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控制测量讲稿.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地籍控制测量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籍控制测量讲稿.ppt(5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一、一、概述概述二、二、地籍控制测量的主要特点地籍控制测量的主要特点三、三、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四、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四、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五、五、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六、六、地籍控制点点之记和控制网略图地籍控制点点之记和控制网略图第二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一、概述一、概述u地籍控制测量是地籍图件的数学基础,是地籍控制测量是地籍图件的数学基础,是关系关系到界址点精度到界址点精度的带全局性的技术环节。它是根据的带全局性的技术环节。它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
2、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则和精度要求进行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技术设计、选点选点、埋石埋石、野外观测野外观测、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等测量工作。u地形控制网点一般只用于测绘地形图,而地籍控制地形控制网点一般只用于测绘地形图,而地籍控制网点不但要满足网点不但要满足测绘地籍图测绘地籍图的需要,还要以的需要,还要以厘米级厘米级 的精度(城镇)用于土地权属的精度(城镇)用于土地权属界址点坐标的界址点坐标的 测定测定和满足地籍和满足地籍变更测量变更测量的需求。的需求。第三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二、地籍控制测量的主要特点二、地籍控制测量的主要特点
3、(1)因地籍图比例尺一般较大)因地籍图比例尺一般较大(1:5001:2000),故故平面控平面控制测量精度要求高制测量精度要求高,以保证界址点和图面,以保证界址点和图面地籍要素的精度要求;地籍要素的精度要求;(2)地籍要素之间的相对误差限制较严地籍要素之间的相对误差限制较严,如相邻界址点间距,如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间距的误差不超过、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间距的误差不超过0.3mm,应保证平面,应保证平面控制点有较高的精度;控制点有较高的精度;(3)城镇地籍测量由于城区街巷纵横交错,房屋密集,视野)城镇地籍测量由于城区街巷纵横交错,房屋密集,视野不开阔,一般采用不开阔,一般采用导线测量
4、导线测量建立平面控制网;建立平面控制网;(4)为了保证实地勘丈的需要,基本控制和图根控制)为了保证实地勘丈的需要,基本控制和图根控制 点必须有点必须有足够的密度足够的密度,以便满足细部测量的,以便满足细部测量的 要求;要求;第四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5)规程中规定)规程中规定界址点的中误差界址点的中误差为为5cm,高斯,高斯投影的长度变形可忽略不计,但对房产测量不可忽投影的长度变形可忽略不计,但对房产测量不可忽略,当城市位于略,当城市位于3带的边缘时,可按城市测量规范带的边缘时,可按城市测量规范采取适当的措施;采取适当的措施;(6)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的比例尺无关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与
5、地籍图的比例尺无关,界址点坐,界址点坐标精度通常以实地具体的数值来标定,而与地籍图的精度标精度通常以实地具体的数值来标定,而与地籍图的精度无关;无关;(7)所有的地籍数据和图在大区域内能进行)所有的地籍数据和图在大区域内能进行拼接拼接而不发生而不发生矛盾,要求控制测量应有较高绝对定位精度和相矛盾,要求控制测量应有较高绝对定位精度和相 对定位精度,同时其精度指标应有极高的对定位精度,同时其精度指标应有极高的 可靠性。可靠性。第五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三、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三、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u 地籍控制点地籍控制点是进行地籍测量和测绘地籍图的依据。平面控是进行地籍测量和测绘地籍图的依据。平面控制
6、测量按其测区范围、精度要求及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国制测量按其测区范围、精度要求及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国家控制测量(大地测量)、工程控制测量和地籍控制测量家控制测量(大地测量)、工程控制测量和地籍控制测量。u 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控制(或越级布网)的原则。(或越级布网)的原则。u 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和和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两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两种种。u 基本控制测量分为基本控制测量分为一、二、三、四等和一、二级,一、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可采用可采用三角网(锁)三角网(锁)、
