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土地整治与多功能农业相结合新模式(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docx
《论发展土地整治与多功能农业相结合新模式(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发展土地整治与多功能农业相结合新模式(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发展土地整治与多功能农业相结合新模式(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论发展土地整治与多功能农业相结合新模式 (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摘 要: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供应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内涵及其互馈关系, 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区域实施路径。最终, 就将来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与探讨。结论如下: (1) 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于为应对乡村内部要素的流失与衰退, 通过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等手段激发内部动力和吸纳外部资源来重新组合
2、、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发展要素, 从而优化要素结构、提升地域功能、重塑乡村形态, 实现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全面复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2) 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要激活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关键发展要素, 统筹物质空间振兴与精神内核提升; (3)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与区域自然本底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根据分区统筹、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框架下因地制宜地实行相应的模式与路径; (4) 将来有必要重塑土地整治的价值取向, 在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下统筹土地整治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 大力发展土地整治与多功能农业相结合的新模式。1 引言 长期以来城乡关
3、系割裂以及二元分治体制下对乡村价值的定位造成了当今中国乡村人口老弱化、土地空废化和产业滞后化以及城进村衰的逆境1,2,3。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夫老龄化等新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4,5,6。中共十九大立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妙生活须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冲突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以破解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关系不对等的冲突。乡村振兴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福祉建设, 其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 实现乡村的全面复兴7,8。土地是人类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5,9,10,11,12。中国于 1999 年实施的土
4、地管理法中, 提出国家激励土地整理,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15 年) 在概念上明确了土地整治的术语。作为协调人地关系的一种手段, 土地整治具有重构城乡空间、保障粮食平安、统筹城乡发展、集约利用资源和改善人居环境等多重功能, 与乡村振兴的多重目标相契合13,14,15,16。2000 年以来, 中国通过土地整治完成新增耕地 6450 万亩, 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6 亿亩, 有效促进了乡村地区土地资源的盘活与集约利用17,18。近年来, 关于土地整治的探讨聚焦于土地整治的战略理论19、潜力与绩效评价20,21、规划设计与模式19、工程类型与措施22、景观生态效益23,24,25、运
5、行监管机制26等方面, 而对土地整治的多功能性27及其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关系28关注较少。本文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要素视角阐述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土地整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探讨乡村振兴视角下区域土地整治的实施路径, 提出将来土地整治仍需关注的重点内容, 以期为实现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的全面振兴供应理论依据。2 乡村振兴与土地整治的内涵 2.1 乡村振兴的内涵乡村地域系统是由多种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综合多维性和动态演化性的开放系统。人口、土地和产业是影响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3。其中, 人口作为乡村地区的发展主体, 通过资源的开发利用、企业的经营管理等生产和生活活动为乡村地区创建经济、社会及
6、生态价值, 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土地资源在乡村振兴中肩负着供应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 以其多功能性发挥着保障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需求的多元价值, 土地资源禀赋作为区域发展的本底因素, 也催生了不同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发展通过利用土地资源和吸纳人口就业将乡村人口与土地有机结合, 构成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 产业结构的优劣影响着农夫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及农业生产决策, 甚至确定着乡村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人口土地产业的内在耦合助推资源资本资产的集成是培育发展动能、增加乡村活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乡村振兴与乡村衰落相对8。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乡村人口的大规模外流是导致乡
7、村凋敝的根源29。乡村人口流失引发空心化、老弱化, 进而导致传统农业效益低下、非农产业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以及耕地撂荒、宅基地空废闲置、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同时表现出景观破败、治理无序、基础设施破旧和乡土文化淡漠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30。乡村振兴是为应对乡村内部要素的流失与衰退, 通过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等手段激发内部动力和吸纳外部资源重新组合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发展要素, 从而优化要素结构、提升地域功能、重塑乡村形态, 实现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全面复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乡村振兴是在反思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城进村衰等问题基础上对农业农村发展政策进行全面调整而提出的旨在推动乡村地区全
8、面复兴的战略31, 其逻辑起点在于解决中国城镇化中期所呈现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妙生活须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冲突。其价值取向在于构建城乡同等的发展格局, 创建同等的发展机会, 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和区域性的特点。(1) 系统性:乡村振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多种要素的协调共生。产业兴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有是乡村振兴的基本方针, 涵盖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作为一项综合的人文过程, 乡村振兴既须要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工程技术、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集成, 制定目标明确、定位合理、功能优化的科学发展规划;
