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新范式_知识生成视角.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3.14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新范式_知识生成视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4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新范式_知识生成视角.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L e a r n fi n g C y b e r s p a c e 网络学习空间 2 0 1 8 . 9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 8 0 期 1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新范式: 知识生成视角 * 摘要: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从 1 . 0迈向 2 . 0,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应用是助推教育信息化 2 . 0 落地,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该文从知识生成视角出发,按照“理论演绎实践验证效果评价”的研 究过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等方法,在理论层面提出了新时代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生成研 究的主要内容,分析了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生成研究的可行性;在实践层面依托小学科学探究实
2、践验证了知识生成 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应用的有效性,形成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的新范式。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生成;可视化;新范式 中图分类号:G 4 3 4 文献标识码:A 一、新时代呼唤重塑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应用 范式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新时代教育供 给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 国建设的关键抓手,是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 学,时时可学”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开展数据 支持下个性化教与学的重要入口。知识经济与 “互联网 +”的冲击改变了人类基于传统教育视角 下对知识一成不变的理解,将知识与学生个体生 命脱离开来的预设性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 求。生成主义哲学观下
3、的生成性教学应运而生, 并逐步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策略。它重过程 而非本质,重创造而反预定,重个性差异而反中 心同一。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上,师生 充分交互,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和行为,共同建构 并形成新的信息、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教学 目标和创生附加价值 1 。现有的网络学习空间中并 不缺乏信息、知识和资源,但其本应具备的协作 互动特征却被弱化,网络学习空间成为了存储知 识的仓库,而不是实现知识生成创造的空间。由 此可见,新时代人类学习的内涵与方式的转变对 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应用提出了新要求,而现有 的网络学习空间无法有效促进互动协作和知识生成, 迫切呼唤重塑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应用范式
4、。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发展述评 (一 )网络学习空间构建与应用研究 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与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 “晴雨表”,同时也是落地教育信息化 2 . 0进程的 行动指南。目前关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主要分为 技术构建开发与教学实践应用两大类别。对于网 络学习空间的系统架构、综合设计、关键技术等方 面,朱珂在远程学习教学交互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 网络学习空间中学习者交互分析模型 2 ; R a p u a n o 将传统学习管理系统 ( L e a r n fi n g M a n a g e m e n t S y s t e m, L M S )与虚拟实验设备相结合,开发了专为电器及电
5、子测绘课程教学的网络学习空间 3 ; C . M c ffl o u g h ffl fi n从 丰富网络学习环境文化体验出发,提出了基于学习 者区域性文化的网络学习空间设计思路 4 。针对网 络学习空间教学实践应用方面,谢幼如等提出了提 升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具体效果与主要影 响因素 5 ; T e n r fi o T 等探索了提升学生网络学习绩 效的网络学习空间同伴互评 ( P e e r A s s e s s m e n t, P A ) 策略 6 ; B fi a s u t t fi对比了网络学习空间中维基 (W fi k fi )及 *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州
6、教育 U时代提升工程整体推进研究” (项目编号: 2 0 1 7 - 0 8 )研究成果。 文章编号 :1 0 0 6 9 8 6 0 ( 2 0 1 8 ) 0 9 0 0 0 1 0 6 L e a r n fi n g C y b e r s p a c e 网络学习空间 2 0 1 8 . 9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 8 0 期 2 论坛两个工具对于支持学习者合作学习的作用 7 。杨滨 等基于网络学习空间,探究教学应用新模式 8 。与此同 时,张进良 9 、陈庆祥 1 0 、陆永春 1 1 等从宏观视角探讨 了网络学习空间变革学校发展,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 发展和全面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
7、的作用。综合现 有研究发现,目前关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已全面铺 开,无论是技术开发还是实践应用领域都取了一定的 研究成果,但对于网络学习空间中师生、生生互动本 质的探寻仍不够深入,尚未出现清晰可视的网络学习 空间互动行为路径,以互动奠基生成,以生成促进创 造将成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的重要导向之一。 (二 )知识生成研究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时代的变迁,当今知识 的内涵不再是数据和信息的简单累积,而是可用于 指导实践的信息,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 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用生命和动态生成的观点 看待每个学生个体而非将其与知识分割出来,有利 于促进学生个体知识的内化与生成,实现创新人才 的培养
