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2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练习册 .pdf





《2022年2022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练习册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2022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练习册 .pdf(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下册练习册(后)古诗二首教材分析: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作。这组诗共有60 首,分为“春日”、 “晚春”、 “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教材选的是其中的两首。第一首表现了农民辛勤劳动的情景,说明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需要劳动,人人爱劳动,同时劳动也象游戏一样,虽然忙碌,但充满乐趣。第二首诗描写的是初夏时农村的自然景色。前两句从面上写,色彩鲜明;后两句从点上写,以动衬静,让读者深感田园之美,自然之趣。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1 个生字;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一)(二);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4感受乡村生活,陶
2、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耘、耕、蛱”,读准“兴、供、傍”的读音,理解词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这两首诗。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所描绘的田园风光之趣、农业劳动之趣。难点是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者生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播放多媒体课件朗读录音。介绍作者。(范成大( 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3、,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 吴湖录等。)二、解题并初步感知课文1解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27 页 - - - - - - - - - 2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
4、题。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昼:白天。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未解:不懂。供:参加。耕织:耕田织布。傍:靠近。桑阴:桑树下。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当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的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 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 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
5、劳动的生活。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五、总结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六、布置作业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3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二、教授新课(一)交流材料互相交流自己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
6、诗歌比较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27 页 - - - - - - - - -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四)交流探究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2、怎知道晚春呢?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3、三、四句写了
7、什么内容?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明确;以动写静。5、诗歌的写法明确: 1 、点面结合 2、 动静结合三、练习:1、朗读诗歌2、背诵并默写诗歌四、小结:1、 诗歌的朗读2 、诗歌内容的理解3 、诗歌的写法五、作业: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2、预习山中杂记索桥的故事教材分析:索桥的故事是作者巴金写的一篇散文。全文按照参观游览的顺序,先介绍索桥;然后讲站在索桥上,看见李冰父子留下的都江堰工程,想到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再写走下索桥,从故事中感受到“燃烧的心”,引发思绪:“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
8、、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是不会死的”;最后点明要旨:“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结合查阅的资料理解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27 页 - - - - - - - - - 2、引导学生了解文中所赞美的李冰父子、何公何母、 丹柯等人牺牲自己, 造福于百姓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 3、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
9、条理,写出课文提纲。教学重点:1. 理解体会“故事是讲不完的,谁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谁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他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的含义。2. 引导学生了解文中所赞美的李冰父子、何公何母、 丹柯等人牺牲自己, 造福于百姓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教学难点: 学习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理解课文所赞美的牺牲自己,造福于百姓的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都江堰、李冰父子、丹柯的资料。教学课时: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清嘉庆八年()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
10、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运用生动的故事将学生引入文章情景中,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二、初读课文1、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2、读课文,思考,提出问题。预设的问题:(1)索桥什么样子?(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3)谁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初读课文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
11、愿望。)三、深入理解课文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4、读课文,思考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没有桥墩。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27 页 - - - - - - - - - 交流感受5、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6、默读课文, 想一
12、想索桥有什么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7、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8、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四、拓展引申:读作者的感受:“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第二课时一、复习,到入1、听写本课的生词。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1)李冰父子的故事。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冰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讨论。(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你从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中,体
13、会到了什么?(2)“何公何母”的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什么?(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何母的创造精神表现在哪里?(3)勇士丹柯的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什么?(舍己为人)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4)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5)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6)出示: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
14、更美、更好的东西。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都江堰,索桥的雄伟,美丽。从而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与才干。(7)小结: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27 页 - - - - - - - - - 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三、回顾,巩固1、 速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列提纲交流 2、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把握
15、文章的脉络,列出提纲,对文章整体结构安排有进一步的认识。四、全文总结五、板书设计:索桥的故事勇于牺牲李兵父子舍己为人故事何公何母勇士丹柯不怕困难城市的标识教材分析:本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作品。全文紧紧围绕“标识”来写。作者先描写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致使城市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力和灵性,为下文写城市的标识做好了准备;接着正面写城市的标识,写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并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
16、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掳掠、茫然无措、川流不息、遒劲、蔚为壮观、干涸、馈赠”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3、 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教学重点: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 从我做起 , 化作行动。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教学准备:查阅
17、资料,了解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27 页 - - - - - - - - - 1、同学们,你们向往城市的生活吗?座座高楼林立,小车川流不息,人们衣着时髦风尚,仿佛生活在时代的前沿,可有的人对城市的珍爱并非这些,而是代表城市个性的事物,让我们来看看吧!2、板书课题,齐读:城市的标识3、解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 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
18、的标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课文2、给字词正音生字 : 遒 qi 涸 h芸 y n 馈 ku忖 c n 蒡 b ng 啁 zh u 啾 ji 窠 k3、词语 : 遒劲 : 雄健有力 . 形容树枝 . 馈赠 : 赠送 . 芸芸众生 : 芸芸 : 众多的样子 . 众生: 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 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 : 川: 河流 . 息: 停止 . 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 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 船只很多 . 寿终正寝 : 寿终 : 很大年纪才死去 . 正寝 : 旧式住宅的正房 . 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 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 4、给课文分段全文层次清晰 , 共分三个
19、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 ,6-15 段为第二部分 ,16-17 为第三部分 .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揣摸体会:(1)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出示句子: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 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 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读读这句话, 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 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 , 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 描写中带有讽刺。 作者先从反面入手, 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 像多胞胎 , 像 连体人, 失去了特有的个性, 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
20、 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 , 街道 , 轿车 , 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 用细腻 , 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 没有个性。(2)作者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合适吗?为什么?作者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3)体会文章最后四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3、研讨感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作者
21、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27 页 - - - - - - - - - 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 , 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使之与人和谐共存, 共同发展。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课后拓展: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
22、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六、作业设计:1、完成补充练习。积累好词佳句。2、仿写练习。七、板书设计:城市的标识树不可替代不可置换城市灵魂、个性吾腰千钱教材分析:本文是“珍惜”主题单元中的一篇文言寓言。经过对前几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对珍惜美好生活,珍惜友情,珍惜个性等主题有了比较深的认识,而这篇文章却以一个近似夸张的寓言笑话为大家勾勒了一个贪财的溺水人形象:宁可丢掉性命也不忍心舍弃钱财。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描摹了爱钱甚于生命的人的可悲下场。本文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由于这篇文章是一篇拓展性阅读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积累文言文知识。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
23、古文的语感与技巧。 2、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自读自悟文章,理解课文含义。 3、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教学难点: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教学准备: 柳宗元生平资料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教师先向学生提问最喜欢什么。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的话,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生命呢?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
24、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8 页,共 27 页 - - - - - - - - -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及主要成就。2、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先不要参照译文,尽量理解文章内容。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根据词义、句义进行断句;突出重点实义词;叙述与对话感情色彩要有所区别等。4、对于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记忆: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咸:全、都。程度副词。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绝:横渡。济: ji
25、 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i 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5、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如何处理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溺水者:贪婪与固执同伴:关切与焦急6、扫清字词障碍后,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提问: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如果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充分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要指引他们从本单元主题进行思考,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1、经过以上步骤的学习,学生基本理解文章的寓意。教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2022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练习册 2022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