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课件.ppt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1第1页,此课件共54页哦2第一节第一节 一般讨论一般讨论 一切生物学现象,归根结底,基于遗传的控制。通常一切生物学现象,归根结底,基于遗传的控制。通常说,生物的表现型等于其基因型加环境条件。那么,说,生物的表现型等于其基因型加环境条件。那么,抗病性表现抗病性表现=抗病性遗传抗病性遗传+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但这里所谓的,但这里所谓的“抗病性遗传,是指寄主抗病性抗病性遗传,是指寄主抗病性病原物致病性病原物致病性的相互作用,可示意为:的相互作用,可示意为:植物抗病性表现=f(寄主抗病性基因型,病原物致病性基因型,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一致或固定时:抗病性表现=f(寄主抗病性基
2、因型,病原物致病性基因型)或:A=f(X,Y)第2页,此课件共54页哦3在植物其它性状中,一定基因型必然有一定的表现型,在植物其它性状中,一定基因型必然有一定的表现型,如豌豆的白花、红花,黄粒、绿粒,小麦的株高,产量如豌豆的白花、红花,黄粒、绿粒,小麦的株高,产量等。而抗病性则不同,等。而抗病性则不同,寄主基因型的表现因病原物致病性寄主基因型的表现因病原物致病性基因型而异基因型而异。比如,垂直抗病性品种如遇上相应的毒性小种则将表现为感病,水平抗病性品种如遇侵袭力很强的菌系发病也会更重一些(详本章第四节),这是抗病性遗传的根本特点。因此,广义的“抗病性遗传研究”(前面不冠以寄主二字)实际意思是“
3、寄主-病原物相互关系的遗传学研究”,或说是“抗病现象和感病现象的遗传学研究”,并非仅指寄主单方的抗病性遗传。可以说,这是个二维的生物学现象。第3页,此课件共54页哦4抗病性遗传系统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抗病性遗传系统可以分为五个层次:I级互作级互作:等位基因间的互作。等位基因间的互作。在双倍体中,基因是等在双倍体中,基因是等位成对的,两者间的互作或是简单显隐性、或中间性、位成对的,两者间的互作或是简单显隐性、或中间性、或有剂量效应或有剂量效应”。如以。如以R,r代表等位基因,可写代表等位基因,可写作作Rr。级互作级互作:在同一生物体内,不同位点的基因之间的互作,如在同一生物体内,不同位点的基因之间
4、的互作,如上位、互补、累加、或修饰上位、互补、累加、或修饰等。等。可写作可写作R1R2。级互作级互作:寄主一病原物相对应的双方基因之间的互作寄主一病原物相对应的双方基因之间的互作,可写,可写作作HP或或R一一vv,H、P分别为寄主抗病性基因和病原物致分别为寄主抗病性基因和病原物致病性基因,病性基因,V为病原物毒性基因。这是抗病性遗传中特有的重要为病原物毒性基因。这是抗病性遗传中特有的重要的互作。的互作。第4页,此课件共54页哦5级互作:寄主级互作:寄主病原物间多对对应病原物间多对对应基因之间的互作基因之间的互作,可写作:,可写作:V1 V1 v2v2 R1R1 R2R2 V级互作:寄主级互作:
5、寄主病原物双方群体间病原物双方群体间的互作。的互作。第5页,此课件共54页哦6第二节第二节 寄主抗病性的遗传寄主抗病性的遗传 植物抗病性遗传的研究是从植物抗病性遗传的研究是从(Biffen,1905,1912)开始的,他通过杂交试验证明:他试验所用开始的,他通过杂交试验证明:他试验所用的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病性的遗传表现符合孟德的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病性的遗传表现符合孟德尔定律、为显性单基因遗传。自此以后,抗病育种尔定律、为显性单基因遗传。自此以后,抗病育种和抗病性遗传方式的研究逐步开展。和抗病性遗传方式的研究逐步开展。近百年来,实验遗传学、细胞遗传学、植物病原菌生理近百年来,实验遗传学、细胞
