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群众最满意医生典型事迹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医院群众最满意医生典型事迹材料.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医院群众最满意医生典型事迹材料每天清晨,在樊城长征路上的一条小巷子里,一位老人会摇着轮椅困难地穿过车流,准时来到市中医医院国医堂上班。老人胸椎以下高位截瘫,至今已经40多年。40多年里,他和疾病抗争,在轮椅上谱写了一首不屈的生命奉献之歌! 他,就是78岁的“群众最满意医生”、_市中医医院名老中医之一的_。 坎坷人生照旧抱负不改 1935年,_出生在武汉市一个贫困家庭。解放后,党和政府送_上了初中,读中专,进大学。1964年,_从_中医学院本科毕业,按他的成绩当时可以留校,但是年轻的_怀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感谢之情,积极响应“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来到了_。 一年以
2、后,因为工作业绩突出,_被组织上任命为副院长。正当风华正茂的_劲头十足地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走路好似越来越没有力气了,连抬抬腿都变得有些困难了。医院派人送_来到了武汉,确诊为患有第六至第九胸椎结核,造成椎管形成110度的弯曲,导致下肢不完全瘫痪!医生的诊断书上写着:“只能长期卧床,并丧失正常的工作才能” 拿着这张无情的判决书,_欲哭无泪!要知道,这一年他刚刚37岁,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啊! 但_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他想到中医院为了给自己治病付出的人力和物力,摸摸身上手术过的伤口,决定放弃治疗,他对妻子说:“就算瘫在椅子上,也一样能为国家作奉献!” 艰辛付出只为患者康健 多年来,_
3、一直拖着病体靠轮椅坚持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 他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喝五磅水,以保证身体的需求,再在早餐时减少进食量,在七点半之前尽量排空。这些都是为了能坚持半日工作,减少病人的候诊时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医内科人手少,_是主要支柱之一,早上班、晚下班是常有的事情,一个上午要接待二三十个病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医院考虑到_的身体状况,实行了限号管理,但每天仍有不少病人慕名而来,他总是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经常拖延下班时间,为此家里人也常常抱怨他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他却说:“做医生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46年来,医技精湛的_在医院内外享有盛誉,慕名求医的患者常在他的诊室外排起
4、长队,为了不让患者焦急,_曾在墙上贴出“至亲好友,医院职工,请按序就诊”的字样,对待病人一视同仁。 曾经发生的一件小事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但仍让_记忆深入。一位患水肿病人三次都是下班以后才匆匆赶来,_对他说:“下次你要早点来。”没想到病人一下子就哭了,他边哭边说:“我是农村人,住得远,每次来的前一天,都要向村里申请派一位劳力送我。鸡叫就起床,走十几里田埂路才能上公路,再走20多里的大路到医院。”听了病人的诉说_的心被刺痛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无端地“要求”病人了,他告诉跟他学习的青年医师:大局部来得晚的患者是痛苦重的、困难大的、更需要认真诊治的人。“来得越晚,对他们越要认真”。 刨根问底对患者负
5、责到底 “医生要对病人负责到底。”_看病必究其根在哪里,并做到:“不仅要治好,而且要保证尽量不发病。” 他治疗头痛,常分三步走:第一步先让头不痛,缓解患者的痛苦;第二步寻找头痛的详细原因,深度剖析发病诱因;第三步患者放松的方法,用十指做梳,梳理头发。 他为患者诊脉时,总是嘱咐患者要放下心理压力,细心劝慰,_想到,精神因素影响疾病的轻重缓急,医病更要医心。 他遇到复杂的疑难病例,总是先开2-3服中药,回家后翻看医书,思量斟酌,观察病情,再仔细开方,直到看到患者的康复才肯放心 河南南阳的一名女孩9岁,不明原因发热半月余,辗转多家医院费用花了数万元始终查不出病因。女孩的家人经打听找到了_,吃了5服中
6、药,女孩不再发热。当再次复诊,_经过查看,确定无须再吃药,孩子的母亲扑腾一声跪在地上,失声痛哭:“神医啊!” _文理学院的一名教师付某原患有肠梗阻,左侧腹部又莫名奇妙地长了一个拳头大小的包块,大便10余天才解一次,令付某痛不欲生。在_处开了7服中药,包块小了许多,大便每天一次 送医上门不为功名利禄 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_从不建议患者乱做检查,他开出的检查单中,阳性率在90%以上。“对症的就是好药,能治好病的就是好方”,大方、贵方他用得极少。 仅仅减轻病人负担是不够的,遇到行动比_更困难的,他大多主动送医上门!铁路大院一位杨师傅行动不便被家人抬到_家求治,第一次治疗后,_问清了他的地址,此后整整
7、一个夏天,_都是送医上门。他摇着轮椅从长征路上的中医院家属院出发,车后挂着他的双拐和诊疗包。因为杨师傅住的楼上没有楼梯扶手,两边都是墙壁,没有“抓手”,_只好手脚并用,一步一步“爬”着上楼!杨师傅的女儿一次无意中开门,看到万医生是这样上楼的,她惊呆了!看着他磨破的双手,眼泪夺眶而出!像这样送医上门的病人先后有十多位,长期的“爬楼梯”,_的双手都变形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人屡次提出等他退休后,要高薪聘他,并给予较好的住房,都被_婉言谢绝了。退休后,_的一位学生开了家诊所,想借挂_的名字,每月给他开一笔工资,这也被_谢绝了。 毫无保存只为中医传承 这位高龄老人从进医院开场,培养了上千名中医优秀人才。他说:“我恨不能将今生所学让学生们三天就学会。”爱才惜才之心令人动容。 2022年,_作为医院的名老中医喜收徒弟。在拜师会上,他看到中医的传承后继有人,竟忍不住热泪盈眶。他教诲学生潜心学习中医,纯熟掌握中医治病的关键技术,还专门在医院做了辨证施治不能丢的讲座。 他在带徒的时间里,言传身教,毫无保存。他将自己多年来总结的20多种常见疑难杂病手稿交给学生李宝华。这些都是_的心血之作,他却无私地传给学生,他的气度深深感染着周围的人。 第 6 页 共 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