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我国高校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初探2006.10.26作者: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郁震 陈颖辉 高伟 【内容摘要】:创业教育已成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将如何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PBL(Practice based learning)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优秀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尝试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PBL 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国际教育新理念,已经成为国内外各高校对大
2、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因此,高校如何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从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两者相关度与系统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不应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业型人才培养相对隔离,而应使二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因此,本文提出的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充分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命题提出1、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概念分析(
3、1)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概念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一般意义上来说,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具有首创意识、冒险精神、企业家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它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既不等同于创新型人才,也不等同于创业型人才,更不等同于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创新与创业教育为基础平台培养出来的复合型实践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其特有的素质特征,包括创新创业人格、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些素质特征也是界定何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其中创新创业人格是基础,它指个体非智力因素方面应该具备的素质,比如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创新创业意识
4、是动力,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创业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它应包括创新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对承担风险进行计算的能力,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如生产力、成本和自我创新创业的技能等。(2)各类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理解及认识上,笔者认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各类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文科类大学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因其一般具有深厚的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故其应侧重于人文社会创新创业观念的普及与思维方式的更新;理工类大学培养的创新
5、创业型人才因其具有敏锐的问题开发意识、娴熟的专业应用技能,故其应侧重于对改造自然能力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创新与创造;而作为商科类大学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因其具有国际化战略思维、多元文化背景以及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商科职业素养,故其应侧重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改变与商业经营理念的革新。2、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1)世界各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人的综合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的要求。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趋向于向创新教育目标发展。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
6、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日本80年代以来把发展创造能力视为国策,提出了“创造性科技立国”的口号,并于1987年提出“创造力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要培养全球性的、进攻型的创造性人才”。韩国为迎接历史大变革设计了“国家生存战略”,正在进行的教育革命或称之为教育创新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总体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具备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首先,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如截止到2005年初,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且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其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其实践性和
7、应用性。除了创业学课程的普遍开设、本科和研究生创业管理专业的设立,部分高校还建立了创业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等创业实践基地和组织机构,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除此还通过创业中心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了社会各类创业资源。最后,稳定高效的师资队伍。多数高校十分重视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进行选拔和专门培训,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会,同时注重吸收社会上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
8、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特别是聘请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但是这项实验未能推广和坚持下去, 因而没有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主流。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已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兴起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自1999 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来, 共青团中央、中
9、国科协、全国学联又在全国开展“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部分高校开展的创业案例大赛、NCGE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案例大赛等较大规模的创业活动,从而掀起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部分高校一直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形成了一些特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方式。第一,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会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创新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10、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管理培训学院等专门机构开展创业教育,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第三,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建立试验中心和创业基地。二、 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建基于上述国内外关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笔者发现,我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和问题,集中体现在系统性不强,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够,师资队伍匮乏等。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特点,笔