6、遗传学、植物病原菌生理小种的研究、以及近年的分子遗传学先后发展起来,对小种的研究、以及近年的分子遗传学先后发展起来,对植物抗病性遗传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没有这些学科植物抗病性遗传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没有这些学科的帮助和促进,植物抗病性遗传研究是不可想象的。的帮助和促进,植物抗病性遗传研究是不可想象的。第6页,此课件共54页哦7大量的工作是按如下模式进行的:大量的工作是按如下模式进行的:供试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杂交,这种研究可以查知抗病性基因有几对和I、级互作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用细胞遗传学的方法进行基因定位,查知抗病性基因位于哪一对染色体的哪一位置上。查F1的抗病性表现,按F2感抗分离比,推
7、测抗病性基因的对数和互作最后用F3系统验证F2分离比。第7页,此课件共54页哦8第一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是:在全部抗病性中主效基因抗病性和微效基因抗病性哪在全部抗病性中主效基因抗病性和微效基因抗病性哪一类更为普遍一类更为普遍?现有的抗病性遗传研究工作大多都是主效基因抗病现有的抗病性遗传研究工作大多都是主效基因抗病性的研究,因为质量性状的遗传比数量性状的遗传容易性的研究,因为质量性状的遗传比数量性状的遗传容易研究,因而现已查清的大多都是主效基因抗病性。据研究,因而现已查清的大多都是主效基因抗病性。据Person and Sidhu(1971)统计,在已有的植物抗病性遗统计,在已有的植物抗病性遗传
8、研究报导中,近传研究报导中,近90的事例都是单基因或寡基因遗传,的事例都是单基因或寡基因遗传,只有不到只有不到10是微效基因遗传。是微效基因遗传。应用上述工作方法,已取得大量有用的成果。然而,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这一数据常被人误解,认为它反应了客观实际情况,甚至有些人潜意识地认为似乎只有质量性状遗传值得研究,也只有它,才有这么一套方法能够进行研究。应当指出,其实上述对比数据只能说明过去研究偏重于质量性状遗传的抗病性而忽略了数量性状遗传的抗病性,并不能说明客观存在的实际比例。考虑到广义的植物抗病性其类型丰富多样,考虑到抗病性机制的复杂性,以及一些研究证实了微效基因抗病性的存在,可以想见,微效基
9、因抗病性也是大量存在的,只是注意得还不够或缺乏更好的研究方法。第8页,此课件共54页哦9 第二个问题是抗病感病界定上的不确定性和第二个问题是抗病感病界定上的不确定性和主观任意性常会给抗病性遗传方式的假设带主观任意性常会给抗病性遗传方式的假设带来假象。来假象。以小麦锈病为例,通常均以反应型以小麦锈病为例,通常均以反应型0,0;1,2为抗病,以为抗病,以3,4型为感病,然后计算抗感比,据此比例推设基因型为感病,然后计算抗感比,据此比例推设基因对数和互作。个别情况下,也有人以对数和互作。个别情况下,也有人以0、0;为抗病,;为抗病,把把l、2、3、4都作为感病。都作为感病。其实,由于单株间生理的和小
