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版】高考作文备考写作指导:如何审题与立意.docx
《【精编版】高考作文备考写作指导:如何审题与立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版】高考作文备考写作指导:如何审题与立意.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作文备考写作指导:如何审题与立意语文是高考的半壁江山,作文又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审题几乎就是作文的整个江山。谁都知道,审题一旦有误,作文就毁了,语文就塌了。所以在作文界有两句话:立意决定高下,审题决定生死。既然审题决定生死,我们当然要认真对待,马虎不得。但究竟怎么审题才能确保立意准确无误呢?新材料作文现在基本上一统天下之所以称它为“新材料作文”,是因为它综合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特点。从形式上来看,它是话题作文,体现了开放性;从本质上来看,它又是材料作文,非常注重审题。只是新材料作文题目内容丰富,可写角度较多,需要我们展开多向思维,选准最佳角度而已。下面就针对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这两种作
2、文类型进行审题、立意的指导。 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审题不容忽视,练好它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基础。新材料作文一旦确定了论点和方向,也要按照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的审题、扣题方法来写作。例题一:作家刘墉在其作品 方向 中写道: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 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 ”请以“心中有座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800 字。“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结合刘墉的方向,我们不难知道,这座山是方向所在、理想所在、目标所在。山永远在那里,召唤着我们。把握这个大方向之后,我们用切分法来审“心中有座山”这道作文题。第一步,整体审视题目后,开始切题。“心中有座山”,我们可以把它切分为四个部
3、分:“心中”;“有”; “座”;“山”。切题而形成的每个部分,一要最小,二要能独立运用,确保审题到位。第二步,根据切分的词语,依次辨析其内涵。“心中”是名词,作主语,表达处所、位置。“有”是动词,表示存在。“座”是量词,表示山的数量。必须写一座山,不能写很多山。“山”是名词,做“有”的宾语。很显然这是比喻说法,既可实指现实中的山,也隐喻如山一样的象征物。第三步,根据辨析的情况,确定立意方向。“心中有座山”。谁的“心中”?为什么是“心中”?从空间上来说,“心中”就是不在眼前;从时间上来说,“心中”可能已经过去,可能还没到来。再往下问:为什么一直在“心中”?要不就是梦魇,没办法抹去;要不就是最爱,
4、不愿意忘却。结合材料的倾向,应该是后者。不妨再联想,这座“山”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有”之前是什么情况?“有”之后又有什么反应?还可以进一步假想,“有”之后如再失去或者已经失去又将如何?本题最关键的还是对“山”内涵的界定。“山”的内涵决定了文章所能达到的高度。那么,把握“山”的特点和内涵,就成为文章成功的关键。“山”高大、沉稳、厚重,但也会沉重、压抑、遮蔽。“山”还是很多东西的象征,比如友谊、爱情,比如某种文化,某种精神。总之,在对“山”的把握上,既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最好由实到虚,但最核心的部分肯定是虚的。最后一步,确定文章写作的思路。如果写成记叙文,要写出心中何时有座“山”,自己是如何
5、认识和品味这座“山”的,还要写出这座“山”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行文要注重细节和场景描写,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最好由实到虚,虚实结合。如果写成议论文,要分析“心中有座山”意味着什么?“心中有座山”有什么结果?“心中没有山”有什么后果?对比分析,观点鲜明。重要的是,要深入现实,人们心中为何没有“山”了?使得文章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譬如在这次作文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文章是这样写的:第一段由愚公切入,通过多年来愚公形象挥之不去,把“心中”落到实处。第二段话锋一转,“愚公所搬迁的,当真只是家门口的那一座山吗”,把文章引向深处。第三段承上,中国文学强调意象,甚爱象征。由此推出“山”之象征意义险阻和困难。至此
6、,“山”既是愚公所移之“山”,又是愚公战胜险阻和困难的精神之“山”,甚至就是愚公自身。第四段再一转,对愚公提出质疑。其一,愚公的坚持并未取得胜利;其二,愚公为什么不搬家。通过质疑,拨乱反正,挖掘出全文的核心。愚公的心中之所以始终有这座山,一是因为愚公的自我求证,二是因为他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最后,由代表陆地文明的愚公联想到代表海洋文明的圣地亚哥,两个犹如文明的大山一样的人,交相呼应。他们所构成的“原型批判”更足以说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而每个生命无非是一场移山之旅。 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主要有两种类型,我们逐个谈。一、叙事类不管是简单的叙事类材料作文,还是复杂类叙事材料作文,我们都可以以不变