7、测边网测边网、导线网导线网和和 GPS相对定位测量网相对定位测量网进行施测。进行施测。第六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u 精度高的网点可作精度低的控制网的起算点。精度高的网点可作精度低的控制网的起算点。u 在等级地籍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地籍图根控在等级地籍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主要采用相应级别的三角网、测边网、边角网、制测量主要采用相应级别的三角网、测边网、边角网、导线网导线网和和GPS相对定位测量网相对定位测量网施测,施测的地籍图根控制网施测,施测的地籍图根控制网点分为点分为一、二级一、二级。四、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四、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u 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
8、以界址点的精度界址点的精度和和地籍图的精度地籍图的精度为依为依据而制定的。据而制定的。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的比例尺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的比例尺 无关。无关。第七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u 地形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一般用地形图的比例尺地形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一般用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来要求,即:精度来要求,即:地形图根控制点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为地形图根控制点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为0.1mm比例尺比例尺M。u 界址点坐标精度通常以实地具体的数值来标定,而与地籍图界址点坐标精度通常以实地具体的数值来标定,而与地籍图的比例尺精度无关的比例尺精度无关。u 一般情况下,一般情况
9、下,界址点坐标精度要等于或高于其地籍图的比界址点坐标精度要等于或高于其地籍图的比例尺精度例尺精度,如果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能满足界址点坐标精度的,如果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能满足界址点坐标精度的要求,则也能满足测绘地籍图的精要求,则也能满足测绘地籍图的精 度要求。度要求。第八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各等级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规定各等级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规定各等级三边网的主要技术规定各等级三边网的主要技术规定第九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各等级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规定各等级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规定注:注:n为导线转折角个数。当导线布设网状,结点与结点、结点与起始点间的导线长度为导线转折角个数。当导线布设网状,结点与结点、
10、结点与起始点间的导线长度不超过表中的附合导线长度的不超过表中的附合导线长度的0.7倍。倍。各等级各等级GPS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1)第十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各等级各等级GPS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2)u 一般情况下,一般情况下,GPSGPS网应布设成网应布设成三角形三角形或或导线网导线网形,或构成其形,或构成其他他独立检核条件独立检核条件可以检核的图形。但可以检核的图形。但GPSGPS网点与原有控制网的高网点与原有控制网的高级点重合不应少于级点重合不应少于3 3个点,当重合不足个点,当重合不足3 3个点时,则应与原控制网个点
11、时,则应与原控制网的高级点进行的高级点进行联测联测,其重合点,其重合点 与联测点的总数不得少于与联测点的总数不得少于3 3个。个。第十一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五、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五、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u 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与测区的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与测区的大小大小、测区内的、测区内的界址界址点总数点总数和要求的和要求的界址点精度界址点精度有关,地籍控制点最小有关,地籍控制点最小密度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密度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u 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与测图比例尺无直接关系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与测图比例尺无直接关系。u 在一个区域内,界址点的总数、要求的精度和测图比例尺在一个区域内,界址点的总
