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A卷 基础夯实--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第三单元A卷 基础夯实--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A卷 基础夯实--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A卷 基础夯实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单元达标测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其他学术研究不同,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者所面对的是无比庞大的对象,以卷帙浩繁、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为过。而其中可以明确辨别的文学理论专著不过寥寥,更多的文学理论则是散见于经史子集中,或者以类似于随笔的形式出现,有的还以书信、诗歌的形式出现。文论无定体,这在今天的古代文论研究界已达成共识。然而没有统一文体的中国古代文论,却有一贯的内在体性诗性。 中国古代文论与文学创作不是两分的,故而在选择承载
2、文论言说的文体时,绝大部分言说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诗赋体,而不是论说体。文论言说者在文学化的体性中能够表现出浓厚的诗性气质。如中国古代的文论言说者将文学批评创造性地运用于诗中,深文隐蔚,余味曲包,隐抽象的思想于具体可感的意象或事件之中,让观者从没有被解析的形象之中去体会和感悟其中深意,在涵藏掩抑之中营造出诗一般的朦胧美境。 此外,中国传统文论话语析辞尚简,“一言以蔽之”“十分意,三分语”式的表达赋予文论或雍容和顺或玄奥隽永或单刀直入的简洁之美。中国文论史上,真正让后人玩味不已的,恰是那些言外之意、不言之言;引起最多争论的,也是文学作品中那些有意无意的“留白”。文论家充盈的生气凝结于言意之间,使“
3、少言”和“不言”的空白没有沦为空洞,反而成为充满意蕴的生机盎然之“场”。向内凝缩的语言和向外延展的意义形成相反相成之力,达到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一语为千万语所托命,是为笔头上担得千钧”的效果。 在文约而旨远,清澈雅洁、含蓄冲淡之外,文论语言又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奇崛秀拔之美。这就要求在语言上和思维方式上突破旧有模式,超然别立机杼。贺贻孙诗筏:“盖人所易道,即人所不能道也。如飞星过水,人人曾见,多是错过,不能形容,亏他收拾点缀,遂成奇语。”文论求新求变,不一定要搜索于常人未至之僻境,许多人人曾见过而有感于心,却不能形容于语言的平常之处,“收拾点缀”即成奇语。中国古代文论言说主体还擅长以妙喻
4、言诗,人人都说得的文理,如若以巧妙之方式加以收拾点缀,将会脱胎换骨、新人耳目。 总体而言,文论言说拒绝理性的分割和剖析,它用诗性的体验和文学化的言说去激起读者意识中的诗的活动。这使传统文论无论是其外在的语体表象,还是内在的气韵风格,均表现出强烈的诗性。(摘编自褚燕中国文论的诗性言说)材料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虽同为文论著作,却有很大的区别。与红楼梦评论相比较,人间词话属于中国传统的诗性文论。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文化潮流中,王国维从海宁来到上海,开始接受西方哲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学理论的影响,并尝试用康德、叔本华、尼采等德国哲学家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
5、中国文学,用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的话说,就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红楼梦评论就是用外来哲学观念阐释本土文学作品的范例。全著五章,首章标举叔本华关于生活之本质的悲观哲学,并以此为立论依据来评论红楼梦;次章将红楼梦之精神表述为“玉者,欲也”;三、四章借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与解脱理论,依次探讨红楼梦美学与伦理学之价值;最后一章评说新旧红学之别,并大段引用叔本华原文以作全著之结。显然,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受西学影响,其文体样式、篇章结构及语言风格是哲学化和逻辑化的,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传统大异。 然而,正如不少学者已经指出过的红楼梦评论亦有种种缺憾,其中最明显的是文学研究中“外来标准”与“本土对
6、象”的“强合”。钱钟书谈艺录“夫红楼梦,佳著也,叔本华哲学、玄谛也;利导则两美可以相得,强合则两贤必至相厄”,而“王氏附会叔本华以阐释红楼梦,不免作法自弊也”。王国维之后,以西学之玄谛阐释本土之佳作的著述汗牛充栋,而“强合”以至“相厄”者时有所见。 1909年,人间词话64则全部刊出。与红楼梦评论一样,人间词话在讨论本土文学时也借用了外来观念,如叔本华的“理想(理想主义)”“摹仿自然(写实主义)”等。但二者又有极大的区别:人间词话本质上是诗性的,是中国传统式的,与哲学化、逻辑化的西方文论大异其趣。如果说红楼梦评论是标准的论著体,那么人间词话则是典型的文学化文体。话语方式的随感式和评点式,洋溢着
