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检测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检测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检测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据史书记载,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约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约496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A封邦建国B王权至上C王位世袭制 D宗法制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指王畿以内地区,即由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服是商国周围的大小方国,其首领为侯、伯。商朝内外服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为:“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据此判断,西周与商朝政治制度的不同是()A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B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
2、格局C实现了国家对土地的实际控制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4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黄帝。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5.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刺
3、史6.打破“官有封建”,从而确立起“官无封建”的制度设计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君主专制7.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这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8.古代历史上有监察区向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变化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朝的“道”等,这一现象直接表明( )A.都导致出现地方割据B.监察体制实际无效C.君主专制逐渐加强D.地方权力呈扩大趋势9元世祖末年,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但是终元一代,行省官名义上一直属于中央机构官员,其代表中央分
4、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这说明元代的行省制度()A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平衡B削弱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C实现了地方政府完全自治D具有决策地方事务的最高权力10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A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共同决策B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内阁和司礼监权力扩大削弱了皇权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
5、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1.C大禹之后,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3938062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