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剖面图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剖面图讲稿.ppt(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一、土壤形成的实质二、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三、土壤形成的人为作用第二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第三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地质大循环地质大循环:植物营养物质由大陆流到海洋,海洋又变为大陆后,这些物质又由新的大陆流向新的海洋。营养物质的这种循环过程称为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风化作用下大块岩石不断崩解,由大变小,由粗变细,最后成为疏松多孔的散碎体。在此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些溶解于水的矿物质(如硅酸盐内含有的一些钾、钠、钙、镁、磷、硫等营养元素)。这些物质被降水不断地淋洗,并随着地表径流从高处流向低处,经过河流最后流到海洋中去。流入
2、海洋后的这些物质,与流入海洋的岩石和泥沙等在浓缩、沉淀、堆积的过程中,经胶结和硬化的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在地壳上升的运动中,沉积岩由海洋的底部上升形成大陆;沉积岩暴露于地表之后,又重新进行风化和淋溶,重复的进行着这种作用。第四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通过植物(包括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生物)的反复吸收利用和积累营养物质的这一过程,称为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由于风化作用的结果,产生了母质。母质具有松散性、多孔性、透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这就给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水分、空气、养分等条件。也就是提供了植物在母质上生长的可能性。而最初在原始幼年土壤上生活的,只是一些需要养分较少的低等植物
3、,它们从原始幼年土中吸收矿质养分、水分和获取其它生活物质和条件,来建造自身的有机体。这样就使得地质大循环过程中的一些可溶性养分得到了保存。当这些植物死亡之后,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机残体中的营养元素又变成无机物质,一部分又重新进入地质大循环的过程中,另一部分可为植物重新吸收利用。第五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土壤形成过程是建筑在地质大循环(营养元素的释放和淋溶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营养元素被生物吸收积累和释放过程)的基础上的。生物小循环是构成地质大循环中地表物质运动的一部分。地质大循环使营养元素不断向下淋失,而生物小循环却从地质大循环中不断的积累生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按照生物界的发展过程,原始生物对
4、营养元素的要求是种类少,数量低,所以积累在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也少。随生物种类的进化,通过生物的选择性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积累也越来越多。生物对土壤的影响是逐渐扩大和加深的。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这一对矛盾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壤肥力也得到不断发展。第六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自然成土因素自然成土因素: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因素,在没有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的成土过程中,称之为自然成土因素。属于自然成土因素的有:生物、气候、母质(或岩石)、地形和时间。SBCPTgTi(+M)第七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是自然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极为明显。如花岗岩
5、中的长石、云母易风化,并富含钾素;而石英则不易风化,经常呈砂粒残留在土壤中。因此在花岗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往往砂粒比例适中。由于页岩是由富含粘土的物质经过硬化后形成的,所以在其风化产物上形成的土壤,质地较粘重。石英砂岩主要是由石英颗粒组成。因此在其风化产物上形成的土壤,往往砂性较强,养分较少,并含有较多的石砾。第八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植物着生于母质后,就开始了土壤的形成作用。植物和其死体所产生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不断的改善着土壤的肥力状况。其中主要的是高等绿色植物通过选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并在死亡后积累在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及小动物分解有机质,释放出养分,同时还合成稳定的腐殖质物质。这样,
6、一方面增加了有机质,另一方面也改造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形成各种土壤结构。由于生物作用的结果,使土壤的肥力状况不断的得到发展。第九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十分复杂。它直接影响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水分和热量条件,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种植被类型的分布,从而影响土壤矿物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温度温度直接影响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强度和方向。在寒冷地带,土壤中的化学作用比较弱,植物生长也较缓慢,有机质形成量小,土壤微生物活动不旺盛,因而土壤中养分的转化也很缓慢。反之,在热带地区,土壤中的矿物质除石英外大部分被分解,植物生长迅速,有机质形成量大,微生物活动旺盛,生物小循环较寒冷地
7、区快。降水量降水量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也极为显著,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盐类不断积累,使土壤发生盐渍化现象。在潮湿气候条件下,盐基离子遭到降水不断的淋洗,使土壤胶体呈不饱和状态。上述这些现象在我国不同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中,都强烈地表现出来。第十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地形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地形能影响热量的重新分配,不同坡度和方位的斜坡,接受太阳的热量不同。南 坡最多,土温高;北坡则相反,土温低。在不同方位的坡向上,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差异,植物的分布也是不同的,因而在某些地区,土壤类型在不同的坡向上的分布也会有所不同。地形还能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和机械组成的分配状况。在分水岭和斜坡地区