9、又离不开多部门的协调协作, 形成职责明晰、管理规范、互为补充的治理体系。(2) 层次性:不同空间尺度的乡村发展呈现不同的发展规律, 乡村振兴应实行差异化的目标导向与战略定位。区域层面, 乡村振兴应覆盖全部地区, 形成全域振兴格局。村域层面, 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有选择的进行扶持8。如对部分自然环境恶劣、地理区位欠佳、基本公共服务难以供应或经济成本昂扬的村庄, 应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村民搬迁, 允许原有村落自然消亡;对于资源禀赋丰富、产业基础较强、经济区位较好的村庄, 要加大扶持力度。(3) 区域性:受资源本底、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政策环境、城乡关系、市场环境、中心城市辐射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
10、, 中国不同区域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显著, 因地制宜地挖掘乡村价值, 培育多元产业结构, 科学制定乡村转型与复兴的策略、路径与模式是推动乡村可持续振兴的关键。2.2 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的内涵拓展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土地整治更多局限于工程技术属性, 其核心目标主要集中在扩大农田规模、提高耕地质量、优化村庄布局等物质层面, 甚至部分地区仅将土地整治视为为城市建设占用供应用地空间的一种手段。新常态背景下, 乡村振兴不仅表现于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等物质层面的提升, 更体现于充溢活力的产业、独特的文化、有序的治理体系等深层次复兴。实现乡村全面复兴应立足于城乡地域系统的差异和乡村地域的多功能价值, 避开盲
11、目地复制以往乡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线性转型过程32, 走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乡村振兴视角下给予土地整治新的内涵和功能: (1) 激活人口、土地、产业等乡村发展关键要素。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切入点, 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 加强与现代农业、体验农业、民宿经营和旅游观光等乡村多元业态的有机融合, 促进乡村人口非农转移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3, 实现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的协调耦合。(2) 统筹物质空间振兴与精神内核提升。基于土地综合整治, 变更耕地数量、质量和农村建设用地利用形态, 盘活乡村土地资源, 兼顾爱护村庄传统风貌、传承乡土文化、持续聚落肌理, 维护乡村独特的魅力, 提升乡村地域生态、文化
12、功能。(3) 对接空间重构与乡村治理体系重构。伴随乡村生活空间的聚集, 探究管区、基层自治组织、社区等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 加强与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的新型经营主体能人队伍建设, 实现乡村空间体系与组织治理体系重构的有效连接。3 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3.1 中国土地整治演进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耦合关系 中国的土地整治大致可以划分为 3 个发展阶段 (图 1) : (1) 数量潜力挖掘阶段:为应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及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导致的耕地面积大幅萎缩、粮食平安保障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 20 世纪 80 年头以来, 中国乡村地区广泛开展了土地整治的实践, 其中不乏一些胜利模式,
13、 如上海的三个集中整治模式 (农夫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 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和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 、安徽六安的小区综合整治模式等。1998-2005 年, 中国土地整治的资金数量、项目数量及建设规模快速增长, 期间通过土地整治年均补充 400 多万亩耕地。这一时期土地整治以补充耕地数量和为城镇化、工业化供应发展空间为主要目标, 肯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生产、农夫增收以及粮食平安。图 1 中国土地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的阶段特征 Fig.1 Phas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
14、ent in China (2) 数量与质量并重阶段:2006 年, 116 个国家基本农田爱护示范区的建立标记着中国土地整治由关注数量型增长到综合考虑整治规模与新增耕地质量。同年, 原国土资源部部署第一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意味着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成为土地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 年, 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方略, 旨在通过工农互惠、用地挂钩、以城带乡来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33。土地整治通过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3) 关注生态功能, 实现城乡价值最大化阶段: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纲要突出了生态良田的建设、利用与爱护, 提倡绿色化土地整治,
15、关注土地整治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 表明中国土地整治的内涵不断向生态化转型。2017 年,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方略, 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同时,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以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速农业农村供应侧结构性改革, 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优化城乡发展空间, 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土地利用形态格局的要求有所不同, 乡村转型发展促使土地利用主体通过土地整治工程等手段优化土地利用形态, 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变反过来又作用于乡村的转型发展与振兴10,28。从时间演进角度来看, 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通常经验乡育城市、城乡分别、城乡对立、城乡融合的发展过程34,
16、 中国的乡村转型发展路径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 (图 1) 。伴随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推动, 中国土地整治的方向和目标从最初的以未利用地开发、增加耕地数量以及为城镇化供应空间支撑为主, 到农田与村庄综合整治、数量与质量并重, 再到关注土地的多元功能、实现城乡价值的最大化。明显, 中国土地整治的功效与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高度的一样性与内在耦合性。3.2 基于人口土地产业视角的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的互馈关系 乡村发展转型过程中城乡人口及各种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超前或滞后转型, 甚至是非正常演化将使乡村地域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反馈与响应, 从而影响区域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土地整治与乡村振
17、兴的动身点都在于调整关键发展要素的演进方向, 形成各要素间耦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农村土地整治主要包括农田整治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二者均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35干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行为5 (图 2) 。作为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 土地资源的景观优化、质量提升或设施完善干脆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以及以农产品为连接纽带的产业链, 进而影响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就业选择, 导致乡村产业结构及人力资源结构的转型。农用地整治的主要目标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促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 或者基于农田景观的改善发展乡村旅游业36。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核心在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 土地 整治 多功能 农业 相结合 新模式 乡村 振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