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对比鉴赏(3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 对比鉴赏(32页).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词鉴赏 对比鉴赏-第 32 页第四节 对比鉴赏第一部分 五年高考题荟萃2009年高考题(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 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答:秦词的理趣: 元词的情趣: (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答: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
2、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解析 (1)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2)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1)答题思路是
3、:风格例子简析。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1)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2)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2008年高考题1.(08湖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龙标野宴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注】 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
4、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出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解析 李诗写李白听到好友王昌龄遭受谗毁,被贬为龙标县尉的消息,写了这首诗。诗以落花和子规悲鸣起兴,抒发怀念友人的感伤之情。王诗写王昌龄被贬龙标,由于为治以宽,政善爱民,被誉为“仙尉”。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2.(08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 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
5、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答案 (1)耐寒 拟人(2)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解析 要回答对诗意理解的题目,须先扫清文字障碍,如吕诗中的“霜前”、范诗中“小寒”都是指秋天,吕诗中的“东风”是指春风,范诗中的“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的花。木芙蓉,又名拒霜,秋天开花;其次,应明确写物诗,往往有作者感情的寄寓,即托物喻人,以物抒情;再次,要明确写其他花对表现木芙蓉的作用。20042007年高考题1.(07湖北)阅
6、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 过华清宫吴 融 李 约四郊飞雪暗云端, 君王游乐万机轻,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绿树碧檐相掩映, 玉辇升天人已尽。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惟有树长生。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两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答: 答案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
7、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意思答对即可)2.(07浙江)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月圆(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注】 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
8、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答案 燕子 兴亡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 答案 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3.(07重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海 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 崇光:美艳的光彩。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
9、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答: 答案 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把花拟人化。解析 作答第一问,只要围绕“海棠特点”在诗句中提取信息,就能准确作答。第二问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苏诗中“睡去”与“红妆”的拟人手法十分明显。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两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答案 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解析 此题是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古诗的鉴赏。要比较苏诗与白诗所抒发感情的不同,首先找到他们的抒情对象的不同,前者是尚为“红妆”的海棠,即盛开着的海棠,后者是“衰红”的牡丹,即即将凋零的牡
10、丹。在这两种不同状貌的“红”前,两人的感情虽然同为爱花,但后者肯定比前者更多了一些伤感。4.(07辽宁)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 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答: 答案 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答案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
11、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了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情。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高考中诗歌鉴赏尤其注重对诗歌中“景”和“情”两者关系的考查。对写景设问时,往往要求概括诗歌中写了什么景,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什么手法写的,有什么作用或效果等。解答时要仔细辨别,深入体味,把握诗歌写景的异同。对抒情设问,往往要求指出诗歌中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或手法,抒发了什么情。解答时要注意区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重点在于讲清“写景”和“抒情”的关系。5.(07江西)阅读下面两首诗,然
12、后回答问题。金陵晚望高 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金陵图韦 庄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心满故城。【注】 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 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这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
13、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与通常的单首诗歌的鉴赏题不同,本题是两首诗歌的比较。解答方法是: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回答问题。注意:同题诗作应该是各有千秋,千万不要动辄否定其中某首诗歌。6.(06重庆)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新 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说“只待新雷第一声”?答: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
14、有何不同? 答:答案 “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是两首清代诗人的七言绝句的对比赏析,一首是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新雷,以元旦为主题,写出人们贺岁、迎春的喜悦;一首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该诗表现了一位改革者辞官后决心继续投身社会变革、积极奋发的精神状态,尤其是“落红”两句,比喻自然贴切,传诵千古。这两首诗都共同表达爱国的情感和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渴望与理解。第一小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也就是要准确筛选
15、信息。从全诗来看,第一句提出,后面三句具体描写,所以答案就在这三句;第二问,“新雷”就是初春的第一声雷,它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所以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第二小题,是比较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诗言志,诗人的情感都是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与景物上的,所以,要从两首诗的景物描写上去体会。第一首诗,关键词是“春生”“千红万紫”“新雷第一声”,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第二首诗,关键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护花”,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7.(05湖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
16、,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答案 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
17、收束全篇。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的急切期待。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像,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解析 本题将李、柳两位诗人的两首诗在写法上、技巧上、思想内容上对比着赏析,形式新奇,考查方法灵活,难易适中,是一个少见的好题。只要考生能够认真审题,把握好诗歌的大意,再借助于命题人对李诗的分析,对应着去赏析柳诗,得到高分应该不是难事。解题要注意到的几点:一要认真分析诗歌的题目,了解诗歌大意,为鉴赏打下基础;二是要分析好题干提示语,明确写作背景。更要明确命题人的命题方向 找出二者的不同点;三是要把握好命题人对李诗的
18、赏析,分析其赏析的思路、主要内容和技巧。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2009年联考题 1.(陕西师大附中高2009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做简要说明。答: (2)丹阳送韦参军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答: 答案(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
19、感慨。(2)后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这两句既写人又写景,一个“望”字暗示站立时间长,写出牵挂之切,足见友情之深。“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所及,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渐飞渐远,直到消失,只剩下悠悠不尽的江水,作者无尽的思念也寄寓其中,意味隽永,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很有感染力。2(陕西西安四校2009届第一次语文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王 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罟(g)师:渔夫,这里指船夫。(1