11、者认为主动实践是一个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尝试提出一种全新的系统有效的PBL(Practice based learning)人才培养模式,以促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和完善。1、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点(1)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PBL为英文Practice Based learning的缩写,可简单理解为基于实践的学习。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力图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即单一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和简单的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个中心”教学制度等,倡导以“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为“三个基点”,实现专门
12、性人才向综合性人才的转变、简单课程式教学向理论实践复合式教育的转变、教师单向传授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三个转变”,把教学与实践充分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2)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主体性。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学生,该模式始终坚持以学生成才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因此,PBL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不仅局限于创业竞赛活动和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过程,而是充分把传播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相结合,让学生从沉重的被动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新创业空间,充分发挥自身与众不同的个性,不断挖掘
13、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性。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和锻炼创新创业能力。该模式坚持实践第一,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大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现实。拓宽渠道,让学生尽早介入产学研活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使教师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积累经验,更好地教育学生,并起到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同时通过课外科技和社会调查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尽早地参与创业活动的初步阶段,增强创业的感性认识以及创业创新能力。系统性。PBL是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挖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系统培养模式。其有自身依托的理论支撑体系
14、、应用平台体系、保障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配套体系构成相对完善的动态理论体系。其大致有三个模块构成:其一,创新创业意识启发及定位模块,致力于通过个人职业性格分析、启蒙创新创业意识,找准自身发展定位,设计个人创业发展规划;其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块、致力于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相关技能和技巧;其三,创新创业职业拓展模块。建立和拓宽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提高创业实践的机会和服务,以促进他们把职业技能拓展到创新创业实践中。2、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1)PBL创新创业型人才模式的理论支撑彼得德鲁克的创新创业理论。“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精辟地阐述了管理的本质:
15、“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德鲁克的管理观可诠注为三个词:管理任务、承担责任、勇于实践。而这些正是PBL所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特质。成才动力源理论。即自我、本我、超我心理学理论。其自我动力,即潜能是走向成才的持续燃动力;本我动力是指兴趣、利益、成就驱动;超我动力则体现为责任感和社会化理想。PBL创新创业型人才模式也正是把该理论作为自身的理论根基之一,强调动力激励是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持续源泉。创业型职业锚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中,美国E.H.施恩教授提出了著名的职业锚理论。该理论经过不断的完善,自
16、1992年以后,由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将职业锚具体拓展为八种锚位:技术/职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等。简单意义来说,创业型锚位指的是创业型的人希望使用自己能力去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或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且愿意去冒风险,并克服面临的障碍。对创业型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或设计某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极强烈的创造欲使创业型的人要求标新立异、有所创造、并做好冒险的准备。因而,从这个意义来说,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本意与目的,也是基于创业型锚位理论的根本观点,即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动机和价值观就是“创造”。 (2)PBL创新创业型人
17、才模式应用平台的搭建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创新创业知识平台搭建。我们可以参照某些高校新生按照书院编制,将入校新生不分文理、按不同专业班级、寝室混排,以加强专业间的知识与文化的沟通。新生教育应以多元化人文教育、社会科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为主,强调信息技术应用、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的学习,适当安排和实施知识补习、人格完善、公民教养、大学导航、学养拓展等教育活动,逐步建立起新生人才储备工程,做好PBL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早选苗。以意识养成教育为主的创新创业意识平台搭建。在第二学年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商业理论水平与实战操作能力,应该把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在学习的多个环节。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质疑力、观
18、察力、协同力、领导力等素质的培养。当然,也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主动实践的形式或要求应有所不同。通过设立开发创业启蒙与创造学实践课程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具备创业兴趣和创业实践方法。对一部分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可以专门为他们制订教学计划,配备指导教师,安排他们有计划、有规模、有目的地完成一些创业实践项目课题。同时要积极开发和寻求社会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及相互学分、资格证书认证,开设副修、辅修、双学位直通车,为在校学生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和创业团队培训。 以实践体验教育为主的创新创业实践运用平台搭建。在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参与各类实践类赛事和志愿者服务
19、活动,通过参赛检验前两个学年的教育效果。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要不断开发和提前挖掘可供学生参与的各类实践类赛事和活动,如SIFE、IVEY、ERP、Marketplace、挑战杯、ACM等,通过参加校内同类赛事的组队选拔培养学生牢固的商科意识和扎实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竞争力。与此同时,适当安排一系列上岗前培训内容。大三第二学期开始直到第四学年开学的这段时间,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半年。在实习的半年中,安排一些与实习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可定期返回学校学习,或由学校带领学生实习的指导老师在实习现场授课。每个学生在实习半年结束后写出实习问题总结论文,并
