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及参考答案(10页).doc





《人教新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及参考答案(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及参考答案(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新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及参考答案-第 10 页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1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2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A禅让
2、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3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部将)射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了( )A武王克商B平王东迁C王室衰微D诸侯争霸4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5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承认土地私有B打击旧的贵族C革除陈规陋习D强化社会控制6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学在官府
3、”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ABCD7以下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实行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的政策“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打击匈奴势力,形成稳固的后方ABCD8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9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朝采取的不同于秦朝的制度是( )A设置郡县B三公九卿C皇帝制度D休养生息10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贵族B
4、削弱王国势力 C增加税收D实现民族交融11汉书叙传上记载:“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12秦朝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每年地方向中央报告情况,其中包括人口、垦田、刑狱、赋役等数字。由此可知,上计的作用是( )加强基层控制监督农业生产平抑地方物价保证赋役征派ABCD13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
5、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14针对“百家异说”的局面,荀子解蔽中认为,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主观武断,原因是人们往往“蔽于一曲”,认识片面,主张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已掌握的知识),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15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过半个世纪的田野工作,在这里(二里头遗址
6、)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等等。这样的规模和内涵在当时的东亚大陆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这里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许宏二里头: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1)结合材料一,运用二里头遗址的文明成果作为证据,说说你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认识。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从事工商)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收为官家奴婢)。史记商君列传(2
7、)概括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材料三(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3)西汉时,中央政府面
8、临怎样的威胁?到汉武帝时,这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材料二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
9、,而相牧司连坐。”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成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秦
10、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良渚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题目要求用考古发现的证据来说明观点,考查证据运用与解释推导的逻辑,要求较高。炭化稻堆积,说明当时大量种植水稻,且有大量富余,但它是私有还是部落共有,无法判断。城市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反映了当时人们营建聚落的观念,古城遗址建筑规模宏大,水利工程系统规模大,说明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虽然有学者认为这是早期部族邦国产生的标志,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公元前3000年,即距今五千
11、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墓葬中随葬品出现差异,少数墓葬中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说明当时出现贵族,也能证明财产私有。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2B解析:本题以文本材料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理解。材料中记录的时间为周代,阅读文本材料可以发现,其中记载了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分封的诸侯国数量以及诸侯王与周天子的亲缘关系。依据所学习的周代政治制度内容,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禅让制是夏朝建立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郡县制在战国时期产生,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是元朝统一后实行的。这三项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3C解析:作为诸侯的郑庄公僭越犯上,和周王作战,甚至“射王中肩”,这本身
12、就是王室衰微的表现。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直接排除。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东周时期时代特征的理解,需要阅读和理解第一手史料,并与教材的基础知识建立关联。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4B解析:各国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铁农具、牛耕的广泛应用,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使得生产力取得重大进步,要求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各国变法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期更加激烈。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卿大夫掌握诸侯国实权,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的事情,表现为诸侯国内部的权力转移。各国都重视农业生产发展,改革国家赋税征收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版 历史 必修 中外 纲要 第一 单元 检测 试卷 参考答案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