8、,水分及其夹带的养分(包括盐类),以及土壤细粒,经常以地表径流或土壤径流的方式向下坡及低地移动,引起坡地和分水岭的土壤不同。坡地上部的土壤经常保持良好的排水状况,土层较薄,质地较粗,养分(及盐基)较少。下部及低平地区,因水分集中,土壤含水量较大。地形的影响还能通过海拔绝对高度的变化表现出来。随海拔的增加,气候变冷湿,土壤的水热条件和植被都因此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山区土壤的分布和海拔高度的变化有很密切的关系。第十一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土壤的形成过程随着时间的进展不断加深。任何一个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随时间而加深。土壤形成过程的程度是以时间为转移的,随时间持续不同,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聚积的程
9、度也程度也不同,因此土壤形成过程必然受到当地地质年龄的影响。在其他土壤形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发育年龄不同的土壤,其肥力状况是不同的。如菜园土因培育的时间长短不同,其熟化程度也不同。第十二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十三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五个成土因素中的每一个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过程,而且可以间接影响其他因素而起作用。如气候因素,一方面它对土壤形成过程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又影响着植被的组成、有机质的数量以及微生物的分解等方面。植被也能影响近地表的大气层,造成特殊的小气候,并通过这种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第十四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人类的生产活动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状况,而且也会对自
10、然成土因素有所影响。长期以来,不少自然土壤早为人类开垦利用,为提高土壤生产力,人类积极地控制自然因素,使之向对生产有利的方向发展。如通过精耕细作、合理施肥、灌溉排水等各种土壤改良措施,来改善土壤的肥力性状。第十五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一、自然土壤剖面的形成二、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三、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第十六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一)、土壤剖面定义(二)、淋溶作用和淀积作用(三)、物质的转移作用(四)、土壤发生层次第十七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1、定义: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这段垂直切面的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2、自然的土壤剖面是在五个主要成土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3、土壤剖
11、面构造: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一般情况下,这些土层在颜色、结构、紧实度和其他形态特征上是不同的。各个土层的特征是与该层的组成和性质一致的,是土壤内在性状的外部表现,是在土壤长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第十八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1、土壤剖面各发生层次的形成:在成土 过程中,原生矿物不断风化,产生各种易溶性盐类,含水氧化铁和含水氧化铝以及硅酸等,并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不同的粘土矿物。同时通过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产生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在降雨的淋洗作用下引起土壤中的这些物质的淋溶和淀积,从而形成了土壤剖面的各种发生层次。第十九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1)、淋溶作用:指土壤中的下渗
12、水,从土壤剖面的上层淋溶或浮悬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因此一般将土壤剖面的上层称为淋溶层或简称A层。(2)、淀积作用:指下渗水到达剖面下层沉淀其中某些溶解物或悬浮物的作用。因此,土壤剖面的下层一般称为淀积层或简称B层。B层之下一般是未受淋溶或淀积作用的土壤母质层,简称C层。土壤母质下面,如果是未风化的基岩,称为基岩层或简称D层。第二十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1、物质的转移作用 淋溶作用和淀积作用密切联系,是物质转移过程所导致的两种结果。土壤水携带着溶解或悬浮的物质产生的移动,称为物质的转移作用。这种转移作用分为物理性转移和化学性转移。第二十一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矿物质与有机物质胶粒以及其他微粒,
13、从A层到B层而沉淀下来,使B层质地相对变粘,干燥时亦可发生裂隙。第二十二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矿物在风化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盐类等,从A层随着下渗水下移,或停积在B层或到达地下水层而流失。草原区域因易溶性盐的聚积常生成石灰质和石膏质硬盘。温带森林区域含铁铝的有机和无机胶体可悬浮在渗漏水和毛管水中,从A层移动到B层,亦可形成铁质硬盘。第二十三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地下水位高而排水不良的地方,矿物在风化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盐类往往由剖面的下层,随着毛管水的上升到达地面,形成盐结皮,这种物质转移的方向和一般情形相反。由于通气不良,特别是在地下水位很高的情况下,B层的下段或C层的一部分,将因还原作用变为蓝
14、灰色或绿灰色,称为潜育层或灰粘层或简称G层。第二十四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二十五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据分解程度不同,可分为三个亚层。L层:分解较少的枯枝落叶层。F层:分解较多的半分解的枯枝落叶层。H层:分解强烈的枯枝落叶层,已失去其原 有植物组织形态。第二十六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可分为两个亚层。A11层:聚积过程占优势(当然也有淋溶作用)、颜色较深的腐殖质层。A12层:颜色较浅的腐殖质层。第二十七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4、AB层:腐殖质层和淀积层的过渡层。5、B层:淀积层,里面含有由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所以一般较坚实。据发育程度的不同可分为B1、B2、B3等亚层。6、BC层:淀积层和母质层的过