20、逐个进行答辩,并依据其实习总结和报告中所体现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最终认定为该学期的期末成绩。以回炉升华教育为主的创新创业支持服务平台搭建。经过第二学年的系统培训及第三学年的热身锻炼,每位学生都了解到了自身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可以抓紧时间差漏补缺。学校对培养出来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进行优化分流,开发学子商务创业示范园,在国家、地方现有的创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再提供一些优惠措施,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开通“服务直通车”。同时可以积极搭建“送出去、请进来”的国内外高校间学生定向交流平台,通过交流研修访问学习的形式让更多的同学“开眼”,具备国际化、开放式创新思维。3、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21、和价值(1)通过实施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改革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PBL人才培养模式偏重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倡导“先实践后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的学习方式,因而必然增加学生对社会及本专业领域的了解,促使学生真正能够参与到工作和专业实践之中,将教学和实践充分结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以往“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式。(2)通过实施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PBL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的教育更加贴近社会,在企业第一线的新技术、新知识、新业务能迅速在学校的教学中得以体现。教师走出课堂,走进企业,搜集案例资源,丰富教师
22、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管理组织能力。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接受来自第一线的实践培训机会。通过校企合作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优质教育资源。(3)通过实施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规格,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规格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定位,突出强调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PBL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系统科学的实践性教育环境,并使其在这种环境下,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资源,发挥自身的创新创业潜能,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从而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和动力支持。三、部分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
23、培养的成功实践给予PBL的验证与启示近年来,创新创业能力已被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称为大学生能力的“第三本护照”。创业者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在整个社会弘扬了“创新、创造、创业”的精神。这些精神为我们推进创业教育,使高等教育更好地同社会实际相结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组成因子也散见在我国部分高校的各类人才培养模式中,同时也有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和经验,这些经验和验证对PBL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完善,给予了深刻的启示。1、全国部分高校成功实践情况(1)以课程教育为中心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各院校自主开发的创
24、业类课程,引进国际上成熟的创业课程及通用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中关于创业的特定章节几种类型构成。如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All-China Youth Federation)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引进旨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KAB(Know About Business)项目,并从2006年起,在中国6所高校试点推行。其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项目实施最成功的,其已派遣4位项目教师赴意大利接受专业培训,将KAB课程纳入学分系统,计划建成国际劳工组织KAB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基地。(2)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所在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是国内一所典型的涉外应用商科类大学
25、。近几年它始终本着“一切以学生成才为本”的办学理念,先后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进出口贸易模拟实战、金融案例分析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用友ERP沙盘模拟实战大赛、SIFE赛扶世界杯比赛,IVEY案例分析大赛、NCGE国际创业教育项目展示比赛,Marketplace全国高校在线商业模拟竞赛,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等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3)以建构孵化创业基地为中心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同济大学与上海市政府共同出资建设了中小企业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提供专家评审、创业咨询、创业投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基金申报、企业担保
26、贷款、二次融资等孵化服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投资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并提供相关经营和管理的培训指导,其旨在加强对大学生企业家素质的培养、促进和鼓励大学生自我创业。上海师范大学将一些工业建筑改建成国内首家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国际化创意产业园区,将成为该校学生设计创意产业创业孵化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建立了学生创业中心、自励中心、学位后培训基地等创业教育机构。2、PBL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1)支持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与各实习单位的主要合作方式是学校为企业提供劳动力,企业接收学生的实践教学,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培养。(2)提高教学水平,在实践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
27、法上,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指导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另外,实践课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加强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合理增加实验和实践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3)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氛围。首先要将创业精神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做贡献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度。其次要构建一个利于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表达的综合平台。再次要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热情。(4)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与PBL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实践模式。实施PBL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实行弹性教学,即通过灵活学分制和在线
28、学习答疑模式、社会实践及实验课程成绩特殊认定等方式来操作,改革教育质量考核的内容与方法。目前,笔者尝试提出的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在对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一种探索和思考,但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目的的新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1、 郭廷良,刘勇 IBL 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2、 郭必裕 对构建大学生创业评价体系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3、 黄耀华,徐亮 高校创业教育的新视角,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年11月第6期。4、 李炳煌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策略初探,湘潭
29、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11月第6期。5、 王和平构建创新教育实验教学模式全方位培养创新人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6月第2期。6、 李飞 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理论导刊,2005年5月。7、 曹巍,宋冰,王晓琳 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状况述评,煤炭高等教育,2004年7月第4期。8、 刘振亚论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创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7月第7期。9、 张勇 新形势下对创业教育的初步思考,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9月。转变理念创新模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陈吉宁 一、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
