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析蕴藏在汉字中的传统服饰文化(15页).doc
《毕业论文浅析蕴藏在汉字中的传统服饰文化(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浅析蕴藏在汉字中的传统服饰文化(15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毕业论文浅析蕴藏在汉字中的传统服饰文化-第 10 页 单位代码:001 分类号: I2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浅析蕴藏在汉字中的传统服饰文化 系别专业: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生姓名: 曹小妮 学生学号: 1141013014 指导教师: 刘晓燕 毕业时间: 二一五年六月 2014年12月27日浅析蕴藏在汉字中的传统服饰文化摘要: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内容,服饰从遮羞御寒的实用功能逐渐发展为展现生命个体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服饰文化绚烂多彩。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很好地保留了很多跟服饰文化有关的信息,这是块活化石,通过汉字看中国古代
2、服饰文化,能使我们很准确也很方便地把握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关键词:服饰;汉字;文化 Analyses contain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Abstract: the dress culture is a culture of human important content, clothing develops gradually from the aims of warm utility function to show individual life forms of aesthetic taste and value
3、orientation, colorful costumes culture. Chinese costume culture goes back to ancient times, in the long course of history, the Chinese and Chinese characters well retained a lot of information about dress culture, which is a living fossil of ancient Chinese costume culture in Chinese characters, can
4、 make us very accurately and easily grasp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ostume culture. Key words: clothing; Chinese characters; culture 目 录一、衣着1(一)头衣1(二)体衣3(三)足衣6二、佩饰8(一)玉8(二)容刀9(三)帨巾9三、结语9参考文献10致谢11引言服饰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外在标志。中华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中国古代服饰不仅有蔽体,御实,扮饰之
5、功用。而且还是人们社会地位,贵贱尊卑之重要标志。关于服饰文化的发展,汉字是一条很好的线索。研究流传下来的关于中国服饰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管窥中国灿烂的服饰文化。中国古代服饰包括衣着和佩饰,表衣着的字根据说文以身体不同部位加以命名的原则大体归为头衣、体衣、足衣三部分。一、衣着(一)头衣1、头服头服是指头上佩戴之服,又称元服、头衣。主要包括“冠、冕、牟、幘”等类型。冠,起源于黄帝之时。说文:“冠,豢也。所以豢发,牟冕之总名。从冖,从元,元亦省。”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年,第125页。依字形分析,它是由冖、元、寸三部分组成,像以手持帽戴于头上之形。冠主要由冠圈、冠梁和缨组成。冠梁是一根
