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导论-文献综述金融理论与政策.pdf
《第1讲 导论-文献综述金融理论与政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讲 导论-文献综述金融理论与政策.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西方两西方两种种经济学思潮经济学思潮演进研究综述演进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经济学的产生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经济学从重商主义开始萌芽, 随着古典经济学的兴起而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接着分别从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 义两大阵营中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派进行了概述, 简要介绍了他们的形成背景与代表 人物、基本理论以及政策主张。其中,国家干预主义介绍了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古 典综合派、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和瑞典学派。 经济自由主义介绍了弗莱堡学派、 货币学派、 合理预期学派、 供给学派和哈耶克自由主义学派。 最后本文总结了两种经济学思潮的发展趋 势、 后危机时代两种经济学思
2、潮在西方国家的实践以及两种经济学思潮带来的中国经验与启 示 关键词:经济学思潮 国家干预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 发展趋势与实践 一、一、引言引言 在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古代的先哲们便在对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学科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金融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Platon,前 427-前 347 年)在理想国和法律论两部著作中对货币和高利贷的问题 进行了一些探讨。而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 384-前 322 年)在其著作政 治学和伦理学中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进一步对货币流通、价值形式和信用 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古代
3、先哲们的研究为金融学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学在西方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大致是在 15-16 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最初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是被称为重商主义的经济学,其盛行于 16 世纪 80 年代到 18 世纪 70 年代,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约翰 黑尔斯 (John Hales) 、 威廉 斯坦福德 (William Stafford) 、 托马斯孟(Thomas Mun)和法国的孟克列钦(Anton De Mmenkeltn)等。重商主义开始 把经济问题作为相对独立的范畴来研究, 他们认为, 货币天然是贵金属、 天然是财富, 因此, 货币必须具有金属的内容和实质价值,不能被其
4、他所替代。同时,货币还是唯一的财富,而 流通则是增加财富的唯一源泉。 重商主义力主国家要积极参与经济活动, 特别是在对外贸易 中实行贸易保护, 通过鼓励出口、 实行出口补贴来扩大商品输出, 同时限制进口和货币输出, 在贸易顺差中换回金银,致富国家。 真正确立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地位的是 17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中期古典经济学的兴 2 起,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和亚 当斯密(Adam Smith)和法国的西斯蒙第(Sismondi) 。他们为了维护新兴的资产阶级利 益,在货币本质观赏主张,货币必须是金银,必须
5、有十足价值,反对伪造货币。配第不再把 金银看成是“唯一财富” ,而将其看作是“一般财富” 。 王立新(1991)指出,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划分和对立关窗了西方经济学的 全部历史。付殷才、颜鹏飞(1995)在自由经营还是国家干预:西方两大经济思潮概论 中对两种经济学思潮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界定。 国家干预主义是指一种主张削弱私人经济活动 的范围,由国家干预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多种生产、交换、分配和消 费等经济职能的思想和政策; 经济自由主义是指一种主张最大限度利用商品市场的机制和竞 争的力量, 由私人来协调一切社会经济活动, 而只赋予国家以承办市场和竞争所不能有效地 发挥作
6、用的极少量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在两种经济学思潮演进过程中, 不同学派组成的分支最终形成了两大经济学阵营, 并不 断为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国内外学者对于西方经济学两大思潮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 的研究, 但尚未有学者对两种经济学思潮的演变历程及其代表性学派进行系统、 详细的综述 性研究。 本文基于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内涵, 系统梳理了两种经济学思潮的演变历 程,并对不同学派形成背景、代表人物、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总结性论述,最后探究两 种经济思潮的发展趋势与实践经验。 二二、两种经济学思潮、两种经济学思潮的演变历程的演变历程 学术界对两种经济学思潮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划分。于俊
7、文(1987)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的经济管理形式总结为曙光时期的国家干预主义、 上升时期的经济自由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时期二者同时并存、交互作用三种类型。 常汝娟(1995) 、颜鹏飞(1996)等学者将两种主义产生、发展和演变全过程进行了较 为详细的梳理与划分。15-18 世纪,原始国家干预主义占据上风;17 世纪-20 世纪 20 年代, 古典或新古典经济自由主义逐步取代国家干预主义而占上风,大卫休谟、亚当斯密、马 歇尔是该时期典型代表;20 世纪 30 年代至 70 年代初是自由经营论失灵从而凯恩斯国家干 预主义占上风的时期,该时期以 1929-1933 年经济大萧条为时代背景,凯恩斯学
8、派、瑞典学 派等得到迅速发展; “滞涨”局面蔓延中的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是国家干预论失灵从而自 由经营论卷土重来的时期, 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付诸实践: 联邦德国 从战后则实行属于新型自由经营思潮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 英国撒切尔政府推行现代货币主 义政策,美国里根政府采纳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经济衰退与 3 新自由主义的失误,为凯恩斯国家干预论走出危机从而东山再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李健(2006)将两种经济思潮的起伏与两大经济学阵营的交替主导分为三大回合。第一 个回合是 20 世纪 30 年代,凯恩斯主义崛起和传统经济学衰落;第二个回
