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通过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学习、运用,可以培养有关人员科学思维的习惯,进步他们科学地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下面是WTT心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仅供参考。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一)10.2直方图(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等概念;学会对数据进展合理的分组处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才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数据进展合理分组,列频数分布表.教学难点:组距确实定.教具准备:小黑板教法:探究学法:合作交流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
2、课时间:【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描绘数据的方法?它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前面学习的描绘数据的方法主要有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他们各自的优点是-(老师描绘)二、新课1.问题提出: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播送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搜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请同学们看书中P163搜集的63个数据.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拟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得对这些数据进展适当的分组整理.2.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计算最大与最小值
3、的差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cm)这说明身高的范围是23cm.决定组距和组数把所有数据分成假设干个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间隔 (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例如:第一组从149152,这时组距=152?149=3,那么组间隔 就是3.那么将所有数据分为多少组可以用公式:(最大值?最小值)÷组距=组数,如:(最大值?最小值)÷组距=7,那么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 注意: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详细问题来决定,分组数的多少原那么上100个数以内分为512组较为恰当.列频数分布表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在各个小组的分布状况用表格表
4、示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如:对上述数据列频数分布就得到频数分布表讨论交流:1.你能从频数分布表中得到何种信息?2.比拟原始数据与频数分布表的各自优点.师生共同归纳:所以身高在155≤_158,158≤_161,161≤_164三个组的人数共有12+19+10=41(人),因此,可以从身高在155164cm(不含164cm)的学生中选队员.三、稳固练习完成教科书168页练习题(不画频数分布图)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对你有什么帮助?你有何感想?五、作业布置必做题:习题10.2第2,3题(不画统计图)选做题:习题10.2第5题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二)10.2直方图(2)【教学目的】
5、知识与技能: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过程与方法:能从直方图和折线图中获取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体验数学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画频数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教学难点:从直方图和折线图中获取信息.教具准备:小黑板教法:引导学法:合作交流课时: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在前面我们用条形、扇形、折线三种统计图形象直观地描绘了数据,那么对于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用什么图象来描绘呢?那就需要用到频数分布直方图.二、新课1.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主要是直观形象地能看出频数分布的情况,上节课我们对63名学生
6、的身高作了数据的整理,并且也列出了频数分布表,如今我们利用频数分布表作出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1)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数与组书的比值;如图:(2)小长方形面积的意义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 _(频数/组距)=频数,因此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3)用简便方法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在等间隔 分组中,由于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该组的频数,因此在作频数分布直方图时,小长方形的高完全可以用频数来代替.如上图可作成以下图的形式:2.用频数折线图来描绘频数的分布情况频数折线图来描绘,首先取直方图中高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在横轴上直方图的左右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
7、与直方图左右相隔半个组距)如在上图中,在横轴上取(147.5,0)与(174.5,0),将所取的这些点依次用线段连接起来,就得到频数折线图.三、例题讲解:教材P166例题:为了考察某种大麦穗长的分布情况,在一块试验田里抽取了100个麦穗,量得它们的长度如下表.(单位:cm)列出样本的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解答:见课本将上述例题中的组距改为0.5,重新分组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过程与例题解答过程类似,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比照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不难看出将数据分成12个组与分成7个组相比照,有一点误差,这是正常的,由此可以看出,分的组越多,分析p 得越细致,对总体的估计要准确一些
8、.四、布置作业必做题:习题10.2第1题选做题:习题10.2第4题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三)10.3课题学习 从数据谈节水(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搜集、整理、分析p 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从中体会节水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p 数据,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用数据分析p 问题的过程,提出合理化建议,感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详细的数据,使学生理解节水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搜集、分析p 数据,从中得出结论,并能针对有关问题,给出解决方法.教学难点:如何找到合理解决缺水问题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法:引导学法:合作交流课时:第1课时课
9、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资料展示(投影)当前世界淡水资及我国有关缺水的形势的资料图片 问题:(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2)你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的现状吗?二、探究新知活动一:阅读课本的“背景资料”,从中搜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答复以下问题:(1)地球上的水资和淡水资分布情况怎么样?(2)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4)根据国外的经历,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可利用水资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根据这个标准,我国1990年是否曾出现“水危机”?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活动二:搜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绘这些数据,并答复以下问题:(1)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根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4)假如每人每天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提供应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第 10 页 共 10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