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2022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吕京笏从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 创、周边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风潮近年来, 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蔚为大观。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各个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与国 风国潮屡屡破圈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 化,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确实,当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流行于年轻群体,我们看到了“国风热”成为文化 生
2、活新时尚。很多游戏中出现“中国味”满满的道具、皮肤、画面风格,京剧、吕 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被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虞兮叹知否知否等古 风歌曲被广为传唱。三星堆文物被做成表情色,以及在古装电视剧中出现的字画、家 具、乐器、服饰等,无不因“文化”之美打动年轻人。国风呈现传统文化之形,也寄托传统文化之魂。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均衡细 致的和谐,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细致贴心的情韵,大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比如, 有的产品将“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等故事融入设计,既可以打造中国独有的文化 ip (知识产权),又提供了美感与素材,还可以借此弘扬传统神话故事体现的坚持不 懈、甘于奉献等精神。最是文化
3、韵流长,国风“出圈”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当绘有800多个人 物的清明上河图在现代技术的修复下褪去历史尘埃,当敬宇敦煌、数字故宫等以 新鲜有趣的形式让人们真实可感地“云游”历史文化场景,当精美的灯光、舞台让千 年前的歌舞技惊全网,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 充盈技术内涵,这正是国风古韵在今天重焕新生,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原 因。需要警惕的是,不少人将国风看作了 “流量密码”,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打着 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甚至坑蒙拐骗。有人把关于屈原的电视剧拍成了玛丽苏狗血 剧,有人披着国学班的外衣行传销之事,有人卖着“乾隆年间”的瓷器,瓷器底印的 却不是
4、繁体这样的国风都是空心、低质、无根的。素养。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七、材料作文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一:黑死病大瘟疫夺去了当时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近2500万人。西班牙流 感造成当时世界人口约四分之一的5亿人感染,1700万至5000万人死亡。据不完全 统计,新冠病毒目前已造成全球近5亿人感染,600多万人死亡,新冠疫情造成的全 球经济损失在5. 8万亿至8. 8万亿美元之间。材料二: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达33 个,投入军队超过7000
5、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有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 伤;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多达60个国家和 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多亿美元。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瘟疫与战争”为主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 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ACB国风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了瑰丽的中华文明,即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中华传统文化的 优势、文化自信等,并能借助技术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从而唤醒国人的文化基因, 使优