8、。目前关于知识生成的研究主要包括机理探 寻、实践应用与可视化表征等几方面,如钟启泉认 为知识创生是一种知识的分享和互动 1 2 ;野中郁次 郎将知识生成理解为人类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 间的社会化相互转换的循环过程,并构建出知识创 生螺旋 1 3 ;谢幼如等提出“弹性预设”“交往反 馈”“应对建构”“生成创造”和“评价反 思”的生成性教学主要环节,并基于智慧学习环境 构建了促进小学生阅读生成的可视化教学路径 1 4 ; M a y e r构建了“选择组织整合”生成性学习模 型 ( S e ffl e c t - O r g a n fi z e - I n t e g r a t e, S O
9、I ),并与 F fi o r e ffl ffl a提 出包括总结、绘制地图等 8条具体的生成性学习策 略 1 5 ; M a r t fi n J . E p p ffl e r认为知识可视化能够促进人 际间的知识传播和创新 1 6 。综合已有研究发现,现 有关于知识生成机理和应用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 对于不同分类知识的生成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明 晰,利用可视化技术表征不同分类的生成知识,实 现知识创新是实现有效生成的重要路径之一。 三、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生成研究的主要内容 现有网络学习空间中缺乏目的明确、指向清 晰和效果可视的互动行为,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 求为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提供了新
10、的思路,促进知 识生成,培养创新人才成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 用的重要导向。互动是生成的出发点,路径是生成 的指南针,可视化是生成的着力点,实践应用是生 成的核心力,这就需要理论化阐释网络学习空间中 知识生成的始末与生命周期,模型化显示网络学习 空间中的互动行为,路径化明晰网络学习空间中知 识生成过程,可视化表征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生成产 物,实践应用检验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生成效果,实 现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生成的有效激发、动态引导 与可视化表征,同时为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开发 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生成研究的 主要内容如图 1所示。 (一 )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生成理论探究 知识的生成可以等
11、价地理解为知识的创造与建 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生成理论 动机理论 复杂系统理论 建模方法 传播学理论 可视化理论 网络学习空间互动模型构建 网络学习空间互动行为层次分类模型 网络学习空间 互动行为对象 网络学习空间 互动行为要素 网络学习空间 互动行为关系 网络学习空间互动行为数据模型 (区块链、共识机制 ) 网络学习空间互动行为模型校检 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生成机制与路径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实现知识生成的先决条件 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生成内部机理与外部动力 支持知识生成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工具与关键技术 网络学习空间 互动行为模型 知识生成 一般过程 网络学习空间 知识生成机制 网络学习空间 知识生成路径
12、网络学习空间生成知识可视化表征方法及关键技术 生成的内涵与特征知识的分类 生成机制与路径不同分类知识收集与捕捉 数据标准与规范 大数据集合 H a d o o p大数据框架 生成性知识分类表征可视化知识有序集合 异步前端技术 网络学习空间 图 1 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生成研究主要内容 L e a r n fi n g C y b e r s p a c e 网络学习空间 2 0 1 8 . 9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 8 0 期 3 构 1 7 。本研究团队结合多年一线信息化教研实践经 验,认为知识建构是知识生成的手段之一,也是知 识生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建构为知识生成 提供“生成元”,知识生
13、成即“生成元”在各个层 级上反复迭代并产生事物的过程。知识是认识论范 畴的概念,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 律 1 8 ,用生成的观点看待知识,可以将其理解为事 物在复杂内在联系中的过程产物。网络学习空间所 具备的交互性为知识生成提供了基础平台,但目前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存在资源堆砌但不流动,交 互存在但不持续,共创隐喻但不可视等问题,通过 探究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生成的条件、动力和产物, 能够明确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生成过程的始末与生 命周期,能够针对性收集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生成 的产物,能够持续性激活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生成 的活动。这就需要结合动机理论、建模方法、可视 化理论、复杂系统
14、理论和传播理论等探究网络学习 空间知识生成的理论框架,为网络学习空间中的知 识生成提供理论支撑。 (二 )网络学习空间互动行为模型构建 网络学习空间丰富和拓展了学生在原有学习空 间中的学习体验,营造出在线协作学习的环境,从 而促进互动和协作的发生。网络学习空间中的互动 行为多元复杂,为揭示其中知识生成的前置条件、 生成路径及生成结果,首先需要明晰网络学习空间 中的互动行为并构建模型,以便于数据化学生学习 行为。构建网络学习空间互动行为模型分为明晰概 念、厘清关系、构建模型、模型校检等几个步骤; 主要内容包括界定网络学习空间互动行为概念,厘 清网络学习空间互动行为中的对象、要素以及他们 的属性、
15、行为和关系,构建网络学习空间互动行为 层次分类模型、概念模型与数据模型并校检完善, 最终构建出真实有效的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互动行 为模型集合。 (三 )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生成机制与生成路径 知识生成是一种动态特殊的知识建构过程,网 络学习空间中蕴含丰富的互动行为,利用网络学习 空间激发知识生成过程,示踪知识生成路径有助于 精准干预学习进程,提供适应性学习支持服务,以 期提高学习效果。这就需要首先明晰基于网络学习 空间实现知识生成的先决条件,梳理网络学习空间 中知识生成的内部机理与外部动力,探索支持知识 生成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工具与关键技术,最终描 绘出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生成的一般路径。 (四 )