30、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想解放和理念转变,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高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开展这一工作,应从两个方面把握其发展方向。 第一,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国家发展战略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高端化、多样化、国际化”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无论是在规模、结构还是培养模式上都应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承担起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第二
31、,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应遵循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育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我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就是要把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国家需求结合起来。从国际研究生教育经验来看,研究生教育从来都是在这种结合过程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 以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59年至1900年,硕士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以满足大学的师资需求为目标;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至二战前期,硕士生教育的目标向多样化发展,授予的学位逐渐分化为博士前的过渡性学位、职业学位和终结学位;第三阶段从二战后至上世纪60年代末,硕士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张,硕士学位授予数由1960年的8万猛增到1970年的
32、20.8万。其中职业学位的发展最为迅速,职业学位的种类进入了多样化阶段,逐渐成为硕士生教育的支柱;第四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硕士生教育进入转型阶段,美国对传统的硕士生教育理念提出巨大挑战在规模进一步拓展的同时,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特点更加鲜明,这一阶段的硕士生教育表现了三个特点:职业学位特点。1980年以来,超过4/5的硕士学位是在工程、教育、护理、商业等职业领域授予;在职学习特点。约半数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年龄在30岁以上,近2/3是在职学习;重视实践教育特点。硕士生教育越来越强调专业实践,行业专家广泛参与人才培养1。 与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对应,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研究生教育刚刚恢复
33、,博士生教育还很薄弱,硕士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以缓解教学和科研高层次人才的短缺状况;从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博士生招生规模由1998年的1.5万人增至2009年的6万人;硕士生招生规模由1998年的5.5万人增至2009年的45万人。近几年来,我国也开始对传统硕士生教育进行反思和改革,硕士生教育逐渐由单一的学术型学位向多样化、专业化学位的转型阶段,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到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教育部适时提出并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对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促进
34、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对研究生教育体现时代特征,改革创新的最好诠释。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在改革创新中形成“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二、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定位 清华大学作为国家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学校使命和发展目标,并形成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培养条件,营造创新氛围,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力争使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服务的高层次人才。” 在这一思想指
35、导下,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定位硕士生教育。清华大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较为单一化的培养目标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造成了制度设计缺乏针对性、操作实践失去有效性。对此,我们确立了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在坚持传统精英教育办学层次的基础上,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出发,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并存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 清华大学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在研究生培养中提出了“顶天”和“立地”的培养目标。所谓“顶天”是指挑战科学技术前沿,它更多的是面向博士生;“立地”是希望研究生面向社会、经济、政治、国防等国家需求,这是硕士生培养的主要导向。同时我们认为,博士生
36、教育质量是学校学术影响力的体现,硕士生教育质量是学校社会影响力的体现。因此,我们对博士生教育的定位主要是培养各学科的未来学者,对硕士生教育的定位是以培养各行业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定位于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行业或职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 目前,清华大学在学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比例约为3:7。在学硕士生中,学术型与应用型学位的比例约为4:6,由于一些应用学科的学术型硕士生实际也是按照应用型人才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比例实际可达3/4左右。因此,硕士生教育转型一直是学校近年研究生教育工作改革的重点之一,并将硕士生
37、培养定位由学术型为主逐渐转向应用型为主,侧重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其中,应用型硕士研究生这一类型包括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及以学术型入口按照应用型培养的硕士生,主要侧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试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复合型高端人才和知识创新的需求。另留有少量比例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侧重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博士生预备生源。 单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来说,清华大学已获学位授权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16种,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学人数7000余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学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硕士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培养模式、探索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
38、用。 三、 综合试点改革的主要举措 1.总体实施情况 结合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清华大学成立了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其中,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建立制度保证机制,配置办学资源;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具体改革措施,并落实好具体实施工作。学校开展本次试点工作的专业学位类别为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以及工程硕士的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研究生院与培养院系共同探讨,分别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落实,同时将改革思路推广至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以带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此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清华大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9、包括评估与决策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多学科交融等,因此,我们在培养方案上突出了“两个强化”:即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在运行机制上实行了“两个举措”:即按照培养项目实施、成立由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的项目指导委员会。通过项目指导委员会架起高校和业界的桥梁,为学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出谋划策、提供保障。 2.具体实施情况 第一个实例是工商管理硕士。清华大学MBA以“培养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未来领导者”为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面向未来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培养方案中明确了清华大学MBA项目的特色在于三个平衡:即实现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平衡、学术严谨
