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要点.doc
《大型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型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要点.doc(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型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要点1.1 地基基础1.1.1 桩基断裂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1) 桩原材料不合格;(2) 桩成孔质量不合格;(3) 桩施工工艺不合理;(4) 桩身质量不合格。2 风险控制要点(1) 钢筋、混凝土等原材料应选择正规的供应商;(2) 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检查,必要时可取样试验;(3) 钻机安装前,应将场地整平夯实;(4) 机械操作员应受培训,持证上岗;(5) 成桩前,宜进行成孔试验;(6) 对桩孔径、垂直度、孔深及孔底虚土等进行质量验收;(7) 根据土层特性,确定合理的桩基施工顺序;(8) 应结合桩身特性、土层性质,选择合适的成桩机械;(9) 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
2、定,商品混凝土在现场不得随意加水;(10) 混凝土浇筑前,应测孔内沉渣厚度,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浇筑密实;(11) 钢筋笼位置应准确,并固定牢固;(12) 开挖过程中严禁机械碰撞,野蛮截桩等行为。1.1.2 高填方土基滑塌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1) 下部存在软弱土层,在高填方作用下会产生滑移;(2) 施工速度较快,使得地基土中孔隙水的压力来不及消散,有效应力降低,抗剪强度降低;(3) 存在渗透水压力的作用。2 风险控制要点(1) 处理软弱层地基。对地基处理技术进行现场承载力试验,确定合理的承载力设计值;(2) 加强地表和地下综合排水措施;(3) 比选抗滑桩加坡脚外的反压护道、放缓边坡坡率、加设
3、挡土墙和加筋土处理等方案,择优或组合选定设计方案;(4) 控制回填土的成分和压实质量;(5) 监控高填方填筑过程,确定适宜的施工控制参数。1.1.3 高切坡失稳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1) 勘察未查清岩土体结构面、软弱面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构面、软弱面的岩土强度参数,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等;(2) 施工单位无高切坡施工经验;(3) 未按设计要求施工;(4) 不按逆作法施工,一次性切坡开挖高度过大等。2 风险控制要点(1) 应不断提高和改进边坡勘察方法和手段,提高勘察成果质量,但有些地质缺陷,如裂隙、软弱夹层等,其隐蔽性较强,抗剪强度参数确定较难,因此强调边坡开挖过程中要注意地质调查核实,及时反馈地质信
4、息,必要时进行施工勘察;(2) 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或与勘察、设计有出入的问题应及时反馈信息;(3) 加强勘察期、施工期以及边坡运行期的监测工作,动态掌握边坡的变形发展情况,最大限度降低边坡事故带来的经济财产损失。1.1.4 深基坑边坡坍塌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1) 地下水处理方法不当;(2) 对基坑开挖存在的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考虑不周;(3) 对基坑监测数据的分析和预判不准确;(4) 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过大;(5) 围护结构开裂、支撑断裂破坏;(6) 基坑开挖土体扰动过大,变形控制不力;(7) 基坑开挖土方堆置不合理,坑边超载过大;(8) 降排水措施不当;(9) 止水帷幕施工
5、缺陷不封闭;(10) 基坑监测点布设不符合要求或损毁;(11) 基坑监测数据出现连续报警或突变值未被重视;(12) 坑底暴露时间太长;(13) 强降雨冲刷,长时间浸泡;(14) 基坑周边荷载超限。2 风险控制要点(1) 应保证围护结构施工质量;(2) 制定安全可行的基坑开挖施工方案,并严格执行;(3) 遵循时空效应原理,控制好局部与整体的变形;(4) 遵循信息化施工原则,加强过程动态调整;(5) 应保障支护结构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6) 避免局部超载、控制附加应力;(7) 应严禁基坑超挖,随挖随支撑;(8) 执行先撑后挖、分层分块对称平衡开挖原则;(9) 遵循信息化施工原则,加强过程动态调整
6、;(10) 加强施工组织管理,控制好坑边堆载;(11) 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浅层与深层地下水综合治理措施;(12) 执行按需降水原则;(13) 做好坑内外排水系统的衔接;(14) 按规范要求布设监测点;(15) 施工过程应做好对各类监测点的保护,确保监测数据连续性与精确性;(16) 应落实专人负责定期做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总结;(17) 应及时启动监测数据出现连续报警与突变值的应急预案;(18)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及时组织施工;(19) 开挖至设计坑底标高以后,及时验收,及时浇筑混凝土垫层。(20) 控制基坑周边荷载大小与作用范围;(21) 施工期间应做好防汛抢险及防台抗洪措施。1.1.