7、论者的真性情真情感;思维方式的直觉感悟和单刀直入,体现出儒道释文化的诗性濡染,这些都使读者处于一种阅读的快乐之中。人间词话的文论言说,从理论关键词到批评对象,从文体样式、语言风格到思维方式、批评方法等,都是本土的,都是诗性的。也正因如此,人间词话在处理“外来观念”与“本土作品”时,才能成功地避免“强合则两贤必至相厄”而走向“利导则两美可以相得”。 王国维在之后的中国文论中虽然更多的是采用红楼梦评论式的论著体,但论及思想深度、理论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应该说具有中国传统诗性的人间词话有着更强大更长久的生命力。笔者大胆预言,百年之后,人们在回首并总结20世纪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时,能够记住并圈点的
8、,可能不是红楼梦评论式的论著体成果,而是人间词话式的诗性文论。(摘编自李建中、李小兰高天厚土水长流:论中国传统文论的诗性空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古代文学著作卷帙浩繁、汗牛充栋,这导致中国古代的文论专著很少,中国古代的文论没有形成固定的文体。B.中国文论的诗性言说是文论发展的主流,而西方文论采取的理性的分割和剖析的方式违背了文论发展的主要趋势。C.王国维在创作红楼梦评论时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红楼梦评论渗透着西方的哲学思想。D.钱钟书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佳作,而西方的哲学玄妙难懂,不应该以西学之玄谛阐释本土之佳作。2.根据材料内
9、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学中的一些留白能引起文论家的争论,如林黛玉临终时说道:宝玉,宝玉,你好,林黛玉未说完整的遗言引起了文论家的争论。B.人间词话随感式和评点式的话语方式、直觉感悟和单刀直入的思维方式,都体现出中国文论的诗性传统,给读者带来快乐的阅读体验。C.红楼梦评论是标准的论著体,具有哲学化、逻辑化的创作倾向;而人间词话虽也借用了外来观念,但本质上是中国传统式的。D.人间词话是典型的文学化文体,它更符合中国诗性的文论传统,这也决定了百年之后人间词话要比红楼梦评论更有生命力。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利导则两美可以相得”观点的一项是( )(3分)A.闻一多
10、的死水是我国新格律诗派的代表作,它很好地吸收了西方现代诗的写作技法。B.中国近代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全盘学习西方的思想,将中国的封建文化全盘抛弃。C.荀子劝学中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劝勉人们学习。D.韩愈在谈到后人的创作时曾说道: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5.我国古代文学家元好问曾用绝句的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了他的诗歌理论,他曾用“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饭山多用来表示诗人拘守格律)两句诗来评论唐代诗人李白的创作,这样的评论继承了我国传统文论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元好问对李白评论所呈现的诗性特征。(4分)(二)现代
11、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课叶圣陶上课的钟声叫他随着许多同学走进教室里。他手里拿着一个盛烟卷的小匣子,里面有几张嫩绿的桑叶,有许多细小而灰白色的蚕附着在上面呢。他开了匣盖,眼睛极自然地俯视,心魂便随着眼睛加入小蚕的群里。许多同学,也有和他同一情形,看匣子里的小生命的;也有彼此笑语,忘形而发出大声的;也有离了座位,起来徘徊眺望的。 冷峻的面容,沉重的脚步声。一阵历乱的脚声,触着桌椅声,身躯轻轻地移动声,全班教室忽然归于寂静、他看见那位数理科的方先生来了,才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那个储藏着小生命的匣子,现在是不能拿在手中了。
12、他乘抽屉没关上,便极敏捷地将匣子放在里面。 他手里不拿什么东西了,他连绵的、深沉的思考却开始了。他预算摘到的嫩桑叶可以供给那些小蚕吃到明天。使想:“明天必得去禾,同王复一块儿去采。”立时想起了卢元,他的最亲爱的小友,和王复一样,平时他们三个一同出进,一同玩耍,连一歌一笑都互相应和。 一种又重又高的语音振动着室内的空气,传散开来,”天空的星,分做两种:位置固定,并且能够发光的,叫做恒星;旋转不定,又不能发光的,叫做行星” 这语音虽然高,送到他的耳朵里使只有模模糊糊、断断续续的几个声音“星恒星行呈”他可以听见。他也不想听明白那些,只继续他的沉思。“卢元几天没来上学了,他母亲说他跟了一个亲戚到上海去
