。(一)汉语拼音不过关,发
3、音不标准。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时,由于深受壮语拼音的影响,往往无意中以壮语的拼音来代替汉语的拼音,导致汉语拼音发音不准现象的出现。详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声母。声母方面,最明显的表现是平舌音和翘舌音、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擦音和塞擦音方面的混用或发音不准。(1)平舌 音和 翘舌音 (z-zh,s-sh,c-ch,r)。壮语中没有平舌音声母 z、c 和 s,也没有翘舌音声母 zh、ch、sh 和 r.壮族学生在发汉语平舌音声母中的舌尖前擦音 s 以及舌尖前塞擦音 z 和 c 这三个声母时,往往都用壮语舌尖前齿间音 s 取代;在发汉语翘舌音声母中的舌尖后擦音 sh 和舌尖后塞擦音 z
4、h 和 ch 这三个声母时,往往都用壮语舌面音 c 取代;在发汉语舌尖后擦音 r 时,往往用壮语舌根音 r 取代。(2)送气音声母和不送气音声母(p-b,t-d,k-g,c-z,ch-zh)。汉语一般话的送气音声母包括双唇塞音 p、舌尖中塞音 t、舌面后塞音 k、舌尖前塞擦音 c 和舌尖后塞擦音 ch.在壮语北部方言区里,是没有送气音声母的。因此,壮语北部方言区的人在说汉语一般话时,往往以对应的不送气音取代汉语的送气音,即以 b 取代 p,以 d 取代 t、以 g 取代 k(c 和 ch 如前文所言),等等。例如,将兔子跑了读成肚子饱了,将天空读成颠公,把吃饭读成稀饭,把考好读成搞好,等等。(
5、3)擦音和塞擦音(x-s,z-zh,c-ch,j-q).在壮语语音体系中,只有擦音而没有塞擦音。因此,壮族学生在发一般话的塞擦音时,往往用相同部位的擦音来代替塞擦音,如用壮语舌面擦音 c 代替汉语舌面前塞擦音 j 和 q;用壮语舌尖前齿间音 s 代替汉语舌尖前塞擦音 z和 c 以及舌尖后塞擦音 zh 和 ch,等等。例如,将欺读成西,把资读成思,把在读成赛,等等。2.韵母。母语为壮语的人在发汉语的元音时,很难精确地将圆唇元音 ü 和展唇元音i、前鼻音和后鼻音等严格区分开来。(1)圆唇元音 ü 和展唇元音 i 的混用。在壮语语音体系中,没有圆唇元音,因此许多学生在读汉语的圆唇
6、元音 ü 时,往往把 ü 读成 i,如将鱼读成姨,把旅读成里,等等。(2)介音(韵头)i、u、ü 的省略。在壮语语音体系中,韵母是没有韵头的。因此,壮族学生在念带有韵头 i、u、ü 的汉字时,常常按母语的习惯而将汉语的韵头丢弃。如把 家(jia)读成 ja、多(duo)读成do、冤读成烟,将连读成兰,等等。(3)儿化音。壮语语音体系里没有平舌音和翘舌音,因此也就没有儿化音。壮族学生在念儿化词时,往往以不卷舌的汉语后上中展唇元音e代替用于儿化的r,且将r与前面的音节分开,成了独立的一个音节。如把一会儿(yi hui r)读成(yi hui e),把小孩儿(
7、xiao hai r)读成(xi-ao hai e),等等。3.声调。声调是音节的凹凸升降形式,主要由音高确定,具有区分意义的重要作用。比如很鲜很咸很险就是因为鲜咸险的声调不同,所以意义也不同。受母语的影响,壮族学生在念汉字时,往往用壮语的声调来取代相应的汉语声调,导致调值不当或轻声不明现象的发生。详细表现如下:(1)调值不当。在壮语标准音的语音体系中,一共有六个舒声调。第一到第六调的调值分别是 24、31、55、42、35 和 33.有些壮族学生在念汉字时,往往因为某一汉字的声调与某一壮字的声调相近或相同(在他们听起来是相近或相同的),而将壮语标准音里的第六调(调值 33)取代汉语的阴平声(
8、调值 55),以壮语标准音里的第一调(调值 24)来取代汉语的阳平声(调值 35),以壮语标准音里的第四调(调值 42)取代汉语的上声(调值214),以壮语标准音里的第三调(调值 55)取代汉语的去声(调值 51),造成了汉语一般话声调发音不准现象的发生。(2)轻声。轻声指的是汉语一般话中的某些音节在词和句子中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变成了一种轻短模糊的调。在壮语语音体系中,是没有轻声的。因此,在念须要发轻声的汉字时,壮族学生往往把轻声读成了原调。(二)词汇、语法不规范。汉语一般话是一种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语言。对母语为壮语的壮族学生而言,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壮族 学生 学习 普通话 困难 对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