7、5 坑底突涌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1) 止水帷幕存在不封闭施工缺陷,未隔断承压水层;(2) 基底未作封底加固处理或加固质量差;(3) 减压降水井设置数量、深度不足;(4) 承压水位观测不力;(5) 减压降水井损坏失效;(6) 减压降水井未及时开启或过程断电;(7) 在地下水作用下、在施工扰动作用下底层软化或液化。2 风险控制要点(1) 具备条件时应尽可能切断坑内外承压水层的水力联系,隔断承压含水层;(2) 基坑内局部深坑部位应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或旋喷桩加固,并保证其施工质量;(3) 通过计算确定减压降水井布置数量与滤头埋置深度,并通过抽水试验加以验证;(4) 坑内承压水位观测井应单独设置,并连续
8、观测、记录水头标高;(5) 在开挖过程中应采取保护措施,确保减压降水井的完好性;(6) 按预定开挖深度及时开启减压降水井,并确保双电源供电系统的有效性。1.1.6 地下结构上浮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1) 抗拔桩原材料不合格;(2) 地下工程施工阶段未采取抗浮措施;(3) 抗浮泄水孔数量不足或提前封井;(4) 施工降水不当;(5) 顶板覆土不及时;(6) 抗拔桩施工质量不合格。2 风险控制要点(1) 正确选择沉桩工艺,严格工艺质量;(2) 应考虑施工阶段的结构抗浮,制定专项措施;(3) 与设计沟通确定泄水孔留设数量与构造方法,并按规定时间封井;(4) 项目应编制施工降水方案,根据土质情况选择合适
9、的降水方案;(5) 应向施工人员进行降水方案交底,根据方案规定停止降水;(6) 施工场地排水应畅通,防止地表水倒灌地下室;(7) 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及时组织覆土;(8) 覆土应分层夯实,土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9) 项目应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应按图施工;(10) 加强对桩身质量的检查,抗拉强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必要时可取样试验。1.2 大跨度结构1.2.1 结构整体倾覆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1) 基础承载力不足、断桩;(2) 基础差异沉降过大;(3) 主体结构材料或构件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4) 相邻建筑基坑施工影响;周侧开挖基坑过深、变形过大。2 风险控制要点(1) 应保证地质勘查质量,确
10、保工程设计的基础性资料的正确性;(2) 正确选择沉桩工艺,严格工艺质量;(3) 应注意土方开挖对已完桩基的保护;(4)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控制好基础部位的不均匀沉降;(5) 加强对原材料的检查,按规定取样试验;(6) 做好对作业层的技术交底,确保按图施工;(7) 主体结构施工要加强隐蔽验收,确保施工质量;(8) 基坑施工方案应考虑对周边建筑的影响,要通过技术负责人的审批及专家论证;(9) 基坑施工时,应加强对周边建筑变形及应力的监测,并准备应急方案;(10) 注意相邻基坑开挖施工协调,避免开挖卸荷对已完基础结构的影响。1.2.2 超长、超大截面混凝土结构裂缝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1)
11、后浇带、诱导缝或施工缝设置不当;(2) 配合比设计不合理;(3) 浇筑、养护措施不当;(4) 不均匀沉陷。(5) 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开裂应力。2 风险控制要点(1) 按设计与有关规范要求正确留设后浇带、诱导缝以及施工缝;(2) 应制定针对性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案;(3) 按照设计与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浇筑与养护;(4) 确保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5) 模板支撑系统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且拆模时间不能过早,应按规定执行。(6) 监测混凝土温度应力,不应大于混凝土开裂应力。1.2.3 超长预应力张拉断裂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1) 预应力筋断裂;(2) 锚具(或夹具)组件破坏;(3) 张