16、网络学习空间生成知识可视化表征方法及 关键技术 知识可视化更强调人际之间的互动,网络学 习空间中生成知识的可视化能够促进个体和群体 的知识再创造与传播。视觉传播与视觉认知是可 视化的理论基础,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知识可视 化既需要解决可视化何种生成知识的问题,也需 要应用契合的技术进行可视化表征。表征什么类 别的知识,如何表征知识是实现网络学习空间知 识生成的核心,这就需要首先明确网络学习空间 中生成知识的收集、捕捉与分类方式,给出网络 学习空间中不同类别生成知识的具体表征方法, 构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生成路径的可视化知 识有序集合,最终通过不同的技术可视化表征网 络学习空间中不同类别生成知识
17、,促进知识的再 生成,实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四、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知识生成研究的可行性 分析 我国将网络学习空间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抓 手,大量学者从系统架构、综合设计、关键技术、 教学应用等角度开展了深入探讨。同时,不同学科 领域提出了知识的分类,如哲学领域将知识分为显 性知识、隐性知识;认知心理学领域将知识分为陈 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教育学领域将知识分为事 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 识;且提供了跨学科思维和多学科参考,为应用技 术手段表征不同分类的知识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知 识表征对象、主体、手段、表征物等领域,国内外 学者给出了系列方案:概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 图、语
18、义网络、思维地图、启发式草图、概念图、 动画、示意图等。知识视觉表征是实现知识可视化 的有效途径和研究内容,这为知识生成可视化提供 了一种战术层面的实践方法和策略; H a d o o p等大 数据框架在各行业的应用日趋成熟,深度学习中的 神经网络和聚类算法为结构化和非结构的文本、数 字、图像等数据的加工存储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性。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数据结构建模变得相对简单 化,使学习互动中的知识生成、知识可视化等数据 加工并形成信息,从而为传播知识、促进知识创造 提供了有效的关键技术保障。 五、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个案:小学科学探 究过程可视化研究 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 和
19、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以科学探究 培养科学素养不仅是教育部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网络学习空间不仅为小学科 L e a r n fi n g C y b e r s p a c e 网络学习空间 2 0 1 8 . 9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 8 0 期 4 学课提供探究空间与工具,同时能可视化表征探究 过程,促进小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提升小学生科 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本 研究梳理出小学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及类型,并在 理论层面构建科学探究的可视化过程,在技术层面 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对科学探究过程可视化的相关支 持,在实践层面验证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科
20、学探究 过程可视化促进知识生成的效果。 (一 )支持探究过程可视化的网络学习空间构建 科学探究过程是从事科学探活动必须经历 的过程。根据不同研究者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 识,本研究认为小学科学探究过程可以分为假设 阶段、探索阶段和形成结论阶段三个阶段七个步 骤,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检验 假设、分析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具体阶 段步骤如图 2所示。 网络学习空间中存在的可视化、建模、仿真等 技术为科学探究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现有研 究普遍认为,可视化对象能有效地解释、展示和学 习科学技术领域的理论、概念和方法 1 9 。结合可视 化技术的分类与特点,我们认为网络学习空间对可 视
21、化科学探究过程有以下支持作用,如图 3所示。 针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假设阶段,网络学习空间 可以支持情境的可视化创设与思维的可视化表征。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图形、动画、视频等可视 化资源展示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境, 促进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发现情境中的 信息与原有认知结构的不和谐,产生认知冲突。为 了解决认知冲突,学生展开讨论,利用思维导图、 标签云等绘图工具支持分析过程,可视化学生的思 维,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针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探索阶段,网络学习空间 可以支持方案的可视化规划、事物的可视化模拟及 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在设计方案环节,学生在教师 的引导下提出探究思路,制定研
22、究计划,并利用流 程图、思维导图等思维可视化工具记录实验步骤。 在检验假设环节,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利用 知识可视化工具中模拟呈现功能,帮助学生在可视 化的环境中获取信息,可视化探究结果。在分析证 据环节,学生可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将变量间的关 系进行量化,形定量关系,呈现实验结果图表。 针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形成结论阶段,网络学习 空间可以支持成果的可视化共享及观点的可视化交 流。在形成结论阶段,充分利用思维导图、 P P T等 形式进行成果的展示,并通过平台与大家共享探究 成果。交流讨论环节实际上贯穿探究的全过程,以 形成结论阶段最为重要。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概念 建模的软件,将概念从抽象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教育技术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