7、应万变。具体的审题步骤有四步,我们结合下面的例子来谈谈。例题二:读寓言滥竽充数,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第一步,概括主要事件。(略)第二步,筛选主要事件中的有效对象。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湣王、三百个吹竽的人。第三步,概括有效对象的具体行为。南郭先生先是滥竽充数,最后实在混不下去了,就只能逃走。齐宣王喜欢听三百个人一起吹竽,结果让南郭先生钻了空子。齐湣王喜欢听独奏,吓跑了南郭先生。三百个与南郭先生一同吹竽的人相安无事,没人举报南郭先生。第四步,分析主要对象具体行为的内涵,然后分对象立意。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最终一定会被戳穿;要练就一身真本领,真金
8、不怕火炼;混不下去赶紧逃,绝不占着茅坑不拉屎;齐宣王:好大喜功者最容易被人蒙骗;齐湣王:有效鉴别人才的办法是,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三百个吹竽的人:对周围不正之风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三百个人当中也有不少滥竽充数者,所以大家明哲保身,害怕拔起萝卜带起泥。对于叙事类的材料作文题,我们要抓住对象分析,这是发散性思维,能够使我们拥有更多视角,获得更多立意,最后选择最佳立意。如选择次要人物,一定要选他们在主要事件中推动主要走向的那方面立意。比如,那三百个吹竽的人尽管不是主要人物,但他们对整个事件起重要作用。他们与南郭先生朝夕相处,应该对南郭先生的水平一清二楚,但却做了沉默的大多数,无形中促
9、成了南郭先生的骗局,这就可以拿来做文章。当然为了保险起见,还是要聚焦于主要对象在主要事件中的主要倾向,也就是聚焦于南郭先生,这是叙事类材料作文的主旨,一般最为切题。但写的人也会较多。如果想要逆向思维,基本上要选主要人物,比如肯定南郭先生“知耻而逃,没有占着茅坑不拉屎”,进而联系现实,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尸位素餐的人,文章就很有现实性和针对性。我们还可以用联系的观点,从对象关系上来立意,比如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蒙骗过关,除了自身善于行骗,还有两个外在必备条件。其一是齐宣王好大喜功,喜欢宏大叙事;其二是三百个吹竽人明哲保身,没人揭发南郭先生。联系各个对象整合观点的好处是,能够始终聚焦于主要事件,全方位找
10、到关联,由果索因,能挖掘出材料的深刻内涵。二、哲理类哲理类材料作文题有两种,一种是哲理名言,一种是诗歌。这类作文题常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出现,其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有些是互相补充关系,有些是互相对立关系,需要学生做出正确的界定,或求同,或求异,寻找最佳立意。哲理类材料作文题的审题步骤有三步,我们结合下面的例子来谈谈。例题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第一步,审读材料,尽量用哲理语句中的关键词概括名言的内涵。从黑格尔的话中,我们可以提取“现实”与“合理”这两个关键词,其内涵是“肯定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
11、。对于鲁迅的话,根据连累而及的原理,我们尽量围绕着“现实”和“合理”来思考。所谓“此”指生活的现实,所谓“对”就是合理。这句话意思是“现实从来都是这样,就是合理的吗”。很显然,鲁迅在质疑现实的合理性。第二步,找到哲理名言之间的关联点,界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就是对“现实和合理”的思考。它们之间构成一种对立关系,一个认为“现实存在即合理”,一个认为“现实存在的未必合理”。第三步,结合关联点,即“现实”与“合理”的辩证关系,联系现实和我们自己的材料积累,确立写作角度。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我们要正视现实,不逃避。现实的未必是合理的,所以我们要大胆革除现实的不合理因素。合理的未必能成
12、为现实,但我们仍然要有信心去推动。确定最佳立意之后,就是拟定标题,我建议直接用论点做标题。譬如存在未必合理正视现实不逃避高举乌托邦的大旗等。确定标题之后,如何提出论点,也就是援引材料和入题比较重要。我的观点是,不要照抄材料,简单归纳材料,引出矛盾,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观点。多材料的非连续性文本,也有可能是同义的。下面请看例题四。例题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鲁迅)“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材。”(俗语)按照刚才的步骤来审读材料,这两则材料都是赞扬“第一个”的可贵。中国人向来都缺少创新精神,
13、提倡“第一个”自然有现实的合理性。但我们也可以反其道用之,立意为为第二个喝彩,文章可如此展开:人人都赞美“第一个”,我却为“第二个”喝彩。首先,从勇气上来看,“第二个”看见了“第一个”的坎坷、陷阱和深渊,还拼命往前闯,难能可贵。其次,从境界上来看,“第一个”吃螃蟹后有名利作补偿,“第二个”看到桂冠被捧走,依然为真理欢呼。再次,从“第二个”对“第一个”成果的扩大、验证来说,“第一个”真正的痛苦不在于他前方无路,而在于他后无来者。最后,从现实的针对性来说,正因为社会贬斥“第二个”,导致我们推广一项成果,比发明创造还要难上一百倍。诗歌类的哲理性材料作文题目的内容是现代诗或古诗,此类题目的审题难度大。
14、具体的审题方式是感性材料,一定要理性立论。诗歌多用意象,所以我们一定要化实为虚。例题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蜡烛不惜身上膏,化作千尺明。陪人依窗读,照人赴前程。默默发光热,从不慕虚名。一心贯始终,为人尽忠贞。第一步,理性分析,看材料整体上写什么,可分为几个层次。这则材料整体上写蜡烛,可分两个层次。一是蜡烛自身做了些什么,也就是“不惜”“化作”“发光”“不慕”“一心”。二是蜡烛这样做的目的何在?是要“陪人”“照人”“为人”。第二步,化实为虚,看材料中有哪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如何关联材料。蜡烛诗明显是咏物诗,托物言志,所以,我们要化实为虚。关键词“发光热”“一心”表达的是一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