6、不宽的带子,系在冠圈之上,从前到后覆在头顶;缨是冠圈两旁的丝绳。上古时,孩童头发多成丫角状,称总角。贵族男子长到20岁,便举行加冠礼,行礼时将头发束于头顶,盘成发鬓,用丽(一幅六尺长的黑帛)将发鬓包住,然后加冠,叫结发。冠礼即加冠三次:其一,授予治理国家的权利,为资冠;其二,授予参战的权利,同时挂剑;其三,授予祭祀的权利。行了加冠礼,意为取得了成人的资格和权利,家庭和社会均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之。此外,冠还有固定发鬓和装饰的作用。冠圈两旁有丝绳,即为缨,以在下巴上打结,将冠固定于头顶。周朝只有贵族可佩戴,冠分四等:一等为天子,就是周王,只有一个;二等为国君,即诸侯;三等为大夫;四等为士。士最低,只
7、有冠,前三种既有冠又有冕。此时,未戴冠者只有四类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加冠曾是汉族人历代的基本发式。直至清代才有所改变,男子不论满汉,一律削去额发,变为脑后一长辫。冕,最初写为“免”,“免”为“冕”的初文,甲骨文似以羊角为饰的帽子。免,三礼图释云:“冕广八寸,长尺六寸,前圆后方,前下后高,有俯性,故谓之冕。欲人之位弥而志弥下,故以名焉。”从中可知,“免”的命名,因于前低后高而得名。其后从“冃”,意为头衣之属。说文曰:“冕,大夫以上冠也”。它为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是一种及其尊贵的头服,需在庄重场合戴饰。冕的构形式顶上一副长方形的板,叫“延”,又叫“梴”。延的前沿挂着一排串联的圆玉,叫“
8、瑬”。系于冠圈上悬在耳孔外的玉石,叫“纩”。垂在延的两侧用以悬纩的彩绦,叫“纮”。各部件共同构成冕的形状。牟,小篆体弁字上面似人头上戴的双耳下垂的帽形,其下似两手扶持之状,为古代贵族男子配礼服的一种头衣,含皮弁、爵弁两种。皮弁为武冠,又称兵弁、马弁,以白鹿皮为质料缝制而成,尖顶状,与后来的瓜皮帽类似。胄,金文似人头上所戴头盔的样子。上面像兜鍪,下面为目,古文字常以目为代首。说文释曰:“胄,兜鍪也。”是古代人作战时戴在冠或牟之上的,用来保护头部的头衣。胄的质料多为铜铁等金属,也有用藤或皮革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甲胄,均为革。秦汉的胄,多为铜制,形上尖下圆。胄上多用兽面作装饰,以带束结于颈下。胄因时代
9、不同,名称各异。清段玉裁曰:古谓之胄,汉谓之兜鍪,今谓之盔。”其中兜鍪说文释曰:“兜,兜鍪,首铠也。”金文、篆书的“兜”,似人的头被铠甲包裹之形。兜鍪的“鍪”为一种炊具,圆底敛口反唇,如现在带翻边的锅,可见说文言“胄,兜鍪也。”是缘于胄的形状像鍪。不同时代的胄不只命名不同,实际也略有差异:汉代的兜鍪形较方而短,或铁片铸成,或以厚革制成,在其表缀于铁片,并带有护耳,较早期的胄轻便灵活,便于作战。今之御敌的盔与古代的胄、兜鍪等区别明显,它不掩面及包裹整个头部。帻,是用来包头发的,又称幅巾或巾帻等。释名释首饰云:“二十成人,士冠,度人巾,古代礼仪二十岁为成人”,李冬鸽.释名新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
10、00.第40页。士戴冠,庞人則只能戴巾.说文巾,鐶巾也,从门,錄系也。后人著之于头广从而可知“巾”为象形字,其初用以拭物、擦汗,后又用以包头,今某些乡村地区仍保留着罩头洗拭共用一巾之习俗。比如说陕北的农民至今还保持这样的传统,头上戴着白色的头巾,主要是为了防沙和方便擦汗。帽,其历史久远,早在春秋战国前,人们便戴帽子,而且是皮帽。但后来随封建社会的形成,等级制度出现,官宦贵族才转而威弁、冠、冕等,帽子转变成为小孩儿的专用品。上古文献中却没有帽字,尤其在较丰富的秦汉文献中,尚无此字,学界大多认为这是帽(冒)字的缺失。其实,完全可以从众多文献中进一步探讨。说文“闩,重覆也,从门一。”,“冃,小儿蛮夷
11、头衣也,从门,其饰也。”“冒,冢而前也,从冃目从闩、艮冒形体和意义分析,均应为帽字。冒为帽的先造字,其“目”意为头,闩意指帽子,金文中帽形尤为逼真,整个字本义为帽子。 2、头饰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代女子出席不同的场合佩戴不同的头饰,可以分为:笄、簪、华胜等。笄,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冠、冕等的头饰。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男子戴冠时,还要用弃左右横穿过冠圈及发替加以固定,以免冠、鬓分离或发鬓松散坠落。上古女子满十五岁,而举行笄礼,将头发盘成发鬓,再插笄固牢,意为成年人。古代成年女子发型基本含两类:一为辫发型,分单辫、双辫。自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多梳双辫,明末清初多梳单
