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优秀讲稿.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优秀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优秀讲稿.ppt(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第一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 一、病原学研究一、病原学研究第二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疾病概述疾病概述-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确诊病例来自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确诊病例来自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苏(6省)省),其它省份是否有病例?其它省份是否有病例?n 山地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的中老年农民山地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的中老年农民n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高峰: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高峰:3-11月,高峰为月,高峰为4-6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符合自然医源性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符合自然医源性疾病的特点。疾病的特点。病例散发,没有发现病例之间有流行病学联系病
2、例散发,没有发现病例之间有流行病学联系3第三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地区分布-2010年SFTS病例分布(6省)n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辽宁北、辽宁第四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背景-湖北省n 近年来,我省咸宁、黄冈、随州等地,陆续发现了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部分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第五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n 2005 年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大幕乡首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这些病例均有发热伴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先后共发病6例,病死1例。湖北省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等实验室开展多种可能引起疾病的病原体进行
3、了排查检测: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伤寒、病毒性肝炎类、马尔堡、拉沙热、埃博拉和立夫特谷热以及病毒性出血热等24种(属)病毒的血清抗体、病毒核酸及病原学检测,所有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最终仍未能检出致病病原体。省卫生厅召集协和、同济、人民和中南医院传染科主任和湖北省疾控中心专家会诊,认为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第六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n 此后,我国的河南、山东和江苏也相继发现此类病例,临床使用多西环素可以使部分病例缓解病情,其临床症状类似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但均无实验室证据支持,因此均以“疑似无形体病”在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第七页,讲稿共三十九页
4、哦n 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2007年以来,中国疾控中心在对湖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所报告的高度散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进行了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检测,在大部分病例中也未检测到无形体特异性核酸或抗体。第八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n2009年5月湖北省疾控中心与中国疾控中心、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联合开展了其它病原学调查研究。对10例疑似病例血液标本、白细胞标本采用HL-60、DH28、Vero、Vero E6、L929细胞开展病原分离,对该批标本与细胞培养采用PCR检测无形体与出血热病毒特异性核酸。结果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或出血热病毒等特异性核酸均为阴性。第九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n 临床诊断治疗
5、和疾病的预防控制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疑问 病原学尚未完全明确,初步分离的新病原是否为致病病原体,需要经过实验室多种检测方法进一步确认。而新病原学检测标准方法尚未建立。此类新发疫情性质尚未明确,流行病学特征不明确,流行病学规律不清楚。一是这类病例是否是同一种疾病,目前还无法断定。目前报告的病例中有的病情很轻,门诊治疗即可,有些需要住院治疗,有些经过救治无效后死亡。需要调整病例定义和监测体系,进一步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来确定。二是目前发现数起家庭聚集性病例和同一村内出现多发病例,还不清楚其是否是由于共同的环境暴露因素所导致的。三是重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可能与个体差异、临床就诊和诊治等因素有关,需
6、要进一步研究明确。人群的感染水平不清楚,血清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尚未开展,此类新病原的疾病谱也都还是未知。此类新病原的宿主和媒介也有待调查,在自然界中这类病原的自然循环圈还不清楚,这个问题为防控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和阻碍。第十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SFTS病原学研究 n 病毒的发现及分离鉴定病毒的发现及分离鉴定新病原体的发现过程分离与鉴定及体外培养特性研究 病例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确认 细胞因子水平与疾病病程及严重程度相关性n 全基因组遗传进化特征分析全基因组遗传进化特征分析n 媒介及宿主动物携带调查媒介及宿主动物携带调查 n 多病原检测研究多病原检测研究 第十一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新布尼亚病毒形态新布尼
7、亚病毒形态第十二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n病例的核酸和血清学检测2010年11例病例发病后2-13天,血标本可检出特异性病毒核酸片段,免疫荧光、ELISA及中和实验检测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病毒抗体,显示有4倍以上升高2011年18例病例发病后1-11天,血标本可检出特异性病毒核酸片段,免疫荧光、ELISA及中和实验检测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病毒抗体显示4倍以上升高 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确认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确认 第十三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n 在在2010-20122010-2012年湖北省年湖北省5858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或/和白和白细胞减少患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到细胞
8、减少患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到SFTSSFTS病毒,并用免疫病毒,并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加以证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加以证实。n 2929例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的免疫学检测例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的免疫学检测,发现病毒感染后特异性抗体出现发现病毒感染后特异性抗体出现4 4倍以上增高。倍以上增高。第十四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病毒全基因组遗传进化特征分析n2010-2012年期间 共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毒株58株,选取个案信息完整的32例病例所分离的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特征分析。第十五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n 分子进化分析结果初步表明,湖北省新型布尼亚病毒在时间分布上无明显特征差异
9、n 湖北省新型布尼亚病毒遗传进化与SFTS临床症状表现的关系临床上划分的轻型、重型及死亡病例分离的病毒,在3个进化谱系中均有分布特别是引起患者死亡的病毒在3个进化谱系中不仅都有分布,并和仅引起SFTS轻症、重症的病毒位于同一进化谱系,且蛋白质同源性相差不到1%第十六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n对湖北省和其他省份的新型布尼亚病毒的S、M和L片段全长序列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发现这些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5%-100%之间,而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7%-100%。上述数据显示新型布尼亚病毒在全国的分布无地理上的特点,但它们不同于其它RNA病毒科的病毒,其同源性非常高。第十七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n 根据5
10、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病例从发病至治疗后好转的时间统计,最短的6天、最长的44天,发病至好转时间的中位数为15天、平均16.4天。病例病程 第十八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实验室检测n项目检测数n频数 比例(%)频数 比例(%)频数 比例(%)n血小板(PLT)6146.65793.4n白细胞(WBC)62812.923.25283.9n尿蛋白(PRO)43783.73683.7n尿隐血(BLD)461941.32758.0n大便潜血191578.9421.1n谷丙转氨酶(ALT)521019.64180.4n谷草转氨酶(AST)5147.74892.3n白球比例(A/G)51611.845
11、88.2n碱性磷酸酶(AKP)523973.635.71120.8n乳酸脱氢酶(LDH)3912.63794.912.6n磷酸肌酸激酶(CKP)371232.42259.538.1n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51954.31645.7第十九页,讲稿共三十九页哦疾病概述疾病概述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该病潜伏期一般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周周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以上,重者可达者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持续高热,热程可长达以上,部分病例持续高热,热程可长达10天天以上。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胃肠道症状等,部分病伴乏力、明显纳差、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热 血小板 综合征 流行病学 调查 优秀 讲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