12、数、要求的精度和测图比例尺都是固定的。必须都是固定的。必须优先考虑要有足够的地籍控制点来满足界址优先考虑要有足够的地籍控制点来满足界址点测量的要求点测量的要求,再考虑测图比例尺所要求的控制点密度再考虑测图比例尺所要求的控制点密度。地。地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同样遵循以上原则籍控制点埋石的密度同样遵循以上原则 为满足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为满足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城镇地区应对城镇地区应对 一、二级地籍控制点全部埋石一、二级地籍控制点全部埋石。第十二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u 通常情况下地籍控制网点的密度为:通常情况下地籍控制网点的密度为:(1)城镇建城区:城镇建城区:100200m布设二级地籍控制;布设二
13、级地籍控制;(2)城镇稀疏建筑区:城镇稀疏建筑区:200400m布设二级地籍控制;布设二级地籍控制;(3)城镇郊区:城镇郊区:400500m布设一级地籍控制。布设一级地籍控制。u 在旧城居民区,内巷道错综复杂,建筑物多而乱,界址点非常多在旧城居民区,内巷道错综复杂,建筑物多而乱,界址点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应,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地增加控制点和埋石的密度和数目适当地增加控制点和埋石的密度和数目,才能,才能满足地籍测量的需求。满足地籍测量的需求。第十三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六、地籍控制点点之记和控制网略图六、地籍控制点点之记和控制网略图u 地籍控制点若需要作为永久性保存的就必须在地地籍控制点若需要作为
14、永久性保存的就必须在地上埋设标石(或标志)。上埋设标石(或标志)。基本控制点基本控制点的标石往往埋的标石往往埋设在地表之下(称暗标石)而不易被发现。设在地表之下(称暗标石)而不易被发现。一、二级地籍控制点一、二级地籍控制点的标石的大部分被埋设在地表之下,在地表的上面仅留有很少一点的标石的大部分被埋设在地表之下,在地表的上面仅留有很少一点(约(约2cm高)。高)。u 为了今后应用控制点寻找方便,必须在实地选点埋石后,对为了今后应用控制点寻找方便,必须在实地选点埋石后,对每一控制点填绘一份每一控制点填绘一份点之记点之记。所谓点之记,一般来说,就是。所谓点之记,一般来说,就是用图示和文字描述控制点位
15、与四周地形和地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图示和文字描述控制点位与四周地形和地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点位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点位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文件。的文件。该文件属上交资料。该文件属上交资料。第十四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控制点点之记控制点点之记第十五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u 为了更好地了解整个测区地籍控制网点分布为了更好地了解整个测区地籍控制网点分布情况,检查控制网布网的合理性和控制点分布等情况,检查控制网布网的合理性和控制点分布等情况,必须绘制情况,必须绘制测区控制网略图测区控制网略图。u 控制网略图就是在一张标准计算用纸(方格纸)上,选择适控制网略图就是在一张标准计算用纸(方格纸)上,选择适当的比例尺,
16、按控制点的坐标值直接展绘纸上,然后用不同颜当的比例尺,按控制点的坐标值直接展绘纸上,然后用不同颜色或不同线型的线条画出各等级的网形。色或不同线型的线条画出各等级的网形。u 要做到要做到随测随绘随测随绘,完成某一等级控制测量工作后,立即按点的,完成某一等级控制测量工作后,立即按点的坐标展出,再用相应的线条连接,不断充实完成。地籍控制测量坐标展出,再用相应的线条连接,不断充实完成。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完成,控制网略图也相应地完成。工作完成,控制网略图也相应地完成。u 地籍控制网略图是地籍控制网略图是上交资料之一上交资料之一,无论测区大小都要,无论测区大小都要 做好这项工作。做好这项工作。第十六页,讲稿
17、共五十一页哦地籍控制网略图地籍控制网略图第十七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一、大地坐标系一、大地坐标系二、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三、三、高程基准高程基准四、四、地籍测量平面坐标系的选择地籍测量平面坐标系的选择第十八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u 所谓坐标系所谓坐标系是用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和是用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和空间目标的位置所采用的空间目标的位置所采用的参考系参考系。一、大地坐标系一、大地坐标系u 大地坐标系是以参考椭球面大地坐标系是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的,其两个参考面为:为基准的,其两个参考面为:起始子午面起始子午面和和赤道平面(见图)赤道平面(见图)u 过地面点过地面点P的子午面与起始子
18、午面之间的夹角,称为的子午面与起始子午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大地经度大地经度L;地面点;地面点P的法线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称为的法线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称为大地纬度大地纬度B;地面点;地面点P沿法线方向至椭球面的距离,称沿法线方向至椭球面的距离,称 为为大地高大地高h。第十九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u 将旋转椭球当作地球的形体(参考椭球),将旋转椭球当作地球的形体(参考椭球),椭球面上点的位置可用大地坐标(椭球面上点的位置可用大地坐标(L,B)来表示。)来表示。u 椭球面是不可能没有任何形变而展开成平面的,而在地椭球面是不可能没有任何形变而展开成平面的,而在地籍
