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运动之追及变轨(21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天体运动之追及变轨(2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体运动之追及变轨(21页).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天体运动之追及变轨-第 11 页天体运动追及和变轨1太阳系中某行星A运行的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但天文学家在观测中发现,其实际运行的轨道与圆轨道存在一些偏离,且每隔时间t发生一次最大的偏离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外侧还存在着一颗未知行星B,它对A的万有引力引起A行星轨道的偏离,假设其运动轨道与A在同一平面内,且与A的绕行方向相同,由此可推测未知行星B绕太阳运行的圆轨道半径为( )A. B. C. D. 2某天体可视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自转周期为T,“北极点”处的重力加速度是“赤道”处重力加速度的k倍(k1)。若该天体有一颗近地环绕卫星,则近地环绕卫星的周期为A. B. C. D. 32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运送两名宇航员前往在2016年9月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宇航员计划在“天宫二号”驻留30天进行科学实验。“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的对接变轨过程如图所示,AC是椭圆轨道II的长轴。“神舟十一号”从圆轨道I先变轨到椭圆轨道II,在变轨到圆轨道III,与圆轨道III运行“天宫二号”实施对接,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神舟十一号”在变轨过程中机械能不变B. 可让“神舟十一号”先进入圆轨道,然后加速追赶“天宫二号”实现对接C. “神舟十一号”从A到C的平均速率比“天宫二号”从B到C的平均速率大D. “神舟十一号”在椭圆轨道上运动的周期
3、与“天宫二号”运行周期相等4如图(甲)所示, 是地球赤道上的一点,某时刻在的正上方有三颗轨道位于赤道平面的卫星、,各卫星的运行方向均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图(甲)中已标出,其中是地球同步卫星从该时刻起,经过一段时间(已知在时间内三颗卫星都还没有运行一周),各卫星相对的位置最接近实际的是图(乙)中的5嫦娥二号卫星预计将于2010年10月发射。图为“嫦娥二号”的姐妹星“嫦娥一号”某次在近地点A由轨道1变轨为轨道2的示意图,其中B、C分别为两个轨道的远地点。关于上述变轨过程及“嫦娥一号”在两个轨道上运动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嫦娥一号”在轨道1的A点处应点火加速B. “嫦娥一号”在轨道
4、1的A点处的速度比在轨道2的A点处的速度大C. “嫦娥一号”在轨道1的B点处的加速度比在轨道2的C点处的加速度大D. “嫦娥一号”在轨道1的B点处的机械能比在轨道2的C点处的机械能大6某行星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均可视为圆每过N年,该行星会运行到日地连线的延长线上,如图所示该行星与地球的公转半径比为( )A. B. C. D. 7“北斗”系统中两颗工作卫星1和2在同一轨道上绕地心O沿顺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某时刻它们分别位于轨道上的A、B两位置,如图所示,已知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不计卫星间的相互作用力,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这两颗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小
5、为a= B. 发射卫星1时速度要大于11.2km/sC. 卫星1由位置A运动至位置B所需时间为t =D. 两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大小一定相同8如图所示,A为太阳系中的天王星,它绕太阳O运行的轨道视为圆时,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0,周期为T0且做匀速圆周运动.天文学家长期观测发现,天王星实际运动的轨道与圆轨道总有一些偏离,且每隔t0时间发生一次最大偏离,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天王星外侧还存在着一颗未知的行星B,假设行星B与A在同一平面内,且与A的绕行方向相同,它对天王星的万有引力引起天王星轨道的偏离,由此可推测未知行星的运动轨道半径是()A. B. C. D. 9如图所示,有A、B两个行星绕同一恒星
6、O沿不同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旋转方向相同A行星的周期为T1,B行星的周期为T2,在某一时刻两行星第一次相遇(即两行星距离最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经过时间两行星将第二次相遇B. 经过时间两行星将第四次相遇C. 经过时间两行星将第一次相距最远D. 经过时间两行星将第二次相距最远10假设某卫星在距地面高度为4200km的赤道上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该卫星与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同向运动。已知地球半径约为6400km,地球同步卫星距地面高度36000km。每当两者相距最近时,卫星向同步卫星发射信号,然后再由同步卫星将信号发送至地面接收站。从某时刻两者相距最远开始计时,在一昼夜的时间内,接收
7、站共接收到信号的次数为(不考虑信号传输所需时间) A. 4次 B. 6次 C. 7次 D. 8次11如图所示,三个质点a、b、c质量分别为m1、m2、M(Mm1,Mm2)在c的万有引力作用下,a、b在同一平面内绕c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的周期之比Ta:Tb=1:k;从图示位置开始,在b运动一周的过程中,则()A. a、b距离最近的次数为k+1次B. a、b距离最近的次数为k-1次C. a、b、c共线的次数为k+2次D. a、b、c共线的次数为k-2次122016年10月17日,景海鹏和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向太空,于11月18日乘返回舱安全返回。返回舱在A点从圆形轨道进入椭圆轨
8、道,如图所示。关于返回舱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 飞船在轨道上经过A时需向运动的反方向喷气才能进入椭圆轨道B. 飞船变轨后机械能不变C. 飞船在轨道上运动的周期大于在轨道上运动的周期D. 飞船在轨道上由A向B运动的过程中地球对飞船的引力做正功13某航天飞机是在赤道上空飞行,轨道半径为r,飞行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设地球的自转角速度为0,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在某时刻航天飞机通过赤道上某建筑物的上方,则到它下次通过该建筑上方所需时间为A. B. C. D. 14如图所示,一飞行器围绕地球沿半径为r的圆轨道1运动。经P点时,启动推进器短时间向前喷气使其变轨,2、3是与轨道
