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后习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后习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后习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 A.促进了北方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B.加速了国家统一进程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D.使匈奴分为南北两部2.经此三役,“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而汉廷也疲于征战,出现了“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的局面。这说明()A.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B.汉朝被迫采取和亲政策C.匈奴全部内迁,逐渐汉化D.匈奴对中原的威胁暂时解除3.下图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唐墓中出土的一个男侍陶俑。他身着小翻领外衣,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风格。这体现了唐朝()A.制瓷业非常
2、发达B.城市繁荣兴盛C.民营手工业发展D.民族交融加强4.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实行和亲政策,该少数民族政权是()A.辽B.吐蕃C.西夏D.金5.唐朝时期,日本曾经派遣大批遣唐使到唐朝,这些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与中国的政治联系B.促进中日经济交流C.协调中日两国的对朝政策D.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文化6.“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管理这一地区的中央机构是()A.中书省B.西藏行省C.巡检司D.宣政院7.中国民间流传:“明修长城清修庙。”明初统治者陆续修筑长城,其目的是()A.防范蒙
3、古骑兵的南下B.防御后金政权的袭扰C.阻断蒙古族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D.摧毁后金政权的经济基础8.“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石大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该条约内容出自()A.尼布楚条约B.瑷珲条约C.北京条约D.伊犁条约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帝国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其辽阔的疆土及多元的族群。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把这些不同族群的人在政治上联结起来,但是,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性”仍然留存了下来。这些地域文化的多样性非但没有妨碍人民生活,相反其意义对于帝国而言是至关重要
4、的。摘编自美陆威仪哈佛中国史早期中华帝国 秦与汉材料二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的征伐把这些不同族群的人在政治上联结起来”的主要举措。用一句话概括这些举措对中国的深远影响。(2)根
5、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致远(朝鲜著名学者崔致远)少精敏好学,至年十二,将随海舶入唐求学,其父谓曰:“十年不第,即非吾子也。行矣,勉之!”致远至唐,追师学问无怠。一举及第,调授宣州溧水县尉。考绩,为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赐紫金鱼袋。及年二十八岁,有归宁之志。朝鲜金富轼三国史记材料二(唐朝)大梁连帅范阳公得大食国李彦昇,荐于阙下。天子诏春司(礼部)考其才,二年以进士第,名显然。或曰:“梁大都也;帅硕贤也。受命于华君,仰禄于华民。其荐人也,则求于夷,岂华不足称也耶?”曰:帅真荐才而不私其人也。苟以地言之,则有华夷也,以教言,亦有华夷乎?
6、夫华夷者,辨在乎心。辨心在察其趣响。陈黯华心(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的哪些社会现象?(2)根据材料二,说明争议的问题及其两种不同的观点。(3)你赞同哪种观点?简要评议之。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据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延袤万余里。”这里的“戎狄”是指()A.乌桓B.匈奴C.越族D.羌族2.汉书记载:“孝武(武帝)之世,图制匈奴,患者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这说明“河西四郡”的设立()A.削弱了匈奴的势力B.目的是开通丝绸之路C.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D.目的是控制南羌等少数民族
7、3.“戊己校尉属下的屯田吏士,作为常驻西域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在抵御匈奴,镇压诸国叛乱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谓寓兵于农,亦兵亦农。”据此可知屯戍政策()A.减轻了汉朝政府的财政负担B.提高了汉朝军队的战斗力C.有利于巩固西域都护府的统治D.彻底解决了匈奴的威胁4.冼夫人被隋朝政府册封为谯国夫人,备受岭南人的尊敬。下图是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的冼夫人陵墓,冼夫人备受岭南人尊敬的原因是她()A.促进了岭南棉纺织业的发展B.为隋朝在岭南的治理作出了贡献C.促使岭南纳入中央政府管辖D.是岭南地区相夫教子的典范5.“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诗陇西行描述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之后的影响。这
8、种影响主要是指()A.加强了唐朝政府对吐蕃的管辖B.促进了民族交融C.唐蕃之间不再发生战争D.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6.“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这说明鸿胪寺的职责是()A.负责外来宾客接待礼仪B.负责处理少数民族事务C.负责对外交往事务D.对宾客“出蕃册授”7.理藩院是清朝设立的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该机构的设立()A.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B.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造成民族矛盾激化D.牵制军机处形成权力的制衡8.永乐年间,明政府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各级僧官由朝廷授予不同的品级和职位。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
9、法王奉朝廷敕命,行使地方职权。这说明明朝()A.加强了中央与西藏的经济文化联系B.有效地对西藏行使管辖权C.在西藏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D.不干涉西藏的地方管理9.元朝设立了宣政院,清朝在中央设立了理藩院。下列属于宣政院和理藩院职责的共同之处的是()A.管理西藏的佛教、军事、行政事务B.管理全国佛教事务C.管理西北地区的军政事务D.管理西南地区的茶马贸易10.右图为1784年出土于日本的“汉委(倭)奴国王”金印,此印现被珍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其价值是()A.黄金制作,价值连城B.发现较早,保存不易C.证明了中日两国早期的关系D.反映了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1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表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3938025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