15、渡层。7、G层:潜育层。8、C层:母质层。据盐的不同有:CC层:母质层中有碳酸盐的聚积层;CS层:母质层中有硫酸盐的聚积层。9、D(R)层:母岩层。第二十八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根据土壤剖面发育的程度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土壤类型。上面介绍的模式剖面,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层次,而且层次间的过渡情况也会各有不同,有的层次明显,有的不明显,有的是逐渐的。层次间的交线有平直的、曲折的、带状的、舌状的等多种形式。第二十九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三十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三十一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三十二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三十三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三十四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三十五页,讲稿共
16、五十八页哦第三十六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三十七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三十八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三十九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四十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四十一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四十二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四十三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四十四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四十五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四十六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人类生产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耕作土壤产生层次分化。典型的耕作土壤剖面层次,从上到下大体可以分为三层: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第四十七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可分为两层。1、耕作层: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
17、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这一层中,一般约占全部根系总量的60%以上。2、犁底层:位于耕作层之下,厚约6-8厘米。典型的犁底层很紧实,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大孔隙)少,毛管孔隙(小孔隙)多,所以通气性差,透水性不良,结构常呈片状,甚至有明显可见的水平层理。这是经常受耕畜和犁的压力以及通过降水,灌溉使粘粒沉积而形成的。第四十八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位于犁底层以下,厚度约为20-30厘米,该层也能受到一定的犁、畜压力的影响而较紧实,但不象犁底层那样紧实。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层次,是生长后期供应水
18、肥的主要层次。在这一层中根系的数量约占根系总量的20-30%。第四十九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在心土层以下,一般位于土体表面50-60厘米以下的深度。此层受地表气候的影响很少,同时也比较紧实,物质转化较为缓慢,可供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少,根系分布较少。一般常把此层的土壤称为生土或死土。第五十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土壤形态即土壤的外部特征。在土壤形成以后,各土层在组成和性质上是不相同的,所以反映在剖面形态特征上,各层也是有差别的。土壤重要的形态特征有:颜色、结构、质地、坚实度、孔隙、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动物孔穴等。第五十一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1、土壤颜色是土壤内在物质组成(矿物和化学组成)在外在色彩
19、上的表现。土壤定名往往用两种颜色来表示。如暗棕、黑棕、红棕,前为次要颜色,后为主要颜色。2、决定土壤颜色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物质:(1)腐殖质:含量多时呈黑色,少时呈暗灰色。(2)氧化铁:多为含水氧化铁,如褐铁矿和针铁矿等使呈铁锈色和黄色。(3)石英、斜长石、方解石、高岭石、二氧化硅粉末、碳酸钙粉末等,使呈白色。(4)氧化亚铁:在沼泽土、潜育土中,使土壤具有蓝色或青灰色。如蓝铁矿Fe3(PO4)2.8H2O为白色,但遇空气中的氧很快变为青灰色。3、土壤的物理性状也会影响颜色,如越湿颜色越深,越细颜色越浅,光越强颜色越浅。第五十二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土壤结构即土壤固体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自然界的土
20、壤,往往不是以单粒状态存在,而是形成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或颗粒就是各种土壤结构。土壤的结构状况对土壤肥力的高低、微生物的活动以及耕性都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形状和大小土壤结构可分为块状、核状、柱状、棱柱状、片状、微团聚体及单粒结构等。第五十三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第五十四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土壤质地是土壤中各种颗粒,如砾、砂、粉粒、粘粒的重量百分含量。它是影响土壤肥力和耕性的基本因素。土壤质地分为: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粘土六级。(附土壤质地图)(四)、土壤松紧和孔隙状况 影响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五)、土壤湿度 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土壤肥力因素。
21、据水分含量,野外可将土壤湿度分为:干、潮、湿、重湿、极湿五级。第五十五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新生体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或聚积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外形和界限。1、按外观分:新生体盐霜、盐斑、结核等。2、按化学组成分:由易溶性盐类组成,如氯化钠、硫酸钠、硫酸钙、碳酸钙等;由晶质和非晶质的化合物组成,如含水氧化铁的化合物、氧化亚铁的化合物、锰的化合物、二氧化硅和有机物等。新生体是判断土壤性质、组成和发生过程等非常重要的特性。如盐结皮和盐霜,表示土壤中有可溶性盐类存在;锈斑和铁结核是近代或过去,在水影响下产生干湿交替的特征。第五十六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侵入体是位于土壤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侵入体有砖头、瓦片、铁器、瓷器等。一般常见于耕作土壤中,可判断人为经营活动对土壤层次影响所达到的深度,以及土层的来源等。第五十七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感谢大家观看感谢大家观看第五十八页,讲稿共五十八页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