13、了。我不知道他现在做什么。”他这么想,回头望卢元的书来,上面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 “热的泉源动植物生活没有他试想怎样?”方先生讲得非常得意,冷峻的面庞现出不自然的笑,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停了一会儿,有几个学生发出不经意的游戏的回答:“死了!”“活不成了!”“它是我们的大火炉!”语音杂乱,室内的空气微觉激荡,不稳定。 他才四顾室内,知先生在那里发问,就跟着他人随便说了一句“活不成了!”他的心却仍在那条眠羊泾。“北极南极轴”梦幻似的声音,有时他约略听见。忽然有繁杂的细语声打断了他的沉思。他看许多同学都望着右面的窗。他跟着他们望去,见一个白的蝴蝶飞舞窗外,两翅鼓动得极快,全身几乎成为圆
14、形。一会儿,那蝴蝶扑到玻璃上,似乎要飞进来的样子。他就想:“那蝴蝶飞不进来了!这一间宽大冷静的屋子里,倘若放许多蝴蝶进来,白的、黄的、斑斓的都有,飞满一屋,倒也好玩,坐在这里才觉得有趣。我们何不开了窗放它进来。”他这么想,嘴里不知不觉地说出“开窗!”两个字来。就有几个同学和他唱同调,也极自然地吐露出“开窗!”两个字。 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忽然全灭,严厉的面容对着全室的学生,居然聚集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放弃了那蝴蝶。方先生才斥责道:“一个蝴蝶,有什么好看!让它在那里飞就是了。我们且讲那经度距离多少度。” 以下的话,他又听不清楚了。他俯首假作看书,却偷眼看窗外的蝴蝶。哪知那蝴蝶早已退出了他眼光以外
15、。他立时起了深密的相思:“那蝴蝶不知道哪里去了?倘若飞到小桥旁的田里,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亚花,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它倘若沿着眠羊泾再往前飞,一棵临溪的杨树下正开着一丛野蔷薇,在那里可以得到甘甜的蜜。不知道它还回到这里来望我吗?”他只是望着右面的窗,等待那倦游归来的蝴蝶。梦幻似的声音,一室内的人物,于他都无所觉。 窗外的树经风力吹着,似乎点头、似乎招手地舞动。那些树还似乎正唱一种甜美的催眠歌,使他全身软软的,感到不可说的舒适。他更听得小鸟复音的合唱,蜂儿沉着而低微的祈祷。忽然一种怀疑侵入他的心里,“空气传声音,先生讲过了,但是声音是什么?空气传了声音来,我的耳朵又何以能听见?” 他便想到一个大
16、玻璃球,里面有一只可爱的小钟。“陈列室里那个东西,先生说是试验空气传声的道理的:用抽气机把里面的空气抽去了,即将球摇动,使钟杵动荡,也不会听见小钟的声音。不知道可真是这样?先生总对我们说:“一切仪器不要将手去触着,只许用眼睛看!眼睛怎能代替耳朵,看出声音的道理来?” 他不再往下想,只凝神听窗外自然的音乐,那种醉心的快感,绝不是平时听到风琴发出滞重单调的声音的时候所能感到的。每天放学的时候,他常常走到田野里领受自然的恩惠。他和自然原已纠结得很牢固了,那人为的风琴哪有这等吸引力去解开他们的纠结呢? 室内动的生命重又表现出外显的活动来,豪放快活的歌声告诉他已退了课。他急急开抽屉,取出那小匣子来,看他
17、的伴侣。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选自叶圣陶教育小说,1921年4月30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开篇通过对教室内学生在老师到来前后不同状态的描写,表明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尊师守纪。B.小说生动地描摹了方先生从平铺直叙到抑扬顿挫、眉飞色舞的讲课状态,表达作者对方先生教学的肯定和赞许。C.课堂中吸引学生目光的蝴蝶,是大自然生机与活力的象征,激发着主人公主动联系书本知识,展开想象。D.结尾处主人公看蚕的行为既表现他对自然的向往,又写出了他此时只能通过蚕才能与自然保持联系的无奈。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18、一项是( )(3分)A.小说紧扣题目一课,以时间为序,描写了教师上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学生的表现,思路清晰,结构紧凑。B.小说将先生的讲课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交织在一起,目的是以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反衬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C.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只是用娓娓道来的独白表达了一位学生的幻想遐思,看似滑稽可笑,实则发人深省。D.小说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惟妙惟肖地展现了教室内的师生样态和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增强了主题的表现力。3.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构思全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4.本文被编入叶圣陶的教育小说,假如你是该小说集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6分)二、古
19、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