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D金刚石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方案.docx
《CVD金刚石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VD金刚石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方案.docx(8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CVD金刚石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方案目录一、开展与创新阶段3二、学习与借鉴阶段5三、内部控制的演进6四、内部控制演进过程总结20五、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22六、企业的演进31七、监督机制36八、激励机制41九、机构投资者治理机制47十、债权人治理机制49十一、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53十二、公司治理模式差异论54十三、家族治理模式的主要内容57十四、家族治理模式的产生61十五、英美市场主导型治理模式评价64十六、英美模式的产生66十七、产业环境分析67十八、必要性分析71十九、公司简介72 质量控制等。把内部控制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目的是为了明确 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2、注册
2、会计师应主要关注会计有关控制1963年,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审计程序说明第33号中进一步指 出,“注册会计师应主要检查会计控制。”会计控制一般对财务记录 产生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审计人员必须对它做出评价。管理控制通 常只对财务记录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审计人员可以不对其做评价,只 是在足以影响财务记录可靠性时才予以审计。这次修正后的内部控制 定义,大大缩小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范围,但对于“会计控制”的保 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记录可靠性仍然缺乏统一的认识。为了消除这种认 识分歧带来的对审计责任问题的模糊认识,1972年,美国注册会计师 协会对会计控制又提出并通过了一个较为严格的定义:会计控制是组 织计划和所有
3、与下面直接相关的方法和程序:保护资产,即在业务处 理和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保护资产免遭过失错误、故意致错或舞弊 造成的损失;保证对外界报告的财务资料的可靠性。3、对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重新定义1973年的审计程序公告第1号对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再一次 做了重新定义:“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的计划以及与导致管理 层批准交易的决策过程相关的程序和记录。交易的批准是一种直接和 实现组织目标的责任相联系的管理职能,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 的起点。会计控制由组织的计划以及与保障资产和财务记录的可靠性 相关,为以下各点提供合理保证而制定的程序和记录组成:经济业务 的执行符合管理部门的一般授权或特殊授权的
4、要求;经济业务的记录 必须有利于按照公认会计原那么或其他标准编制财务报表落实资产责任: 只有在得到管理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才能接触资产;按照适当的间隔 期限,将财产的账面记录与实物资产进行比照,一经发现差异,应采 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内部控制以交易为主要对象, 使内部控制具有可操作性。与1949年的定义相比,这些定义过于消极,仅仅从财务审计的实 际出发,范围过于狭隘,把过多的精力和目标放在了查错防弊上,人 为地限制了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开展,最终的结果是审计师与管理 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分歧和差异,分化出了审计视角的 内部控制和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这一阶段即为制度分野阶段
5、。(三)内部控制结构随着内部控制活动在实践中的运用,人们发现内部控制并非神丹 妙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在对水门事件的调查中,发现某些 公司为了做成贸易和保持贸易关系,竞贿赂某些外国政府官员和政党。 而为了掩盖这些不合法支出,他们往往伪造会计记录,或另设账外记录。有鉴于此,1977年后,美国政府就将“每个公司必须设计和建立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立法形式在反国外行贿法中予以公布。这是第一次强制性地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纳入法律管辖的范围。同时, 审计人员在短时间内,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做出正 确评价,也需要依赖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否那么,审计风 险将难以控制。因此,
6、审计与内部控制联系日趋紧密。1985年,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通常称为Treadway委员会)成 立,1987年,Treadway委员会提交了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指出防止虚 假财务报告需从报告产生的环境着手,即从最高管理当局开始;所有 上市公司需保持良好内部控制,以发现和防范虚假财务报告行为。该 委员会还建议,其赞助机构成立COSO委员会,专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财务破产事件发生概率的增加和财务舞 弊调查的不断深入,内部控制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1992年,COSO委 员会提出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修订。这就是 著名的“COSO报告(
7、简称C0S092) ”,它被称为是最广泛认可的关于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国际标准。在COSO委员会出具这个报告之前,不 同的人对内部控制有不同的见解,由于内部控制内涵的广泛性和多样 性使得难以对内部控制有一个公认的了解,这就造成了经商人员、立法者、监管机构和其他有关方的困惑,同时导致企业由于沟通有误和 期望不同产生问题。所以COSO内部控制框架是建立在考虑管理层和其 他方面的需求和期望的基础上,把对内部控制不同的概念整合到一个 框架当中,从而达成对内部控制的共识,确定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试图提供一个标准,无论公司规模大小、公 众的还是私人的、营利的还是非营利的业务和企业,都可以参考此标 准评估他
8、们的控制系统及如何改进,从而帮助公司和企业管理层更好 地控制组织的活动。1、内部控制定义与目标COSO认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实施的一 个过程,旨在为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 遵循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服务于很多重要目标,人们要求越来越好的内部控制系 统和内部控制的相关报告。内部控制也越来越被视为解决各种潜在问 题的有效方法。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为实现以下三类目标提供 合理保证的: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 循性。第一类目标针对企业的基本业务目标,包括业绩和盈利目标及 资产的平安性;第二类目标关注于企业公开发布的财务报告