12、拉设备故障。2 风险控制要点(1) 预应力筋材料选择正规的供应商,进场时除提供合格证检验报告外,还应按要求取样送检;(2) 应对外观等进行质量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3) 张拉速度应均匀且不宜过快,要符合规范要求;(4) 选择原材料质量有保证的厂家产品,并应提供产品合格证和检验报告等资料;(5) 进场时应按批量取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6) 张拉设备的性能参数应满足张拉要求;(7) 张拉设备的安装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8) 张拉前,应检查张拉设备是否可以正常运行。1.2.4 大跨钢结构屋盖坍塌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1) 地基塌陷;(2) 钢结构屋盖细部施工质量差;(3) 非预期荷载的影响;
13、(4) 现场环境的敏感影响。2 风险控制要点(1) 加强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监控,按时进行沉降观测;(2) 钢结构拼装时应采取措施消除焊接应力,控制焊接变形;(3) 项目应加强对屋盖细部连接节点部位的施工质量监控;(4) 应做好钢结构的防腐、防锈处理;(5) 设计应考虑足够的安全储备;(6) 设计应考虑温度变化对钢结构屋盖的影响。1.2.5 大跨钢结构屋面板被大风破坏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1) 设计忽视局部破坏后引起整个屋面的破坏;(2) 金属屋面的抗风试验工况考虑不够全面;(3) 屋面系统所用的各种材料不满足要求;(4) 咬边施工不到位,导致咬合力不够。(5) 特殊部位的机械咬口金属屋面板未
14、采用抗风增强措施。2 风险控制要点(1) 设计应考虑局部表面饰物脱落或屋面局部被掀开以致整个屋面遭受风荷载破坏的情况;(2) 应进行金属屋面的抗风压试验,并考虑诸多影响因素,如当地气候、50 年或100 年一遇的最大风力、地面地形的粗糙度、屋面高度及坡度、阵风系数、建筑物的封闭程度、建筑的体形系数、周围建筑影响、屋面边角及中心部位、设计安全系数等;(3) 屋面系统所用的各种材料(包括表面材料、基层材料、保温材料、固定件)均应满足要求;(4) 保证咬合部位施工质量较好,提高极限承载力有明显,金属屋面要采用优质机械咬口。(5) 特殊部位的机械咬口金属屋面板可采用抗风增强夹提高抗风能力。1.2.6
15、钢结构支撑架垮塌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1) 支撑架设计有缺陷;(2) 平台支撑架搭设质量不合格;(3) 钢结构安装差,控制不到位,累计差超出规范值;(4) 拆除支架方案不当。2 风险控制要点(1) 应选择合理的安装工序,并验算支撑架在该工况下的安全性;(2) 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支撑架应按照规定的工序进行安装;(3) 支撑架搭设后,项目应组织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4) 应编制拆除方案,明确拆除顺序,并验算支撑架在该工况下的安全性;(5) 应向施工人员进行拆除方案及安全措施交底;(6) 应督查施工人员按照拆除方案拆除支架。1.2.7 大跨度钢结构滑移(顶升)安装坍塌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
16、1) 滑移(顶升)系统设计有缺陷;(2) 滑移轨道不平整;(3) 顶升点布置错误;(4) 滑移(顶升)各点不同步;(5) 滑移支架失稳(6) 液压系统不同步或出现其它故障;(7) 滑移(顶升)架体变形等。2 风险控制要点(1) 滑移(顶升)系统的设计应满足规范的计算和构造要求;(2) 滑移(顶升)系统的设计方案应验算滑移及顶升施工工况下的可行性;(3) 滑移(顶升)系统的设计方案应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专家论证后方可实施;(4) 滑移轨道的安装精度应符合规范要求;(5) 质量部门应验收轨道的平整度,确保符合要求;(6) 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顶升点的布置应按照设计图纸;(7) 质量部门应验收顶
17、升点的布置位置及编号,确保布置正确;(8) 明确滑移(顶升)速度,保证位移同步;(9) 液压系统同步并确保无其它故障;(10) 运行前,应检查设备是否正常;(11) 滑移(顶升)时,设专人指挥,并在滑轨上标出每次滑移尺寸;(12) 滑移支架应进行设计计算后确定搭设方案。荷载设计时,应考虑滑移牵引力的影响,必要时可进行滑移试验;(13) 支架应由专业架子工进行搭设,并经质量安全检查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14) 滑移过程中,应监测支架的内力和变形,确保其不超过规范限值;(15) 应验算滑移(顶升)施工工况下钢结构的刚度和整体稳定性,不足时应与设计方联系,适当增大结构杆件断面,或采取其他措施加强刚度
