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左右论语读后感.docx





《800字左右论语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00字左右论语读后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800字左右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一起来看看800字左右论语读后感,欢饮阅读! 论语读后感1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
2、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见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听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担心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接受孔子“仁”的政治主见,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
3、,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同学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训练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训练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动身,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见“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见,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
4、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详细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判。如他批判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行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见“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
5、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明显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觉。”孔子主见“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见“因材施教”的训练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训练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论语读后感2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
6、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许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知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学问;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索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定会产生怀疑等等。 然而,假如我们认真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识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
7、行束修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同学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的师生关系融洽,同学敬重老师,老师爱惜同学,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月,同学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担心。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伴侣之
8、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伴侣送的礼物假如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假如没有祭肉,仆人也不会兴奋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颜色,透露出封建.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宏大的思想家、训练家之一。 论语读后感3 读了论语,儒家思想让我倍受感受。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我刚读时就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9、 书上记载:有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小孩挡住了去路。孔子从车中探出头来,问这位小孩的姓名,并告知他自己的身份。小孩听到后便得知他就是那博学的人孔子。问道:“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听后大惊,惭愧得摇摇头。小孩洋洋得意起来:“告知你吧,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荐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孔子听后不得不佩服,赶忙下车行礼,对小孩说:“学问是无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一个人不论学问有多高,都要虚心,学问是无止境的,世界上哪儿都是一种学问,千万不行由于对方阅历浅而嫌弃。由于孔子虚心好学,所以他的学问不断增大,敬重他的人越来越多。 论语中也有
10、这样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话充分地表达了孔子好学、知趣与豁达大度的胸怀。对于我们来说,光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足够让我们去刻苦学习。孔子的品德始终处于世人所说的“最高境界”,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事父母几谏”可谓是个经典,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假如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稍微动听地劝阻。我们何尝做到?我们遇到这种状况,通常都是大大咧咧地喊叫父母这您们做错了。这不仅损害了和父母的关系,还会使家庭氛围紧急。我觉得这是孝敬父母的常规学问。 还有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易懂,意思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800 字左右 论语 读后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