12、辫,其多为中下层未婚女子所用。二为高髮型,形成方法有二:假发髻,将他人之发或马尾等制成所需样式,用时戴于头上,常为贵族所用。二用丝带束发,将发编成各种形状,或新髻,或螺髻,或十字髻,或单环髻等。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簪,是由笄发展而来,为古人用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金属、骨头、玉石、竹子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将擿、簪股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簪因历史的发展,随之也在变化,主要集中于簪首,主要有:圆顶形,替身圆柱体,顶端作球形或半球形,旋纹;花顶形,簪身与顶上下相同,唯于顶端镂刻梅、莲、菊、桃等图案;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制成簪身略扁,顶端薄阔至颈部急剧收束,并朝正面弯转
13、,形成耳挖。使一物两用,动物形,簪首饰以禽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的一种头饰。用来绾住头发或将冠、弁等与头发固合。簪、钗等头饰现在也没有消失,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看到许多女子用简单、特殊的簪钗来绾起头发。(二)体衣体衣,是古代对衣裳的称谓,就是现在的上衣和下衣,为服饰文化的重要部分。1、上衣衣,古代有上衣下裳之别。说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衣”甲骨文从字形上看,显然为上衣的粗笔勾勒。其上部的“人”形表示衣领,两侧的开口处像衣袖,下部像两片衣襟相掩之形。“衣”的本义应为上衣。是一个部首字.凡从衣取义的字皆与衣被、穿着等义有关康熙字典列属
14、的以“衣”作为部首的字竟达527个。由此可见,“衣”的造字能力之强,表明衣在汉字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以“衣”作义符形成的表示不同种类的上衣有:襦、 褂、裘、袍、褐、襟、裼、袖、亵等。襦,说文:“襦,短衣也。从衣,需声,一曰衣。”衣为暖衣,就是御寒的衣服,是庶民平时穿的衣服。襦又有长、短之分,如王箱所说:“襦亦自有长者。”短而及腰者为短襦,长而及膝者为长襦,长襦称褂,短襦又称腰襦或小襦,类似后来的短褂与长褂。 “梪”、“镯”即长襦之属,说文:“梪,竖使布长襦。”就是童仆所穿的粗布衣服。 “梪”、“褐”、“襦”实为同源字。与短襦相对的为深衣,也称长衣、中衣,为士大夫、贵族上朝与祭祀时所穿的
15、衣服,庶人为礼服。礼记有深衣篇曰:“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张文修.礼记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第257页。 深衣称长衣是因它长至几乎掩足,却比襦长。郑玄注:“有表则谓之中衣,以素纯则曰长衣也。”就其外面还加罩衫而言,故又称内衣。可见“深衣”是一物而两名,而且是貼身的衣服。深衣就是后来的袍子。古人以袍为里衣,郑玄注:“袍,褒衣,必有以表之乃成称也。”可见,此袍后来大致演化为长袍大褂,是貼身所穿的衣服。后来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由貼身穿的内衣演化为后来的朝服。裘,为古代达官贵人穿着的皮衣。甲骨文写作“求”,裘为古代达人穿着的皮衣。甲骨文写作“求”,为裘的先造字,似一以毛为表的上衣,所以裘的本义
16、指皮衣。上古皮 指带毛的皮,未带毛的皮称革,人之皮为肤。说文自“表” 字下曰:“古者衣裘以毛为表。”说明古人着裘,直至汉朝仍以毛向外为美。汉书匡衡传:“是有狐白之裘而反义之也。”颜师古注:“反衣之,以其毛在内也。”可以看出,汉时裘衣仍以毛为表,古时,制裘的皮毛甚多,有狐、虎、豹、熊、犬、羊、鹿、紹, 后来还有狼裘、兔裘等。达官贵人服狐、豹裘,庶民百姓则多服 犬、羊裘。因狐裘、豹裘最为珍贵,尤其是狐白裘,狐腋下之毛最为轻暖,又为纯白色,所以狐白裘价值千金。古代的裘就和现在的女子穿的皮草差不多,都是比较昂贵的。亵,为古代贴身穿的上衣。“褒”表贴身的内衣,意为“轻潘、不庄重”可见古人对亵衣的心态系含
17、羞而隐晦的。说文:“衷,里亵衣。”古代又写作中衣。说文:“亵,私服也。”郑玄笺:“泽, 亵衣,近污垢即因贴身而染汗泽。古代男子亵衣约以短外衣相类似,制式较简。从秦兵马俑服装的领口可以看到,武士外有铠甲战袍,内有亵衣。而古代女子亵衣制式繁多,造型独特。其制式结构主要可分为前后覆绕式与前胸单片式,分别覆盖胸背和覆盖胸乳;进而又可细分为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仿动植物形等数小类,其包含的“因人定制”、“因题定性”、“因俗定款”等一系列制式特征,充分显现古代女子亵衣文化的深速与广博。制式注重在方寸分割中体现独到的创意,达到平中出奇、平中有神、平中生韵,既具有合乎人体装束的自然属性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浅析 蕴藏 汉字 中的 传统 服饰文化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