19、测量中,如地籍图,往往需要用平面表示,因此就存在籍测量中,如地籍图,往往需要用平面表示,因此就存在如何将椭球面上的点转换到平面上去的问题。如何将椭球面上的点转换到平面上去的问题。u 解决的方法是解决的方法是通过地图投影方法将椭球面上的点投影到平面通过地图投影方法将椭球面上的点投影到平面上上。地图投影种类很多,地籍测量主要选用高斯克吕格投。地图投影种类很多,地籍测量主要选用高斯克吕格投影(简称高斯投影),以高斯投影为基础建立的平面直角坐影(简称高斯投影),以高斯投影为基础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称为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标系称为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二十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1)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
20、理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理BLfYBLfX,21第二十一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2)高斯投影带的划分)高斯投影带的划分u 高斯投影属高斯投影属等角(或正形)投影等角(或正形)投影,即投影前、,即投影前、后的角度大小保持不变,但线段长度(除中央子午线外)后的角度大小保持不变,但线段长度(除中央子午线外)和图形面积均会产生变形,离中央子午线愈远,则变形愈和图形面积均会产生变形,离中央子午线愈远,则变形愈大。变形过大将会使地籍图发生大。变形过大将会使地籍图发生“失真失真”,因而失去地籍,因而失去地籍图的应用价值。图的应用价值。u 为把投影后的变形限制在某一允许范围之内。常采用的为把投影后的变形限制在某
21、一允许范围之内。常采用的解决方法就是解决方法就是分带投影分带投影,即把投影范围限制在中央子午线两旁,即把投影范围限制在中央子午线两旁的狭窄区域内,其宽度为的狭窄区域内,其宽度为6、3或或1.5,该区域被称为投影,该区域被称为投影带。如果测区边缘超过该区带。如果测区边缘超过该区 域,就使用另一投影带。域,就使用另一投影带。(为什么分带)(为什么分带)第二十二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u 分带的方法是:自起始子午线起向东每隔分带的方法是:自起始子午线起向东每隔6分为分为一带,称为一带,称为6度带度带,按,按1,2,3,顺序编号(即带号)。各带中顺序编号(即带号)。各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央子午线的经度L0计
22、算公式为计算公式为L0=6N3,式中,式中N为带号为带号(全国自(全国自13至至23,横跨,横跨11个投影带)个投影带)。u 若经差每若经差每3分为一带,则称为分为一带,则称为3带带。它是在。它是在6 带基础上划分带基础上划分的,就是的,就是6带的中央子午线和边缘子午线均为带的中央子午线和边缘子午线均为3带的中央子带的中央子午线。午线。3带的带号是自东经带的带号是自东经1.5起,每隔起,每隔3按按1,2,3,顺顺序编号,各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序编号,各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Lo与带号与带号n的关系式为的关系式为Lo=3N(25-45,共,共21带)带)。u 若某城镇地处两相邻带的边缘时,也可若某城镇
23、地处两相邻带的边缘时,也可取城镇中央子午线为中央取城镇中央子午线为中央子午线子午线,建立任意投影带建立任意投影带,这样可避免一个城镇,这样可避免一个城镇 横跨两个带,同时也可减少长度变形的影响。横跨两个带,同时也可减少长度变形的影响。(怎样分带)(怎样分带)第二十三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u 每一投影带均有自己的中央子午线、坐标轴和坐标原点,形成独立每一投影带均有自己的中央子午线、坐标轴和坐标原点,形成独立的但又相同的坐标系统。的但又相同的坐标系统。为了确定点的惟一位置并保证为了确定点的惟一位置并保证Y值始终为正,值始终为正,则规定则规定在点的在点的Y值(自然值)加上值(自然值)加上500km,再
24、在它的前面加写,再在它的前面加写带号带号。例如某控制点的坐标(。例如某控制点的坐标(6带)为带)为X=47 156 324.536m、Y=21 617 352.364m,根据上述规定可以判断该点位于第,根据上述规定可以判断该点位于第21带,带,Y值的自然值值的自然值是是117 352.364m,为正数,该点位于,为正数,该点位于X轴的东侧。轴的东侧。第二十四页,讲稿共五十一页哦u 分带投影是为了限制线段投影变形的程度,但却分带投影是为了限制线段投影变形的程度,但却带来了投影后带与带之间不连续的缺陷带来了投影后带与带之间不连续的缺陷。同一条公共边。同一条公共边缘子午线在相邻两投影带的投影则向相反
25、方向弯曲,于是,位于边缘缘子午线在相邻两投影带的投影则向相反方向弯曲,于是,位于边缘子午线附近分属两带的地籍图就拼接不起来。子午线附近分属两带的地籍图就拼接不起来。u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规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规定在相邻带拼接处要有一定宽度的重叠在相邻带拼接处要有一定宽度的重叠。重叠部分以带的中央子午线为准,。重叠部分以带的中央子午线为准,每带向东加宽经差每带向东加宽经差30,向向西加宽经差西加宽经差7.5。相邻两带就是经差为。相邻两带就是经差为37.5宽度的重叠部分。宽度的重叠部分。u 位于重叠部分的控制点应具有两套坐标值,分属东带和西带,地位于重叠部分的控制点应具有两套坐标值,分属东带和西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控制 测量 讲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