9、,包括中 期和简要财务报表;第三类目标涉及企业所适用的法律及法规的遵循。相互有别、又有交叉的分类满足了不同的需要,说明了不同执行 人员的直接责任,此分类也便于区分从每一类内部控制中得到我们所 期望的东西。到达这些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各方标准的设定, 取决于企业如何控制其内部行为,但是经营目标的取得,并不完全在 公司的控制范围之内,内部控制不能防止错误地判断或决定或者可能 导致经营目标无法实现的外部事件。对于这些目标,内部控制系统只 有在管理层和董事会在监督职责的范围内及时地指导公司向目标迈进 的时候,才能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 企业的经营
10、活动是永不停止的,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也因此不会停止。 企业内部控制不是一项制度或一个机械的规定,而是一个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2、内部控制因素内部控制包括5个互相关联的构成要素,它们来自管理层经营企 业的方式,并贯穿于管理过程之中。这些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 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1)控制环境。所有业务的核心都是人员及他们开展经营所处, 的环境,包括员工的老实和职业道德、员工的胜任能力、董事会及监 事会的参与、组织机构、权力和责任的规定等。它是由管理层倡导的 一种正直、伦理道德风气、管理宗旨、经营方式和人力资源政策,使 职员自觉管理其活
11、动和履行他们的责任。管理部门应通过文字描述和 范例以及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来影响全体职员,以提高他们的伦理道 德水准。控制环境是所有事情赖以生存的基础。(2)风险评估。企业为实现其目的而确认分析相关风险,已构成 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通常风险来自经营环境的变化、新员工聘用、 采用新的信息系统、新技术的应用、企业改组、新会计方法的采用等。 管理当局应对目标完成期间与企业相关的风险进行识别、预见,并采 取相应避险的管理控制措施。风险评估应测定风险对货币工程及对会 计主题形象或信誉方面的重要性、风险发生的概率、如何减轻风险至 可以承受的水平。不过,内部控制只能防范风险,不能转嫁、承当、 化解或分散风险。
12、所以必须设定目标,整合销售、生产、营销、财务 和其他活动,以便使组织协调一致地运行。(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 制定的各项政策、程序和规定,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措施,以保 证单位目标实现的程序。它包括业绩评价、信息处理控制、实物控制、 职务别离等。(4)信息与沟通。围绕在这些活动周围的信息与沟通系统,能及时反响各程序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员工能够获得和交换那些执 行、管理和控制其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信息,从而保证控制活动的正常 运行。(5)监控。监控是为保证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而进行的日 常和定期监督、检查。根据内部控制具体实施的机制,内部控制通常 又可以分
13、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又称为“管理 控制系统”,它是建立在公司治理基础上,通过检查和改进有关管理 政策和程序,有效控制企业运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 实现投资人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第二个层面是企业的会计制度,又 称为“会计控制系统”,通过适当的业务权限设置和授权、准确的会 计记录、及时的实物盘点,以及公允的报告等程序和方法,保证企业 经营和财务状况信息的可靠性,保障投资人财产平安。这一层内部控 制制度可以认为是最具体的控制。因而会计信息的存在与有效传递, 影响到控制制度有效性地发挥。(五)企业风险管理框架1、产生背景自C0S092发布以来,内部控制框架已经被世界上许
14、多企业采用, 但理论界和实务界也纷纷对该框架提出改进建议,认为其对风险强调 不够,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因此,2001年, C0S0开展了 一个工程,委托普华永道开发一个对于管理当局评价和改 进他们所在组织的风险管理的简便易行的框架。正是在开发这个框架 的期间,2001年12月,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突然申请破产保护,此 后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丑闻不断,特别是2002年6月的世界通信公司 会计丑闻事件,彻底打击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安然、环球电 讯、世界通信、施乐等一批企业纷纷成认存在财务舞弊在国际资本市 场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些失败案例在很多方面值得深思。例如,管理 层僭越控制
15、、利益冲突、缺乏职责别离、透明度缺乏或欠缺、风险管 理未加统一协调、董事会监督无效,以及会导致职能失调、渎职行为 的薪酬结构失衡等,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2、基本概念2003年,C0S0发布了名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草稿)的报告, 来征求意见。2004年9月,COSO委员会在借鉴以往有关内部控制研究 报告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财务报 告方面的具体要求,正式公布企业风险管理一整体框架,简称ERM 框架或C0S004。ERM框架在C0S092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拓展, 主要包括概要、ERM的意义、框架概览、要素、局限性、相关责任等章 节。该报告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
16、由一个企业的董事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当中,旨在识别 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范围之内,为 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这个定义反映了几个基本要素,它说明企业风险管理是:(1) 一个过程,它持续地流动于主体之内;(2)由组织中各个层级的人员实施;(3)应用于战略制订;(4)贯穿于企业,在各个层级和单元应用,还包括采取主体层级 的风险组合观;(5)旨在识别一旦发生将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并把风险控制 在风险容量以内;(6)能够向一个主体的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提供合理保证(7)力求实现一个或多个不同类型但相互交叉的目标。这个定义比较宽泛。它抓住了对于
