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城乡就业问题的思考(13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对我国城乡就业问题的思考(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城乡就业问题的思考(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对我国城乡就业问题的思考-第 10 页目 录摘要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逐渐拉大、社会稳定问题和“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就业是解决这些难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城乡就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在长时期内必将要面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严峻就业形势和城乡二元分割的就业状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基本解决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企业富余人员问题,并建立起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在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指导下,城乡就业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就业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并根
2、据当前就业工作和就业环境中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就业现存的问题,希望能够促进就业工作的进行。关键词:我国;城乡就业问题;思考AbstractAt present, a serious imbalance in Chinas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widening,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nd social stability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3、 one of the main 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s to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 establish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labor market,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task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eleven five plan. China will have to
4、face the serious oversupply of labor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employment of urban and rural two binary state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so far, China has basically solved the surplus staff formed in the period of planned economy enterprises, and establish a market-oriented employment mechanism, with
5、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guidance of active employment policy. Further improve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 work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som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in terms of employment the achieve
6、men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environment in employment, to hope to be able to promote employment.Keywords: In our country;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 thinking一、引言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关系到党和国
7、家事业发展全局,为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从制度上被分为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但实行的是不同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二者有明显的界限和区分,不能随意流动。政府在就业管理上实行“统包统配”的管理模式,实际上扮演着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支配者和拥有者的角色。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不仅使得农民一直处在宝塔式等级阶梯的最低层,而且还是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道而驰的。统筹城乡就业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利用行政手段将劳动力分割为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遵循市场经
8、济的要求,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就业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公平竞争。二、理论概述(一)城乡就业的相关概念城乡统筹就业: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应积极稳妥地建立城乡统筹就业的新机制。就业:“辞海”对就业的定义如下:就业,也称劳动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从中取得相应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行为。根据这一定义,在本研究中我把就业界定为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
9、愿望的城乡劳动者,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并从中取得相应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行为。简而言之,就业指一定年龄阶段中人们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从中取得报酬或取得活动;“一定年龄段”,在我国是指16岁以上,男60岁、女5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说到底,就业就是有一份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与就业状况、就业总量直接相关。考察和研究就业问题,还需要考察就业效率。就业效率,其基本指标就是劳动生产率,即一定时期投入的劳动与经济产出之比。效率与投入成反比,与产出成正比;就业效率,主要取决于劳动人员受教育程度。传统体制下,我国就业完全由计划主导,就业率高,高就业低
10、产出、就业效率低,劳动者收入水平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主要由市场导向,能够有效的解决就业效率问题;但由于我国就业特殊性,国家需要制定各种有效促进就业政策的措施,在保证就业效率基础上不断扩大就业,提高就业率,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再就业: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再就业”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许多对研究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文献都是参照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就业”标准,把所有在下岗后从事过任何有收入的工作,无论时间长短、收入多寡,都认定为实现了“再就业”。但是很多接受过调查的下岗职工认为只有得到稳定的单位、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后才能算是实现了再就业。因此,本次研究在参照国际劳
11、工组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一些学者关于再就业的定义,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提出“再就业”的定义,即指下岗失业后职工从事任何收入不低于原单位支付的下岗生活费或同期本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持续收入时间不低于三个月的合法社会经济活动,不管劳动时间长短、劳动方式如何。从事自由职业或者通过自主创业、出租房屋、投资股票等方式取得月收入达到以上标准的人员,在本文中也视为实现了再就业。转移就业:转移就业在我国目前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我们所说的转移就业一般是指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或其它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当地农业户口,男16一59周岁、女16一49周岁,具备劳动能力,由于其它原因无法再
12、从事农、林、牧、渔等生产活动,或农业劳动时间不充足,需要到农业生产以外的工业、服务业等其它领域务工、经商,从而取得合法收入,反应了自然和社会资源的配置、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二)统筹城乡就业的基本目标党的十七大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目标和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而实现统筹城乡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城乡就业,既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环节,对实现城镇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又是一个城乡促进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良性互动和整体
13、健康发展是其基本目标。(三)统筹城乡就业的重点和难点“转移就业”统筹城乡就业,其主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就业、再就业和转移就业”。但关键或难点在于“转移就业”,因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如何与城市劳动力在统一的就业管理、就业规划、就业政策下,享有同等的就业机会、就业条件、就业培训等,面临的困难、问题、相应的制约因素更多。目前,转移就业面临着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从劳动力市场看: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不健全。包括信息化程度低、政府服务职能不到位;农村劳动力在择业上存在非公平性,例如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等;“输入地”对于外来劳动力收取的各种管理费过高,加大了“转移就业者”投入成本,加强了其弱
14、势地位和就业歧视等;第二,从农村劳动力主观条件看: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普遍较低。这不仅使它们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也是造成就业能力受限、就业选择受限、就业层次受限的主要因素,由此造成城市中数量较大的低收入群体。第三,从政府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看:一是传统体制下工农产品“剪刀差”造成了较长时期农民利益的损失,进而限制了农民对教育和提高素质方面的投入;二是长期以来城乡户籍制度限制了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造成了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分割状态和就业机会的不平等,拉大了城乡发展的非均衡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三是就目前而言,统筹城乡就业相关的管理体制、保障体系、法规体系仍不完善不健全,导致了转移就业
15、的“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态较差,比如:他们不仅从事着最脏最累收入最低的职业,承受着各种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同时还面临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包括子女入学、医疗、卫生、住房、技能培训、社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等。第四,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看:社会经济总量是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后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矛盾的有效解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可能提供的更多就业机会、更适宜于不同层次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因此,全面实现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构建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还将有一个发展过程,还有待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四)城乡统筹就业的基本原则
16、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严格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农民及其子女很难在城镇获得就业机会。这种二元结构阻碍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后,许多农民纷纷进城工作。但由于缺乏城乡统筹就业机制,进城务工农民在职业选择、职业培训、劳动保障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进而影响了劳动力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延迟了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在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为适应新阶段发展的新要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17、必须打破制约城乡统筹就业体制的障碍,遵循以下原则积极稳妥地构建城乡统筹就业的新机制。三、我国城乡就业存在的问题(一)主渠道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比较严重在很长时期,我国都把农村和农业作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但是自从1979年对农村进行改革以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发展,对农业科技投入有所增加,从而大大降低农业的吸纳能力,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80年的30.1%下降到2014年的15.2%。同时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农村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比较高,因此,农村大约1.3亿的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同时新增加的劳动力也给农村的就业带来了巨大
18、的压力。(二)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不足,失业较为严重在前一阶段的改革实践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安置的主要渠道是乡镇企业。19901995年我国乡镇企业平均每年吸纳劳动力高达11120万人,1996年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3508万人,在全国劳动力比重为19.59%,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部分乡镇企业发展逐步进入成熟期,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资金短缺,技术含量低,产业结构雷同且布局散乱,信息闭塞等弊端日益暴露,使乡镇企业整体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降低。2014年在乡镇企业就业的人数下降为13086万人,占城乡总就业人数的17.9%。(三)城镇企业隐性失业显性化加快,失业率和失业人数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城乡 就业问题 思考 1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