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综合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综合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综合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活动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言人人殊,莫衷一是。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陆羽茶经认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神农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凭。 俗话说,“三口为品”,这正是中国人对茶的品饮艺术极为朴素的认识。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这里,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也是人生的真味。如此,茶才变得耐人寻味,让人回味不尽。中国人对品茶,强调的是切
2、身的感悟与体验。前人于此常有出神入化的描绘。近代文学家林语堂有茶的“三泡”之说,认为茶在二泡时最妙。第一次冲泡时宛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而“二泡”时则如十六岁之妙龄女郎,至“三泡”时已是少妇了。( )。此外,中国人在品饮时,注重体味茶汤中完整的世界,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融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一体,于无形之中完成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口为品”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李白诗中就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这里所谓的“涕”,并不是鼻涕,而是指眼泪。 C一些
3、人喜欢靠小聪明占便宜,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D“五四”以来,冰心的作品内容大多是歌颂母爱,赞美自然。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正是对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极为传神的演绎 B苏轼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正是对这极为传神的演绎 C这正是极为传神地演绎了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 D“从来佳茗似佳人”这一苏轼名句正是对这极为传神的演绎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B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它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C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
4、世界。 D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4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请根据语境完成题。 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 (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乙)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在民俗文化方面造诣颇深。(丙)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丁)届时敬请光临。 A(甲) B(乙) C(丙) D(丁) 午宴上,某中学生被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项是 ( ) 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 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不喝,不喝。中学生不是
5、不能喝酒吗? 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5下面是介绍端午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六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人恰当的词语或短语。 二、阅读理解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民俗文化是高中语文的一门选修课程。民俗文化,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它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并代代传承,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个人从一出生,就在一个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中生活。语文是反映生活的,当然也包括民俗文化;我们学习语文,同时也在学习民俗文化。学习这门课程,就要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解读所选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力求对中华民族的一些重要民俗事项和民俗文化,有更加真切的感受,更加深入的理
6、解,同时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可归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物质文化指衣食住行、生产、交易、财产等可以用实物表示其文化内容的部分;非物质文化指歌谣谚语、神话传说、地方戏剧、民间信仰、岁时年节、社交礼仪、家族结构、亲属称谓、婚丧礼俗等不能用实物表示的文化内容。可见,民俗文化囊括了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中国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从学习语文出发,从众多的民俗文化现象中,选择了七个专题进行探究,它们分别是年节风俗、衣食住行、百工百业、红白喜事、社交礼仪、信仰禁忌和神话歌谣。 作为高中语文的选修课,当然首先要为语文的教学目标服务,着眼于
7、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习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的记忆,而要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去直观地感受体悟。课本是按照这样几个板块来设置的:导言、课文、梳理探究、相关链接。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简短的导言,让我们对专题中涉及的民俗现象有一个初步了解;接着便是对与民俗相关的作品阅读,这既是为了直观而生动有趣地引出本专题的民俗现象,更是为了提高语文素养;“梳理探究”引导同学们参与探究讨论一些民俗活动;“相关链接”则提供了更多的民俗资料。在学习中要注意几部分内容的密切配合,当然重点还是作品阅读和梳理探究。需要提醒的是,每单元的“梳理探究”设计了二至三项活动,不必全部完成,可以独立或分小组有选择地进行。
8、 同学们,我们期待着本书能给你带来新奇和惊喜,更希望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大门,使你由此步入民俗文化的殿堂,体验其中最为鲜活生动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文化的启迪,提高语文素养。当今世界文化日益呈现“和而不同”的趋势,我们在接受这 种文化交融的同时,也应当保持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因为我们坚信,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本课程的学习,若能激发你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同时具有更高的语文能力,我们将会感到无比欣慰。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民俗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国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9、部分。 B民俗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前者指衣食住行、生产、财产等可以用实物表示其文化内容的部分,后者指各种风俗习惯。 C学习中国民俗文化,不再需要识记相关的知识,而需要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去直观地感受体悟。 D.中国民俗文化意在打开民俗文化的大门,让我们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与启迪,并提高语文素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依次介绍了中国民俗文化课程设置的目的、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选修教材的编写体例等。 B本文第三段基本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具体说明了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民俗文化的课程设置情况。 C本文运用了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几种说明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