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S-T分析科学教学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稿-S-T分析科学教学论.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S S- -T T 分析分析微课制作讲稿微课制作讲稿 微课名称 S-T 分析 内容 讲稿 导入 S-T 分析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的典型方法之一。这里的“S”是“S tudent” ,学生, “T”是“Teacher” ,教师。这种分析方法将课堂行为分 为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两类,学生行为用 S 来表示,教师行为用 T 来表 示。其中 S 行为主要表现在学生发言、思考、计算、记笔记、做实验或 完成练习以及沉默等。T 行为主要体现在教师解说、示范、板书、媒体 提示、提问与点名以及评价与反馈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 S-T 分析法。 S-T 分析步骤 S-T 分析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
2、,准备需要观摩的材料以及 S-T 数据记录卡。 第二,观摩教学过程,记录编码。按照相同的时间间隔进行采样并记录 行为数据。在 S-T 分析法中,采样的时间间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 定的,一般选取 15 秒或者 30 秒。在 S-T 分析中,只有两种编码,教师 行为编码 T, 学生行为编码 S。 通过观察特定时间间隔内的教学行为, 并 进行判定和编码,最后会得到 S-T 时序列统计数据表。 这里观察的最好是教学视频,因为教学视频可以进行反复地播放,保证 采样和记录的准确性。 第三,根据记录的数据建立反映 S 行为、T 行为随时间变化的 S-T 图和 反映教师行为占有率和转化率的 Rt-Ch 图
3、。 第四,进行分析,根据 S-T 图进行教学过程的分析,根据 Rt-Ch 图进行 教学模式的分析。 参数定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S-T 分析法中涉及到的相关参数。 教师行为占有率 Rt, 表示的是教学过程中 T 行为在整个课堂行为中所占 的比例。在得到 S-T 编码中,S 行为的个数记为 Ns,T 行为的个数记为 Nt,总的行为个数记为 N,则 Rt 的计算公式为:Rt=Nt/N 也等于(N-N s)/N 以及 1-Ns/N。 行为转换率 Ch, 表示的是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之间的转换次数与课堂行 为采样总数的比率。在 S-T 分析中,将相同行为的连续称为连,假如有 一组 S-T 数据是: T
4、T S S T S S T T T, 在这一组数据中一共有 5 个连, 分别是 TT SS T SS TTT,中间的 T 因为前后的行为都不一样,所以就单 独称为一个连,我们用“g”来表示 S-T 数据中的连数,因此,这里 g 等 于 5。那么在这里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一共转换了几次呢?我们可以数 一下,1 次,2 次,3 次,4 次,一共转换了 4 次。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直观地看出来,我们可以将相同相邻的数据用横线连 起来,将不相同的相邻数据用波浪线连接起来,我们通过数波浪线的次 数就可以得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1、2、3、4 一共转换了 4 次。在这里 我们看到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转换次数是要
5、比连数 g 少 1。 我们再举个例子来验证一下,比如在 S T S T T S T T T 这组数据中, 我们可以看出一共有 S T S TT S TTT,6 个连,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用 波浪线将相邻不同行为连接起来,用横线将相邻相同的行为连接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一共转换了一次、两次、三次、 四次、五次,一共 5 次。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间的转换次数就是连数 g 减去 1,因此,Ch 的计算公式是:g 减去 1 的差除以课堂行为总的采集 数 N,即 Ch=(g-1)/N。 案例讲解 下面,我们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详细讲解一下 S-T 分析法在课堂观察
6、 中的具体应用。在这个案例中,分析的是某中学的地理课新疆的教 学过程,为了便于统计与计算,这个案例采用的采样时间间隔是 10 秒, 通过对教学视频的观摩与记录,最后形成了这样的 S-T 数据记录表。 在这个数据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40 分钟的课堂中每分钟内,每 一个 10 秒内的行为情况以及连数情况。在实际的统计分析中,大家也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S-T 记录表的样式。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里的 g 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们先看到第一分钟的数据,第一分钟一共有 1、2、 3、4、5,五个连,所以在这里记下“5” 。 接着看第二分钟,第二分钟采集到的第一个行为是“T” ,和第一分钟的 最后一个行
