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儿科诊疗规范-儿科:感染性疾病.docx
《实用儿科诊疗规范-儿科:感染性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儿科诊疗规范-儿科:感染性疾病.docx(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实用儿科诊疗规范儿科:感染性疾病1麻疹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尽管国内外已研制并广泛应用有效的 麻疹减毒疫苗(简称麻苗),但麻疹仍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麻疹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过去它是小儿最常见的传染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小儿传染病中居于首位。我国自 1965年开始普遍应用麻苗,1978年全国推行计划免疫以来,麻疹发病率一直保持下 降的趋势,1990年到达最低点,约为7.72/10万,阻断了原有隔几年一次周期大流行 的规律,流行的强度和病死率均已明显下降。目前发病年龄上移,大儿童及青少年发 病增多,国内已有报道,在接种麻苗前成人麻疹占麻疹住院总人数的0.3% ,近已上升 至20.
2、2%。与此同时,青年母亲中易感人数增加,其出生的子女缺乏母传抗体或抗体 水平很低,小儿出生后很快抗体阴转,故婴幼儿麻疹病例增多。流行高峰期缩短,且 轻型或不典型病例亦增多,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美国原提出到1995年全国消 灭麻疹,但目前尚未完全实现。我国地大人口多,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全球消灭 麻疹,应积极努力,全国上下采取各种措施,以期消灭麻疹。1.1 诊断标准L 1.1诊断依据早期有发热、喷嚏、流涕、畏光等卡他病症,口腔黏膜见到白 色细小的麻疹黏膜斑。患儿在发病前2 3周有麻疹接触史。持续发热3 4d开始出 现淡红色斑丘疹,初见于耳后、发际,渐向头面、颈部,后自上而下延及躯干和四肢
3、, 最后见于手心、足底及鼻尖。疹间可见正常皮肤。恢复期皮疹消退后,有棕褐色色 素沉着和糠数样脱屑。直接荧光法可检出患儿鼻黏膜、痰及尿沉渣剥脱细胞中麻疹 病毒抗原,可见到多核巨细胞。对不典型病例可做血凝抑制试验测定血凝抑制抗体, 病后1个月抗体效价较初期增加4倍以上。具有上述第项即可临床诊断为麻疹(典型麻疹),同时具有第项可病原学 确诊。不典型麻疹诊断1.1.2.1 轻型麻疹见于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注射过免疫球蛋白获得局部免疫的小儿, 全身中毒病症轻,病程短,麻疹黏膜斑不典型或缺如,出疹期短,出诊顺序不规那么, 皮疹色淡稀少,无并发症。1.1.2.2 成人麻疹中毒病症比小儿重,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且
4、无力,咳嗽剧烈、 纳呆,发病3 4d后出现皮疹,斑丘疹迅速融合,数天后消退,留有色素沉着。孕妇2.1 诊断依据当地的流行病史及发病前与腮腺炎病人的接触史;单侧或双侧以耳垂为中心 非化脓性肿大并疼痛,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外表皮肤不红,颊内腮腺管口红肿; 排除化脓性腮腺炎、颈或耳前淋巴结炎、其他病毒性腮腺炎等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正常或偏低;血清抗腮腺炎病毒S抗体阳性, 血、尿、唾液中病毒别离阳性。具有上述第项可临床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同 时具有第项可做病原学确诊。2.2 鉴别诊断2.2.1 化脓性腮腺炎多仅于一侧,腮腺管口有脓液流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 胞分类
5、升高。2.2.2 颈、耳前淋巴结炎肿胀不以耳垂为中心,腮腺管口不红,口腔与咽常有明 显病灶。颔下淋巴结炎应与颌下腺肿大(可先于腮腺肿大出现)区别,前者多为圆球形, 边缘清,可活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后者为深部半球形,边缘不清,不可 活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2.2.3 其他病毒性腮腺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均可造成腮腺肿 大,鉴别依靠病毒别离。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白血病、状细胞贫血等可引起腮腺肿大,有相应的临床表现。3治疗方案3.1 一般治疗患儿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同时应卧床休息,给予半流质或软食,保证充 足的液体入量,防止酸性或辛辣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可用复
6、方硼酸溶液漱口。并发 睾丸炎者,可给予睾丸局部冰敷并使用睾丸托支持。3.2基本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发热、头痛者,给予解热镇痛药;并发脑炎,卢页内压升高时, 可予以脱水治疗,必要时可短期试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病症。4疗效评估治愈标准为体温恢复正常,腮腺肿胀消退,无并发症。病程约7 10do5预后评估多数预后良好,伴有脑炎、肾炎、心肌炎者偶有死亡,成年人病情较重。6评述流行性腮腺炎在我国仍广泛流行,10多年来居高不下,发病占5种小儿急性呼吸 道传染病的首位,常在幼儿园、小学等集体机构中引起爆发流行,我国已研制成功流 行性腮腺炎疫苗,已在有计划地推广应用。脊髓灰质炎1概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
