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案79987(15页).doc
《成语故事教案79987(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故事教案79987(15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成语故事教案79987-第 14 页老马识途指鹿为马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老马识途指鹿为马3 对牛弹琴鹤立鸡群 孩子复习讲述老马识途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学习新成语故事对牛弹琴鹤立鸡群,运用成语说句子。4 画对牛弹琴 孩子复习讲述上节课的成语故事,画对牛弹琴故事配画。5 兔死狐悲飞蛾扑火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兔死狐悲飞蛾扑火6 杯弓蛇影金蝉脱壳 孩子复习讲述兔死狐悲飞蛾扑火的成语故事,孩子来讲杯弓蛇影金蝉脱壳的成语故事。7. 画杯弓蛇影 孩子自己画杯弓蛇影的故事配画8 蛛丝马迹鼠目寸光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蛛丝马迹鼠目寸光9 一
2、鼓作气韦孩子复习讲述蛛丝马迹鼠目寸光的成编三绝 语故事,孩子来讲一鼓作气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10 举一反三七步成诗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举一反三七步成诗11 孩子演七步成诗杯弓蛇影 把孩子编排为两组,两组人员分表选代表来表演七步成诗和杯弓蛇影12 一夜十起 五谷不分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五谷不分一夜十起13 毛遂自荐孟母三迁 孩子复习复述五谷不分一夜十起的成语故事,孩子来讲毛遂自荐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14 画毛遂自荐 孩子自己画毛遂自荐的故事配画15 精忠报国高山流水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精忠报国高山流水16 孩子自己讲准备的与
3、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 孩子自己准备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讲给同学们听。17 纸上谈兵负荆请罪 通过教师讲故事和观看动画视频,学习成语故事纸上谈兵负荆请罪18 复习总结 总结本学期学过的所有成语故事,对孩子一学期表现进行表彰总结。8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4、演一演这则故事。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养成教育训练点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成语的理解。三则故事分别通过语言、动作、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来叙述故事,学习这些不同的表现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
4、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
5、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二、精讲课文。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 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
6、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1) 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 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3) 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 _. (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 (3)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2)“张
7、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4)他为什么张口结舌?他敢试给大家看吗? 为什么?(5)拓展思维练习: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的结果?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_,这跟他说的哪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_,这跟他说的哪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的矛和盾_.三、联系生活,明道理。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
8、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四、拓展作业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2、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4、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仅有的一个。6、我的家庭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五、作业布置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2、课外阅读23个成语故事。教学板书: 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夸口 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自相矛盾戳穿盾:对错用矛戳盾戳不穿盾:错对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的第二篇2、水滴石穿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
9、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本成语故事。2、理解故事的原意和现今引用的转换意。3、引导学生领悟要实现美好理想,就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地去做。教学重点难点:1、联系上下文理解三个重点词句的意义。2、品读中领悟水滴石穿的启示,理解故事的原意和现今引用的转换意。3、复述课文。教学时间:1课时课件准备:水滴石穿的PPT课件、SWF朗读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中国幅员辽阔,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在源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唐诗宋词、名言警句,以及那脍炙人口的历史成语故事。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3、出示插图,这块在屋檐下风吹日晒的石头上的光滑圆润的
10、小洞是怎样形成的呢?4、能用一个成语归纳这幅图的内容?这是怎么回事呢?二、初读课文1、动画播放水滴石穿。思考:“水滴石穿”是谁对谁说的话?为什么他要这样说?2、张县令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为了这枚铜钱,这个小吏被县令处斩。为什么县令要下令处斩这个小吏?(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再者,这个小吏还没认识到这样做的危害,还说,一枚铜钱有什么大不了的!)3、齐读课文“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石头也会被滴穿的。”三、渗透教育1、学完这个成语故事后,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故事的意思吗?齐读课文第二节“成语危害。”2、现在常用在什么积极的地方?学生讨论后,继续齐读课文第