10、环境的差异的影响,反应型其实,由于单株间生理的和小环境的差异的影响,反应型变异到一个上下反应型级别是常见的;再者,抗病亲本品变异到一个上下反应型级别是常见的;再者,抗病亲本品种其本身抗病性表现的环境变异是各有不同的,有些免疫种其本身抗病性表现的环境变异是各有不同的,有些免疫品种在通常变化幅度的环境条件下稳定为品种在通常变化幅度的环境条件下稳定为0型,而有些则型,而有些则可能变动于可能变动于0、0;l之间。之间。因此,感抗分离比既受环境条件影响,又受感抗分界标准的人为性影响。同一试验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感抗界分标准下便可能得出不同结论。正如Ettjngboe(1976)指出的,很少有人把这些
11、临近分界线的植株再和感病亲本杂交或它们彼此间杂交以检验反应型的这种变异究竟是遗传决定的、还是环境条件决定的。第9页,此课件共54页哦10 总之,只凭亲本、F1、F2的数据资料作出的“结论”(几对基因,何种互作)只是一种假设,还不是被证实了的结论,在已有的研究报告中有不少均属这一情况,只有通过了F3的检验,且亲本、Fl、F2、F3同时同地接种鉴定,以消除年度间气候土壤条件差异的干扰,才能作出更可靠的结论。最好再通过细胞遗传学的定位,以完全证实抗病性基因的存在。以下分主效基因抗病性、微效基因抗病性和胞质抗病性作些简要介绍:第10页,此课件共54页哦11一、主效基因抗病性一、主效基因抗病性 主效基因
12、抗病性大多都是垂直抗病性。抗主效基因抗病性大多都是垂直抗病性。抗病性程度一般均较高,多能达高抗或免疫。病性程度一般均较高,多能达高抗或免疫。一般的抗病性筛选所选得的抗病基因大多一般的抗病性筛选所选得的抗病基因大多均属主效基因。均属主效基因。它们多数在幼苗期就能表它们多数在幼苗期就能表现出抗病性,所以可进行苗期鉴定,便于现出抗病性,所以可进行苗期鉴定,便于筛选,它们的遗传较简单,便于选育和稳筛选,它们的遗传较简单,便于选育和稳定,所以为抗病育种所使用。定,所以为抗病育种所使用。第11页,此课件共54页哦121显隐性显隐性 已研究报道的植物主效基因抗病性大多数均为单基因显性,即已研究报道的植物主效
13、基因抗病性大多数均为单基因显性,即抗病性等位基因中有抗病表型效应的基因为显性,写作抗病性等位基因中有抗病表型效应的基因为显性,写作R,决决定感病的为隐性,定感病的为隐性,r,基因型基因型RR和和Rr均抗病,只有均抗病,只有rr感病。感病。在很多重要作物病害中都已鉴定出了不少这种抗病基因,在同一植在很多重要作物病害中都已鉴定出了不少这种抗病基因,在同一植物中已发现了多个基因。物中已发现了多个基因。例如:例如:小麦抗秆锈病基因,已定名的有小麦抗秆锈病基因,已定名的有Srl、Sr2、Sr3、到到Sr49,条锈病已定名的有条锈病已定名的有15个,个,Yr1、Yr15,叶锈病叶锈病Lr1、Lr2Lr50
14、等等56个个一、主效基因抗病性一、主效基因抗病性 它们中绝大多数都是显性遗传,但也有少数是单基因隐性的。还有少数情况下,同一植物对同一病害,也可能因品种小种组合不同而呈显性或呈隐性。如玉米抗锈病的Rp3,基因对小种901表现为显性基因,而对小种933则表现为隐性基因。值得注意的是,植物对病毒的抗病性多数是隐性的。第12页,此课件共54页哦13抗病性的显隐性,有时还因环境条件而定。抗病性的显隐性,有时还因环境条件而定。如豌豆对菜如豌豆对菜豆黄花叶病毒抗病基因的杂合植株在豆黄花叶病毒抗病基因的杂合植株在18下抗病,而在下抗病,而在27下则表现感病。下则表现感病。有些抗病性基因有剂量效应有些抗病性基
15、因有剂量效应。如玉米抗大斑。如玉米抗大斑 病基因病基因HtHt,其纯合双倍体其纯合双倍体HtHtHtHt比杂合体比杂合体HthtHtht抗病性强一些,而三倍体抗病性强一些,而三倍体HtHtHtHtHtHt、四倍体四倍体HtHtHtHLHtHtHtHL的抗病程度更依次增强。的抗病程度更依次增强。显性效应还有时因其遗传背景而异显性效应还有时因其遗传背景而异。如。如Dyck和和Samborsky(1968),曾发现,在品种曾发现,在品种Red Bobs的遗传背的遗传背景上,景上,Lr的两个等位基因的两个等位基因Lr22,Lr24都呈完全显性,但在都呈完全显性,但在另一个品种另一个品种Thatcher