18、;(16) 钢结构拼装时增加其施工起拱值。1.3 超高层结构1.3.1 核心筒模架系统垮塌与坠落风险1 风险因素分析超高层建筑多采用核心筒先行的阶梯状流水施工方式,核心筒是其他工程施工的先导,其竖向混凝土构件施工主要采用液压自动爬升模板工程技术、整体提升钢平台模板工程技术,这两种模板工程系统装备多是将模板、支撑、脚手架以及作业平台按一体化、标准化、模块化与工具式设计、制作、安装,并利用主体结构爬升进行高空施工作业。由于施工高度高、作业空间狭小、工序多、工艺复杂且受风荷载影响大等施工环境的约束显著,因此,这些模架系统的实际应用最主要的风险是整体或是局部的垮塌与坠落,分析归纳这一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
19、下几点:(1) 系统装备与工艺方案设计不合理;(2) 支承、架体结构选材、制作及安装不符合设计与工艺要求;(3) 操作架或作业平台施工荷载超限;(4) 同步控制装置失效;(5) 整体提(爬)升前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6) 提升或下降过程阻碍物未清除;(7) 附着支座设置不符合要求;(8) 防倾、防坠装置设置不当失效。2 风险控制要点为确保安全,针对超高层结构核心筒模架系统存在的整体或是局部垮塌与坠落风险,结合前述两种类型模架体系的工艺特点,制定液压自动爬升模板系统风险及整体爬升钢平台模板系统风险控制要点。液压自动爬升模板系统风险控制要点:(1) 采用液压爬升模板系统进行施工的设计制作、安装拆
20、除、施工作业应编制专项方案,专项方案应通过专家论证;爬模装置设计应满足施工工艺要求,必须对承载螺栓、支承杆和导轨主要受力部件分别按施工、爬升和停工三种工况进行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2) 核心筒水平结构滞后施工时,施工单位应与设计单位共同确定施工程序及施工过程中保持结构稳定的安全技术措施;(3) 爬模装置应由专业生产厂家设计、制作,应进行产品制作质量检验。出厂前应进行至少两个机位的爬模装置安装试验、爬升性能试验和承载试验,并提供试验报告;(4) 固定在墙体预留孔内的承载螺栓在垫板、螺母以外长度不应少于3个螺距。垫板尺寸不应小于l00mm l00mml0mm;锥形承载接头应有可靠锚固措施,锥体
21、螺母长度不应小于承载螺栓外径的 3倍,预埋件和承载螺栓拧入锥体螺母的深度均不得小于承载螺栓外径的1.5倍;(5) 采用千斤顶的爬模装置,应均匀设置不少于10%的支承杆埋入混凝土,其余支承杆的底端埋入混凝土中的长度应大于 2O0mm;(6) 单块大模板的重量必须满足现场起重机械要求。单块大模板可由若干标准板组拼,内外模板之间的对拉螺栓位置必须相对应;(7) 液压爬升系统的油缸、千斤顶选用的额定荷载不应小于工作荷载的2倍。支承杆的承载力应能满足千斤顶工作荷载要求;(8) 架体、提升架、支承杆、吊架、纵向连系梁等构件所用钢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锥形承载接头、承载螺栓、挂钩连接座、导轨、防坠
22、爬升器等主要受力部件,所采用钢材的规格和材质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9) 架体或提升架宜先在地面预拼装,后用起重机械吊入预定位置。架体或提升架平面必须垂直于结构平面,架体、提升架必须安装牢固;(10) 防坠爬升器内承重棘爪的摆动位置必须与油缸活塞杆的伸出与收缩协调一致,换向可靠,确保棘爪支承在导轨的梯挡上,防止架体坠落;(11) 爬升施工必须建立专门的指挥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制度,液压控制台操作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严禁其他人员操作;(12) 爬模装置爬升时,承载体受力处的混凝土强度必须大于10MPa,并应满足爬模设计要求;(13) 架体爬升前,必须拆除模板上的全部对拉螺栓及妨碍
23、爬升的障碍物;清除架体上剩余材料,翻起所有安全盖板,解除相邻分段架体之间、架体与构筑物之间的连接,确认防坠爬升器处于爬升工作状态;确认下层挂钩连接座、锥体螺母或承载螺栓已拆除;检查液压设备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承载体受力处的混凝土强度满足架体爬升要求,确认架体防倾调节支腿已退出,挂钩锁定销已拔出;架体爬升前要组织安全检查;(14) 架体可分段和整体同步爬升,同步爬升控制参数的设定:每段相邻机位间的升差值宜在 1/200以内,整体升差值宜在50mm以内;(15) 对于千斤顶和提升架的爬模装置,提升架应整体同步爬升,提升架爬升前检查对拉螺栓、角模、钢筋、脚手板等是否有妨碍爬升的情况,清除所有障碍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型 工程 建设 施工 阶段 风险 控制 要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