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练习卷--高三统编版历史新教材一轮复习.docx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练习卷--高三统编版历史新教材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练习卷--高三统编版历史新教材一轮复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东晋南朝各代政权,都曾在其管辖区内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为北方流民即侨人专门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始于东晋初年,历经宋、齐、梁、陈,前后共200余年。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A解决藩镇割据问题B维护社会秩序稳定C大一统国家的形成D加强对边疆的控制2汉朝与匈奴和亲,部分公主的后裔改从母姓,逐渐形成匈奴刘氏。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国号为大汉,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代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刘渊旨在()A复兴刘氏汉朝政权的统治B借鉴汉族先进的制度C实现汉与匈奴民族的平等D争取汉人对政权认同3隋文帝改宇文泰所赐蕃姓,
2、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的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4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
3、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细节描写较多,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5下表为唐朝中后期南北户口变化比较。这说明()地区天宝元年(742年)户数/户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户下降幅度/%元和年间占全国户数比例/%北方3 736 652866 88776.836.52南方3 117 6241 506 54851.6863.48A北方人因战乱大量南迁B南方户数呈现增长趋势C经济重心完全转到南
4、方D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6(2022黑龙江七校联盟联考)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形势混乱,但十六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于建立割据政权,如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在修建都城时宣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北魏孝文帝更是志在“南荡吴越,复礼万国”。这可以说明当时()A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C统一趋势逐渐加强D南朝局势相对稳定7(2022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关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据下表可知()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毗督其役隋书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路人愁唐秦韬玉隋堤昔年开汴水,无应别有由。或兼通楚塞,宁独为扬州唐许棠汴河十二韵隋炀帝由于怀念
5、江都美景,并为挖掉睢阳王气,而兴工开凿大运河宋佚名开河记A.历史叙述需要大胆想象B历史结论没有客观标准C历史信息需要辨别真伪D历史研究以正史为依据8(2022山西太原模拟)下表为吐鲁番出土的武周时期的堰别青苗簿的相关记载。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该地()(单位:亩)耕地种类耕地亩数自耕租佃租田占耕地的比例官田10189393%寺观田5510.544.581%百姓田31514517054%A.个体农耕方式的盛行B寺院经济的急速扩张C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9戎氏原是生活在西域的少数民族,南朝时期开始进入中原。学者对其家族墓志的研究发现,戎谅(卒于655年)的墓志上,籍贯从“上源西域
6、”改为“恒州灵寿”。这一改动可以说明唐朝()A宗法观念影响广泛B统治区域扩大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北方人口南迁10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他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A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11(2022广东广州一模)唐朝前期对外贸易路线主要经由河西走廊,从中亚中转到达欧洲;唐中后期对外贸易则转向了南方沿海地区,经由马六甲海峡到达欧洲,承担船运的
7、多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据此可以推知,唐代()A开通海上丝绸之路B指南针已逐步应用C北方商路受到阻碍D海外贸易达到全盛12关于黄巢起义前藩镇的作用,宋人认为:“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材料()A肯定了藩镇对唐朝统治的积极作用B认为藩镇是唐朝衰落灭亡的重要因素C基本否定了藩镇对唐朝统治的作用D认为藩镇对唐朝统治有正反双重作用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北朝的胡人君主,都有大单于和中国皇帝的双重身份。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身兼中国大
8、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线引向长安,号称“参天可汗道”。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甚至还加上唐室中央政府的官衔。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等材料二643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特地在今拉萨河畔的红山上,为她修建了红山宫。红山宫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达赖五世圆寂后,布达拉宫再次扩建。康熙帝特派114名汉、满工匠进藏,参加扩建工作。这样,才有了今天看到的布达拉宫。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
9、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列举除“和亲”以外的其他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措施。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博物馆展出了一件唐代文物“胡人执犁俑”。“胡人”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胡人执犁俑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中的文物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00字)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东晋南朝各代政权,都曾在其管辖区内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为北方流民即侨人专门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始于东晋初年,历经宋、齐、梁、陈,前后共200余年。这一措施的实
10、施有利于()A解决藩镇割据问题B维护社会秩序稳定C大一统国家的形成D加强对边疆的控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侨州、郡、县是东晋南朝政府按北方流民原籍郡县地名另设立的州、郡、县级行政建置,这项措施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故B项正确;该措施并未解决藩镇割据问题,排除A项;魏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C项;该项措施并不是针对边疆地区,排除D项。2汉朝与匈奴和亲,部分公主的后裔改从母姓,逐渐形成匈奴刘氏。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国号为大汉,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代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刘渊旨在()A复兴刘氏汉朝政权的统治B借鉴汉族先进的制度C实现汉与匈奴民族的平等
11、D争取汉人对政权认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刘渊试图通过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代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等行为,获得汉人对自身政权的认同,维护统治,故选D项。3隋文帝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的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答案】A【解析】隋文帝改蕃姓,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姓、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与华夏礼仪,是为了构建政权的合法性,形成政治认同,以促进政治统一,故A项正确;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的是选官制度,材料未涉及隋文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39744798.html
限制150内