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第六单元第24课 诗词曲五首.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第六单元第24课 诗词曲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第六单元第24课 诗词曲五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4诗词曲五首教材分析本课选的五首诗词,体裁不同,有古乐府、歌行、律诗,还有词和曲,但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 古人的政治生活,表现出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十五参军征是一首侧面描写战争的叙事诗,也是一首乐府诗,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 动人民带来的苦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军营送别的热 烈场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之间的真挚友谊。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饱含着 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诗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 廷的愤懑之情。过零丁洋表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关头所展现的对国家的责任和坦然面对死 亡的豪情。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散曲,
2、此曲抚今追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 对立的关系,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教学目标1 .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2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3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 .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理解诗词曲中蕴含的情感。2 .难点:提高诗词曲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如假设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 要的位置。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有关战争的 古诗,十五参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 学习新课(一)学习十五参军征步骤一:知体裁,
3、解诗题1 .乐府和乐府诗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讲解体裁元曲,是元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元曲主要指杂剧和散曲。散曲,包括简短的小令和以 假设干小令组成的套曲用以合乐歌唱。这首小令的题目是“潼关怀古”,山坡羊是曲牌名。曲牌,俗称“牌子”,即曲调的名称。每一 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协韵等,且都有基本句式,可据此填写新曲词。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 .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 书省事。后辞官归隐。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且多反映人民疾苦,流露出对当政者的不满,具有现 实主义风格。3 .写作背景这首散曲是张养浩
4、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他途经潼关 时,正值关中大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目睹眼前的凄惨景象,看到秦汉宫殿的遗址,张养浩 不禁怀古伤今,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三、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步骤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 .播放课文诵读音频,学生初步感知内容。2 .集体诵读散曲,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3 .学生自读散曲,结合注释,理解曲意。步骤二:梳理脉络,理解文意1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所见,“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 情色彩。作者“意踌躇”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灾难频繁,百姓受苦。2 .按写景、抒情、议论把这首元曲划
5、分成三个层次。明确: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以“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以“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 悲愤之情。“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暗示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唧长安,曾经是六朝都城,它繁荣兴盛的景象在古籍中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 只剩下一片荒凉的景象。“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令人何等“伤 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改朝换代
6、下的惨烈图景令读者很 容易想象。第三层(最后四句):抒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 遭殃受苦的总是老百姓。(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屋殳,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 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步骤三:品读课文,鉴赏诗歌1 .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明确:“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J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 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2 .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
7、脂民膏再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 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步骤四:阅读积累,拓展延伸著文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古代诗歌、 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你还知道哪些名句反映了这个主题?(学生先发言,再 出示课件)明确: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
8、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四课堂小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性,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作者借凭吊漳 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 苦生活的残酷现实,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安危的统治者的愤慨。五、布置作业整理自己喜欢的诗词曲名句,选择三句推荐给大家并写出推荐理由。 附:板书设计山坡羊潼关怀古“口口 1山:峰峦如聚(视)雄伟险要任吊写景,八一小1水:波涛如怒(听)兵家必争j望酒都忧虑国计民生忧虑国计民生怀古抒情1伤心秦汉经行处 战争连连意/心|宫阙万间做了土
9、改朝换代主旨议论百姓苦一同情人民疾苦课后反思教学时,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这五首诗词曲。从最终的教学效果 反观教学设计,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从宏观上来看,这样设计预设太强,教学环节的推进显得 一厢情愿。从微观上来说,许多细节欠缺考虑,一些小问题设置得烦琐而零碎,使得很多分析费时 而低效,占用了本该用于诵读和背诵的时间。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由乐府、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乐府诗大多来自 民间,没有确定的作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文笔自然朴素,打动人 心,有很强的叙事性。2.从诗题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明确:参军征,即被征到军队里打
10、仗。步骤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 .教师请一位同学来诵读这首诗,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生读诗歌)2 .这首诗有很多生字比拟难,教师指出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zhUng)狗窦(d6u)雉(zhi) 舂谷(chGng)羹(gng) 饴(yi) 3 .在理解词语意思、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同桌合作,说一说古诗的意思。4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 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一归途中一返回家中一“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着回家, 满怀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家中无人)T悲哀流泪,心茫然(“出
11、门东 向看5 .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诗歌。步骤三:反复吟诵,感悟诗情1 .读完全诗,你认为最能概括老兵一生经历的是哪句?明确:十五参军征,八十始得归。2 .八十岁的老兵,满怀希望地返回家乡,他多么希望亲人早已在路旁迎接,可他看到的是什么? 如果你是这位老兵,看到这种景象,会说些什么?明确:“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吗?多少年来积压心 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累累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3 .当老兵往前走,他又看到了什么?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明确:“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 神。
12、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烟袅袅、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数十年魂牵梦萦而 今却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此情此景,人何以堪!4 .自由诵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明确: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孤独的心灵的痛苦。5 .失去了亲人,无依无靠的老兵面对这一切,他“出门东向看,他在“看”什么?明确:他或许看到了乡邻,或许看到了希望,此时,这位老人无论看到什么,他都会潸然泪下。步骤四:揭示主旨,升华主题1 .在当时的朝代,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忍受这样的痛苦呢?还有哪些人像老兵一样孤独呢?
13、 明确:痛苦的不仅仅是老兵,还有那些失去孩子的老人、失去丈夫的妻子、失去父母的孩子。2 .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理解。明确:这是一首反映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 一位少年参军几十年后返回 故里时,看到的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揭示了战争 的残酷。教师小结: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 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经历着战争的 痛苦,因此让我们珍爱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二)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过渡:同样是有关战争的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却表达出
14、不一样的情感。步骤一:了解作者,解读题目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岑参(约715770),盛唐“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 诗以风华绮丽见长。后来由于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因此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加入军人幕府,寻 求个人开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的名篇佳作。2 .体裁知识。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反映戍 边的艰辛,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第六单元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2022 年部编版 九年级 下册 语文 同步 教案 第六 单元 24 诗词 曲五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