40、性与实践相关性的平衡、中国根基与全球视野的平衡。过去MBA教育在理念上有两种偏差:一是仅仅把MBA教育当作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品格的培养。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是单一的从书本上学习。虽然案例教学相对于授课教学法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但也仍然是从书本上学习高度简化的案例。因此,我们把过去MBA教育仅有的“知识环节”扩展到三个环节,即“认知”(being)环节、“知识”(knowing)环节和“实践”(doing)环节。这三个环节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MBA教育,超越了过去MBA教育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较为狭隘的理念。MBA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有: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建设品格和软技能课程、建设中国
41、根基课程、开展体验式和整合性学习、提供全球化学习和实践经历;进一步改革MBA论文环节,试点以学分替代论文;在招生方面,试点自主招生、试点放宽对入学前工作年限的要求;试点“2+2”项目:即优秀的、志向明确的本科生免试推荐获得MBA入学资格,有计划地安排其实践两年后,返回学校攻读学位;试点MBA与其他学科的双学位研究生培养2。 第二个例子是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我们以服务国家对核电发展的大战略为取向,以培养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复合式、应用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项目中,贯彻校企共同参与培养全过程的思想:企业专家参与招生选拔,满意人选可进行订单式
42、培养;业界专家进入项目指导委员会,参与培养、监督和项目运行;开设行业讲座,企业专家参与授课;在企业建立专业实践基地,企业提供实践条件和课题,选派联合导师参与实践和论文指导;企业为研究生提供实践经费和奖学金。改革的重点主要有:与企业密切联系,探索多样化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方式和培养模式,探索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匹配的本科工程硕士统筹模式;推进和落实与企业共建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针对核电企业需求,量身定做模块化课程体系;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激励机制,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在企业设立专项教育基金等;探索工程硕士与其他学位的双学位研究生培养2。 四、几点思考 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三十多
43、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应特别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在快速发展高峰与调整的交替中,如何保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统一性与灵活性、多样化的变革中,如何保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有序性;在数量与质量的权衡中,如何保持两者的平衡。 针对教育部推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我还想提出三点建议:加快推进与相关的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共同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注册制度的衔接;改革单一的专业学位招考模式,对自律性好的学校加大对招生方式与招生名额的自主权;支持试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学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CLIFTON F C,etc. A silent s
44、uccess: masters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M.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3-27. 2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清华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R. 2010年11月.企业自主创新与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刍议 祝湘陵 郑金娥 (长江大学 湖北 荆州 434102) 摘 要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而随着科技发展速度的加快,企业仅靠自己的力量来开展技术创新已经越来越困难。为此,建立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产
45、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既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我国高校的高科技人才培养找到实习基地。立足于企业自主创新和高科技人才培养,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企业自主创新和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 自主创新 产学研合作 培养模式 复合式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 F276.42 文献标识码 A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敢想敢干,尊重科学,勇于实践的科技队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中心。为适应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里结合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际
46、,就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趋势、培养模式和目标进行探讨与研究。1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1.1 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我国的企业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和支柱,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既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他们的技术创新体系都是以企业为主导。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样必须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和利益主体。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我国面向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创新模式共分三
47、种,按其技术水平可划分为引进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引进创新是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通过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活动,其精髓是再创新,它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引进,没有创新,引进的后果只能是失败,这已经被我国几十年的引进实践所证实。集成创新是有机融合各种学科技术进行整体集成创新的活动,这种创新模式已成为当前技术创新的主要趋势,技术集成创新由于其技术含量更高,往往比单项技术创新更具有竞争优势,其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也远远超过由单项技术创新产品的简单叠加。原始创新通常进行的是前人没有实践过的创新活动,是最高境界的创新活动。它一般要求有很丰富的知识技术积累。有比较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一旦取得突破,就会形成知识产权和技术高附加值,往往形成技术垄断和产品的市场垄断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经济国际化的大环境中,企业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中,能够使技术创新方向和目标的选择更符合市场需求;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设备、工程技术能力以及社会化的配套能力,贯穿其中的是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特别在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如何进行自主创新,这对企业人才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企业兴亡的高度来认识企业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