9、1相切于P点的可能轨道。则飞行器A. 变轨后将沿轨道3运动B. 相对于变轨前运行周期变长C. 变轨前、后在两轨道上经P点的速度大小相等D. 变轨前、后在两轨道上经P点的加速度大小相等15“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直奔月球,在距月球表面200km的P点进行第一次变轨后被月球捕获,先进入椭圆轨道绕月飞行,如图所示之后,卫星在P点又经过两次变轨,最后在距月球表面200km的圆形轨道上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卫星在轨道上运动的速度大于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B. 卫星在轨道上运动周期比在轨道上短C. 、三种轨道运行相比较,卫星在轨道上运行的机械能最小D. 卫星在轨道上运动
10、到P点的加速度大于沿轨道运动到P点的加速度16众所周知,地球绕日运动其实是一个椭圆,设其半长轴为。如图所示,在地上发射一个绕日做圆周运动的无动力探测器,使其具有与地球相等的绕日运动周期,以便法身一年后与地球相遇而向地球发回探测资料。已知探测器发射过程可视为“在地球处给探测器一个很大的初速度,令其直接进入绕日轨道”,将地球、探测器、太阳都视为质点,且不考虑地球和其他行星对探测器运动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探测器绕日运动的轨道半径等于B. 地球在远日点的加速度大于探测器的加速度C. 地球与探测器每次相遇时,地球位于椭圆轨道的短轴端点D. “日地连线”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等于“日器连线” 单位时
11、间扫过的面积172015年12月10日,我国成功将中星1C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如图所示是某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动的示意图,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卫星远地点P距地心O的距离为3R.则( )A. 卫星在远地点的速度大于B. 卫星经过远地点时速度最小C. 卫星经过远地点时的加速度大小为D. 卫星经过远地点时加速,卫星将不能再次经过远地点18如图所示, A是在地球赤道上随地球表面一起转动的某物体,B是近地资源卫星、C是同步通信卫星. 关于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A、B、C的向心加速度关系aAaBaCB. 在相同时间内B转过的弧长最短C. 在6h内C转过的圆
12、心角是/2D. 若卫星B加速,可靠近卫星C所在轨道19经长期观测,人们在宇宙中已经发现了“双星系统”“双星系统”由相距较近的恒星组成,每个恒星的半径远小于两个恒星之间的距离,而且双星系统一般远离其他天体,它们在相互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某一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为某一双星系统,A星球的质量为m1,B星球的质量为m2,它们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引力常量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星球的轨道半径为B. B星球的轨道半径为C. 双星运行的周期为D. 若近似认为B星球绕A星球中心做圆周运动,则B星球的运行周期为20太阳系各行星可近似看成在同一平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设天王星公转周
13、期为T1,公转半径为R1;地球公转周期为T2,公转半径为R2不计两行星之间的引力作用,万有引力常量为G,当地球和天王星运行到太阳两侧,且三者排成一条直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太阳的质量为B. 天王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小于1年C. 地球与天王星相距最近至少需经历D. 天王星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与地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21如图在同一轨道平面上的两颗人造地球卫星A、B同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A、B和地球恰好在一条直线上,周期分别为TA、TB,由图中位置开始A、B和地球再次共线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B卫星的线速度vAvBB. A、B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一定有FAFBC. T
14、可能小于TAD. T一定大于22如图所示,A为静止于地球赤道上的物体,B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卫星,C为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的卫星,长轴大小为a,P为B、C两卫星轨道的交点,已知A、B、C绕地心运动的周期都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卫星B在P点的运行加速度大小与卫星C在该点的运行加速度大小相等B. 卫星B离地面的高度可以为任意值C. 卫星C的运行速度大于物体A的速度D. 若已知物体A的周期和万有引力常亮,可求出地球的平均密度23已知某卫星在半径为R的圆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运动的周期为T,当卫星运动到轨道上的A处时适当调整速率,卫星将沿以地心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椭圆与
15、地球表面在B点相切,如图所示。地球的半径为R0,地球的质量为M,万有引力常量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卫星在A点应启动发动机减速才能进入椭圆轨道B. 卫星在A点速度改变进入椭圆轨道后加速度立即减小C. 卫星沿椭圆轨道由A点运动到B点所需时间为D. 卫星在椭圆轨道上的B点和A点的速率之差等于24如图所示,一颗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其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离地面的高度等于地球半径R该卫星不断地向地球发射微波信号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1)求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T;(2)设地球自转周期为T0,该卫星绕地球转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则在赤道上的任意一点能连续接收到该卫
16、星发射的微波信号的时间是多少?(图中A1、B1为开始接收到信号时,卫星与接收点的位置关系)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先根据多转动一圈时间为t,求出未知行星B的周期;然后再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解得未知行星B的轨道半径A、B相距最近时,B对A的影响最大,且每隔时间t发生一次最大的偏离,说明A、B相距最近,设B行星的周期为,则有,解得,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解得,D正确。2D【解析】试题分析:质量为m的物体在两极所受地球的引力等于其所受的重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在赤道的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可分解为重力和随地自转的向心力,对该天体的近地卫星,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联立即可求出近地环绕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体 运动 2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