7、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又称小儿麻痹症。其特征是 发热和脊髓病变的病症,局部病例发生分布不规那么的缓和性麻痹或瘫痪。由于预防措 施环节的问题,在我国遥远地区仍有散发或小流行。1995年全国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 强化免疫活动,已实现2000年消灭小儿麻痹症的目标。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微小的 RNA病毒,有I、n、HI三种血清型,相互之间无交叉免疫,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殊 的亲嗜性,常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组织,感染脑干或脊髓的前角细胞运动中枢; 另外,病毒可进入周围神经肌肉连接处的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特别容易感染并有不同 程度的破坏。感染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免疫力的大小取决于病毒的毒 力、
8、病毒量、免疫原性以及人体产生免疫的能力。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偶呵引 起缓和性麻痹,称为疫苗相关性麻痹性脊髓灰质炎(VAPP)。2诊断标准2.1 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1990年我国卫生部制订)2.1.1 疑似病例不能立即确定为其他病因的任何急性缓和性麻痹的病例。2.1.2 确诊病例与确诊为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为235d(一般7 14d)。临床上表现为:发热、烦躁不安、多汗、颈背强直等,热退后,出现躯体或四 肢肌张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并出现不对称性缓和性麻痹,无感觉障碍,后期 有肌萎缩。发病60d后仍残留有缓和性麻痹。从粪便、脑脊液、咽部拭子别离到 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病毒
9、。从脑或脊髓组织中别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 质炎病毒。1个月内未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特异性igM抗 体。恢复期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疑似病例加或, 可建立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加,或加加,可建立实验室诊断。2.2 疫苗相关性麻痹性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2001年我国卫生部制订)2.2.1 疑似病例必须同时符合以下3项: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后435d 内发热,640d出现急性缓和性麻痹,麻痹后60d仍残留缓和性麻痹。有明显的下 运动神经元麻痹,无上运动神经元体征,无明显的感觉丧失,在发病1个月后麻痹症 状无进展,临床诊断符合脊髓灰质炎。麻痹后未再服用脊
10、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且 从患者粪便标本中别离到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2. 2.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以下任何1项可确认为疫苗相关性麻痹性脊髓灰质炎: 血清或脑脊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抗体,并与粪便标本中别离到的疫苗株 病毒型别一致;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 以上升高,并与别离到的疫苗株病毒型别一致;别离到的疫苗株病毒毒力返祖试验 呈阳性。2.3鉴别诊断2.3.1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本病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瘫痪特 点是对称性、上行性,有感觉障碍,锥体束征常见。脑脊液中细胞数正常,早期即出 现蛋白增高现象,称为蛋白细胞别离。2.3.2 周围
11、神经炎对于由肌肉注射、维生素缺乏等引起者,应根据病史,感觉检 查和有关临床特征鉴别。2.3.3 家庭性周期性瘫痪瘫痪突然出现,呈对称性,开展迅速,血钾低,补钾后 病症很快消失。2.3.4 假性瘫痪常由于外伤(挫伤、扭伤、骨折)、非特异性滑膜炎、急性风湿热、 维生素C缺乏症等所致,有相应临床表现。3治疗方案3.1 急性期和瘫痪前期的治疗和护理3.1.1 卧床休息早期卧床休息可减少瘫痪的发生或减轻其程度,保持安静,一般 休息至热退1周,防止体力活动22周。医生也应尽量减少对肌力检查的次数,但卧床 不宜过久,急性期一过即可开始被动运动。3.1.2 对症治疗给予适量的镇静剂,以减轻肌肉疼痛与感觉过敏,
