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判断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10页).doc





《如何准确判断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准确判断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何准确判断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第 10 页 如何准确判断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 古诗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也是考生复习时的难点。难在哪里?难在第一步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而表达技巧是一个由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构成的复杂知识网络。其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考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无多大问题,但对表现手法的判断较困难,失分较多。因此,准确地讲,考生之难,难在第一步对表现手法的判断上。本学案希望能在这一点上给考生以帮助。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舟盱眙注 常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
2、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注盱眙: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诗人曾任盱眙尉,属于九品小官。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一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借景抒情,诗人借在黄昏时的所见所闻抒情;视听结合,黄昏时的大雁栖息在平静的沙湾,驿站里听到鸡叫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时,应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烘托、反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等。本联运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实际上作者是在借景抒情。结合本联中的“雁”字和尾联中的“乡国”和“羁旅”,可分析出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
3、后回答问题。 临江山 鹿虔扆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注鹿虔扆(y):五代时后蜀大臣,花间词人。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翠华:皇帝仪仗所用的旗子。这里代指皇帝车驾。词的下片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对比。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反衬。用烟月的无知反衬人的悲伤(或“用烟月的无知反衬藕花的有情”),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4、这首诗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清幽意境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借助以动衬静来创造清幽的意境。“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幽静;“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寂静。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本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指出并具体分析其作用。()答:_问题反思在判断古诗所用的表现手法方面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答:_提示略。 问题突破: 【问题剖析】“自我诊断”第4题问题一表现手法判断不准现场答
5、案一虚实结合。前三联写自己现实中的所见所闻,为实写; 最后一联,想象友人所做之事,为虚写。虚实结合,将作者的思念之情写的更加深刻。剖析对该题误判为“虚实结合”的考生很多。手法判断错了,下面的分析自然也会错,不可不慎。该答案误判有二:一是“最后一联”不都是“虚写”,只是尾联末句用的“想象”,其实整个尾联才是“虚实结合”;二是不会从关系中理解手法。关系即诗歌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尤其是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法。原诗材料分为两部分,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怀人,应立足于这样的关系组合中判断,而不是割裂诗歌内容上的有机联系,生硬地往“虚实结合”上套。现场答案二剖析答
6、“借景抒情”,虽然抓住了原诗两大基本内容或关系,但因对“景”“情”逻辑关系上理解不够精准而误判。当“景”与“情”构成相反关系时一般要答的是“乐景衬哀情”或“反衬”,而不是“借景抒情”。问题二分析不到位现场答案一剖析该答案虽然把表现手法判断准了,迈出了答题的可喜一步,但在分析时不到位,或者说在进一步判断“反衬”上缺乏深入。因为该诗运用了两次反衬。现场答案二剖析该答案手法判断准确,两处反衬分析到位,但用“情意悠长”来回答这种手法的作用显然大而化之。王夫之说:乐景写哀,倍增其哀。关键是“倍”字,意即“反衬”手法的作用是“更突出”“更强调”。问题三审题不准,答题不清现场答案一剖析该答案属审题不准。表达
7、技巧题审题上一个重要内容是“定量”,即确定题干要答出“技巧”的数量。要求答“一个”,若答成了“两个”,即便其中“一个”答对了,该题也不能得分。原题干中的“最大”一词告诉你只能“定量”一个。现场答案二剖析该答案在答题上完全不顾整体,只抓住其中一点就下结论。原诗题要求判断的是整首诗,而不是其中一句、一联。该答案的错误很明显。在判断一联或一片的表现手法时极容易出现这种以部分代替整体的问题。参考答案反衬。作者以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心情的苦闷,又以心情的苦闷反衬对友情的执著,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破解之道】1要加强对表现手法的动态认识。虽说对表现手法的种类、特点有所认识,但毕竟停留在静态上,要在具体诗歌
8、中看它是如何使用的,使用的特征是什么。尤其要对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的各自特点、相互联系和区别加以动态认识,以便准确判断。2强化表达技巧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意识。实际答题中,不少问题来自审题答题方面,如审角度、审范围、审数量等审题要求,需要在实战中强化训练。【趁热打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_答案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一、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反衬三种表
9、现手法的再强化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在艺术手法上,三、四两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眼儿媚朱淑真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
10、杏梢头。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答:_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绿杨、海棠、红杏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泊白沙渡真山民注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注真山民:南宋遗民,亡国后,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山民,即山野之民。通观全诗,这首诗重点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怀?答:_答案主要运用了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置身自然的怡然之情、对家园故国的思念以及亡国的哀痛。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客意金元好问雪屋灯青客
11、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注了了:了然,清楚。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答:_答案虚实结合(以虚写实)。诗中第一句是“实”,写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拓展了诗歌意境,使“客意”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深沉。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该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作简析。答:_答案反衬。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彩反衬深林的幽暗。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悲陈陶杜甫孟冬十郡良
12、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注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公元756年唐军与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都市:唐都城长安。“野旷天清无战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想象)。描写原野空旷、天空清虚、天地肃穆的凄凉景象,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战事的惨烈,表达诗人心中的哀痛之情。7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然后回答问题。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该词下阕主要运用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准确 判断 古诗词 运用 表现手法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