16、的遗传背景上,则的遗传背景上,则Lr22呈半显性,呈半显性,Lr24呈隐性呈隐性 一、主效基因抗病性一、主效基因抗病性 第13页,此课件共54页哦142.主效基因的表型效应主效基因的表型效应 多数情况下,主效基因抗病性决定着高度多数情况下,主效基因抗病性决定着高度抗病乃至免疫的表现型,且同一植物的各个抗病乃至免疫的表现型,且同一植物的各个抗病基因的表型效应相同。抗病基因的表型效应相同。但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即同一种植物的不但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即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主效基因决定着抗病程度不同的表现型。同主效基因决定着抗病程度不同的表现型。一、主效基因抗病性一、主效基因抗病性 马铃薯的每个R基因都决定着
17、高度抗病小麦抗秆锈病基因中Sr5和Sr9a对小种1号、11号、15号、15A、15B、36、56只能起到中等抗病的作用,反应型为2多数主效基因控制着植株生育全期的抗病性,但有些只能控制一定阶段的抗病性,如小麦Yr1一Yr10控制全期抗病,而Yr11一Yr14只控制成株抗病性。第14页,此课件共54页哦153复等位性复等位性(multiple alleles)一、主效基因抗病性一、主效基因抗病性 亚麻对锈病的抗病性基因已鉴定出26个,但位点 (Locus)只有5个,名为L、M、N、P,K,在L位点上等位因子有12个之多,L2、L3、等即是位于l位点上的等位因子。M,N,P上分别有6、3、4个等位
18、因子。复等位因子限制了把不同抗病基因集中到一个双倍体中去的数目,最多两个。第15页,此课件共54页哦164不同位点的抗病基因之间的互作不同位点的抗病基因之间的互作 这种互作有上位、互补、抑制,修饰等。小麦对秆锈的抗病基因中,决定较高程度抗病性(反应型0,0,)的基因和抗病性较低(2型)的基因共存于同一基因型时,表现型为0、0;,这就是前者的上位作用。燕麦品种Bond抗冠锈是由两对基因互补来决定的,当与感病品种杂交后,其F2的抗感分离比是9:7,只有AB基因型才能抗病,Abb,aaB,和aabb都不抗病,这就是互补作用。第16页,此课件共54页哦175连锁连锁 在植物对高级寄生物的抗病性中,一种
19、植物对一种寄生在植物对高级寄生物的抗病性中,一种植物对一种寄生物的抗病性基因数目常常很多,因而抗病性基因的连锁物的抗病性基因数目常常很多,因而抗病性基因的连锁现象较为常见。现象较为常见。1.1 1.16 2.1 Rp5 Rp1 Rp9 Rp6 一、主效基因抗病性一、主效基因抗病性 玉米抗锈病的基因Rp1、Rp5和Rp6,以及玉米抗热带锈病(Puccinia polyspora)的基因Rp9都位于第10染色体的短臂上,它们之间的距离如下:第17页,此课件共54页哦18不同病害的抗病基因连锁在一起对于选育兼抗品种有利,不同病害的抗病基因连锁在一起对于选育兼抗品种有利,但如果一种抗病基因和另一种病害
20、的感病基因连锁,或但如果一种抗病基因和另一种病害的感病基因连锁,或者抗病性基因和某些不良农艺性状连锁,则给抗病育种者抗病性基因和某些不良农艺性状连锁,则给抗病育种带来麻烦。带来麻烦。如:如:棉花抗枯萎病的抗病性和纤维长度短相连锁,烟草棉花抗枯萎病的抗病性和纤维长度短相连锁,烟草对对TMV的耐病性和不耐高温萎蔫相连锁的耐病性和不耐高温萎蔫相连锁等。等。如果这种连锁极其紧密,则这样的品种用为杂交如果这种连锁极其紧密,则这样的品种用为杂交抗病育种的亲本,也很难获得成功。远缘杂交抗抗病育种的亲本,也很难获得成功。远缘杂交抗病育种便常常遇到这种困难。这就需要采用一些病育种便常常遇到这种困难。这就需要采用