12、亦可给予局部 湿热敷。病情进展,病症严重者,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5 10mg/d ,或氢 化可的松100 200mg/d ,静脉注射,有退热、消炎和减少水肿的作用。亦可静脉滴 注免疫球蛋白,400mg/(kg-d),共35d ,因本品含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可中和 病毒,使病变终止。精心护理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3.2 瘫痪期的治疗3.2.1 保护瘫疾肢体注意护理,防止瘫痪肢体受压或因保暖而烫伤。盖被宜松且 轻,关节应保持略屈曲位,下垫软物或小枕头,用支架置肢体干功能体位,防止手、 足下垂,踝关节成90%3.2.2 适当的营养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3.2.3 呼吸障碍的治疗出现呼吸
13、障碍时,必须区分发生的原因,并积极进行抢救。3.2.3.1 延髓型麻痹患儿吞咽困难,咽喉局部泌物潴留并阻塞呼吸道。治疗应首先 去除咽喉局部泌物,体位引流,头低脚高位,随时用导管吸取咽喉局部泌物。假设累及 呼吸中枢,患儿呼吸节律不规那么、烦躁不安、发绢缺氧。应给予呼吸中枢兴奋药,严 重者应予气管插管及应用人工呼吸器。1.1.1 脊髓颈胸部麻痹可引起呼吸肌(膈肌、肋间肌)瘫痪,患儿呼吸浅速。如呼 吸功能尚能维持,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开展,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严重者那么及早采用 人工呼吸器。1.1.4 药物治疗体温退至正常,瘫痪不再进展者,可用加兰他敏,有抗胆碱酯酶 作用,增强肌肉的张力。齐惺为0.05
14、0.1mg/(kg-d),用药初期1次/d ,肌肉注射;1 个月后改为1次/2d。常见副作用有流涎、心动徐缓、眩晕;假设剂量过大可致抽搐;有 癫痫发作史或支气管哮喘者忌用。亦可用地巴嘤,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促进神经 传导,促使受损神经恢复。剂量为0 0.2 mg/(kg d),口服,1 2次/d。在应用上 述药物期间,应同时服维生素Bl 10mg , 3次/d ;亦可注射维生素B12 ,以促进神经 细胞的代谢。1.1.5 并发症的治疗有脱水、电解质紊舌轿口酸碱平衡失调者,应及时纠正。呼吸 肌麻痹有肺部感染时,可依据细菌敏感试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膀胱肌麻痹而致尿潴 留者常引起细菌感染,假设经常
15、导尿更会加重尿路感染,故尽量采用压迫膀胱排尿法, 或尽量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并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3 恢复期的治疗治疗目的是促进瘫痪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具体措施包括:瘫痪肢体被动运 动按摩,活动关节,促进肌肉血液循环等。对非瘫痪肢体应予主动运动,鼓励起床活 动,可促进恢复,减少脱钙、肾结石等并发症。3.3.1 药物继续选用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药物加兰他敏和地巴嘤,上述药物均可 重复应用。3.3.2 针灸治疗在发热已退尽,瘫痪不再开展时,可开始做针灸治疗,根据瘫痪 肌群的分布选用适当的穴位。3.3.3 中药口服或熏洗,也可用中药针剂穴位注射。3.4 后遗症期的治疗后遗症期的患儿正处于生长发
16、育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健侧肢体较患肢活动量 大,故后遗症期的治疗不仅应注意功能恢复,也应注意促进肌肉发育。治疗要坚持不 懈,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配合按摩、锻炼,纠正畸形,改善功能,最大限度减少致残 的程度。假设遗留肢体畸形不能恢复,可根据其特点、性质及患儿年龄,选择夹板,矫 形鞋或矫形手术,外科手术治疗应予2年后进行。4疗效评估治疗有效可终止各期病变进展,病情缓解、呼吸正常、无并发症,瘫痪停止开展 者为好转。5预后评估在瘫痪前期,从发热的情况来推断疾病进展的可能性,发热不退尽,即有瘫痪的 危险,至于发病时病症的轻重、热度的高低以及脑脊液内细胞的多少与瘫痪是否发生 无肯定关系。早期诊断、及时休养
17、可能控制麻痹的开展。在瘫痪期内,首先要考虑生 命有无危险,其次是瘫痪扩展的持久性。累及脑神经者预后差。瘫痪恢复的快慢与治 疗的早晚,治疗积极与否和治疗方法正确与否有关。病情好转时,最后受累肌肉最先 恢复,病变肌肉对感应电刺激的收缩性如能恢复,可为瘫痪好转的指征。6评述脊髓灰质炎是急性肠道病毒传染病,在过去几十年中,是致儿童伤残的主要疾病 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期,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给广大儿童带来了福音。 脊髓灰质炎的早期诊断,是防止病人进一步向瘫痪型开展的关键。2001年,我国宣布 已消灭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的感染病例,但由于强化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疫苗 相关性麻痹性脊髓灰
18、质炎散发病例的出现亦引起临床关注。山东省报道1993年 1996年发生50例疫苗相关性麻痹性脊髓灰质炎,发生率为1/125万。目前,国外已 改进了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的抗原性,接种3次可使99%的接种者产生5年以上 的特异性保护。1997年,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广泛推广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以减少 疫苗相关性麻痹性脊髓灰质炎的发生。接种方法是先应用2剂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再应用1剂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欧洲大多数国家已全部应用改进型脊髓灰质炎灭 活疫苗取代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1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病毒性脑炎中病情最重而且预后较差的一种急性传 染病,病死率较高,后