17、公司和其他组织如何管理风险 至关重要的概念,为不同组织形式、行业和部门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第一,突出“企业”的重要性。内部控制是企业自己的事,是企业内 部积极的需求,而非外部强加的压力,它直接关注特定主体既定目标 的实现,并为界定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这是对C0S092 内部控制思想的重大突破;第二,突出“风险”的重要性。强调风险 管理理念、风险文化、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用于制定战略之中, 并贯穿于整个企业;第三,突出“管理”的重要性。实现从控制到管 理的转变,引入战略观念,同时提升了董事会在战略决策中的地位和 作用。3、基本框架企业风险管理包含四大目标、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以
18、及贯穿 于企业的各个层级和单元应用。在主体既定的使命或愿景范围内,管 理当局制订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在企业内自上而下设定相应的目 标。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力求实现主体的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四种 类型的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来源于管理当局经营企业的方 式,并与管理过程结合在一起,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 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这8个要素并 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内部控制是 企业风险管理的前提;从目标设定到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 控制活动,是一个风险管理的过程;信息与沟通、监控是企业风险管 理的基础。根据COSO的这份研
19、究报告,内部控制的目标、要素与组织层级之 间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紧密相连的有机统一体系。同时,对内部控 制的要素的进一步细分和充实,使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日益融合,拓 展了内部控制。二十、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分析73劳动定员一览表73二十一、开展规划分析75二十二、工程风险分析78二十三、工程风险对策81四、内部控制演进过程总结从内部控制概念及理论演变的过程上分析可以推断出以下几点。1、内部控制的目标范围由小到大,目标层次由低到高早期的内部牵制关注于资产的平安与完整、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以 防弊为主要目标。而制度二分法及结构分析法那么在此基础上把内部控 制目标延伸到了提高业务效率,促进经营方针、组织计
20、划的贯彻,以 防弊和兴利为共同目标。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那么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为 经营效率、财务信息可靠、遵循性三个方面提供合理保证。ERM框架将 目标分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及遵循性目标四种类型。在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基础上增加了战略目标,并将报告目标扩展为企业 所有对内和对外报告。ERM框架明确提出终极目标为增加利益相关者的 价值。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目标日益扩展,层次由管理的业务层上升 到自战略层而下的整个管理过程。2、内部控制的架构由一维的扁平结构演变为三维的立体架构制度二分法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这是一种简单的“扁平式”的分类。内部控制结构首次提出了
21、“结构” 的概念,认为内部控制由三个要素组成了一个三角结构。内部控制整 体框架在此基础上丰富了要素,并且明确了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 用。ERM框架那么提出了立方体的三维结构。四个目标代表水平面,八个 要素代表垂直面,企业整体层、部门、经营单元及附属公司代表纵深 面。3、内部控制要素由模糊变为清晰且细化内部控制结构首次提出了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及 会计制度。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扩大了要素内容,包括控制环境、控制 活动、风险评估、监控以及信息与沟通五大要素,提出了许多之前没 有包括的要素,如风险评估及监控。ERM框架对整合框架进行了细化, 提出了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
22、险应对、控制 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控八个要素。4、内部控制与公司管理的边界越来越融合从内部控制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内部控制从公司管理的职能之 一演变为与公司管理逐渐融合。传统的内部控制职能中,内部牵制承 担的是控制的一小局部职责,内部会计控制在保护财产平安及财务信 息可靠方面发挥控制职能,内部管理控制那么注重于与组织计划的相符 以及业务效率等方面。演变后的内部控制结构首次提出了控制环境的 要素,在控制环境中包括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管理思想及经营作 风,已涉入战略管理的层次,只是被动反映其静态内容。内部控制整 体框架除此以外提及的风险评估要素,要求识别对组织目标能产生影 响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其
23、影响程度及发生的可能性,对以风险为导向 的战略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初探。ERM框架那么全面反映了公司风险管理 的具体内容,从战略目标设定时考虑风险一直到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风险应对以及具体的控制活动,该框架隐含的控制已和公司管理相融 合,涉及公司管理的所有层次,控制与管理的职能和界限已经模糊。五、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治理”意为统治、掌;在经济活动中,一般含有权威、指导、 控制的意思。“公司治理”是英文的直译,日本称之为“统治结构”, 我国有人将“公司治理”的英文翻译成“公司管治” “公司治理结 构” “公司治理机制”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督导机制”等。 狭义概念的公司治理是指公司的所
24、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 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 者之间的权力与责任关系;广义概念的公司治理指企业中关于各利益 相关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一)公司治理产生的背景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首次提到“公司治理”问 题,这是公司治理研究的源泉。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公司治理 财务报告正式出现了 “公司治理”这一术语,即公司的权力、责任 和利益如何分配。其实,公司治理中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早已存在于经 济与管理实践中,已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其每一步开展往往都是针 对公司失败或系统危机做出的反响。如1720年英国发生南海公司泡沫, 这一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VD 金刚石 公司 治理 内部 控制 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