9、合是 20 世纪 70 年代, 新自由主义兴起而国家干预主义败退; 第三个回合是 20 世纪 90 年代,“反古典革命” 与“新正统学派”进行较量。 三三、两种经济学思潮下的两种经济学思潮下的主要学派主要学派 (一)国家干预主义(一)国家干预主义 1.凯恩斯主义 (1)形成背景与代表人物 1929-1933 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致使西方市场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商品 价格的剧烈波动也未使商品市场达到供求均衡, 利率的变动也不能使储蓄转化为投资; 大批 失业工人流落街头,工资一跌再跌,仍不能增加就业。各国政府信守自由放任的教条,奉行 不干预主义,使经济大危机愈演愈烈,长达 5 年之久。产
10、业危机与金融危机交织在一起,政 治危机、社会危机与经济危机并发,严酷的现实无情地宣告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破产。于 是英美等国的许多经济学家纷纷建议政府采取干预措施, 运用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等手段来 解救危机,以至于形成了一股强烈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潮。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应 运而生。 (2)基本理论 1936 年凯恩斯的通论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他从占整个经济体系 的总量分析入手,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把货币问题的研究与产量、就业和收入等宏观经 济变量紧密联系在一起,彻底结束了传统经济学的“两分法” ,抛弃了“货币面纱观”和货 币中心论,从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角度来研究货币对
11、经济的实质性影响。凯恩斯认为,由 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 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 价格机制调节的。他进一步否定了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 认为利率并不去取决于储蓄与投资, 而是取决于货币的供求, 其中货币供给由货币当局决定, 而货币的需求,即流动性偏好,则由人们持有货币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决定。 他还认为古典学派关于人们都具有充分理性和预见性的假设是错误的, 在货币经济中充满着 各种不确定因素, 预期成为经济行为主体行为动机与抉择的重要依据。
12、 同时他否认了传统经 济学认为可以保证充分就业的工资理论,认为传统理论忽略了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区别, 4 货币工资具有刚性, 仅靠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是不可能维持充分就业的。 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 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 。 (3)政策主张 总的来看,凯恩斯主义认为总收入决定于总就业量,总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 求则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在收入一定时,总就业量取决于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决定 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因此,凯恩斯主义主张应该充分发挥货币对经济的积极作用,通过 政府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运行。 2.新剑桥学派 (1)形成背景与代表人物 现代凯恩斯主义在继承凯
13、恩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对凯恩斯的一些具体观点和主张作了 许多修正和发展。 有的对凯恩斯的理论进行解释性说明; 有的对凯恩斯的某个论点提出修正 性意见; 还有的依据凯恩斯的观点做出创造性扩展。 他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对凯恩斯的 理论体系进行维护、修补和封信,力图使凯恩斯的理论更为圆满,更接近于现实。在发展过 程中,在许多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上,他们之间又存在着很多的观点分歧,分化成了两个支 派, 一个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的新剑桥学派, 一个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的新古 典综合派。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琼 罗宾逊 (Joan Robinson) 、 卡尔多 (Nichohas Kal
14、dor) 、 斯拉法(Piero Sraffa) 、帕西内蒂(T Pasinetti)等人。 (2)基本理论 新剑桥学派主要采用历史分析方法, 在分析问题时梳理历史的时间观念, 客观地考察过 去、现在和未来。他们坚持凯恩斯关于“未来式不确定的”理论基础,更加强调时间因素, 认为“过去是无法逆转的,未来是无法确知的” ,因此他们抛弃了均衡观,认为经济理论中 不应该机械地采用力学上的均衡观念, 依靠价格机制和政府对供求的调节是不能从根本上解 决经济问题的。 新剑桥学派特别注重收入分配问题, 他们批驳并抛弃了传统的边际生产力理论, 着重考 察经济发展过程中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相对份额的变化, 指出
15、因所有制和历史因素造成 的国民收入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分配失调,是资本主义的病根所在。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 工人得到的实际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相对下降,货币工资和世纪工资之间的差距加大, 劳资双方的纠纷是不可避免的。 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国民收入相对份额的过程中, 必 将形成工资-物价相互追逐的通货膨胀,从而造成大量失业,经济停滞。因此,货币又是经 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5 新剑桥学派还认为货币不仅是联系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而且是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 货币的变动对实际经济变量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 资本主义的现实是垄断竞争而不存在自由 竞争;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影响;承认价格机制
16、不能使市场均衡,从而使资本主义 经济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促使利润增长,而随着利润的增长,收入 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更加不公。 总的来说, 新剑桥学派坚持了凯恩斯理论的基本观点, 特别注重货币金融因素对经济的 影响,把货币金融理论放在经济理论的重要位置上;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凯恩斯的金融理论 进行了扩展。 (3)政策主张 总体来说,新剑桥学派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力图改良而不是谋求稳定。 因此,他们的政策目标不是保持经济均衡,而是改善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失调现象,使之趋于 协调和合理。 同时, 在诸多经济政策中, 他们把社会政策放在首要地位, 而在贯彻社会政策的措施中,
17、 更多地注重财政手段, 较为轻视货币金融手段。 这与他们重视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并不矛盾。 他们虽然研究了货币金融因素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但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病根不是由于货 币金融因素引起的,而是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调所致,因此,在制定政策时,首选的应该是以 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为目标的社会政策, 而在实施社会政策的手段上, 财政手段要比金融手段 更直接、更有效。 3.新古典综合派 (1)形成背景与代表人物 新古典综合派相比起新剑桥学派形成的时间较早, 影响的范围较大, 自 20 世纪 50 年代 起至 80 年代初,一直代表凯恩斯主义雄踞官方经济学的宝座。沈越和邱晨曦(2005)将新 兴新古典综合学
