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 论语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珍宝,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的日常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论语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盼望大家喜爱! 论语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1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几乎全部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抱负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头,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明显这种思想是特别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
2、,全部的学问讨论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解释、解析,力图通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大量的关于论语的讨论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这里面比较闻名的,也许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讨论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接受正统训练,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立刻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
3、之严谨,对于讨论之仔细。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便解释任何一个字,假如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晰,他是不会写在解释中的,所以,经常会发觉,在解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知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缘由。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现在许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索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毕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4、,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可以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洁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似乎有一个生动的画面消失在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生气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子!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
5、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达到“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同学、对待全部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渐渐转变那个.,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 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珍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头于春秋末期,编辑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非常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礼制倒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创造了自己的
6、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宏大抱负,游走于各国,盼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盼望通过恢复原有的.结构和礼数规章,来重新构建.。比如老百姓能够仔细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武,这样.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视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行掌握的,而.的进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行避开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全部人都和他一样,做
7、好自己应有的.角色,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唯恐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通过后代的进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训练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富强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许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虚心、慈爱等等,这些对于现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意义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月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所以全部人都可以朝着这个目
8、标前进,而永久也无法达到,由于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可是或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达到,可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接着修行,由于你知道现在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由于孔子都没有达到,而你,连孔子还没有达到。那么儒家可以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现在.上也有许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由于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由于当时那个.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
9、一本书,肯定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行以乱理解的。当时,.战斗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胜利,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不过惋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由于可能与.的进展想违反了。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
10、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由于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2 妈妈告知我,.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始终坚持诵读经典。四班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乐观回答问题。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许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
11、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争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出名若,他是孔子的同学,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擅长发觉别人优点的眼睛,常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欣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同学,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伴侣交往是不是诚恳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问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同学之一,他的特点是特别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
12、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学问渊博、很有才智的思想家和训练家,他的弟子很多,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同学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关心并急躁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虚心,很擅长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傲慢。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假如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特长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擅长发觉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观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擅长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以
13、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学习;不傲慢、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美妙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3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由于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仆人又有急躁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顺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 再后来,通过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爱好的,间或在扫瞄的页上遇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也许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 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由于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
14、,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行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熟悉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行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挡他逃亡。但我更喜爱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间隧道,
15、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宏大的思想家、训练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肯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特别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看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导长期不加转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
16、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忧、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盼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训练子女的动身点。所以为父母供应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假如能够根据父母的意愿、教导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虚心、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
17、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知我们灵敏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肯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
18、、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汲取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宏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美无边,山之所以高,是由于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由于它乐观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需擅长从平凡的人身上吸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伴侣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训练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 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很多伟人。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
19、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恳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学问,。”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学问,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
20、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爱好,就草草地看了一点。 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肯定会认真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味道。 论语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4 孔子说:善人,我不能观察了;能观察有操守的人,就可以了。原来没有,却装作有;原来空虚,却装作充分;原来穷困,却要豪华,这样的人便难于保持肯定的操守了。 我们都盼望和有操守的人交往做伴侣,由于他们有原则,不会为了名利而丢失底线(直白的说就是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背后捅我们一刀)。但是,人们不会主动说,我是有操守的或我是没有操守的,只能靠自己去辨别。 孔子告知我们,那些“装”的人,通常难
21、于保持操守。为什么呢?操守在原文中用的是“恒”字,意思是长期。长期的人是不会为了虚名而做表面功夫,由于装的了一时,装不了一世。假如只是为了某种状况,去装一时,那他就不是一个长期的人。 有人说:我们不要做那种一根筋,要敏捷,要因时而变。这就涉及到哲学问题了,适度原则告知我们,凡事不能走极端。我们说的恒、长期,也是在相对正确(或者说,我们自己内心认为正确,但另一个人不肯定就完全认同)的方向上的恒、长期。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常说日本人一根筋、不知变通,中国人敏捷,然而现实是人们都情愿买日本制造的产品。 顺便问一声,同等价位、同样功能的商品,你会买哪家的呢? 论语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5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
22、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很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开了灾祸。按事物进展的规律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开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
23、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气。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毅、坚决、质朴、语言虚心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污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胜利,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论语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