11、二节“现在,取得成功。”3、由这个成语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样的人具有水滴石穿的精神?谁能简要地介绍他的事例?师生共同交流讨论。4、点击“课件3-4-5:1指名朗读:爱迪生、齐白石、贝多芬2听了这三个伟人的的事迹后,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四、沙场点兵1、回到现实的学习生活当中,深情讲述:“水滴是渺小的,不能和坚硬的石阶相比。可是日复一日往石阶上滴,时间一长,石阶上竟出现了一个个小孔。这就是不起眼的小水滴创造的奇迹!是因为小水滴相信自己的力量,具有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由此,我想要我们求学成才也存在着同样的道理:自信与恒心就是成才的重要条件。可是,我们有些同学,总认为自己天生条件不好,是“没用的
12、人”,“不如人家聪明”,那么从小小的水滴身上,这些同学应该得到启发,完全没有必要灰心丧气,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看到光明的希望。水滴还可以穿石,何况我们小学生呢?在学习中不仅需要有信心,也需要有恒心,因为知识是日积月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果没有信心,也就会失去奋斗的勇气,如果没有恒心,理想就会变成空气。同学们,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攀登科学高峰,必须持之以恒!”出示课件。2、课外你还积累了哪些历史成语故事?共同交流。五、复述故事1、分成小组,在小组中互讲故事。要求:听清讲得好的地方,并注意不足之处。选派代表到全班同学的面前进行即兴演讲。2、指名演讲。3、小结。六、总结讨论。学习了
1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1.成语“水滴石穿”愿意是指-,现常用来比喻- -2.用“水滴石穿”造一个句子。 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会用“总是”等词语造句。 3.运用查成语词典和联系课文等方法,理解“滥竽充数”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 小黑板、词语卡片、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智能回音 1.做游戏 2.引出课题 二、初读故事,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容易错的词,相机理解。 3.齐读全文,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读全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
14、要人物有哪些? (板书: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涽王) 三、深入阅读,明白道理。 (一)探讨“滥竽充数”的意思。 1. 联系课后T5,交流“滥竽充数”在成语词典中的解释。 2. 默读全文,看看文中哪几句话说了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划下来,并读一读。 1)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你读懂了什么? 联系这句话理解“滥竽充数”。 指导朗读。 2) 出示:“每当演奏时.样子”。 师范读,生想象。 生表演,理解南郭先生的装模做样,并指导朗读。 (二)了解“滥竽充数”的不同结果。 师:在齐宣王和齐涽王时期,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一样吗? 1) 齐宣王时,“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15、指导朗读) 2) 齐涽王时,逃走了。 3) 学生质疑。 (三)同样的“滥竽充数”,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1. 出示:a.(齐宣王)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b.可是(齐涽王)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2. 比较一下,从哪里可以看出两位君王的爱好截然不同? 3. 分析南郭先生的心理,从而获得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四)总结“滥竽充数”的寓意。 1.师范读古文。 2.自由读,对照注释,自己尝试读懂。 3.学生用现代的语言说说文言文的内容。 四、选择性作业 阅读:鱼目混珠 写作:南郭先生下岗后 板书设计 齐宣王 南郭先生 齐湣王 爱讲排场 装腔作势 用人严格 混 逃 没有
16、真才实学,靠欺骗蒙混是不行的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的第三篇 画龙点睛 教学要求: 1 理解词语含义。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明白成语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词语含义。 2 明白成语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 1 播放龙的动画片,(三条上下飞舞的龙,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让学生对龙有一个整体感知。 2 谈一谈:动画片中的动物你见过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喜欢它吗? 3 古时候有位画家也很喜欢龙,就他画龙这件事还引发了一则成语,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4 板书画龙。认识龙字,你看一看他和那个字很像?你可以怎样记住它。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究 (一)听读识
17、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用铅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点个点儿。 2、找到了不认识的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解决。 3、下面我想请相邻同学互相当小老师,如果同学还有不会的你就主动帮帮他,如果他读对了,你就在课题旁给他画个。 4、大家读得可真认真,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读课文。 三、共同探究深入学习 1 轻声读第一段,找出画家在哪里画的龙。(出示词语:墙壁。你来指一指教室的墙壁在哪里,观察一下这两个字都有什么?你会认了吗?) 2 现在请你来当小评委,评一评画家的画.(课件演示)生即可以评论画家的画,也可以评论画家的技术。3 当时围观的人们是怎样评论的?(课件出示词
18、语:赞不绝口。板书赞不绝口)谁能站在这幅画前来表演一下这个词语的意思。通过表演理解词语的含义。你能试着读一读这句话吗? 4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画技很高,请你再仔细的观察这几条龙有没有缺点?(观看课件,没画眼睛)这时你想对画家说些什么? 5 是呀,眼睛是最重要的部位,难道是他真的忘画了吗?你觉得奇怪吗?你认为应用什么语气来读这几句话,自己试着读一读。 6 全班齐读第二段,要读出夸赞和惊奇的语气。 7 面对大家的质问,画家是怎样回答的?你相信他的话吗?为什么?(板书:点睛) 8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画上眼睛后龙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9 汇报合作学习结果: a 读一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语故事 教案 79987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