6、秀文化走向大众和世界,故能流行起来。2. 年轻一代要主动发挥才智,守正创新,肩负起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让国风扎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政策也要为寻根之旅创设条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说明传统文化恢复了往日活力”错误。文中“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火起来只能说明其日渐恢复活力,而不能说成“恢复了往日活力C.“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错误。原文是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 各个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并未有说明其改变的程度的“巨大”。D.“本质不同在于,国风,在注重包装的同时,真正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错误。原文中的 表述
7、概括“国风”与“伪国风”本质不同应是能否真正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 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其中包括东方审美的意境、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等;还用途广泛,多被用于为人处 世等方面”错误。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属于国风用途方面,而为人处世则属于国风意蕴 方面。B.“根除”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有“文化是国风的内功”,可见根除“伪国学风”练好文化 内功也是必须的。D.加快”错误。加快”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同时,该选项同时也犯了表述不严谨的错误, 即文中在提到向世界展示自我时,还强调了借助新兴的网络平台这一手段。故选Co答案第1页,共
8、11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原文中传统文化“新的面目”的“新”应指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而选项的表述只能说明 张火丁唱功了得。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结合“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国风呈现传统文化之形,也寄托传统 文化之魂”“国风的流行,激荡的是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镌刻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 与美丽。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让优秀文化可触摸,让唐风宋韵浩荡 汇聚,既能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分析可知,国风用 新时代的创意展现了瑰丽的中华文明,即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文 化自信
9、等,并能借助技术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从而唤醒国人的文化基因,使优秀文 化走向大众和世界,故能流行起来。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提出见解的能力。由“95后彭静旋在法国街头弹古筝,不仅引发当地居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视频传到短视 频平台后,也让更多国人感受到音乐无国界的魅力;峨眉武术传承人、1998年出生的凌 云因穿睡裤,提剑丢垃圾,的视频爆红网络,后来在河南卫视七夕晚会的器乐表演节目破 阵乐中饰花木兰一角,顺利打入主流文化圈。这些例子鲜活地说明,年轻一代弘扬和传 播传统文化,未来可期”“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否则无论包装得 多么华丽,都只能是,无根的浮萍”可概括出:年轻一
10、代要主动发挥才智,守正创新,肩负 起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由“好的国风艺术,是能够自我生长的,而生长的养料,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 中。唯有扎下根去,才能开出花来”可概括出:让国风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由“这几年,逛博物馆逐渐成了一种潮流,而无论展览方式如何科技化、先进化,其本质都 是一次次寻根之旅”可概括出:政策也要为寻根之旅创设条件。2. AD细节真实:钓索作为渔民的必备工具,与老人形象、身份及海上捕鱼的场景相符,写 答案第2页,共11页出了渔民打鱼的日常生活气息。以钓索反映心理:老人借助钓索来捕鱼,根据钓索的变化来判断所钓之鱼的情况,同时 也伴随着老人捕鱼过程中的心