7、为“T”是一样的,所以它们是同一个连的,所以在第二分钟 内只有一个连。 我们再来看第三分钟, 第三分钟第一个采集到的行为是 “S” 和前面第二 分钟的采集到的最后一个行为 “S” 是一样的, 所以它们是属于同一个连 的,所以在第三分钟一共有 2 个连,如此类推。最后我们将每一分钟的 g 相加,得到 g=89。 S-T 图 接着,根据 S-T 数据记录表,绘制 S-T 图。 具体操作是:以原点为教学的起点时刻,横轴为教师行为时间累积,纵 轴为学生行为时间累积, 一般以 1 分钟为刻度单位, 将采集到的 S、 T 数 据按顺序在 S 轴和 T 轴上表示,各轴的长度一般设为 45 分钟。 比如说,在
8、第一分钟内,教师行为出现了 4 次,共 40 秒,即 0.67 分钟, 学生的行为出现了 2 次,共 20 秒,即 0.33 分钟,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横 坐标为 0.67,纵坐标为 0.33 处标一个点。到了第二分钟,教师行为累积 了 8 次,共 80 秒,即 1.33 分钟,学生行为累积了 4 次,共 40 秒,即 0. 67 分钟。我们就可以描出横坐标为 1.33,纵坐标为 0.67 的点。如此类 推,最后我们将点连成线,最终会得到完整的 S-T 图。 这个 S-T 图反映了教学全过程中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随时间是如何变化 的,我们结合实际的教学场景,分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帮 助教师
9、进一步修正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 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的前 2 分钟学生行为有一个较大幅度的 增长, 而教师行为并没有较大的变化, 这是因为课堂采用了 “先学后教” 的教学模式,学生进行自学,因此学生行为的时间累积变化较大。 在教学的中期,教师和学生行为均以一个较为平缓的趋势增长,这说明 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情况良好。 在课堂结束阶段,先是学生行为增长,教师行为变化不大,后是教师行 为增长, 学生基本没有行为变化, 这主要是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讲解后, 独自完成课堂练习,随后教师讲解练习,对课堂进行回顾和总结。 从整体来看这个 S-T 图,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所累积的时间相当,没有 出现
10、特别悬殊的情况,说明该课堂的教学互动情况较好。 Rt-Ch 图 除了分析 S-T 外,还有一种比较重要的图是 Rt-Ch 图。在 Rt-Ch 图中,Rt 教师行为占有率为横轴, 表示教师的讲授和演示, 教学过程中 Rt 的取值 范围为 0 到 1,Rt 越大教师行为所占的比例越多。Ch 行为转换率表示了 教学中的对话性,在考察了横轴和纵轴的关系之后,S-T 分析法一般将 教学分为:练习型、讲授型、对话型、混合型这四种模式,并设定了相 关的标准条件来判定。具体标准如下:练习型的 Rt 值小于等于 0.3;讲 授型的 Rt 值大于等于 0.7; 对话型的 Ch 值大于等于 0.4; 混合型的 Rt
11、 值 大于 0.3 且小于 0.7,Ch 值小于 0.4。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画出这样 的 Rt Ch 图。 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出 Rt 和 Ch 数据,找出对应的点落在哪个区间,就 可以判断出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个案例中的 N=246,Nt=140,Ns=106, g=89,就可以计算到 Ch=0.357,Rt=0.569。我们找出(0.569,0.357)这个 坐标,就可以看到这个课堂属于混合型教学。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 个点,有点接近对话型模式,所以我们就可以判断这堂课的师生互动做 得比较好。 此外,在 S-T 分析法的应用中,我们可以结合课堂实际情况、S-T 图、R t-Ch 图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 优缺点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S-T 分析的优缺点。 S-T 分析中对教学行为的分类更加简化,计算更加简单,分析结果说得 更加明确,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反思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 却让教学的分析更加模糊化,无法分析清楚教学过程中具体行为的含义 所在。 总结 以上是本节课的内容,感谢大家的观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