20、)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答: (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答: 答案(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唐人有以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见,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的惜别之情,且从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大意对即可)3(北京市西
21、城区2009年1月抽样测试)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送春 王 令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注】上林: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官苑,这里指唐代长安的花园。(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 和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 (2)王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思?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 (3)对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C.杨诗意
22、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答案(1)诗家(或“诗人”) 看花人(或“其他人”)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2)表达了惜春之情,表达了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来到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3)D4(北京市朝阳区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统一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3)题。忆江南 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 刘禹锡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23、。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注】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洛城,即洛阳。创作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裛,通“浥”,沾湿。(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2)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情: 、 。(3)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
24、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答: 答案(1)D(白词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刘词并非“回忆”。) (2)喜爱(或“赞美”)眷恋(或“怀念”) (3)运用拟人手法(或“比喻”“想象”),描写了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好似少女在惜别之际泪洒罗巾。表达了惜春、伤春的孤寂、哀愁情怀。5(山东省济宁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兰竹诗郑板桥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
25、,经春历夏又秋冬。(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答:(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答:答案(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6(河北省辛集中学200820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26、?鹧鸪词李涉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 答: (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2)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己怀念
27、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7(玉田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答: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答: 答案(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的形
28、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2009年9月更新1.(黄冈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八月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 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
29、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兰竹诗郑板桥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_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_答案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2.(2010届广东省梅州揭阳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 滁
30、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注: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答案 答案有两种。喜欢欧诗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喜欢黄诗的结句。结
31、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3.(四川省南充市八校2010届高三8月联考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词,然后回答问题。题金陵渡唐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
32、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注: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2)前首唐诗以“愁”为诗眼,后首宋词以“悲”为诗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不同的思想感情。答案 (1)前首唐诗一、三联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楼阁,再将镜头逐渐拉远,依次写出江水落潮,波动的月影,再遥望寥廓的星空,三两个星星在瓜洲城上空闪烁。侧重以动写静。后首宋词前半部分写景,从城楼写起,再写天边夕阳如血,从天际而来的大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侧重动静结合。(
33、2)前首唐诗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后首宋词通过涌动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思。4.(广东顺德伦教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闺思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1)两首诗抒情主人公都是_,表达的感情都是_。(2)两首诗都用生活细节表达情感,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答:_答案 (1)思念丈夫的女子;在家的女子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之情。(2)第一首,以打起枝头的黄莺这一细节,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女子和丈夫
34、只有在梦中可以会面,而黄莺的啼叫切惊醒自己的好梦。第二首,写女子手提竹笼切忘记摘桑这一细节,写女子回味昨夜之梦,思念丈夫的情景。以生活细节入诗,活泼自然,真切动人。2009年10月更新1.(湖南省浏阳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1)根据这两首诗的背景,可以推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 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他的另一首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 。(2)简要回答“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答:
35、(3)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有别。请结合两诗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心情。答: 答案 (1)琵琶行 长恨歌(2)“惊坐”主要写动态,表现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消息时的震惊不安和担忧。“暗坐”主要写静态,表现作者读到友人诗句后,既怀友又伤己的复杂心情。(3)“暗风”,即阴沉昏暗凄冷的风,表现作者身处垂死病中、挚友被贬的残酷现实中的悲凉凄冷心情。“逆风”,既实指行船的顶头风,也虚指蒙冤被贬、前途多舛的遭遇,表现作者对时局的悲愤不平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2.(湖南省株洲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村夜(唐)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
36、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秋夜(宋)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答案 (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的说明明月再“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2009
37、年11月更新1. (四川省广元中学201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 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韩 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做简要说明。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答案 (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用“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思路分析】分析意向从诗的含义入手,严诗以“飞尽”之“寒鸦”和“悠悠”之“水”传递离情;韩诗以“流尽”的“宫前水”象征“年光”(时光)。抓住了相关意象的特点,“水”的象征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的不过意象组成的一副伤感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2.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0届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送沈子福之江东【唐】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