11、理变化,如期待、兴奋、谨慎、庆幸、担心恐惧又不甘心放 弃的矛盾挣扎等一列心理。以钓索反映情节:文中写到“两卷备用钓索”“三个四十英寸的卷儿可供备用”“老人无法把 它往上拉一英寸”等,老人使用的钓索的长度的变化暗示出老人捕鱼的进程。3. 小说的情节是老人捕鱼的过程,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那条被钓索 钓到的大鱼在海中游走路线等;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如这条鱼究竟有多大、同时大鱼游走的不确 定性,既给老人捕鱼增加了难度,也给老人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危险;老人能否捕到这条鱼 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2、和分析能力。A.“旨在为下文这条鱼拖着小船向大海游去做铺垫”分析错误。此处细节也突出了老人捕鱼 经验丰富的特点。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风格简约、准确,重视语言的视觉、听觉上的表达效果等”概括不完全,节选部分语言 特色还包括重视语言触觉上的表达效果,如“他现在可以让它穿过他手指间滑动”“他依旧感 到很大的分量,尽管他的大拇指和食指施加的压力简直小得觉察不到”等都是触觉。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在这篇小说中多次出现“钓索”这一物象,它在不同的情节中发挥不同的作用。首先,钓索作为渔民的必备工具,与老人形象、身份及海上捕鱼的场景相符,描写钓
13、索的 细节,可以让小说的情节显得更加真实。如“老人轻巧地攥着钓索,用左手把它从竿子上轻 轻地解下来”“他把钓索夹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等待着。同时盯着它和其他那几根钓索,因答案第3页,共11页为这鱼可能已游到了高一点的地方或低一点的地方。跟着又是那么轻巧地一拉”,这些细节 的描写充满着渔民打鱼的日常生活气息。其次,钓索反映老人当时的心理变化。如“跟着他感到钓索轻轻地动了一下,他高兴了”“感 到这轻微的一拉,他很高兴,接着他感到有些猛拉的感觉,很有分量,叫人难以相信”“跟 着分量越来越重了,他就再放出一点的索。他一时加强了大拇指和食指上的压力,于是钓 索上的分量增加了,一直传到水中深处”“如果它决意
14、朝下沉,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如 果它潜入海底,死在那儿,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等内容可看出,老人借助钓索来捕鱼, 根据钓索的变化来判断所钓之鱼的情况,同时也伴随着老人捕鱼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如期 待、兴奋、谨慎、庆幸、担心恐惧又不甘心放弃的矛盾挣扎等一列心理。最后,钓索还放映情节的发展,通过钓索来反映老人捕鱼的过程。如“从那两卷备用钓索中 的一卷上放出钓索”“他让钓索在指间朝下溜,同时伸出左手,把两卷备用的索的一端紧系 在旁边那根钓索的两卷备用钓索上。他如今准备好了。他眼下除了正在使用的那钩索卷 儿,还有三个四十英寻长的卷儿可供备用”“那鱼只顾慢慢地游开去,老人无法把它往上拉 一英寸”,这些情节
15、通过老人使用的钓索的长度的变化暗示出老人捕鱼的进程。6.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小说选段主要是描写了老人捕鱼的过程,但小说所表现的内容则要比描写的这部分情节要 多得多,所以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作者并没有把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及思想全部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少量的描写,让读者根 据其中的线索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那条被钓索钓到的大鱼在海 中游走路线等,通过极少的内容来表现更多的信息。有大量的信息等读者通过自己的解读 来获得,这就是隐藏在水面下的那八分之七。最后,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发读者遐想。在这一段中,大鱼一直没有露出面 目,只是通过老人对钓
16、索的变化来推测这条鱼的重量,比如“钓索给绷得太紧,上面竟蹦出 水珠来”“随后它在水里渐渐发出一阵拖长的噬噬声,但他依旧攥着它,在座板上死劲撑住 了自己的身子,仰着上半身来抵消鱼的拉力”等内容都可以感知大鱼之大。同时,大鱼游走的不确定性,“大鱼一刻不停地游着,鱼和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行 进“他攥住了勒在背脊上的钓索,紧盯着它直往水中斜去,小船呢,不停地朝西北方驶 去”,这些既给老人捕鱼增加了难度,也给老人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危险,读者不禁会产生疑 问,老人能否捕到这条鱼?答案第4页,共11页7. DCC(1)等到韩公武死了,韩弘接着也去世,年幼的孙子韩昭宗继承家业,掌管库藏的奴 仆和官吏到御史府打
17、官司。(2)藩镇仗恃军队,在外欺侮怠慢朝廷,不能制服他们;士兵杀害驱逐主帅,抗拒朝命自 立主帅,不能责问他们。8. 牛僧孺是一位罪大恶极的臣子。用事时,苟且偷安取悦皇上来窃取名位;失势时,蒙 蔽君主欺骗世人来盗取名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译:牛僧孺回答说:“太平没有迹象。现在四方的外族没有相互侵犯,黎民百姓不至于离 散流亡,虽然不是最好的治世,也可以说是小康。陛下如果另外谋求太平,不是我们这些 人所能做得到的。”“四夷不至交侵”和“百姓不至流散”是并列的情况,结构相同,两者之间要断开,可以排除 AC;“至理”,即至治”,最好的治世,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故选Do本题考查