19、遗症多。自应用乙脑预防疫苗以来,发病率已明显降低。乙脑 的病原体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披膜病毒科虫媒病毒B ,为嗜神经RNA病毒,呈 球形,直径1222rlm。乙脑是动物源性传染病,人畜都可以患病。幼猪是乙脑病毒 传播环节中最重要的中间宿主或扩增宿主。由于蚊体可携带乙脑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 代,故蚊不仅是传播媒介,还是病毒的长期宿主。人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显性或 隐性感染,在人体内发生病毒血症的期限W5d ,所以患儿并不是主要的传染源。乙脑 有明显的发病季节,在南方为68月,北方为79月。每年5、6月份,乙脑病毒的 感染先在猪群中流行;病毒进入血液循环后能否发病取决于病毒的毒力、娄攵量和人抵
20、 抗力的强弱。如病毒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细胞内繁殖,即引起脑 炎。2诊断标准2.1 诊断依据在流行季节内发病,有蚊子叮咬史,多发生于 10岁儿童。有以意识改变为 主的神经系统病症体征,初期主要表现有高热、寒战、精神不振、嗜睡、头痛和呕吐, 局部病例可呈脑膜刺激征,婴儿可有前因饱满。极期意识改变加重,转入昏迷或半昏 迷,频繁抽搐,中枢性呼吸衰竭,严重时发生脑疝。脑脊液改变为病毒性脑炎变化。 排除其他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症、体征的疾病。实验室检查有以下阳性发现:乙 脯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发病后34d即可阳性,假设2周时仍为阴性,那么可排除 乙脑;用免疫荧光试验检测乙脐病毒抗原
21、阳性。具有上述前3项可临床诊断本病,同 时具有上述实验室检查中任何一项,可做病原学确诊。2.2 分型诊断2.2.1 轻型体温439(,可有轻度嗜睡、头痛、呕吐,意识始终清楚,无抽搐及呼 吸困难,无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征。病程在1周左右,无后遗症。2.2.2 普通型多数乙脑患儿发热达39 40 ,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有明显嗜睡或半昏迷,可有抽搐,脑膜刺激征明显,病理反射阳性。病程多在10d左 右,一般无后遗症,局部病例在恢复期仍有轻度精神神经病症。2.2.3 重型持续 4CTC高热、昏迷、反复抽搐伴持续性肢体强直,卢页内压增高, 脑膜刺激征明显,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和缺氧表现。病程多
22、2周,多数病例有后遗症。2.2.4 极重型持续发热404VC ,持续或反复惊厥,深度昏迷,四肢强直,中枢 性呼吸衰竭,痰多导致上呼吸道阻塞。病死率 50% ,存活者均留有后遗症。2.3 鉴别诊断临床较难与乙脑鉴别的主要是在乙脑季节发生的其他散发性病毒性M炎。2.3.1 肠道病毒脑炎T殳病情较轻,多伴有其他临床病症。2.3.2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病情重,临床可见皮肤黏膜疱疹;病原学检查有助于 鉴别。2.3.3 中毒性茵痢发生于乙脑流行季节时,也须加以鉴别。中毒性菌痢除有高热、 抽搐外,常出现循环衰竭,而乙脑那么多为呼吸衰竭。肛门指诊取粪便检查和乙脑病原 学检查有助干鉴别。2.3.4 化脓性脑膜炎
23、多见于冬春季,脑脊液多混浊,白细胞明显升高,中性粒细 胞90% ,糖含量下降,蛋白明显升高,脑脊液涂片或培养可获得病原菌。2.3.5 结核性脑膜炎追问病史可有结核病接触史或结核病史,寻找结核病灶、做 结核菌素试验等可鉴别。3治疗方案迄今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为主。3.1 降温退热剂对乙脑患儿持续性高热的效果往往不大,可采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 方法;最好能将体温控制于 39,以减少氧的消耗,减少惊厥的发生。3.2 抗惊厥反复发生或持续性抽搐会进一步加重脑缺氧和脑损伤,所以控制惊厥非常重要, 常以慢作用的抗惊厥药物为基础定时用药,在全身性抽搐时加用速效止惊药。用药效 果要到达能控
24、制全身性惊厥发作,而不使四肢完全松弛为适宜。3.3 解除呼吸道梗阻定时雾化吸入、稀化痰液和随时吸痰相结合;必要时,做气管切开以利吸痰。3.4 防治中枢性呼吸衰竭缺氧、脑水肿、卢页内高压等是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因素,应以鼻导管持续吸氧、 20%甘露醇静脉注射、酚妥托明静脉注射等方法降低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微循环 和减轻脑血流障碍。3.5 其他有明显卢页内压增高,反复惊厥者,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利脱水和抑制炎症。 可适当应用干扰素、转移因子和胸腺素等药物。必要时可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0.5g/(kg-d)静脉注射,疗效明显。恢复期应采取物理疗法和功能锻炼。4疗效评估体温下降至正常,临床病症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用 儿科 诊疗 规范 感染性 疾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