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后习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后习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后习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2.殷商崇尚“天命”,最终走向残暴而导致国家灭亡。周人在吸取商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以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为主导的礼乐文化。这一变化反映出()A.周人沿袭了商朝的治国理念B.周人治国有更多的人文色彩C.儒家思想已被统治者所推崇D.神学思想对政治影响加深3.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驳,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4.萧公权曾说:
2、“儒家之政治思想,态度本为乐观至桓谭、王符、崔寔、荀悦诸人始渐露悲观之意,不复坚持圣君贤相、归仁化义之崇高理想,而欲以任刑参霸之术为补绽治标之方。”萧公权认为桓谭诸人()A.仁义观念淡化B.崇尚法家思想C.主张儒法并用D.反对儒学独尊5.晋律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者,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这反映出当时()A.律令儒家化B.伦理是定罪的唯一依据C.儒学法律化D.以礼入法的特点开始出现6.下面为唐律疏议所列出的道德原理图,这表明()A.法律体系走向完备B.三教合一趋势明显C.德主刑辅治国理念D.儒学独尊地位
3、受到冲击7.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A.宋朝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C.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D.宋朝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8.宋朝,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孔子认
4、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他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浙江浦江郑氏家规(部分)第12条每天
5、早上击钟二十四声,家众入有序堂后要朗诵男女训诫,男训为“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女训为“事舅姑以孝顺,奉丈夫以恭敬,待娣姒以温和,接子孙以慈爱”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材料二王阳明平定南赣盗贼之患后,制定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在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
6、”,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王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并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据尚书记载,西周的刑罚制度已很完备,墨、劓、剕、宫、大辟五刑的惩罚极其残酷;而周礼中明确规定贵族犯法一般能通过缴纳罚金免刑。由此可知当时()A.礼乐制度并不完备B.宗族治理建立起来C.出现礼法并用思想D.社会等级色彩明显2.汉书艺文志评价某学派:“信赏必罚,以辅
7、礼制。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该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3.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财富4.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体现出韩非对“势”的重视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B.厉行赏罚C.法不阿贵D.事异则备变5.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指出:“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互为因果。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
8、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这一观点可以说明()A.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B.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C.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D.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6.据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秦朝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麻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A.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B.条目繁杂,刑罚极其残酷C.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D.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7.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
9、;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8.唐律疏议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C.刑罚是德礼的体现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9.唐律规定,“诸主殴部曲(类似于奴隶)至死者,徙一年”,而部曲即使是过失杀死主人,也要处以绞刑。这说明唐律()A.极力维护封建伦理道德B.体现了“礼别贵贱”的思想C.定罪缺乏客观的标准D.违背了儒家的仁政思想10.宋朝“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被认为是为人处世的天理。一些
10、地方开始实行乡约制度,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各地方家族也纷纷制定族规家训,建家祠修族谱,规范族人言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理学的世俗化趋势B.家族控制地方权力C.新兴市民阶层崛起D.宗法制度重新建立11.据统计,明朝有社学1 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 330所为官办,占总数的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朝律令、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主要教材。明朝社学的兴办()A.有利于加强教化以巩固统治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12.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39380251.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