18、派视作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新综合。 新古典综合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的汉森 (Alvin H.Hansen)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 、索洛(Robert Solow) 和托宾(James Tobin) 。新古典学派的学说集传统经济自由主义之大成,继承并发展了古典 学派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因此又被称为传统经济学。所谓“新古典综合”的涵义,就是把 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倡导的以价格分析为中心的微观理论, 与凯恩斯的以总量分析为 核心的宏观经济理论结合在一起。 (2)基本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 仅用新古典学派倡导的微观经济理论已难以适应现代的混合经济现 实,因为经
19、济主体也不再由私人部门和公众两个部门组成,政府也直接参与其中,所以,单 6 纯用价格机制不可能调节经济运行。 新古典综合派在理论上融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为一体, 将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 合来研究货币金融问题,具有综合性。同时,新古典综合派的金融理论分析对象具有强烈的 时代感和现实性, 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所出现的难点以及货币 金融领域层出不穷的创新所产生的新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具有现实性。相比起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综合派的金融理论更具体、 更细致、 更精密。 他们以现代数学为工具, 采用实证方法, 特别加强了对技术性细节的研究设计出一些精巧的数学模型或几何图解, 便于
20、在实际中应用, 具有实用性。 新古典综合派还带有很明显的政策性色彩, 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中的许多人 参政有关。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真正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认可和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视是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凯恩斯已经去世,将他的理论付诸于实施的主要是新古典综合派。他 们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同时,着重讲凯恩斯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经济政策之中, 并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因而得到政府 的重视。 托宾则采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 从资产的价值与结构变动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政策的传 导机制。他认为,在货币经济中,人均资本比实物经济中要少,资本/产出比率和人均产
21、出 也比实物经济中要低。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托宾提出了通过货币政策来改变人们持有财富的 形式,从而改变资本/产出比率的主张。这一主张的实质是通过通货膨胀刺激投资,以此增 加人们实物资本的持有量,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3)政策主张 新古典综合学派主要观点是中央银行不能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它对于经济的影响主 要通过利率为介质进行传导。在货币政策理论方面,新古典综合派提出了多重目标论、利率 中介指标论和货币政策资产传导论。 多重目标论认为,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包括稳定币 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难以同时 实现,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在实施货
22、币政策时,或者统筹兼顾,力求协调,或者视经济形势的 需要突出重点,权衡主次,这便是相机抉择。利率中介指标论认为,中央银行应该也可以把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因为利率是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调节器, 是连接宏观和微观 经济的纽带,是衡量经济态势的最佳指标。 4.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 (1)形成背景与代表人物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又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和非难。 新经济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万能的理论和 20 世纪 70-80 年代各国政府深信的“市场机制最 7 有效,政府干预越少越好”的观念均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和质疑,国家干预主义又重新抬头。 20 世纪 80 年代美
23、国一些有主见的中青年学者,在坚持凯恩斯主义基本信条的基础上,从理 论和分析技术上改进原凯恩斯主义,形成了名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新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经济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兴国家 干预主义经济学派, 这个新的学派不仅在经济理论上颇有建树, 而且在货币金融理论上也提 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新凯恩斯主义者在继承凯恩斯主义传统和基本学说的基础上, 对宏观 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进行了重新构建, 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证结论。 其代表人物主要 有曼昆(N.Greogory Mankiw)和罗默(David Romer) 、斯蒂格列茨(Joseph Stigl
24、itz) 、伯南 克(Ben Bernank)等。 (2)基本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以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不对称信息和相对价格的黏性为基本理论, 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针对现代凯恩斯主义在解释工资-价格机制时缺乏微观经济基础的不 足,在吸收理性预期等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工资价格调整的黏性机制。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有: 尽管经济主体具有相当的理性预期并按照最大化原则行事, 但由于市场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 经济主体职能获得有限信息等原因, 工资和价格并不是富 有弹性的, 而是具有黏性特征, 这使得经济回复到实际产量等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需要一 个很长的过程,此时经济处于持续的非均衡状态,因此,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金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