18、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F文中指外戚”错误。阍寺,文中指宦官。故选C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王践言的多次进谏,助长了依附李德裕的官员挑拨离间的嚣张气焰“错误。原文是说“西 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数为上言: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上亦 悔之,尤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 上亦疏之“,并没有提到王践言的进谏“助长了依附李德裕的官员挑拨离间。故选C。答案第5页,共11页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及”,等到;“嗣”,继承家业;“主 掌管;讼于御史府”,状语后置句,“于 御史府讼”。
19、第二句中,“阻兵”,仗恃军队;“陵慢于外”,状语后置句,“于外陵慢”;陵欺侮; “慢”,怠慢;“自立”,自立主帅;诘”,责问。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罪孰大焉”可知,司马光认为牛僧孺是一位罪大恶极的臣子。从“当文宗求治之时,僧孺任居承弼,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可知, 依据是用事时,苟且偷安取悦皇上来窃取名位;失势时,蒙蔽君主欺骗世人来盗取名声。 参考译文:当初,韩弘的儿子、右骁卫将军韩公武为父亲谋划,用财物结交朝廷内外的人。等到 韩公武死了,韩弘接着也去世,年幼的孙子韩昭宗继承家业,掌管库藏的奴仆和官吏到御 史府打官司。皇帝很同情他,把
20、韩弘的财物账目全部拿来亲自查看,发现凡是朝廷内外掌 权的人大多接受了韩弘的贿赂,唯独用红笔小字写着:“某年某月某日,送给户部牛侍郎 一千万钱,不接受。”皇帝非常高兴,把账本拿给左右的人看,说:“当真如此,我没有 看错人。”三月壬戌戊,任命牛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唐文宗大和五年秋九月,吐 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求归降,李德裕派遣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率兵进入占据维州城,备文 上奏这个情况。牛僧孺说:“吐蕃的边境,四面各有万里,失去一个维州,不能损害吐蕃 的势力,白白地破坏了双方的真诚信任,有坏处没有好处。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命令李 德裕把维州城归还给吐蕃,拘系悉怛谋送还吐蕃。吐蕃在边境上杀死了悉怛谋。
21、李德裕因 此怨恨牛僧孺。唐文宗大和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入宫主持枢密院事,多次 对皇帝说:“捆绑送还悉怛谋,来使敌寇心里畅快,断绝以后前来投降的人,不是好计策 啊。”皇帝也感到后悔,责怪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依附李德裕的人趁机说“牛僧孺与李德裕之间有怨隙,(牛僧孺)妒忌李德裕的功劳”。皇帝也疏远牛僧孺。牛僧 孺内心感到不安。适逢皇帝到延英殿,对宰相说:“天下何时能够太平,你们也在考虑这 个吗? ”牛僧孺回答说:“太平没有迹象。现在四方的外族没有相互侵犯,黎民百姓不至 于离散流亡,虽然不是最好的治世(按唐避高宗李治讳,改“至治”为“至理”),也可以 说是小康。陛下如果另外谋求太
22、平,不是我们这些人所能做得到的。”退出之后,牛僧孺答案第6页,共11页对同僚们说:“皇上这样责怪抱怨,我们怎能久居于此哪!”牛僧孺于是多次上表请求辞 职。十二月,乙丑,任命牛僧孺为同平章事,担任淮南节度使。臣司马光评论说:“君主贤明臣下忠诚,奸邪的人被贬逐,推行礼乐,停止战争,诸 侯归顺,四周夷狄顺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富裕人人饱暖,这是太平之世的迹象 啊。在那时,宦官专权,在宫廷之内胁迫君主,不能疏远他们;藩镇仗恃军队,在外欺侮 怠慢朝廷,不能制服他们;士兵杀害驱逐主帅,抗拒朝命自立主帅,不能责问他们;连年 兴师动众,征收赋税日益紧迫,尸骨鲜血遍布于原野,乡里织布机上的布帛被一扫而空,
23、而牛僧孺却认为是太平之世,不是说假话吗?在文宗力求治世之时,牛僧孺处于宰相之 位,进用就苟且偷安取悦皇上来窃取名位,黜退则蒙蔽君主欺骗世人来盗取名声,罪恶没 有比这更大的了!”B该句实写登洛城所见洛水之景色;并化用论语中的名句,即“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孔子将水和时间联系起来,使诗人也由奔流向东的洛水,自然地生发出光阴流逝、人 世沧桑之感,妙在一语双关。“水声”是动景,山势”为静景,动静结合;并以自然界的不 变反衬“市朝变。以“宫殿高”见证历史的变迁,突出了人事变迁之速,表达诗人登城凭吊 之情,妙在动静搭配和反衬手法的使用。同时“宫殿高写出的残存宫殿依然高耸着的情 态,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当年
24、的繁盛景象,在今昔对比中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慨,如盛势难 再、权贵不能长存等,妙在使用联想和想象,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B.“旨在表达了对被弃置废毁的城池的痛惜”错误,历史上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奢华享乐, 役使千千万万的劳力建起了洛阳宫殿和城池,而今却已倾圮残毁。诗以“岂知”构成反诘, 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愤怒批判和无情嘲讽。故选Bo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句的能力。颔联意为:洛水东去街市随之改变,邙山北来残存宫殿高高。“水声东去市朝变”一句,写的是时光如同东去流水,而争名夺利的场所已几经变化,化用 论语中的名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湖南省 衡阳市 高三三模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