21、一些新的生物技术来解决新的生物技术来解决(详第七章抗病育种详第七章抗病育种)。一、主效基因抗病性一、主效基因抗病性 第18页,此课件共54页哦19 6.基因分析一般方法简述基因分析一般方法简述(1)(1)基因数目和互作:基因数目和互作:如为显性独立遗传且抗病性为上位,则一对、二对、如为显性独立遗传且抗病性为上位,则一对、二对、三对三对基因杂种的基因杂种的F2F2群体中抗感比应呈群体中抗感比应呈3 3:1 1,1515:1 1,6363:1 1,零。如不同位点基因间有其它种种互作,则零。如不同位点基因间有其它种种互作,则分离比便会出现种种其它情况分离比便会出现种种其它情况(表表52)52)。一、
22、主效基因抗病性一、主效基因抗病性 第19页,此课件共54页哦假定的互作AABB1AABb2AAbb1AaBB2AaBb4Aabb2aaBB1aaBb2aabb1分离比例R:M:SI 独立显性抗病上位RRRRRRRRS15:0:1 A,BB抗余皆感RRRRRRRSS13:0:3 A为抗,B-为中 余皆感RRRRRRMMS12:3:1V AA,BB为抗,ABbSj中,余皆感RRRRMMRMS7:8:1V A-B-为抗,余 皆 感RRSRRSSSS9:0:7 A-B为抗,A-bb,aaB-为中,余 皆 感RRMRRMMMS9:6:1表5-2两对基因不同互作下的分离第20页,此课件共54页哦21如上表
23、所示,还可以设想出其它种种互作或增为三对、如上表所示,还可以设想出其它种种互作或增为三对、四对四对基因,推算出种种分离比。观察所得的实际分基因,推算出种种分离比。观察所得的实际分离比和哪一种设想最为相符离比和哪一种设想最为相符(经经X方检验方检验),便可推测是,便可推测是几对基因、何种互作。然后,极为必要的一步工作就是进行几对基因、何种互作。然后,极为必要的一步工作就是进行F3系统检验,按系统检验,按F2单株种成一个个单株种成一个个F3家系,看其各种抗家系,看其各种抗感分离比的家系数之比是否符合上述原定的假设。显然,感分离比的家系数之比是否符合上述原定的假设。显然,如不作如不作F3检验、只凭检
24、验、只凭F2分离比就作出结论,往往是不分离比就作出结论,往往是不大可靠的。大可靠的。F3检验,种植的家系数和每家系的株数越多,数据越可检验,种植的家系数和每家系的株数越多,数据越可靠,但田间工作量也越大。为了能以不太大的田间工作量靠,但田间工作量也越大。为了能以不太大的田间工作量获得可靠结论,清泽茂久获得可靠结论,清泽茂久(1970)设计了一个叫作设计了一个叫作“累积累积分布分布曲线法曲线法”,可帮助分析判断哪一种分离比的可能性最,可帮助分析判断哪一种分离比的可能性最大,大,第21页,此课件共54页哦22(2)新抗病性基因的鉴定新抗病性基因的鉴定:常用方法有二:常用方法有二:第一种方法第一种方
25、法是使用能克服全部已有抗病基因的是使用能克服全部已有抗病基因的“极顶超级极顶超级小种小种”进行品种筛选,理论上用这样的小种筛选出的进行品种筛选,理论上用这样的小种筛选出的抗病性基因一定是个新的抗病性基因。抗病性基因一定是个新的抗病性基因。但所谓极顶超级”小种有时也难获得保证。实际上,需要选用一系列的小种,它们的毒性基因合计起来包括了全部已知毒性基因,用它们逐一对抗病基因进行筛选。第二种方法是把未知基因的品种和各个含已知的抗病基因的品种一一杂交,从其后代分离情况推断它是否是新抗病基因。此法的工作量很大,但在无上述的“全部小种”时也能进行。第22页,此课件共54页哦23(3)主效抗病基因的定位和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 抗病性 遗传 变异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